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年级 : 六年级 学科: 语文
课题 12.《为人民服务》
教学内容: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1.会写“彻、迁”等9个字,正确读写“革命、解放”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3.理解课题对全文的统领作用,把握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4.联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进行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叙述的。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进行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准备:课件。
中心问题: 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叙述的?
板书设计: 12为人民服务 如何看待死亡 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何对待批评 (中心论点 ) 如何对待困难 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 分段论述:该怎样为人民服务
对中心问题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紧扣文章的中心“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初读时将文本由厚读薄,概括出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论点展开的四个分论点,并随之对议论文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议论文形成初步印象。 再将文本由薄读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出文本所运用的方法——引用、对比、举例子,使学生对议论文有了进一步理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 (1)过渡:(用课件展示毛泽东主席的图片)还记得画面上的人吗?我们学过很多有关毛主席的课文,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再次领略伟人的风采。 (2)提问: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宣布了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3)提问:毛主席在哪首词中高度赞赏了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鼓励大家要敢于战胜困难?(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提问:在历经了千难万险的长征后,毛主席写了《七律 长征 这首诗,其中的哪一向抒发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豪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简介写作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倬会上所作的演讲。张思德是谁?毛主席为什么会在其追倬会上作这样的演讲呢?我们先了解一下张思德。 用课件出示张思德的生平资料,并播放电影《张思德》片段。要求:看完电影片段后,说说哪个镜头深深打动了你。 3.学生观看电影片段后交流。 4.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新课文的学习:张思德同志是为救战友而牺牲的,毛主席在演讲中有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他是如何评价张思德同志的?他还讲了哪些内容? 让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为人民服务》。(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这篇课文与以往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预设: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教师总结:像本文这种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几方面内容的文章叫作议论文。(笔记:议论文) 教师相机补充:议论文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 2.扫清字词障碍。 (1)用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2)请一位同学带着大家一起读。 (3)指导书写易错字。提出要求:观察本课的生字宇形,看看哪些字容易写错。 预设:“牺”容易多写一“横”,“泰”容易把下半部分写成“水” (4)教师重点指导书写“葬” ①学生观察结构。 ②教师边讲解边作示范。教师可提示学生:这个字的本义是人死后用草覆盖埋葬,后指用棺木将死者埋入土中。在书写时注意不要把下面的“撇”写成“竖”。 ③学生练习书写 ④教师点评。 ⑤学生修改。 3.再读课文,要求:圈出难理解的词语,再通过与同桌交流、查字典、向教师求助等方法弄明白词语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梳理脉络 1. 学习第1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中的哪一句话在进一步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涵? 预设: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们这个队伍”指的是什么?(新四军、八路军) 可以删除这句话中的“完全”和“彻底”两个词吗? 预设:不能删除。“完全”和“彻底”表明了为人民服务的程度,表明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决心。(笔记:完全”和“彻底”表明了为人民服务的程度,表明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决心。)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板书: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心论点)(笔记)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2—5自然段,思考:这几个自然段围绕“为人民服务”分别讲了哪些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然后选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预设1:学生找到第2自然段中的“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牌教师提示: 这一句是关于看待什么问题的?(如何对待死亡)(笔记:如何对待死亡) 围绕“为人民服务”作者首先论述的是如何看待“死”,看看下面的每个自然段又是主要论述看待什么问题的。 预设2:第3段讲的是不要怕别人批评,不要怕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第4 段讲的是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和光明;第5 段讲的是对于死去的同志,不管是谁,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教师相机板书:如何对待死亡 如何对待批评 如何对待困难 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笔记) 3.引导学生借助板书,理清文章结构。 师:本文各段落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课件出示) (笔记:分段论述:该怎样为人民服务)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本的生字生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那么毛泽东是如何清楚的表达“为人民服务”这个观点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探究。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会写字一音三字两词。 2.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 六、板书设计 12为人民服务 如何看待死亡 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何对待批评 (中心论点 ) 如何对待困难 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 分段论述:该怎样为人民服务 第二课时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 教师板书课文标题,学生齐读课文标题。 2.回顾日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大家快默读课文,回忆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3.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导人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毛主席是如何清楚地表达“为人民服务”这个观点的。 二、细读第 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1. 理清第2自然段四句话的关系。(1)引导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如果找两个同学来读这四句,怎么分配任务比较好?为什么? (2)学生读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第一句话提出了观点,后三向话是对第一句话的解释说明。(笔记:第一句话提出了观点,后三向话是对第一句话的解释说明。) (3)思考:我们了解了这四向话之间的关系,再想想看毛主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2. 细读本段第2-4句,深人理解句意。 (1)用课件出示第2句。 ①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笔记:固:本来 或:有的人 于:比 泰山:比喻伟大的事情 鸿毛:大雁的羽毛 比喻微不足道的事情) ②学生自主读这一向,启发思考:怎样的死就是重于泰山,怎样的死就是轻于鸿毛? ③读“网读链接”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谈谈你对司马迁这向话的理解。 预设:当学生说“周总理的死就是重于泰山”时,教师可追问:联系《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中了解到的草命先烈事迹,说一说谁的死就是重于泰山,谁的死就是轻于鸿毛。 ④小结:无论是周总理,还是张思德,或是李大钊、刘胡兰等革命先烈,他们都是为了人民、为了 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生前都是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所以他们的死就是重于泰山。毛主席引用了司马迁的名言来表达“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这个意思,这就是引经据典。(笔记:引经据典。) (2)用课件出示第3句。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 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①师:此处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对比)(笔记:对比) 将两种死——“比泰山还重”“比鸿毛还轻”进行对比。 ②说说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哪些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③学生交流: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人,例如雷锋、董存瑞、郝副营长等人,他们的牺牲是重于泰山的;出卖人民的利益的人,比如那些汉奸,他们死了,就比鸿毛还轻。 ④朗读指导:同样一个字,用在不同的地方,就会产生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感情。通过对比,把这种感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前面是极力颂扬,后面会表现出极为憎恶的情感)(笔记:极力颂扬 极为憎恶) ⑤引导学生结合“阅读链接”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交流从人们的哪些举动中,能看出,总理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预设:从“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买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一句中可看出,总理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正是因为总理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人民对周恩来总理有着无尽的不舍。(笔记:正是因为总理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人民对周恩来总理有着无尽的不舍。) (3)预设三: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①读一读:此处用了怎样的方法? (列举张思德同志的例子 板书:举例论证)(笔记:举例论证) ②请回忆上节课我们看过的片段,说说张思德都做了哪些事。(送水、送信、送轮胎;为老乡追猪;干活、烧炭……) ③课件出示张思德牺牲的片段,配乐朗读《灰色空间》。 ④教师小结:张思德同志永远离去了,但他身上最可贵、最朴素、最永恒的精神——为人民服务却永远留在人们心间!这一段的学习,我们知道毛主席用了引用、对比、举例子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你能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另外两个部分吗? (3)教师小结:在这一段,毛主席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接着引用古人的话证明观点,然后用对比说明不同的人死的意义的区别,最后举出张恩德同事的死比泰山还用这一例子来证明“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这个论点。 三、自主学习3—5 自然段,体会严谨的内在结构 1. 引导学生默读第3—5 自然段,要求:看看毛主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作好批注。 2. 学生默读,作批注。 3.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我觉得“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政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几向话在表达上结构上比较严谨。 教师提示: (1)用课件出示原文片段与删除关联词的片段(在删除关联词片段中,“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可改为“任何人可向我们指出”),引导发现:对比读读,你发现了什么?颠倒句子的顺序行不行? (2)学生讨论交流。当学生说不清楚不能颠倒顺序的理由时,教师追问:围绕“不怕批评”这个中心意思,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第一句指出不怕别人批评和指出我们的缺点,第二句指出不怕任何人批评,第三句指出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第四句明确了正确批评的标准。这四句话的内容越来越具体,逐层深人地阐明了正确对待批评的问题) (3)小结:课文运用了几组关联词语,让意思表达非常完整和严密。 预设2:我觉得“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觉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这个例子举得好。 教师提示: (1)组织讨论:毛主席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表达什么观点?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课文用举例的方法来证明我们不怕批评。(笔记:举例证明我们不怕批评) 4.深入探究 毛泽东主席为什么要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进行演讲? 出示资料: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四、主题概括 五、联系生活,深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1.教师启发思考:我们的身边还有没有为人民服务的人呢? 2.指名学生交流。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练。 六、板书设计 12 为人民服务 如何看待死亡 如何对待批评 如何对待困难 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 (对比 引用 举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