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专题训练----林海音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谢谢你,小姑娘
林海音
除夕的下午,母亲把我叫到厨房,用商量的口吻对我说:“爱官,再去姑妈家一趟吧!”
“菜不是都买了吗?”我见纱橱里好像碗碗盘盘有了几样菜。
自从父亲死后,便靠母亲十指缝缀养活一家人,粗茶淡饭已经很勉强,可是到了年节,母亲却不肯将就,总要让我们一年吃一次比较丰美的年夜饭。这一年,我记得母亲是先派二姐到堂叔家借钱,对付买了年菜,现在又派我去姑妈家。我们平日事事顺从寡母的心,有提到上阔亲戚家,姐妹们便你推我躲,不肯上前。
母亲又温柔地向我说:“傻丫头,还有明天呢,从你二叔那儿借来的二十块,刚够买些菜,明天开了门打发这赏那赏的,事也可多哪!去吧,爱官!”
听到妈末一句话的声音,总不忍违背了她,不得已拖着沉重的脚步到姑妈家去走一趟。进了姑妈家的门,只见老妈子、听差穿梭似的忙。我打开堂屋的门,一股热气扑面,看见桌上椅上摆满了礼品,表妹见我来了头也懒得抬。姑妈正扯了嗓门骂佣人,她没有看见我。我轻轻地喊了声:“姑妈!”她没听见,我待在那儿好难受。老半天,姑妈才认清了我,她说:“哟,爱官你什么时候进来的?这群没用的老妈子……”接着她跟我开了河,她说这样涨那样贵,买这买那花了多少钱,我嘴里唯唯称是,心里却盘算着怎么开口向她借钱。后来姑妈说够了,才想起来:“你妈你姐姐都好哇?我还要叫她给我织件毛衣呢!”
好不容易抓住这个机会,我这才赶紧接上话:“我妈好,让您惦记,我妈说……”姑妈一听是借钱,就不像刚才那么高兴了,她虽还是笑,笑得怎么也不自然了。她先向表妹说:“去,看你爸爸那儿有零钱没有?我这儿没有了。”表妹坐在那儿扭一扭腰,表示不高兴去。姑妈没办法,往腰里掏,掏,掏,掏出一张十块钱的票子来,晃了好几晃才递到我手里。接着她又足足教训了我一顿,她说什么要好好用功,才对得起你死去的爹;又说什么要省吃省穿,钱来得不容易;还有什么别学坏,别乱跑等等。我连声答应着,我知道一个穷亲戚向阔亲戚借钱的滋味,我知道该怎么低声下气。屋里暖气开放得太高,妈妈临来时又给我加上一件当大衣穿的棉袍,我热得涨红了脸,耳根都发烧了,这时姑丈从里屋喷足了烟走出来,他对姑妈说:“让爱官回去吧,不早了,她妈回头惦记她。”我如释重负,站起来就往外跑,一股凉气迎脸打来,我舒服多了。
天黑下来,鹅毛雪下着,①我的手插在口袋里,紧紧捏着那张票子,怕它失落了似的。我凄凉孤独地走着,脑子里充满了刚才姑妈家里的情景,那些礼物,那暖洋洋的堂屋,表妹那副嘴脸,姑妈的训词……忽然我觉得头有些晕,喉咙也痒起来,是从暖室里猛一出来,吹了冷风的缘故,我靠在街旁一根电线杆子休息了一会儿。对面亮煌煌的是一家糖果店吧?只见里面人影幢幢,该是有不少办年货的人。
我走过街,想在这店里买两个梨润润我的喉咙,顺便给姐姐们带些糖果回去,我手里毕竟有了十块钱,②我使劲地捏了一下,它还在。一进店,我低下头向玻璃橱里找标价最便宜的糖果。我的身旁站着一个穿蓝布长衫的人,他的衣服正好遮住了半个柜,我抬起头来看他,是一个戴着玳瑁边近视眼镜的又瘦又高的男人,他正拿着一罐奶粉问价钱,我想站一会儿等他买完再说,我连请人“借光让一下”都不敢说。
这时我见那男人从大褂的襟上取下自来水笔,对老板说:“我今天刚好没有钱了,这钢笔先押在这里,明天再拿钱来取可以吧?”那老板,两手交插在袖笼里,面无表情地摇了摇头。那男人又说:“可以吧,老板,明天我一定拿钱来,小孩子夜里没有奶吃了。”我的干喉咙里咽了一口唾沫,等着老板的答复,谁知正好照在电灯下的老板的光葫芦头,又摇了几摇。那男人把奶粉罐放下,叹了一口气出去了。
我不知怎么也跟了出去,昏沉沉的脑袋里又幻想着他那句话:“小孩子夜里没有奶吃了。”夜里没有奶吃了,夜里没有奶吃了……我忽然停住了脚,喊道:“先生!先生!”随着我把捏在手中的钞票扔在脚底下。那男人回过身来,我指着地下的钞票说:“您的钱掉了!”他犹豫了一下,张开了嘴,可没说话,弯下腰捡起那张钞票——那张还带着我的体温的钞票。随后他说:“谢谢你,小姑娘。”我们两个人表演得都够逼真。
我害羞似的跑走了,回头看那硕长的影子还愣在那里。这时远远近近的除夕的炮仗声开始乒乒乓乓响了起来,我想我该快些跑回去了,母亲还等着我吃年夜饭哪!
(节选自《城南旧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母亲以“商量的口吻”让“我”去姑妈家一趟,接下来又交代去阔亲戚家“姐妹们便你推我躲”,这些都是在暗示阔亲戚对亲情的冷淡。
B.摆满桌椅的礼品,暖洋洋的堂屋,姑妈家的富有与“我”家一顿年夜饭都得借钱置办的贫穷,贫富悬殊上的鲜明对比使“我”在姑妈家里好难受。
C.“我”从姑妈家出来如释重负,凉风吹来觉得舒服,这样写既照应前文“拖着沉重的脚步到姑妈家”,又写出了“我”离开姑妈家后的畅快心情
D.“我”擅作主张将刚刚好不容易借来的钱扔到了地上,还说成是那位先生丢的,这不明智之举是当时“我”还小,而且脑袋“昏沉沉的”的缘故。
2.文中画线句子是对“我”“捏”钱的细节描写,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这篇小说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骑小驴儿上西山
林海音
正月里,总忘不了去一趟白云观。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骑小驴儿,出西便门跑一趟。骑术并不佳,胆也不大,比起宋妈跟她当家儿的回牛郎山骑小驴儿的派头儿,差多了;她盘腿儿坐在驴背上,四平八稳的,驴脖子上的铃串儿,在雪地里响得清脆可听,驴蹄子嘚嘚嘚嘚的,踏着雪地远去了。我不是那样,我骑的这头小黑驴儿,它也有一串铃铛,因为是大正月,赶驴的还给他的“驴头马面”打扮打扮,系上红绿绳。我告诉赶驴的,可别离开我太远。小驴儿稍微跑快几步,我四顾无人,就急得吱吱叫。从宣武门骑上驴,出西便门一里多就到了白云观。
白云观虽然很热闹,但给我的印象却是很破旧。如果不是为了要骑驴,还真是没兴致来呢!记得观门前墙上镶着的那个石猴吗?大家进去都要摸一摸,无非是取其吉祥。石猴被摸得黑污油亮,实在不可爱。进来以后,你就花钱吧。石桥洞里,盘坐着一位老道,无数的铜子儿向他抛去。能拋中老道的,当然是吉利,这叫“打金钱眼”。这样有去无回的掷钱法,实在也是老道敛钱的好法子。
打过金钱眼,再向里去,就跟庙会一样,除了吃的就是耍的,总是那种套圈儿的玩意儿,不要说十圈九不中,就是套上一百回,也未必能赢回一个小泥狗!再到后院去看房里那几个在炕头上打坐的老道士吧,说他们有九十啦,一百啦,究竟是多大岁数,谁也说不清。
白云观不过如此。赶紧再出来找小驴,风尘仆仆地骑回宣武门来。一年一度的骑小驴儿逛白云观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春天和秋天,我总还有两次骑小驴儿上西山的机会。
西山是京西诸山之总名,香山是西山,玉泉山也是西山,卧佛寺也是西山,八大处也是西山古人游西山,常说“西山寺三百”,甚至说“西山寺五百”,数字虽不准确,但庙宇之多是无疑的。
骑小驴儿上八大处,却是我难忘的经历。小驴儿上山有本事,可是它专爱走那山径小道的边沿,如果它一失足,不就滚下高山深涧了吗?可是它没有,只是使我心惊不已,就紧紧拉住缰绳,“吁——吁—”地喊它。我想小驴儿也是会捉弄人的,谁叫你骑了它呢!
八大处有名的是秘魔崖,神秘的佛教的故事是很美的。
当年名僧卢师从江南乘船北来,船到了崖下便止而不行,于是卢师就留在崖居。有一天,两个小沙弥来拜见卢师,他们说:“师傅,我们愿意永远侍候您。”卢师便留下了他们,一个名大青,一个名小青。忽然有一年久旱不雨,大青和小青向卢师说:“我们可以使雨及时而下的。”说着,他们俩就投身在潭水里,变成两条青龙。过不久,果然甘霖解旱。
骑小驴骑到香山的双清别墅看金鱼,也是难忘的事。小驴在别墅门外等着,我们进去休息,游客向池里扔下面包,看尺长的金鱼游来,一扭腰一张嘴,一块面包就吃进去了!
从碧云寺骑小驴到卧佛寺,倒不是一条难行的路,也不远。一丈多长的卧佛,总是那么悠闲地斜卧在大殿里,“接见”年年去探望他的小客人。这位小客人,当她还是小小姑娘的时候,就喜欢这个卧佛,她知道卧佛是用五十万斤铜铸成的,知道前清的皇帝都向他献了鞋子。后来那小游客长大了,有一年她同亲爱的男友同游,仍然忘不了去看一看她所惦念的卧佛和佛的大鞋子。这一次的西山之游,对她的意义是重大的,春风如轻纱拂面的季节,一次骑小驴儿上西山的郊游,增进了她和他彼此的爱慕。难忘的西山啊!
逝去的日子,我不伤感,只是怀念。
记得最后一年逛西山是秋天,对满山红叶,有无限山川的离情,知道要走了,要离开依赖了十多年的第二故乡,心情真是沉重。
骑小驴儿,上西山,已经是十四年前的事儿了!
1963年1月1日·台湾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写游览西山的经历,抒写了作者不能再骑小驴儿上西山的伤痛以及一抹无法消除的对北平的思恋之情。
B.文中游白云观时作者重点写了其破旧的景象以及观中老道敛钱和套圈骗钱的路数,字里行间流露出挥之不去的失望之情。
C.文中引述秘魔崖的佛教故事,为八大处蒙上了神秘色彩,增加了作品的传统文化韵味和民族文化特色。
D.随着小毛驴的足迹,作者展现了一幅印迹鲜明、栩栩如生的西山风景图和老北京风俗画,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5.本文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本文叙的是寻常事,但为什么读起来却饶有趣味?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 ”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 ”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A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100CC,共需300CC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你爸爸是O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
“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血交流,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有删改)
【注】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
B.“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这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C.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她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
D.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文笔诙谐而又细腻。
8.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9.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林海音
(1)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2)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3)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4)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5)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6)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7)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它们是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地,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8)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9)“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统要问一问。
(10)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铃铛,狼听见钤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11)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12)“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13)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14)“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15)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未,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的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16)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17)“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18)“谁?”
(19)“骆驼呀!”
(20)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贝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0.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7)段画线句。
11.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12.“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鸭的喜剧
林海音
“好,被我发现了!”
尖而高的声音从厨房窗外发出来,说话的是我们那长睫毛的老三。俗话说得好:“大的傻,二的乖,三的歪”,她总比别人名堂多。
这一声尖叫有了反应,睡懒觉的老大,吃点心的老二,连那摇摇学步的老四,都奔向厨房去了。正在洗脸的我,也不由得向窗外伸一伸头,只见四个脑袋扎成一堆,正围在那儿看什么东西。啊,糟了!我想起来了,那是放簸箕的地方,昨天晚上……
“看!”仍然是歪姑娘的声音,“这是什么?橘子皮?花生皮?还有……”
“陈皮梅的核儿!”老大说。
“包酥糖的纸!”老二说。
然后四张小脸抬起来冲着我,长晓毛的那个,把眼睛使劲挤一下,头一斜,带着质问的口气:“讲出道理来呀!”
我望着正在刮胡子的他,做无可奈何的苦笑。我的道理还没有编出来呢,又来了一嗓子干脆的:“赔!”
没话说,最后总算讲妥了,以一场电影来赔偿我们昨晚“偷吃东西”的过失,因为“偷吃东西”是我们在孩子面前所犯的最严重的“欺骗罪”。
我们喜欢在孩子睡觉以后吃一点东西,没有人抢,也没有分配不均的纠纷。在静静的夜里,我们一面看着书报,一面剥着士林的黄土炒花生, 嗦嗦,好像夜半的老鼠在字纸篓里翻动花生壳的声音。
可是明天问题就来了,群儿早起,早在仆妇还没打扫之前,就发现了塞满垃圾的烟灰缸。
“哪儿来的花生皮?”我被质问了,匆忙之间拿了一句瞎话来搪塞,“王伯伯来了,带了他家大宝,当然要买点儿东西……给他吃呀!”我一说瞎话就要咽唾沫。
但是王伯伯不会天天带大宝来的,我们的瞎话被揭穿了,于是被孩子们防备起“偷吃东西”来了。他们每天早展调查烟缸、字纸篓。我们不得不在“偷吃”之后,做一番“灭迹”工作。
“我一定要等!”有一次我们预备去看晚场电影,在穿鞋的时候,听见老二对老三说:“他们一定会带回东西来偷偷吃的。”
“我也一定不睡!”老三也下了决心。
这一晚我们没忘记两个发誓等待的孩子,特意多买了几块泡泡糖。可是进门没听见欢呼声,天可怜见!一对难姊难妹合坐在一张沙发上竟睡着了!两个小身体裹在我的一件大衣里,冷得缩成一团。
把她们抱上床,我试着轻轻地喊:“喂,醒醒,糖买回来啦!”四只眼睛努力地睁开来,可是一下子又闭上了,她们实在太困了。
第二天早上,当她们在枕头边发现了留给她们的糖,高兴得直喊“奇怪”,她们忘记是怎么没等着妈妈,回到床上睡着了。
但是这并没有减轻我们做灭迹工作的热情,当烟灰缸、字纸篓都失效的时候,我居然怪聪明地想到厨房外的簸箕。谁想还是“人赃俱获”了呢!
讲条件也不容易,他们喊价很高,一场电影,一个橘子,一块泡泡糖,电影看完还得去吃四喜汤团。一直压到最后只剩一场电影,是很费了一些口舌的。
逢到这时,母亲就会骂我:“惯得不像样儿!”她总嫌我不会管孩子,我承认这一点。但是母亲说这种话的时候,完全忘记她自己曾经也有几个淘气的女孩子了!
我曾经把我的孩子称为“三只丑小鸭”,但这称号在维持了八年之后的去年是不适宜了,因为我们又有了第四只。我用食指轻划着她的小红脸,心中是一片快乐。
看着这个从我身体里分化出来的小肉体,她给了我许多奥妙的感觉,所以我整天接着我的婴儿,不断地亲吻和喃喃自语。我的北平朋友用艳羡的口吻骂我:“瞧,疼孩子疼得多寒蠢!”人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但没有比做一个新生儿母亲更快乐!
人们不免会问我四只鸭子的性别。当一些自命为会掐算看相的朋友看到我时,从前身、背影、侧面,都断定我将要再做一个男孩的母亲,我也有这种感觉,因为我已经有了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按理想,应当再给我一个男孩,没有见戏台上的龙套吗?总是一边儿站两个才相称。但是我们的第四个“龙套”竟走错了上场门,她站到已经有了两个的那边去了!给我们形成了三个女孩和一个男孩的比例,我不免有点懊丧。
因此,外面有了谣言,人们在说我重男轻女了,这真冤枉,老四一直就是我的心肝宝贝!
我的丈夫便拿龙套的比喻向人们解释,他说:“你们几时见过台上的龙套是一边儿站三个,一边儿站一个的呀?”
这种场面我倒是见过一次,那年票友唱戏大家起哄,真把龙套故意摆成三比一,专为博观众一乐,这是喜剧。
我是快乐的女人,我们的家一向就是充满了喜剧的氛围,随时都有令人发笑的可能,那么天赐我三与一之比,是有道理的了!
(有删改)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了“歪姑娘”泼辣、天真、可爱的形象。
B.四个脑袋扎成一堆,围在一起质问“我”的“偷吃”与“欺骗”,此处的群像描写诙谐幽默,富含喜剧效果。
C.文章写母亲的“偷吃”“灭迹”,孩子的“提防”“侦察”,看似紧张刺激,实则轻快活泼,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D.文章语言质朴自然,贴近现实生活,如“惯得不像样儿”,表达了一位母亲对子女们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意。
14.郁达夫在《清新的小品文字》中认为:“原来小品文字之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三点。”其中“细”是指细密的描写,请结合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列举两例分析。
15.文章标题“鸭的喜剧”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
D“这不明智之举是当时‘我’还小,而且脑袋‘昏沉沉的’的缘故”错误。文中“我”听了先生说的“小孩子夜里没有奶吃了”,就跟了出去,“脑袋里又幻想着他那句话”,表明“我”是同情他,想帮助他,才扔钱并说是先生丢的,并非“不明智之举”,而是善良的表现。
2.①心理描写上,第一处“紧紧捏着”的细节,充分体现了“我”对好不容易借来的钱的无比爱惜,准确揭示出“我”刚借到钱,生怕钱丢了的紧张心理。
②情节发展上,第二处“使劲地捏”这一细节表明“我”当时觉得自己有钱了,想证实借来的钱还存在,并引出下文“进店”买糖果遇见先生的情节。
③人物形象上,这两处捏钱“害怕丢钱”的细节描写与后文“故意扔钱”情节形成对照,“故意丢钱”又与光头老板“不予赊物”的行为,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了“我”虽家境贫寒,却淳朴善良、极富爱心的人物形象。
3.①慨叹朴素深沉的母爱。寡母十指缝缀,养活家人,实属不易,还要千方百计为孩子准备丰美的年夜饭,这怎不令人心生感慨。
②批判为富倨傲的冷漠态度。小说描述了表妹和姑妈对亲人的慢待,对佣人的无礼,对金钱的吝啬,老板不予赊物的做法,深刻揭露了“阔人”的冷漠无情。
③讴歌助人为乐的大爱精神。“我”因家里缺钱办年货而借钱,却把借来的钱“扔”给了急于给孩子买奶粉的先生,小说以此赞颂这种仁心善举、无私大爱。
④弘扬低调行善的风尚。“我扔钱”并说是先生丢的,这一情节充分体现了“我”对先生的理解与尊重。帮助他人而又不使他难堪,这才是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助人。
4.B白云观的不足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化,文中字里行间充满思念,正如文章最后作者说“逝去的日子,我不伤感,只是怀念。”因此“挥之不去的失望之情”说法错误。
5.第一问: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在叙述游览卧佛寺时插入第三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
第二问:全文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插入第三人称真切地再现了作者当时的情怀,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美好爱情的追忆之情。
6.①叙事语言轻松、诙谐。如写骑小驴儿时说“小驴儿也是会捉弄人的,谁叫你骑了它呢”,用语自然贴切。再如写卧佛“‘接见’年年去探望他的小客人”,不仅运用了拟人手法,而且大词小用,别有情趣。②情感真挚动人。作者在叙述中,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对逝去生活的美好回忆。如看金鱼吃面包,叙事简单却充满了生活趣味。再如与男友共游西山,则饱含对青春爱情的真情回味。③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如对白云观场景的描绘。
7.B
A项,彭先生的爱情故事是悲喜剧,不是生动曲折,张医师让彭先生讲故事是为了劝大家验血型。
C项,“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错,文中“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但没有这样做,也没有牺牲亲情。
D项,“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错,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外省人彭先生与台湾小姐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对话风趣而又细腻。
8.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
9.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事实”;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后一部分(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
12.“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13A“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错误。“‘好,被我发现了!’”“‘看!’仍然是歪姑娘的声音,‘这是什么?橘子皮?花生皮?还有……’”等处,是“歪姑娘”的语言描写;“长晓毛的那个,把眼睛使劲挤一下,头一斜”是她的动作描写;“长睫毛”是对她的外貌描写,但文章并没有“歪姑娘”的心理描写。
14.①“四张小脸抬起来冲着我,长睫毛的那个,把眼睛使劲挤一下,头一斜,带着质问的口气:‘讲出道理来呀!’”这一处细节描写,用“抬”“挤”“斜”等动词,“使劲”“质问的口气”等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发现父母偷吃的“赃物”后,质问的过程,将孩子们的调皮、娇憨跃然纸上。
②“两个小身体裹在我的一件大衣里,冷得缩成一团”这一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个小孩“严加提防”父母偷吃零食的天真、执着的憨态,让“我”又气又笑。
15.①“鸭”寓意丑小鸭,代表的是孩子们,运用比喻的手法,点明记叙对象是孩子们;②“喜剧”二字奠定文章情感基调,说明记叙的事情是快乐的;③“鸭的喜剧”表明是孩子们在家中制造的喜剧,隐含着作者家中温馨、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