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15.31作品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15.31作品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2019)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3-01-28 21:0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初步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作品的作者。
教学重点:
1.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学习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知识。
2.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风格和演唱作品的主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1.作曲家格林卡为什么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艺术家,不过是将它编成曲子而已。”?
2.请学生唱一唱自己熟知的俄罗斯歌。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演唱歌曲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等。
对民族乐派的形成原因、创作题材、音乐风格的巩固,调动学生学习俄罗斯民族风情的兴趣。
新课教学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一)汇报交流
1.学生以组为单位,汇报课前老师预留的问题
2.总概:乐曲于1848年间写成。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写成。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人民无尽丰富的创造性和想像力,体现了他们典型的性格特征。乐曲的历史意义,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说:“所有的俄罗斯音乐,都是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小组展示内容:
1.格林卡生平、关于格林卡的小故事
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创作背景。
3.强力集团由学生自己介绍这部分音乐知识,小组之间有一种竞争的感觉。通过学生对于本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成果展示以及老师的概括和补充,也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
总体概括使学生对乐曲形成初步的了解。
(二)聆听《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
主题一《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
1.介绍这两个主题的来源
2.随琴模唱、听唱主题
(三)分段感受、体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风格特征。
1.第一主题的第一组变奏:
(1)请说出第一主题在这一段里进行了几次变奏?每次变奏再配器上有什么变化?
(2)乐曲给了你怎样的音乐感受 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熟悉主题、演唱主题
它包括主题的呈示和它的三个变奏。第一个变奏用木管乐器;第二个变奏用木管乐器;第三个变奏又增加了铜管乐器音乐悠长、抒情、略带哀伤。
介绍主题的创作素材可以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民族性。
熟悉乐曲的主题是欣赏教学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是学生感受、体验、了解作品的重要手段。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中,是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欣赏的热情和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专注于欣赏活动,形成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过程,感知和体验音乐的程度也会因此而加深。
2.第二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它包括主题的呈示和它的13个变奏。
问题:(1)这一部分的旋律和前一段音乐在情绪上有什么变化?塑造了怎样的音乐形象?(2)舞曲的旋律在这段变奏中一直很明显么?
3.第一主题的第二组变奏:只有三个变奏。音乐风格同前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据前面的分析,你认为这一段表现了什么音乐形象?。
(4)第二主题的第二组变奏:结尾段的18个变奏。这里形成了全曲的高潮,好像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舞蹈中来,音乐热烈具有舞蹈性。
音乐欢乐、热烈,形成对比,表现了俄罗斯人民乐观的民族性格和欢乐的生活情趣。在开头保持原型不变,后来或者采用加花的方式或者完全改变原来的面貌衍化出音调相似的,完全独立的新旋律。旋律活跃,欢快表现宴饮开始的那种欢舞场面。
注: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音乐形象的着眼点与理解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联想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加之想象本身是一种再创造,学生所得到的感受也就是千变万化,形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音乐欣赏情境。这种现象出现是要及时给以鼓励和引导,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和调动起来,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4.聆听《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全曲。完整地感受乐曲,自己小声哼唱主题
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每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暇想。
拓展与探究
1.学生以组为单位,介绍“强力集团”和穆索尔斯基。
2.根据在课前欣赏《荒山之夜》时的感想,编写的童话故事
学生课件展示
创编故事展示强力集团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主要力量,也是学生要了解的内容。由于上课时间限制,采用课前由学生自己学习,课上展示的方式完成,既节约了教学。
小结:亚洲神话般的背景渗透进了俄罗斯音乐,使俄罗斯民族乐派有了东方魅力的国际影响,比如还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管弦乐作品《舍赫拉查达》,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等都是被誉为异国情调的民族主义音乐,当然还有威尔第的《阿依达》,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等,都是这一风格范畴的经典之作。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搜集欣赏。
教学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实践证明,不含艺术性的课堂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课堂,而不含任何创造性的课堂,更是一个扼杀灵魂的课堂。相反,带有问题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现阶段的高中学生有着很强的各种学习能力,只要引导得当,调动得法,会使音乐课的学习达到“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学习境界。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摒弃原有高中课堂教学过于严肃沉闷、拘谨、死板的气氛,借助优美生动的媒体手段优化教学空间,将课堂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以“聆听——感受——体验——探究——尝试创新”为核心方法,以任务、兴趣为驱动,引领学生学习。让学生“心”动、“意”动、“情”动、“形”动,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释放学生的学习热情,彰显学生的独特个性,共享学生的音乐睿智,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为学生终生的音乐生活积淀知识底蕴和提升审美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