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部编版初三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综合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练习】部编版初三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综合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9 11:18:5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二单元综合练习卷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阔绰(chuò)  拭去(shì)   颓唐(tuǐ)
B.腌臜(yānzɑ) 捯气(dáo) 荣膺(yīng)
C.醋栗(lì) 坎肩(kǎn) 魁梧(kuí)
D.锱铢(zhī) 盘桓(huán) 俯身(fǔ)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阔绰 侍侯 两肋插刀 无原无故 B. 隐匿 吆喝 异想天开 无精打采
C. 戏谑 驾驭 千钧之力 涝涝叨叨 D. 置息 莲蓬 战战兢兢 拳打脚踢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选自《呐喊》,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B. 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已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
C. 《变色龙》的作者契诃夫是俄国作家、戏剧家。
D.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的一篇中篇小说,他的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运河的桨声》等。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高超音速武器世界第一,美国如坐针毡 , 扬言要建太空军。
B. 最近,让人望眼欲穿的“掌中宝”震撼上市,小如卡片、薄如蝉翼。
C. 孤峰兀立,四面绝壁,仅有羊肠小道通寨顶。人行其上,犹履鱼背,无不息声屏气、战战兢兢。
D. 天还没亮,小鸟就唠唠叨叨地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儿。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蒲柳人家》是一部中篇小说,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刘绍棠。
B.《变色龙》选自《契诃夫小说选》。作者契诃夫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第六病室》等。
C.《溜索》写的是一群马帮汉子在奇险的环境中溜索过江的经历。
D.《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选自《朝花夕拾》。
6.《儒林外史》写完儒林士人的故事后,却以四位市井奇人压轴。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参考下面的阅读笔记,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儒林外史》阅读笔记
回目 人物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王冕
第二至 五十四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 儒林 士人 周进、严监生、匡 超人、杜慎卿……
第五十五至 五十六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 …… 市井 奇人 季遐年、王太、 盖宽、荆元
7.阅读课文《蒲柳人家》(节选)中的两个句子“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丈青”是哪部古典名著中哪个人物的绰号 请再写出该名著中另外两个人物及其绰号。
(2)请写出两个关于“关公”的故事名称。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拐 弯
①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当被人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说:“凡事要想得开,想不开就拐个弯。”
②从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来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有人说,人在前进的路上就是两件事——前进和拐弯。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他们所说的“适”,就是适应、顺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不仅在西方人眼中生命需要拐弯,中国古人亦有类似的认识。陆游也曾说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出现了愿不愿、会不会、善不善拐弯的多种情形,由此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我想如果把拐弯用英文大写的字母来表示,可分出若干种类型。
③一是把拐弯用字母“V”来表示。不仅形象上非常传神,而且真正表达了拐弯的意义: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拐弯,而是一种迂回型的拐弯,是形退实进。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从左边的趋势来说,本应向下,但到底部终止了,又改为向上。这是一种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许多人和事都是这样由挫折走向成功的。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文化大革命”时被勒令守楼听电话。这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却在困境中发现了有利因素,利用三年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这一宏篇巨著,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二是把拐弯用字母“N”来表示。这种拐弯和“V”有点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表示人们按既定的道路和方向前进时,原路走不通了,必须拐弯,但这个弯不是返回原来的起点,而是拐到一个新的落脚点上,从而在新的领域获得新的发展。人在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不幸,关键在于你是否学会了拐弯。只要你在心里拐个弯,就会路随心转、超越自我,开创新天地。红极一时的影星克里斯朵夫·李维在一次马术比赛中意外坠落,成了一个高位截瘫者。他一度绝望过,也曾想就此了结生命,但在挫折面前,他最终选择了拐弯,以轮椅代步,当起了导演。他导演的影片还获得了金球奖。他还坚持用牙咬着笔,写出了他人生的第一部书《依然是我》,后来这部书还成为畅销书。
⑤三是把拐弯用字母“W”来表示。这说明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弯很多,并不是拐一两次弯就能到达人生终点的,而是要经过多次拐弯的锻炼,经历多次挫折的磨炼,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一些伟人、名人成长的轨迹,就雄辩地证明了他们正是在不断拐弯中前进,从而获得成功的。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推行“三民主义”,虽多次失败,但矢志不渝,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两院院士王选一生经历了八次选择,也就是八次拐弯,终于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被誉为“当代毕昇”。
⑥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总结,也是转换思路的小方法,更是指引人生方向的大智慧!
(选自《读者文摘》,有改动)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
10.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__ __
11.请简要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__ __
12.当下一些中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一蹶不振,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请你结合本文的观点,对其进行劝说
(二)父亲的电话(14分)
①父亲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
②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听听村子里的大情小事。或者一个人泡一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可现在,世界于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③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
④父亲耳朵聋,口齿却非常清晰。他声音洪亮。母亲比划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告诉儿子,我们啥都好着哩,放心吧。
⑤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我们几乎很少和他说话了。许多时候,他总是答非所问。和他说话,说了等于没说。
⑥但父亲并不是不说话了。比如喂猪,喂羊,喂鸡时,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和它们说:“狗东西,这么好的吃食,还挑挑拣拣的。”或者说:“别抢呀,都有份的。”这样的话,他能絮絮叨叨说上半天。
⑦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呢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起来。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像个小媳妇似的。
⑧有一次过节回家,我们和母亲开玩笑说:“娘,你看爹现在的样子像不像个领导,说啥你都听,他让你干啥你就干啥。”母亲说:“你以为他能?我是让着他。现在,他什么都听不见了,和他吵他听不见,骂他他也听不见。他现在就剩下一张嘴了。”
⑨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
⑩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又说又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孙子拿着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这一次,父亲竟然听懂了,说,不用谢!
我们大家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胡蒙对的。
春天的时候,母亲中风。一切都来得很突然。从医院里出来时,母亲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她坐在轮椅上,经常为要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而我们却不知所云。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儿不会死,也好不了多快。她说你们都耽误了这么长时间了,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去上班了。
听了父亲翻译过来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里怎么能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么。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题。
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去吧。我虽然耳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我能照看你娘的。你们也别担心,你母亲说不了,可耳朵灵,我呢,听不见,却还能说。以后你们打电话了,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
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椅旁,拨响了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像电影一样。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
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的原因。(3分)
14.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4分)
(1)这样的话,他能絮絮叨叨说上半天。
(2)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
15.请结合全文,理解“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这句话的深层意蕴。(3分)
16.小说以“父亲的电话”为题,但文中父亲从未打过电话,这样命名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解析] C A项,“颓”应读“tuí”;B项,“腌”应读“ā”;D项,“锱”应读“zī”。
2. B
3. A
4. D
5.[解析] D 《孔乙己》选自《呐喊》。
6.小说主体部分通过展现功名利禄对周进、匡超人等读书人灵魂的毒害,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在他们之后,作者以四位各怀才艺、淡泊名利的市井奇人作为压轴人物,与儒林士人形成鲜明对比,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组人物与楔子中品行高洁的王冕呼应,更加凸显了作者的这一追求。
7.(1)《水浒传》中扈三娘的绰号。示例:“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小李广”花荣等。(写出两个即可)
(2)示例: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等。(写出两个即可)
8.[解析] 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作答时先通读全文,梳理情节,找到与梁满仓相关的内容,然后结合题干中的提示分析概括。第②段“梁满仓榨油从未马虎过,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对应题干中“梁满仓榨油一丝不苟”;抓住第③段“还自己挑油下乡卖……自己走村串户”,可概括出“梁满仓走村串户卖油”;抓住第④段“县城一家大饭店的老板……和他商量供货事宜”,可概括出“饭店、超市老板订购梁满仓家的香油”;第⑤~段写梁满仓妻子卖油掺假,梁满仓得知后退货。
[答案] 梁满仓走村串户卖油 饭店、超市老板订购梁满仓家的香油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人生需要学会“拐弯”。__
10.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运用了举例论证。既通过举例——古人的人生智慧,告诉读者人生起伏,需要智慧;也通过“柳暗花明”的古诗,使论证更有说服力。__
11.请简要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__先由“大家”的一句话引出论题,再举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和名言,论证人生定有“拐弯”,再通过三个分论点,分别论述人生的弯道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磨炼和努力才能到达终点。__
12.当下一些中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一蹶不振,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请你结合本文的观点,对其进行劝说。(3分)
__示例:哪个人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经历各种的困难和挫折,你所经受的这点挫折也许只是你所经历的困难中的一个小水滴,只要你勇敢地面对它,多想想别人是怎样努力战胜自己遇到的挫折和困难的,你就有了更多的勇气和力量。__
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的原因。(3分)
父亲耳聋后,听不见母亲的话,母亲便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谦让父亲,对父亲言听计从; “我们”在父亲耳聋后对父亲关照和体贴。
14.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4分)
(1)这样的话,他能絮絮叨叨说上半天。
“絮絮叨叨”形容父亲喂猪、喂羊、喂鸡时和这些家畜说话的情态,啰嗦而话多,表现出父亲耳聋后无人沟通时内心的寂寞,增添了浓重的悲凉感。
(2)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
“一下子”形容很快,表现出耳聋的父亲能迅速明白口齿不清的母亲的意思,可见对母亲的心思了解得很透彻,体现出父亲和母亲一样对儿女的关爱和理解。
15.请结合全文,理解“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这句话的深层意蕴。(3分)
①父亲耳聋,“我”说什么都是徒劳,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②父亲不想让“我们”挂念,无论“我”回答什么他都是那句话,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③对父母的理解与歉疚,让“我”什么都说不出来。
16.小说以“父亲的电话”为题,但文中父亲从未打过电话,这样命名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①结构方面:“父亲的电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父亲的电话”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完整。②人物形象方面:每次打电话“父亲”几乎在重复着同一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质朴的话里既写出“父亲”的坚强乐观,更突出他对儿女的挚爱、宽慰和体谅。③主旨方面:以“父亲的电话”为题,既是对父爱的讴歌礼赞,同时也告诉离家在外的儿女应回馈父母,多关注父母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使他们老有所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