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练及各地模拟汇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练及各地模拟汇总(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8 23:2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练及各地模拟汇总
《红楼梦》专题一
一、单选题
1.下列结社雅号对应正确的是(  )
A.潇湘妃子——林黛玉,稻香老农——李纨,蘅芜君——薛宝钗,蕉下客——贾探春
B.潇湘妃子——薛宝钗,稻香老农——李纨,蘅芜君——林黛玉,蕉下客——贾探春
C.潇湘妃子——林黛玉,稻香老农——贾探春,蘅芜君——薛宝钗,蕉下客——李纨
D.潇湘妃子——林黛玉,稻香老农——李纨,蘅芜君——贾探春,蕉下客——薛宝钗
2.《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中有对贾妃元春两次落泪的描写。对元春落泪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久别亲人后,再次重逢的喜悦之泪。
B.这是想到“不得见人”的宫中生活时的酸楚之泪。
C.这是对皇上加封自己为贤德妃的感恩之泪。
D.这是与家人短暂相聚后又要分别的伤感之泪。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红楼梦》中,平儿的善良就像和煦的春风,令所有与她相处的人动容。“玫瑰露失窃” 案爆发以后,她为了顾全大局,为了不让探春伤心,没有将偷窃人彩云送交凤姐听候发落,而是巧用移花接木之法,让宝玉承担“罪名”,从而于波澜不惊中避免了一场是非风波,当然也保住了探春的颜面。
B.红楼二尤在《红楼梦》中的地位是重要的,她们是《红楼梦》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尤二姐、尤三姐也是悲剧性人物,是曹雪芹要描写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中的人物。
C.小说第六十三回,一群女孩子和宝玉在没有家长的约束下,通宵夜宴、欢乐、猜拳、饮酒,这是惟一没有拘束的一回。放开来,青春少男少女的美、诗才、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D.司棋是惜春的贴身丫头,她和大观园里其他小姐的贴身丫头一样,都有一种主子意识。比如她向厨房要鸡蛋时莲花传话道:“司棋姐姐说了,要碗鸡蛋,炖的嫩嫩的”。这不是主子的口气,但也不是奴才的口气。但是从其言语的潜内容看,司棋的感觉是同主人一样的, 是自然的无丝毫造作的,是一种半主半奴、非主非奴混合意识支配下的行为,是忘了奴隶身份主人化了的人格觉醒。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以花喻人是常见的手法,如“三春去后诸芳尽” 指众女儿风流云散的结局。“沁芳亭”暗示着“花落水流红”。特别是《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用各种花卉暗示几个人的命运。行酒令时,宝钗抽到的花名签子是“牡丹——艳冠群芳”,背面题的是 “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从来是与富贵联系在一起的,亦称富贵花,与兰、荷、菊、梅相比,不免有俗艳之讥,不过这也符合宝钗皇商之女的身份。
B.《红楼梦》第六十九回写道,尤二姐终于不堪凌辱,吞金而逝。贾琏大恸,找凤姐要银子置办丧事。凤姐不给,最后幸亏平儿偷出了二百两银子给他,才得以完葬。
C.贾蓉长得眉清目秀,细挑身材,但生活上却和他父亲贾珍样荒淫无耻。他和婶娘王熙凤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还和姨娘尤二姐不干不净。为了达到能与尤二姐不断鬼混的目的, 他想出了让贾琏偷娶尤二姐并安置在府外的主意,使得尤二姐被王熙凤逼死。
D.探春是雪芹所喜爱的人物之一,群芳谱中她拟为杏花,花名签子是“杏花——瑶池仙品”,诗曰“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中还有“必得贵婿”诸语。此句诗出自唐人高蟾的《下第上永崇高侍郎》,全诗是:天上碧桃和露种 ,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丘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这首诗是高蟾落第后所作,自比芙蓉,对既得沐皇家雨露的碧桃和居日边的红杏表示羡慕。 “日边”,“倚云”都有离乡远嫁外邦皇室之意,与判词中“千里东风一梦遥”相呼应。曲中的“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也是这个意思。
5.列说法符合《红楼梦》原著的是(  )
A.元妃下谕叫宝玉等去园中住。宝钗住了蘅芜苑,黛玉住了潇湘馆,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稻香村,惜春住了蓼风轩,李纨住了秋爽斋,宝玉住了怡红院。
B.贾芸从贾琏处打听得凤姐把和尚的事给了贾芹便向母舅卜世仁要冰片麝香,准备向凤姐行贿,但卜世仁拒绝了。最后,颇有义侠之气的醉金刚倪二不要文约不要利钱借十五两三钱多银子给贾芸。贾芸才购得冰片麝香。
C.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读《牡丹亭》被黛玉发现,后来黛玉也认真阅读。宝玉借《牡丹亭》里的词句表白,自比柳梦梅,是那“多愁多病的身”,说黛玉正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杜丽娘。
D.贾政等人为新建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在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的地方,贾宝玉题匾“沁芳”,又拟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频摇头叹气。
6.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元妃送出灯谜让大家猜,宝钗一猜就着,却故作难猜之状。贾母见元春喜欢,也命人制作灯谜让大家猜,还请来了贾政,整个聚会的气氛融洽欢快。
B.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读《西厢记》被黛玉发现,后来黛玉也认真阅读,宝玉借书中的词自比张生,还用“倾国倾城的貌”表白黛玉。
C.贾政等人为新建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在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的地方,贾宝玉题匾“沁芳”,又拟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频摇头叹气。
D.由于刘姥姥进大观园激发了贾母的兴致,贾母拣大红菊花簪于头上,凤姐给刘姥姥插了一头菊花。刘姥姥夸大观园竟比画儿还强十倍,贾母即命探春画大观园的“行乐图”。
二、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曾在其文艺批评著作《小说面面观》中,将人物分为扁平和圆形两种,扁平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人物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可以说是类型人物,给人印象鲜明强烈,如《红楼梦》中的赵姨娘,始终扮演着一个反衬别人光芒的廉价的丑角。而圆形人物性格复杂,更能使小说逼真。两者相辅相成,可以表现出人生的复杂真相。
7.请从《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刘姥姥中任选一个,写出她的圆形人物性格特征,请写出两种相对的性格特征,并分别举例加以简要说明。(100字以内)
8.“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女性形象,除王熙凤外,另写出其中的三个女性形象:   、   、   。
三、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
9.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群芳夜聚怡红院为宝玉庆生,大家占花名以助兴。从整本书看,每个签上的画和诗句都体现了掣签人的性格命运。请根据人物性格与命运,写出掣出该花签的人。
   掣的签画的是牡丹,诗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掣的签画的是并蒂花,诗句是“连理枝头花正开”。
10.在本回中,黛玉的签画的是“芙蓉”,签语为“风露清愁”,诗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语出欧阳修《明妃曲》“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请根据原著简要分析,签中隐含了掣签人怎样的性格命运。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且说贾母这里命将毡毯铺于阶上,令丫头媳妇们团团围坐赏月。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因命人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贾母道:“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说毕,刚才去吹时,只见一媳妇走来向那夫人说话,贾母使命那夫人快去。
这里贾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
贾母笑道:“果然可听么?”众人笑道:”实在可听。”贾母道:”这还不大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说着,便将自己吃的一个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送给谱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大家陪着贾母又饮,说些笑话。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贾母又命暖酒,且住了笛。
四更,众姊妹熬不过,去睡了。
黛玉和湖云并未睡。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不似当年热闹,又提宝钗姊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等语,不觉对景感怀,自去俯极垂泪。湘云宽慰他说:“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像自苦。我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何况你又多病,还不自己保养。可恨宝姐姐,早已说中秋要一处赏月,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他们不作,咱们两个竞联起向来,明日羞他们一羞。”黛玉见他这般劝慰,不肯负他的豪兴,因笑道:“你看这里这等人声嘈杂,有何诗兴。”
湘云笑道:“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这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作凹晶。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林黛玉道:“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如今就往凹晶馆去看看。”
凹晶馆息了灯,湘云对黛玉说:“咱们就在这卷棚底下近水赏月如何?”二人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湘云笑道:“怎得这会子坐上船吃酒倒好。这要是我家里这样,我就立刻坐船了。”黛玉笑道:“‘事若求全何所乐’据我说,这也罢了,偏要坐船起来。”湘云笑道:“得陇望蜀,人之常情。贫穷之家自为富贵之家事事趁心,告诉他说竟不能遂心,他们不肯信的;必得亲历其境,他方知觉了。就如咱们两个,虽父母不在,却也忝在富贵之乡,只你我竟有许多不遂心的事。”黛玉笑道:“不但你我不能趁心,就连老太太亦不能事事遂心,何况你我旅居客寄之人哉!”湘云听说,恐怕黛玉又伤感起来,忙道:“休说这些闲话,咱们且联诗。”
正说间,只听笛声悠扬起来。黛玉笑道:“今日老太太高兴,这笛子吹的有趣,到是助咱们的兴趣了。”湘云方欲联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像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大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湘云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林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鹅真是助他的了!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湘云笑道:“且放着明日再联。”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说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冷月葬花魂。”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调之语。”黛玉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下向竟还未得。”
一语未了,只见山石后转出一人来,却是妙玉。笑道:“方才我听见诗句虽好,只是过于颜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如今老太太都已早散了,你两个快同我来,到我那里去吃杯茶,只怕就天亮了。”
(节选自《红楼梦》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选文写中秋之夜贾府亲眷的小聚,本应热闹的团圆之夜如今却“冷清”“凄凉”如此,为贾府最终的悲剧结局做了伏笔。
B.本段选文写到笛声“呜呜咽咽”,此时恰“明月清风,天空地净”,贾母月夜听笛和《赤壁赋》苏子月夜听箫有异曲同工之妙。
C.史湘云看到林黛玉的俯栏垂泪,便以两人的处境做比较,以此来安慰黛玉,她毕竟忝在富贵之乡,不“心窄”即可称心如意。
D.史湘云谈到凹晶馆名字由来时,毫不吝啬地夸赞以“凹”“凸”作轩馆之名是“新鲜”“不落窠臼”,侧面衬托了林黛玉的才华。
12.小说中几次写到“笛声”,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13.林黛玉以“冷月葬花魂”巧对史湘云的“寒塘渡鹤影”,堪称绝对,这对刻画林黛玉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案解析
1.【答案】A
【知识点】红楼梦
【解析】【分析】正确的对应关系是“潇湘妃子——林黛玉,稻香老农——李纨,蘅芜君——薛宝钗,蕉下客——贾探春”。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相关人物形象和内容的把握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答案】C
【知识点】红楼梦
【解析】【分析】整个省亲过程中元妃哭了6次,见到贾母和王夫人哭,见到贾政哭,见到宝玉哭,为了安慰呜咽对泪的贾母和王夫人,她含悲忍痛,强颜欢笑,说出的话却是:“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咱晚才来。”在贾政率领阖府男丁在帘外行礼问安时,元春更是隔帘含泪对他说道:“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叙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由此可见,她的哭既含有终于能够见亲人一面的喜悦,也含有对欢聚日短的伤感,更有要离开亲人,回到皇宫那个被她称作“见不得人的地方”的痛苦,而并无对“皇恩”的感怀。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3.【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D.“司棋是惜春的贴身丫头”错误,司棋是迎春的丫鬟。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4.【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B.“凤姐不给”错误,应是凤姐只给了二三十两银子。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5.【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欣赏作品的形象;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A.“探春住了稻香村……李纨住了秋爽斋”错误,二者颠倒了,应该是探春住秋爽斋,李纨住稻香村。
C.“……《牡丹亭》……自比柳梦梅……说黛玉正是……杜丽娘”错误,他们看的是《西厢记》,宝玉自比张生,比黛玉为莺莺。
D.“贾政频摇头叹气”错误,书中说的是“贾政听了,点头微笑”。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
1、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
2、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
3、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
4、作品的大致主旨。
6.【答案】B
【知识点】欣赏作品的形象;红楼梦;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重要情节与人物的能力。
A.“贾母……也命人制作灯谜让大家猜,还请来了贾政,整个聚会的气氛融洽欢快”错误,因有贾政在场,宝玉“惟有唯唯而已”,姊妹们也“自缄口禁言”,“故此一席虽是家常取乐,反见拘束不乐”,可见聚会气氛十分沉闷。
C.“贾政频摇头叹气”错误,应该是“贾政听了,点头微笑”。
D.“贾母即命探春画大观园的‘行乐图’”错误,应该是命惜春画大观园的“行乐图”。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重要情节与人物的能力。
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答案】7.王熙凤。一方面是治家能手,另一方面又是营私好手。她不但掌管荣国府的内务,就连宁国府大办秦可卿丧事,都要让她总理一切。她虽懂治家,却也败坏着这个大家族。她会拖延各房月例银拿出去放贷,会勾结官府包办官司。
8.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
【知识点】名篇;欣赏作品的形象;红楼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主要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理解圆形性格这一概念,然后从两个人物中选取一个,分析其性格中两种相对的性格特征,同时要举例加以说明。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内容、情节的识记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7.所谓圆形性格,就是性格复杂。如王熙凤,作为《红楼梦》中一个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王熙凤其“美”其“才”得到了曹雪芹的赞赏和肯定,而她性格的“丑”和“恶”也是被鞭笞和批判的,美丑互渗在这个圆形人物身上展露得尽致淋漓。凤姐之“才”首先就表现为“好刚口”的口才。她出场一开口就与众不同(第三回):“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短短几句话,既有对林黛玉的恭维,又有对贾府众姐妹的关照,同时也不忘讨好“老祖宗”,这一席话可谓“一石三鸟”,果然是“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她的“才”还体现在“治家”上,最典型的就是“协理宁国府”(第十三回)。她对宁国府的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事无专职,临期推诿;需用过当,滥支冒领;事无大小,苦乐不均;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的五大弊病,条分缕析,深中腠理。她一眼看出了宁府纷乱的问题症结所在,并在办理事务时“挥霍指示,任其所为”,把混乱不堪的宁国府“筹划得十分整齐,于是合族中上下无不称叹”。但同时她的“恶”也十分可怕,王熙凤在《红楼梦》里办的头件大事就是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第十一、十二回)。如果说贾瑞的死也是由于贾瑞自身的无赖品行招致的恶果,王熙凤的手段有几分“自卫”维护其二奶奶的管家主子尊严,那王熙凤“弄权铁槛寺”逼得一对有情人自尽,就是她金钱、权力欲望的膨胀(第十五、十六回),而“闻秘事”将“苦尤娘赚入大观园”,“弄小巧用剑杀人”(第六十七回至六十九回)则真是十恶不赦。再如刘姥姥,这个人物的性格是丰富复杂的。作者一方面描写了她的乡气和见识不广,因而就带有几分可笑的意味。如第三回,写她初见自鸣钟情景: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罗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似的,却不住的乱晃,……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磐一般,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但另一方面,作者又着力地描写了刘姥姥本质是忠厚善良的,具有劳动人民的可贵品质,刘姥姥灵魂中的“劳动人民正直的、耿介的高贵品质”,集中表现在她机智勇敢地营救巧姐的行为上。
8.“金陵十二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正册中的十二位女子,有: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本题要求写出除王熙凤外其他的三个女性,从中选择三位即可。
【答案】9.宝钗;香菱
10.①此笺名芙蓉,暗喻黛玉性情高洁。②签语为风露清愁,形容黛玉性情及容貌。
③解诗又说红颜薄命。“芙蓉花”在秋天开放,同时暗示黛玉的命运:红颜薄命,生不逢时,与东风无缘④同时暗含劝告:无须埋怨,无须惆怅,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写出三点给满分)
【知识点】欣赏作品的形象;红楼梦;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经典名著内容及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9.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①为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取之于唐末罗隐的《牡丹花》,“任是”,“纵然是”、“即便是”的意思。牡丹是富贵花,艳冠群芳。依作者的本意,“牡丹”纵然是含情不露,也自有她打动人心的魅力。这不仅表现在她于花色上“艳冠群芳”,也表现在她具有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质上。具体到宝钗身上,“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住的蘅芜苑屋里“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而且“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需吃“冷香丸”等等描写,表面上看似冰冷“无情”。但宝钗却照顾过湘云,体贴过黛玉,帮衬过岫烟,提点过探春,她看似冷淡的表象下却潜藏着脉脉温情。
②为香菱:在元宵节前后,香菱被拐走,这不是巧合,注定香菱悲惨的一生。“连理枝头花正开”指的是“并蒂花”,“并蒂花”本是夫妻花,但花签往往是反话。香菱给薛蟠做妾,薛蟠待她却毫无情意。香菱本名甄英莲。“菱”就是菱花,通“凌”,被欺凌的意思;“莲”就是莲花,通“怜”,甄英莲就是“真应怜”。预示香菱会遭人凌虐结局悲惨可怜。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经典名著内容及人物形象的能力。
芙蓉既是荷花,也指一种木芙蓉。黛玉自己的诗句中有“质本洁来还洁去”,想必这里的芙蓉用来指代荷花更为恰当,暗喻黛玉性情高洁。
风露清愁,实际是风清露(眼泪)愁。喻林黛玉像风一样傲然,像风一样自由,随心而生,随心而动。又如露一般有淡淡的伤感和忧愁。林黛玉为了与贾宝玉的姻缘感情愁肠百结,不得疏解,岂非正是“风露清愁”,更是当初绛珠仙子“五内郁结缠绵不尽之意”的表现。
《红楼梦》结局是黛玉病死,宝玉出家。芙蓉花在秋天开放,同时暗示黛玉的命运:红颜薄命,生不逢时,与东风无缘,被秋风吹落。这说明宝黛姻缘未成,黛玉在某个秋天去世。表达了作者对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其追求精神自由的赞美。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此签语出欧阳修《明妃曲》,用了王昭君的典故,因为汉朝与匈奴和亲,她不得已远嫁匈奴为王妃,最终埋骨异乡。这实际上是写宝黛有缘无分,含恨错过。“莫怨”暗含劝告:无须埋怨,无须惆怅,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答案】11.C
12.①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通过贾母对笛声的品鉴,衬托出贾母精通乐理、品味非凡的人物形象。
②烘托人物心情:贾府的人在听到笛声时或烦心顿解,或堕下泪来,笛声烘托了人物或喜或悲的心情。
③营造了凄清的意境:悠扬的笛声为下文湘黛联诗营造了优美凄清,幽深清雅的诗化意境。
13.①由史湘云听到“冷月葬花魂”时,赞其“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衬托出林黛玉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特点。
②由诗句“冷月葬花魂”联系前边贾府赏月时,林黛玉暗自俯栏垂泪,烘托了黛玉父母早逝、孤苦伶仃寄人篱下凄苦心境。
③由史湘云“你现病着,不宜做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和妙玉的“此亦关人之气数”,都暗示了林黛玉命运的凄惨结局。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形象;红楼梦;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环境描写及重要物象作用的鉴赏能力。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渲染气氛、为后文作铺垫、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有衬托、暗示的作用,可从这两个角度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11.C.“她毕竟忝在富贵之乡,不‘心窄’即可称心如意”错。由第七段史湘云和林黛玉的对话中可以推知富贵之乡的人也不能称心如意。故答案为:C。
12.①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文中写了贾母赏月时对笛声的要求,“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这还不大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通过贾母对笛声的品鉴,衬托出贾母精通乐理、品味非凡的人物形象。②烘托人物心情。“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贾府的人在听到笛声时或烦心顿解,或堕下泪来,笛声烘托了人物或喜或悲的心情。
③营造了凄清的意境。后文写史湘云和林黛玉联句,“正说间,只听笛声悠扬起来。黛玉笑道:‘今日老太太高兴,这笛子吹的有趣,到是助咱们的兴趣了。’”,悠扬的笛声为下文湘黛联诗营造了优美凄清,幽深清雅的诗化意境。
13.史湘云的“寒塘渡鹤影”是天时地利人和之句,很难对得出,“林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但是黛玉最终却对了出来,而且博得史湘云的赞叹,“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史湘云的赞叹衬托出衬托出林黛玉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特点。黛玉对出的“冷月葬花魂”意境凄凉,这是由于黛玉父母早逝、孤苦伶仃、寄人篱下,在这阖家团圆的中秋之夜,黛玉不免想起父母亲人,心境凄苦,因此前面有“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不似当年热闹,又提宝钗姊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等语,不觉对景感怀,自去俯栏垂泪”。“月”是“冷”的,是因为黛玉寄人篱下,所以看月为冷,自身感情丰富而敏感,容易感到寂寞,害怕孤独。这句子写出了黛玉寄人篱下的身世,烘托了黛玉凄苦的心境。
此句暗示了黛玉凄惨的结局。史湘云说“你现病着,不宜做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妙玉说“此亦关人之气数”,都暗示了林黛玉命运的凄惨结局。此句中“葬”字暗示出其命运为最终伤心欲绝,香消玉殒,与其所葬之花一样,在最美的年华含恨死去。
《红楼梦》专题二
常识检测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展开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
B.古代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金玉良缘”指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宝玉,两人应结成姻缘。“木石前盟”指林黛玉前生为绛珠仙草,贾宝玉前生为赤瑕宫神瑛侍者,两者有恩有义,今世应结成姻缘。
C.贾氏宗族的长房是宁国府,次房是荣国府。贾敬、贾珍是宁国公贾演的后代;贾政、贾敏(林黛玉之母)是荣国公贾源的后代。《红楼梦》主要写荣国府的事。太虚幻境中有两句判词说“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说明罪孽的开端其实是宁国府。
D.“忽喇喇似大厦倾”形象地概述了贾府最终败亡的结局;“家亡人散各奔腾”形象地概述了贾府众人离散的悲惨结局。“纵然是齐眉举案”用东汉梁鸿之妻举案齐眉为梁鸿奉上食物的典故,来预示薛宝钗与贾宝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2.下列对《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里也有很多风雅之事,比如著名的“海棠社”,在诗社成员中李纨年纪最大,由她担任裁判。
B.《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暗示了妙玉的悲惨命运。
C.《红楼梦》“玫瑰露失窃”一事中,平儿没有将偷窃者彩云送交凤姐发落,而是自己承担“罪名”,这体现了平儿心地善良。
D.《红楼梦》中,“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一语出自林黛玉之口;“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语出自凤姐之口。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宝玉挨打后,贾母吩咐贾政的亲随小厮头儿,以后贾政若唤宝玉,便以她的名义加以拒绝。宝玉自此以后甘为诸丫鬟充役,宝钗等偶尔劝他留心仕途经济,他便斥之为“入了国贼禄鬼之流”,不留情面。
B.有年芒种,姐妹们在园内玩耍,探春一路扑蝶来到滴翠亭,无意间听到红玉给芸二爷私传信物之事。她就故意说是在找黛玉,“金蝉脱壳”,使红玉不怀疑她。
C.黛玉应贾母的要求来到了荣国府。在贾府,她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因为当时她已父母双亡,寄人篱下。
D.宝玉不愿去见贾雨村,黛玉劝他讲些仕途经济,宝玉听了,生气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4.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红楼梦》七十回之后,贾府的败象越来越明显。如第七十二回写到贾琏与平儿商议典当贾母的“金银家伙”以解燃眉之急,后来夏太府小内监又传话来“借”银子,令贾琏哭笑不得,妄想“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B.贾母八旬大寿期间,王熙凤遭到了邢夫人尖刻的嘲讽,这对王熙凤来说,是一次不可容忍的打击,这就进一步暴露了她们之间的关系,表明双方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
C.鸳鸯刚烈勇敢,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爱心、同情心的宽厚善良的女子。她在大观园里无意间撞上了迎春的丫头司棋与其姑舅兄弟潘又安幽会。这对司棋来说,无异于大祸临头,但鸳鸯信守承诺,从未将此事告诉任何人。后来潘又安逃跑,司棋病倒,善良的鸳鸯来探望司棋时还“立身发誓”不告诉别人。
D.芳官是一个脾气倔强、具有反抗精神的小优伶。干娘克扣她的月钱,还用剩水给她洗头,她不服气,便和干娘顶撞起来。王夫人把她撵出大观园,让她干娘领了去自行聘嫁。芳官不甘心再被干娘买卖,便跟着水月庵的智通出家去了。
5.这学期开展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你读得认真吗 回忆一下,下面所列《红楼梦》中的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
林黛玉 潇湘妃子 《葬花吟》 脖子上有金锁 共读《西厢记》
B 薛宝钗 薛蟠之妹 丰年好大雪 金玉良缘 夺魁菊花诗
C 王熙凤 贾琏之妻 弄权铁槛寺 凡鸟偏从末世来 协理宁国府
D 晴雯 宝玉的丫鬟 病补雀金裘 拒绝给贾赦做妾 撕扇子
A.A  B.B  C.C  D.D
6.下面所列判词内容和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
A.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
B.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秦可卿
C.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贾惜春
D.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贾探春
7.下面关于《红楼梦》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陷害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B.《红楼梦》中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C.《红楼梦》中“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是对贾探春的描述。
D.《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是将薛宝钗比作杨玉环,“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是将林黛玉比作赵飞燕。
8.下列《红楼梦》中的人物,与之相关的内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赦—袭一等将军—贾琏、贾惜春的父亲—不满母亲偏向弟弟贾政
B.贾雨村—补应天府知府—林黛玉的家庭教师—在甄士隐资助下考中进士
C.史湘云—绰号“蕉下客”—贾母的内侄孙女—与林黛玉联诗“寒塘渡鹤影”
D.花袭人—本名花珍珠—贾宝玉的大丫鬟—撕贾宝玉的扇子“作千金一笑”
9.下列对《红楼梦》中经典情节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弄权铁槛寺:水月庵净虚老尼为了帮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答应给王熙凤三千两银子。王熙凤派手下假托贾琏的名义写信给节度使云光,让他摆平此事。最后一对有情人殉情,王熙凤却坐享了三千两银子。
B.宝玉挨打:忠顺亲王府派人向贾府讨要蒋玉菡,贾环诬陷宝玉说金钏儿投井是因宝玉强奸未遂,这一切使本已对宝玉会见贾雨村时无精打采而心怀不满的贾政又惊又气,故愤而欲将宝玉“堵起嘴来,着实打死”。
C.香菱学诗:香菱想学写诗,拜黛玉为师,黛玉认为作诗当“不以词害意”,让香菱先读陆游诗,再读杜甫诗,再读李白诗,并借陆游诗集给她。香菱于是诸事不顾,苦读起来。
D.晴雯补裘:宝玉不留神将贾母给他的雀金裘后襟烧了个指顶大的眼,病中的晴雯见宝玉着急,挣扎着起来用孔雀金线界密了,直到自鸣钟敲了四下才补完,几乎力尽神危。
10.下列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熙凤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因而成了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协理宁国府”就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当时宁国府要办一个隆重的葬礼,事务繁杂,府中竟无人能操办,于是不得不从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帮忙。她果然不负众望,事无巨细,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妥帖得体。
B.“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是甄士隐抄给贾雨村的“护官符”,提及的四大家族分别是贾政、贾宝玉所在的贾家,史湘云所在的史家,王夫人、王熙凤的娘家王家,贾母和薛宝钗的本家薛家。
C.妙玉爱“洁”。贾母带着刘姥姥等人在栊翠庵喝茶,妙玉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刘姥姥用过的)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
D.“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这首曲子提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前世今生。
11.《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仅艺术成就很高,更重要的是能体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气质等,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列对《红楼梦》中的诗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两句诗在书中是林黛玉所作,借悲叹落花抒发了对自己命运的感伤。
B.“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这两句诗在书中是史湘云所作,借咏白海棠表达了对高洁品性的赞美。
C.“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几句诗在书中是贾宝玉所作,抒发了对逝者的哀思。
D.“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这两句诗在书中是薛宝钗所作,借咏菊花抒发了思妇怀远的情感。
12.下面是脂砚斋关于《红楼梦》的几段评语,评语与原文搭配一致的一项是 (  )
①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好看煞。
②试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象至此者
③声势如现纸上。
④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非仙助即非神助,从何而得此机括耶
《红楼梦》原文:
a.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嬤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b.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c.(黛玉)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d.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A.①d ②b ③a ④c
B.①d ②c ③a ④b
C.①b ②a ③d ④c
D.①c ②a ③d ④b
综合探究
一、问答题。
1.《红楼梦》曾在第二十三回和第二十七回先后两次描写林黛玉葬花。黛玉葬花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2.在《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紫鹃曾以“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感叹宝玉、黛玉心意相通的可贵。请从原著中举出两例,谈谈你对宝黛二人“知心”的理解。
3.《红楼梦》中直接出现“雪”的回目共有三处,分别是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和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请概述这三回中与“雪”相关的情景,并选择其中一回,说明“雪”在情节发展或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
4.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回答问题。
①“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②“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③“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于运用对比,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同中迥异”的人物。上述三段话中都有“妹妹”,请分别说出出自谁人之口,并结合说话人的形象对其语言进行赏析。
5.《红楼梦》中,晴雯是贾宝玉房中一个重要的丫鬟,也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在对《红楼梦》的人物研究中,有“晴为黛影”之说。请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对“晴为黛影”的理解。
6.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有学者评价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亦石亦玉”,说他只是石头吧,他又有玉的灵性之美;说他纯是美玉吧,他有时又像石头一样顽劣粗蠢。
请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贾宝玉形象中“玉性”与“石性”的理解。
7.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大家抽签饮酒,薛宝钗第一个抽得一签,“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任是无情也动人”一句隐含着薛宝钗怎样的形象特征 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红楼梦》的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
当时,薛宝钗也在现场,但作者没有描写她的反应,请你推想薛宝钗会有怎样的反应,并根据人物性格和原著相关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9.《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看了十二个咏菊的诗题之后,探春感慨说:“竟没有人作《簪菊》。”于是她在《簪菊》题下作了一首,诗中写道:“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这首《簪菊》体现出探春怎样的个性气质 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要分析。
10.《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史湘云自称“是真名士自风流”,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的两个情节,解说史湘云“是真名士自风流”的特点。
11.蒋勋在《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中写道:“世界文学名著中很少有一本书,像《红楼梦》,可以包容每一个书中即使最卑微的角色。”他设身处地地打量这些卑微的存在,认为这些人物都是“正邪两赋”之人,没有截然的好,也没有截然的坏,所以不必苛求。请选择《红楼梦》中的一个小人物,结合相关情节,阐述这种“正邪两赋”的具体表现。超然客公众号
要求:写出人物名字,结合人物言行事迹加以分析,语句通顺,100字以上。
12.《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金钏儿投井是一个重要事件,不同的人听说这一事件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请分析他们反应不同的原因。
(1)袭人的反应:唬了一跳,忙问“那个金钏儿 ”……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
(2)王夫人的反应:对薛宝钗说“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赏了金钏儿的娘五十两银子,把小姐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妆裹。口里说着,不觉泪下。
(3)薛宝钗的反应:来至王夫人处,安慰她。“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二、微写作。
1.(2022山东青岛4区市期中)《红楼梦》第十三回的回末诗是:“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请你从“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找出一位可持家的“裙钗”,并简要陈述理由。
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2.(2022天津南开中学月考)学校“红学社”举行《红楼梦》灯谜大会,选取一个和人物有关的意象,写出关于这个人物的谜面,然后猜出谜底是《红楼梦》中的哪位人物。
例如:
意象:斑竹。
谜面:此人又被称为“潇湘妃子”。在大观园中,她住的潇湘馆栽满了斑竹,这种竹子又叫湘妃竹,竹上布满点点斑痕,传说是湘妃眼泪所化,暗指这个人物以泪还情的经历。此人清高孤傲,自有一段清雅风流的气质。
谜底:林黛玉。
请仿照例子,为红学社拟写一则谜语。要求:人物出自《红楼梦》;“意象”需要和人物有关系;“意象”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或精神;谜面不超过100字。
3.《红楼梦》中一些主要人物进入回目,作者往往在其名字前加一个字,来概括或凸显其品性,即所谓“一字评”,如“敏探春”“勇晴雯”“憨湘云”等。请从书中任选一个你熟悉的人物,仿照下面示例(示例中人物除外),结合原著相关情节对人物性格给以“一字评”并作简要阐释。
[示例] “贤袭人”:“贤”字突出了袭人作为仆人的贤惠知礼。她无论是服侍贾母还是服侍贾宝玉,都竭尽心力,体贴入微;劝贾宝玉和姐妹们相处应有分寸,体现了她知礼数,让薛宝钗也对她欣赏有加。
4.(2022天津耀华中学月考)如果请你从《红楼梦》中任选一个人物,依据名著中的相关内容,为该人物设计一尊雕像,力求通过雕像的外貌、动作等表现出人物的性格,你将怎样设计呢 请具体描绘并说明,100字左右。
各地模拟
一、(2022北京房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0分)
凤姐打发了平儿来回复不能来,为发放年例正忙。湘云见了平儿,那里肯放。平儿也是个好顽的,素日跟着凤姐儿无所不至,见如此有趣,乐得顽笑,因而褪去手上的镯子,三个围着火炉儿,便要先烧三块吃。那边宝钗黛玉平素看惯了,不以为异,宝琴等及李婶深为罕事。探春与李纨等已议定了题韵。探春笑道:“你闻闻,香气这里都闻见了,我也吃去。”说着,也找了他们来。李纨也随来说:“客已齐了,你们还吃不够 ”湘云一面吃,一面说道:“我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若不是这鹿肉,今儿断不能作诗。”说着,只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那里笑。湘云笑道:“傻子,过来尝尝。”宝琴笑说:“怪脏的。”宝钗笑道:“你尝尝去,好吃的。你林姐姐弱,吃了不消化,不然他也爱吃。”宝琴听了,便过去吃了一块,果然好吃,便也吃起来。
一时凤姐儿打发小丫头来叫平儿。平儿说:“史姑娘拉着我呢,你先走罢。”小丫头去了。一时只见凤姐也披了斗篷走来,笑道:“吃这样好东西,也不告诉我!”说着也凑着一处吃起来。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一大哭!”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宝钗笑道:“你回来若作的不好了,把那肉掏了出来,就把这雪压的芦苇子揌上些,以完此劫。”
(摘编自《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1.请简要解说选文中“此劫”的含义。(4分)
2.请简要分析选文中史湘云的性格特点,并从原著中另外举例说明。(6分)
二、(2022广东广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0分)
湘云方欲联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像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 ”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黛玉笑道:“原来是他,猛然想不到,反吓了一跳。”湘云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
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 ‘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湘云笑道:“大家细想就有了,不然就放着明日再联也可。”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捞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
冷月葬花魂[注]。
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黛玉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下句竟还未得,只为用工在这一句了。”
(摘编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注] 冷月葬花魂:原作“冷月葬死魂”。梦稿、蒙府、戚序本作“冷月葬花魂”,甲辰、程甲本作“冷月葬诗魂”。“死”或以为系“花”形讹,或以为是“诗”音讹。本文从形讹说。
3.请结合原著欣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联诗。(4分)
4.《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写薛宝钗听到了贾宝玉的梦话:“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 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请结合原著谈谈你对贾宝玉梦话的理解。(6分)
三、(2022浙江温州万全综合高中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情真意切释猜嫌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 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
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 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 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
(摘编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5.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的开卷诗,甄士隐解注《好了歌》时也说“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B.林黛玉初到贾府时,贾宝玉和王熙凤的出场描写分别是:未闻其声,先写其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C.第二十二回中,贾探春制的灯谜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其谜底是风筝。
D.在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曹雪芹通过林黛玉的视角刻画了贾府一干人等,比如写贾迎春是“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令人观之可亲。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段能够成功地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得力于对人物语言的精妙安排,人物语言是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B.薛宝钗建议林黛玉吃燕窝粥,林黛玉觉得为难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病每年都犯,吃燕窝粥不一定能有多大效果。
C.选段中的林黛玉一反平时的孤高自傲,呈现出坦率真诚的一面,这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立体感强。
D.选段中的语言有的典雅含蓄,有的生动活泼、口语化,如林黛玉说“何苦叫他们咒我”,浅近自然。
7.薛宝钗的“情真意切”体现在哪些地方 从哪里可以看出林黛玉“猜嫌”已“释”呢 试联系原著简要概括。(6分)
8.林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请分析林黛玉这番话的内涵及作用。(6分)
拓展阅读
一、(2022辽宁鞍山一中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谶言源于古代巫文化,本指古代巫师、方士等以谶术所作的预言。从先秦起,谶言在历史故事中已多有记载。到了明清时期,谶言被广泛运用于小说叙事中,它在文学创作中有逃避文字狱的特殊作用,是这一时期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
《红楼梦》多以诗词的形式来预示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即诗谶。小说中最大的一个谶是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了金陵十二钗图册和判词以及《红楼梦》十二曲,大篇幅的谶词中暗藏了贾府中主要女性的悲剧结局以及这个大家族分崩离析的兆示。类似整部《红楼梦》的结构框架,只是表达得十分含蓄,需要读者从后面的情节中去细品。
另外小篇幅的诗谶散落在各个回目之中,随意穿插。如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元妃从宫中差人送出一个灯谜来,猜着后每人再作一个送进去。迎春写的是“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宝钗写的是“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说的实际上是各自的性格和归宿。迎春遇上“中山狼”后,便离黄泉之路不远,灯谜中隐寓了她一生的遭际;宝钗则是夫妻分离后孤独空闺,日日煎熬。这一回的回目是“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将几个姑娘的命数暗藏在灯谜之中,安排十分巧妙。另外在第七十回也有类似的情节,姐妹们写咏絮词,探春写的是“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暗含探春远嫁的命运,跟第五回中的判词相呼应。
《红楼梦》中的谶除了主要以诗词的形式出现之外,也有少量图谶,即以图画配上含有诗词隐语式的文字来预示人物的命运,如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均配有图。也有单独以图作谶的,如宝钗的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文字图案。谶言在《红楼梦》中构成一个系统的结构,从内部推动情节的发展,对结局进行暗示和隐喻,以预言出现,以应验结尾。同时亦是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对世人的劝诫、警示和点化。
《红楼楼》中的谶的独创性在于谶语不再仅仅作为悬念和伏线,而是与人物的性格相结合,使每个人的谶语都成了一首美妙的诗作。如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史湘云的判词“湘江水逝楚云飞”,都充满了美感,表现了曹雪芹对女儿的美的赞颂。谶言和诗营造出的艺术境界更是别具特色,假如没有谶的暗示,《葬花吟》的魅力便会大减,读者无法感知其中的隐喻,语言便不再令人伤痛和动容,当“葬花”的凄凉和“埋香”的雅致与谶言合而为一时,《葬花吟》才显出它的生命力来,它的意境才是最独特的。
《红楼梦》中的谶多是隐蔽式、不明朗的暗谶,如有以小说中的戏曲情节来暗示人物命运的,如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从脂砚斋批注看,《豪宴》是伏了贾府的败落,《乞巧》是伏了元妃之死,《仙缘》是伏了甄宝玉送玉,《离魂》是伏了黛玉的死,可见小说中的每一个布局都有作者的用意。另外也有以环境和景物来作预示的,如七十九回紫菱洲的寥落之景,是以淡淡的笔触,带出一种模糊的凶兆,兆示着不仅迎春会离去,而且大观园中的每一个女儿都会离去,宝玉所感伤的是大观园的失落,也是青春繁华的失落。
除此之外,《红楼梦》的叙事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反谶现象,即预言和应验并不彼此相对,而是背道而驰。如薛宝钗的金锁上的文字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但她的命运却是被抛弃,独守空闺,完全向着另一个方向行进。反谶以出乎意料的力量,利用预言和结果的巨大反差所形成的冲击力,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小说的结构不落入俗套,而读者亦感觉更加有趣味性。作者选择反谶,以反说正,更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奈。
谶言本身给人虚空之感,谶言在虚无之外留下模糊的指向性,似乎在冥冥之中已被命定,缓缓带出《红楼梦》“人生如梦”的主题。曹雪芹深深的宿命论覆盖到每一个人物身上,使《红楼梦》成了一部祭奠女性美的凋零和毁灭的作品,表现生命由盛而衰的本质。而所有人不能理解和掌控的一切都被归咎于命运的齿轮,家族之哀也隐藏在家国之哀中,被洪流冲散了。
事实上,《红楼梦》的主题自始至终都是通过家族的兴衰表现封建社会土崩瓦解的到来,这是明清之际的社会性忧虑。曹雪芹处清朝乾隆时期,前期家族盛大,受皇恩庇护,见识了生命的最繁华。直至家族败落,又穷困潦倒到极致,看到了生命的最衰败。因此他得以更冷静地观察社会,透过浮华看到宿命的征兆。小说中每一个谶的运用都有其道理所在,对情节的发展和整部作品的主旋律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摘编自徐雅萍《<红楼梦>中的谶言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谶言源于古代巫文化,有预言之义;从先秦起就被广泛运用于小说中,对逃避文字狱有特殊作用。
B.文学作品中谶言表达得十分含蓄,同时也是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对世人的劝诫、警示和点化,暗含写作意图。
C.《红楼梦》中的谶言,与文本完美结合,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同时又渗透在结构安排和主题表达之中。
D.反谶现象存在于《红楼梦》的叙事中,以预言和应验的反差,形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赋予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图册和判词以及《红楼梦》十二曲直接预示了贾府众女眷的悲剧结局。
B.《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谶言,典型的有诗谶、戏谶和谜谶等,读者可以借此推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
C.曹雪芹独具匠心设置的谶言,使《红楼梦》的语言在展现美的同时,也可以成为探佚之后情节或结局的重要材料。
D.贾探春咏的柳絮词、史湘云的判词、林黛玉自吟的《葬花吟》既是人物悲剧命运的暗示,也充满了美感。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反谶”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第五回,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姑让宝玉喝的茶是“千红一窟”,饮的酒是“万艳同杯”。
B.林黛玉所住潇湘馆中以竹子最盛,“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海棠社建立时,黛玉取号为“潇湘妃子”。
C.《红楼梦》十二曲中,元春的曲子是【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D.第六十三回,占花名时,香菱掣了一根并蒂花,题着“联春绕瑞”,那面写着一句诗,道是:连理枝头花正开。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4分)
5.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曲词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中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命运交代出来。根据文章和《红楼梦》的内容,从下列四幅图画中选择两幅,结合画面内容阐述其预示了《红楼梦》中哪个人物怎样的命运。(6分)
图片
二、(2022广东广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材料一:
红学在我国学术史上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本身独特性甚强,却又很容易被当作一般对象对待。它的文化内涵极丰富,文化品位极高,所以需要我国的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科学等多方面的第一流学者通力协作,方能胜任愉快,展现光辉;而那些第一流学者各有自己的理想事业,如何能以“一部小说”来作为他们的研究目标 于是“红学”遂落于低层次的人士之手。以我自己为例,如果勉强冒称一个“学者”,也不过是在三流的层次,还有一些尚不如我,根本不具备研治此学的条件。以上二端,乃是“红学”悲剧性的最关键的矛盾因素,至少在历史现阶段,其情势实在如是,讳言与美化,是有害无益的。
无视于“红学”之极大独特性而总想把它拉向一般化,最好的例子可举海外的余英时。余教授曾著专文倡言“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与“红学革命”,并以此而名扬寰宇。在他看来,已有的红学一无是处,尤其是考证派已是“山穷水尽”“眼前无路”,故必须“革命”,而他的革命口号却是“回到文学上来”——他认为红学研究只应是一种文艺方面的事,别的都是错了路头的。这就是我所说的,无视于“红学”的独特性而要把它向“一般化”拉挽。其实余英时倒是个研究文化的高层次的教授(如对胡适的思想有所评论等),连他都那么看待《红楼梦》,则其他同类论红之人可推而知了。文学,文学,它是什么 离开特定的文化底蕴、历史环境、作者心灵神智,又能有何等真知灼见可以启迪学人呢 长时期评赞《红楼梦》的“艺术”的,仍然离不开“形象塑造”“性格刻画”“心理描写”“口语运用”之类,这倒看起来满像“文学”了,难道余教授会满足于这样的“回到文学”而以此排斥其他层面的研究吗
我所列的第二条悲剧性,一方面与第一条有关联,另一方面则是文化学术的普遍水平的事情。前者,至今连这“红学”的特定含义在大教授那儿都扯不清,则势必产生真红学与假红学的混乱。“文学”范围的一般赏析评论不必说了,即如对小说作者的生卒与祖籍来作些考证——这其实也是一般从事文史工作者的“基础课”,可是现在这也成了“著名红学家”,可见这一“界”的“家”之滥竽之地步了。
归结一句话:“学”不足而“红”必虚。
(摘编自周汝昌《还“红学”以学》)
材料二:
周汝昌先生于1982年发表了《什么是红学》的演讲,提出两个观点:1.“红学”有其特殊性,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不一定就是红学。他说,“我的意思是,红学有它自身的独特性,不能只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红学不是要去代替一般小说学,它却补充和丰富一般小说学。一般小说学也不能代替红学”。2.“红学”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四学。周氏的观点非常明晰:“红学”是一种独特的学问,不同于小说学;“红学”指曹学等四学。
应必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那篇《也谈什么是红学》中说:“《红楼梦》作者、版本文献的考证和《红楼梦》作品研究是统一红学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红楼梦》作者版本的考证对《红楼梦》研究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意义,因而是必要和重要的”“但《红楼梦》作品的研究是红学的主体,《红楼梦》作者和版本的考证不能脱离《红楼梦》作品的研究”“红学何为 就是用美学的、历史的方法,包括运用作者版本考证的研究成果在与时代历史、文化环境、思想思潮、作者身世、文学传统以及与读者的联系中,去阐明《红楼梦》审美艺术的创造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阐明《红楼梦》的审美个性和艺术风格,等等”。
应文说:“红学有它的特殊性,但是,不能以此来否定对《红楼梦》本身的思想艺术的研究。”在这里,应氏以他自己的“红学”概念界定去反对周氏在另一种“红学”界定下的逻辑展开。周氏的“红学”界定是否隐藏着否定“《红楼梦》本身的思想艺术的研究”的动机,他自己并未明言。他只是说这种研究是属于“一般的小说学的范围”,而不在“红学”的范围。周氏的红学界定与他一生的红学研究大致对应。面对周氏的红学界定,我们只能说其过于狭窄、过于专门化。但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认为,周汝昌否定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进行研究。
几乎对于任何《红楼梦》的爱好者来说,指出周氏的红学界定过于偏狭,这并不困难。我曾打过一个比方:大家都知道,人既需要吃饭,也需要喝水。突然有一个人说,人不需要吃饭,光喝水就行了,喝水才是人最特殊的地方。于是大家纷纷出来反对,连篇累牍地说,吃饭和喝水是一种辩证关系,应以吃饭为主,喝水只是辅助的,但也不能缺少。如此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辩证法自是常理,但又有什么价值呢 我们为什么不能耐心地听听对方的陈述,也许可以从对方的荒谬中找到更加科学的养生之道。
(摘编自陈维昭《“红学”何以为“学”——兼答应必诚先生》)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各学科的第一流学者不以《红楼梦》为他们的研究目标,所以没有正视“红学”的特殊性。
B.周汝昌先生认为余英时是研究文化的高层次的教授,应该不满足于“回到文学上来”的研究。
C.对“红学”概念的界定以及概念界定下的逻辑往往深刻影响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
D.材料二中,周汝昌有没有否定对《红楼梦》本身的思想艺术进行研究是陈维昭和应必诚争论的主要问题。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则材料围绕“《红楼梦》研究”这一核心话题展开论述,各学者的观点不一,体现了《红楼梦》的文化内涵之丰富,文化品位之高。
B.周汝昌先生从个人对《红楼梦》独特性的理解谈起,认真分析了当下“红学”研究的情况,明确提出“‘学’不足而‘红’必虚”的观点。
C.周汝昌先生基于“红学”研究的特殊性,清晰界定了研究内容,应必诚先生虽然也承认“红学”的特殊性,但其研究内容与周汝昌先生则完全相反。
D.陈维昭先生在充分分析应必诚先生和周汝昌先生各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理念,委婉提出学术研究者应该善于倾听他人的陈述。
8.请分析材料二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4分)
9.学校即将举办《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分享交流会。关于“红学”的界定,周汝昌先生和应必诚先生的观点引发了师生们的热议。你更赞同谁的观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陈述理由。(6分)
三、(2022辽宁名校联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抄检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的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又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王熙凤、宝玉、黛玉。王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是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梦>的构思艺术》)
材料二:
《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籽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红楼梦》的主题,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梦》,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玉钏儿不慎把汤洒到宝玉手上,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去避雨,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的形象是对“仁”“礼”失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它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来,并且人物语言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红楼梦》里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儿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儿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宠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更在于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的。诗是什么 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记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重点关注了《红楼梦》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的叙事特点进行了阐述,准确到位。
B.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理解小说主旨。
C.材料三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缘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充满叙述与抒情的交融。
D.作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11.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虽可理解为“言情小说”,但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则并不符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意图。
B.《红楼梦》中的“情”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他既坚持、热爱、有信仰,又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C.《红楼梦》中对人物语言的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儿、金钏儿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D.《红楼梦》精心设计了林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12.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天然结合,这也是《红楼梦》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和人一样,有情有理。
13.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4分)
14.请结合材料一,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
参考答案
常识检测
1.D “来预示薛宝钗与贾宝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错误。“纵然是齐眉举案”出自《终身误》,下一句是“到底意难平”,预示了薛宝钗和贾宝玉不幸的婚姻生活。
2.C “而是自己承担‘罪名’”错误。“玫瑰露失窃”一事中,平儿没有将偷窃者彩云送交凤姐发落,也不是自己承担“罪名”,而是巧用移花接木之法,让宝玉承担了“罪名”。
3.A B.“探春一路扑蝶来到滴翠亭”错误,应是宝钗一路扑蝶来到滴翠亭。C.“是因为当时她已父母双亡”错误,不是“父母双亡”,而是母亲去世,父亲还健在。D.“黛玉劝他讲些仕途经济”错误,劝宝玉的是史湘云,而不是林黛玉。
4.A 贾琏是与鸳鸯商议典当贾母的“金银家伙”,而不是与平儿商议。
5.C A.“脖子上有金锁”错,金锁是薛宝钗戴的饰物。B.“夺魁菊花诗”错,林黛玉在咏菊花诗中夺魁。D.“拒绝给贾赦做妾”错,拒绝给贾赦做妾的是鸳鸯。
6.B 首句“桃李春风结子完”,“李”“完”暗示李纨。这一句是说李纨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花、李花一样,结了果实,也就凋谢了。第二句“到头谁似一盆兰”中,“兰”指贾兰。这一句是说在贾府的诸子孙中,谁也比不上贾兰有出息。第三句“如冰水好空相妒”中,“如冰水好”写李纨年轻丧夫,遵礼守节,抚孤成长,这在封建社会被看作像冰水一样洁净美好的品德;“空相妒”,指虽然贾兰中了举,李纨也博得了美名,但是这无法挽回贾府的衰败,只能徒然遭人妒忌罢了。第四句“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意思是白白地给别人当作笑料来谈论。李纨一生奉行“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贤女节妇的典型。由此可知,B项说的是李纨,而不是秦可卿。
7.B “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8.B A.“贾琏、贾惜春的父亲”错。贾赦是贾琏和贾迎春的父亲,贾惜春的父亲应是贾敬。C.“绰号‘蕉下客’”错。贾探春的绰号为“蕉下客”,史湘云的绰号为“枕霞旧友”。D.“撕贾宝玉的扇子‘作千金一笑’”错。撕贾宝玉的扇子“作千金一笑”的是晴雯,而不是花袭人。
9.C “让香菱先读陆游诗,再读杜甫诗,再读李白诗,并借陆游诗集给她”错误。黛玉不建议香菱读陆游诗,让她先读王维诗,再读杜甫诗,再读李白诗,并将王维诗集送给了她。
10.B “甄士隐抄给贾雨村”错,应是“门子抄给贾雨村”;“贾母和薛宝钗的本家薛家”错,贾母又称“史老太君”,原是史家人。
11.B “这两句在书中是林黛玉所作”错,这两句诗在书中是贾探春所作。
12.B 答题时,可先阅读脂砚斋的几段评语,找出评语中的关键信息;然后结合所给原文,用排除法确定答案。④中的关键信息是“第一笔”“阿凤”,王熙凤出场时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此可推知④对应b,排除A、C两项。②中“写形追象”应是指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故对应c。据此可确定答案为B项。
综合探究
一、
1.答案 落花,是黛玉一生不幸遭遇的象征。第二十三回写到,宝玉要把落花丢进水里,黛玉怕它们流到臭水沟,所以葬花。第二十七回,黛玉因误会宝玉,借葬花以抒发对自己命运的哀叹。葬花,让纯洁的花远离污浊,展现了她的高洁人格;葬花也预示着她的美好如花的爱情终将被风刀霜剑埋葬。
解析 题目要求对第二十三回和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两次葬花的寓意予以阐释,答题思路其实已经给出,即先分别阐释每次葬花的经过,然后再阐释葬花的寓意。花有什么特点 “落花”的象征义是什么 黛玉“葬花”的原因或目的是什么 明确了这几点后,其实就已理解了“葬花”的寓意。答题时,要抓住主要情节,中心要突出,语言要简洁。
2.答案 (示例1)知心,是指宝黛二人不仅心意相通、彼此理解,而且在为人处世上志趣相投、思想一致。例如,宝玉一见《桃花行》便知是黛玉所作,不觉落下泪来。可见宝玉素日深知黛玉曾经离丧,对其内心的孤独哀怨感同身受。又如,黛玉从不像宝钗、湘云那样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宝黛二人的关系因为共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追求而变得更加亲密。
(示例2)知心,是指宝黛二人能相互理解、领会彼此的心意,因此有一种精神上的默契。例如,宝玉挨打后,黛玉肿着眼睛来看宝玉,宝玉立刻明白她是为自己受伤而难过、担忧,便安慰她说“你放心”;而黛玉在收到宝玉送来的两块旧帕子后,也立刻明白了宝玉的一片心意。可见他们的交流无须借助太多语言。若无心有灵犀的契合,便难以达到神交的境界。
解析 《红楼梦》中宝黛关系的基点是情相通、心相印,全书写二人“知心”的情节,俯拾即是,如第二十三回,宝黛在沁芳闸桥边共读《会真记》,两人心田从此萌生爱苗;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黛玉眼睛哭肿了,再到宝玉让晴雯替他给黛玉送旧帕子以示安慰,黛玉“思忖一时,方大悟过来”,领会了宝玉的苦心;等等。拟写答案时应紧扣“知心”二字,分别凸显宝玉、黛玉各自的行为、心理,并对二人的情意相通加以揭示。
3.答案 (1)情景:第四十一回,在栊翠庵,妙玉用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水泡茶,宝玉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第四十九回,一场大雪后,众姐妹兄弟欢聚一堂,赏雪,烤鹿肉,大观园顿时热闹非常。第五十回,大观园群芳在芦雪广饮酒赏雪,联对吟诗,觥筹交错,热热闹闹地即景联诗。
(2)(示例)作用:第五十回中,雪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这一情节成为贾府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解析 《红楼梦》中多次写到雪。雪不仅作为一种道具或场景来充当书中故事情节的背景,作为推动情节展开的重要环节,而且成为一种隐喻、象征,成为书中一个重要的意象。概述与“雪”相关的情景时,要叙述与“雪”有关的人物、事件、场景,表述要清晰准确。选择其中一回,说明“雪”在情节发展或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时,结合前后情节或人物性格特点分析即可。如第五十回写的是贾府盛况空前的赏心乐事,却也是贾府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作者写这样的乐事,正是为了衬托后面更大的悲哀。“雪”在这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答案 (1)这三段话分别属于王熙凤的“奉承语”、林黛玉的“吃醋语”、贾宝玉的“痴情霸道语”。
(2)王熙凤善于逢迎,她每天事务繁忙,风风火火,所以语速快且多用短句,但她会千方百计哄老祖宗(贾母)开心、讨老祖宗的喜爱。林黛玉猜忌多疑,所以语气中含酸意,她最在意的是自己和薛宝钗在贾宝玉心中地位的高低,因为她明白,薛宝钗无论是家境、人品,还是才华、容貌,都不逊色于自己,而且有“金玉良缘”的舆论造势,所以林黛玉总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衡量贾宝玉心里的爱情天平到底是倾向于“姐姐”还是倾向于“妹妹”。贾宝玉对林黛玉一往情深,时时说出痴语,而“林妹妹”这三个字每天不知要在心里想多少遍,在嘴里说多少遍,特别是在二人拌嘴后,看见林黛玉哭泣,贾宝玉便“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要将“林妹妹”喊上百遍千遍。
解析 答题时,要明确每段话出自谁之口,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①是王熙凤的“奉承语”。王熙凤乐贾母之所乐,又悲贾母之所悲,思想感情和老祖宗贯通。句中“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最妙,妙就妙在“忘记了老祖宗”。明明笑和哭都是给老祖宗看的,字字句句都是说给老祖宗听的,却偏偏说“忘记了老祖宗”。为什么竟把老祖宗忘记了呢 原因自然是“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一个“忘”字就把全部虚伪做作变成了一片真情实意,既讨好了林黛玉,又逢迎了贾母,可谓一举两得,体现了王熙凤的聪明伶俐,机变逢迎。“又是喜欢,又是伤心”“该打,该打”都是短句,符合王熙凤作为贾府管家媳妇的身份,也符合她风风火火的性格。
②是林黛玉的“吃醋语”。端午节,贾元春赏赐贾府众人礼物,贾宝玉同薛宝钗的一样,贾宝玉怕林黛玉多心,将自己的东西拿去让林黛玉挑,而林黛玉什么也不要,还说:“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急得贾宝玉赌咒发誓,这时林黛玉说了这句话:“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语气中颇含酸意,这不仅仅反映了林黛玉的多疑小性,更反映了她内心的不安。因为薛宝钗各方面都不比她差,又有“金玉良缘”的说法,林黛玉怕贾宝玉心中的天平倾向薛宝钗,因而时时拿话试探他。
③是贾宝玉的“痴情霸道语”。“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林黛玉在他看来才是真正完美无瑕的宝玉。林妹妹一生气,他就“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看见好东西,首先想到的都是给林妹妹送去;有意无意间希望别人夸的都是林妹妹。紫鹃骗他说林妹妹要回苏州了,急得深陷情中的贾宝玉又犯了痴,只听门外有人报个“林”字,就满床闹起来,说:“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这是多么深情啊。
5.答案 所谓“晴为黛影”,是指晴雯与黛玉在性格与命运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黛玉是身份尊贵的公府小姐,晴雯是身份低下的奴仆,二人在身份上有天渊之别,但二人本性中的纯真质朴,却是一样的。黛玉和晴雯皆天性纯真质朴,似浑金如璞玉。黛玉聪颖敏锐,懂世情而不弄世情,有心机而不使心机。晴雯本真天然,一腔明月向沟渠,从来是使力不使心。晴雯在几天水米不进的情况下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最终死亡;黛玉亦是因王夫人用计迫使宝玉成婚而在宝玉大婚之日泪尽而逝。(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答题时,应先对“晴为黛影”进行准确阐释,然后再结合原著选择恰当的事例进行分析。晴雯与黛玉在性格与命运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她们都心灵手巧,伶牙俐齿,嘴不饶人。黛玉精于裁剪,女红很好,只是体弱,贾母疼她,不让她多费精神;晴雯病中补雀金裘,是因为再没人能补。黛玉把来贾府打秋风的刘姥姥形象地比作“母蝗虫”,晴雯暗讽上赶着巴结王夫人的袭人。她们都无父母,无依靠。她们都纯真质朴,洁身自好,“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两人的结局也很相似,晴雯被污蔑为勾引宝玉的“狐狸精”,被赶出大观园,最后含恨而死。曹雪芹写晴雯的结局,实则影射黛玉之死。答题时无须面面俱到,写出两至三处相似之处并加以分析即可。
6.答案 ①“玉性”指贾宝玉身上展现出来的美好品质和可贵精神。例如,他看龄官在地上画“蔷”字时忽然下雨,就赶紧喊她避雨,一时竟忘了自己也在雨中。能对一个面生的女孩儿如此爱护,于封建社会的贵族公子而言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贾宝玉身上偶尔也会流露出纨绔子弟的恶劣习气,比如他冒雨赶回怡红院后,只因丫鬟开门晚了便勃然大怒,一脚踢在袭人肋上,此时他便全没有了先前对女孩儿的体贴,表现出“石性”的一面。
②“玉性”指贾宝玉身上超越时代的可贵品质,但也正因为超越了时代,不被当时的主流观念理解和认同,所以在一些人眼里便成了“石性”,即离经叛道、呆愣愚笨。比如贾宝玉挨打后,两位嬷嬷前来探望,正巧丫鬟玉钏儿不慎把汤洒到了贾宝玉手上,贾宝玉不顾自己,反问玉钏儿烫到没有。这样的体贴恰恰是贾宝玉不以尊卑为意、珍视怜惜女孩儿的体现,但在嬷嬷们看来却是“里头糊涂”“有些呆气”“一点刚性也没有”,不像个世家公子。
解析 首先要明确“玉性”与“石性”是指贾宝玉性格中可贵美好的一面与顽劣粗蠢的一面。贾宝玉其人既有“玉性”,也有“石性”,而且他的“玉性”和“石性”是“合而为一的”。具体来说,“玉性”就是以“玉”来隐喻贾宝玉的性格特征。“玉”的外表“温润”,但本质“坚硬”,贾宝玉是“温润”与“坚硬”形象的统一,但主要表现出来的是“温润”,如对女子的呵护、对爱情的追求等。“玉性”还指贾宝玉身上超越时代的可贵品质,如他爱护女性,尊重女性,具有男女平等意识,等等。但也正因为超越了时代,不被当时的主流观念理解和认同,所以在一些人眼里便成了“石性”,即离经叛道、呆愣愚笨。贾宝玉的“玉性”和“石性”中的主要方面都值得我们肯定。不过,不管是“玉性”,还是“石性”,都有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在作品中就形成了贾宝玉性格中的缺点。
7.答案 写出薛宝钗端庄持重、自矜自重却又美丽动人的特点。
解析 “任是无情也动人”出自唐代罗隐《牡丹花》,意在赞颂薛宝钗是“群芳之冠”。薛宝钗是一位端庄持重的女子,她不轻浮,所以“无情”,这里的“无情”和“风流多情”是对立的,而不是通常大家所认为的“没有感情”。即便她如此自矜自重、“端肃恭严”,从不对男子假以辞色,宝玉仍情不自禁为之着迷,可见她的美对异性的吸引力有多么大,就算她本人严守礼仪,丝毫不越轨,也无法阻止他人为之心动神摇。所以说她“任是无情也动人”。超然客公众号
8.答案 (示例)(1)薛宝钗的反应:侧脸抿嘴,欲笑而抑住笑,脸憋得通红。
(2)理由:因为薛宝钗是一位稳重端庄、举止娴雅、处之泰然甚至有点隐忍的女子,虽然刘姥姥所言令人忍不住发笑,但在贾母、王夫人、贾宝玉和众姐妹都在场的情况下,薛宝钗即使想笑,也会顾及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象而有所克制。
解析 节选文字围绕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