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县第四中学“自主合作探究、357高效课堂” 语文 教案年级 课 型: 时 间: 年 月课 题: 执笔人 审核人: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二、重点难点: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理解这一写法。三、课前预习(20分钟):1、旧知回顾:2、自学提纲(教材自主预习):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交流点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的命运如何?【交流点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在唐风的天空里,韩愈的“伯乐”“千里马”给世人带来震撼,激起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这是什么原因呢?2、新知探究:食马者的愚昧无知不知马表现在哪些地方?【交流点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3、交流合作: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点拨升华: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交流点拨】: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交流点拨】: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交流点拨】: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托物寓意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交流点拨】:①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④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⑤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假如你将来也遭遇到怀才的情况,那么你会认同以下哪一种情况呢?也可以谈谈这几种情况以外的认识。 ①毛遂自荐,锥在囊中,脱颖而出 ②苏秦,悬梁刺股,发奋再学 ③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④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 ⑤诸葛亮,三顾茅庐方出山 ⑥ 姜子牙,垂钓等待,80岁遇文王5、小结:【交流点拨】:时代不同,人的观念也在改变,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要抢抓住机会,毛遂自荐,增大成功的希望。五、当堂达标测试: 参见《导学与训练》相关题目。<一>【C类】《导学与训练》积累运用部分;<二>【B类】《导学与训练》课内精读部分;<三>【A类】《导学与训练》拓展迁移部分。六、预习提纲(课后):预习第24课,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七、教学(学习)思考: 师 生 活 动:师生共同认定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主预习,力争在课堂上积极展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点拨疑难问题。学生总结本节所学;教师相机评价点拨。学生争相展示答案;教师给予恰当评价。 个性化设计:
年级 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装 订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