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卢纶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孤松吟酬浑赞善①
卢纶②
深山荒松枝,雪压半离披。朱门青松树,万叶承清露。
露重色逾鲜,吟风似远泉。天寒香自发,日丽影常圆。
阴郊一夜雪,榆柳皆枯折。回首望君家,翠盖满琼花。
捧君青松曲,自顾同衰木。曲罢不相亲,深山头白人。
【注】①赞善:官名,即赞善大夫,在太子官中掌侍从、讲授。②卢纶: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家境贫寒,仕途不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两句交代孤松生长在深山荒野,有时还被大雪压断枝条。
B.第三、四两句描写孤松汲取了清露的营养,枝繁叶茂,掩映着朱门。
C.第五至八句是说无论露重天寒还是清风丽日,孤松都能保持本性。
D.第十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把松上白雪喻为满枝“琼花”,生动形象。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在以“孤松”自况。请说说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3.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别自堪悲”一句紧承上句,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承接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一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幼时丧父,天涯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泊不定的生活。
D.本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基调悲凉,哀婉动人。最后一句“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令人回味。
4.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僩①
卢纶
乱离无处不伤情,况复看碑对古城。
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
颜衰重喜归乡国,身贱多惭问姓名。
今日主人还共醉,应怜世故一儒生。
【注】①至德:唐肃宗年号,其时正值安史之乱。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开门见山,点明了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
B.面对返乡途中的古城,作者以看碑含蓄地指出了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C.颔联从视觉和听觉写归途情境,雁的惊鸣增添了诗人此行内心的凄惶。
D.尾联希望能与主人同饮,表达了乱世之中自己不得不圆滑世故的苦衷。
6.诗歌的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中得循州赵司马侍郎书因寄回使
卢纶
瘴海寄双鱼,中宵达我居。
两行灯下泪,一纸岭南书。
地说炎蒸极,人称老病馀。
殷勤报贾傅①,莫共酒杯疏。
[注]①贾傅:贾谊,曾被贬长沙,为长沙王太傅,故称。
7.下面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紧扣诗题,“瘴海”交代了赵司马所在之地循州的特征,地处僻远,瘴疠横行;“双鱼”代指书信。
B.夜中收到友人书信,诗人迫不及待地在灯下展读,“两行灯下泪”一句写出了诗人对友人处境的担忧。
C.颈联交代了书信的内容。赵司马在信中写到了他为官之地气候极为炎热,人们都认为他是老病之身。
D.诗歌以时间的先后为序,先写寄书,再写收信、读信,最后写回信。叙事中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情感。
8.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二首)
卢纶
(一)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二)
鹫翎金仆姑①,燕尾绣蝥弧②。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注]①金仆姑,箭名,泛指良箭。②蝥弧,春秋诸侯郑伯旗名,后借指军旗。
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夜月黑,大雁高飞,首句渲染紧张气氛,烘托了遁逃者的仓皇和追逐者的勇毅。
B.弓刀落满飞雪,这一特写镜头能引发无限想象,唐军将士的豪气充溢于天地之间。
C.将军在燕尾帅旗之下发号施令,“独立”不仅交待了他的地位,更表现了他的英武。
D.“千营共一呼”将描写的笔触由个体转向群体,目的在于表现士兵们的英勇与雄壮。
10.两首诗都撷取了边塞特定的战争场景,但在空间转换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金陵
卢纶①
圆月出高城,苍苍照水营。
江中正吹笛,楼上又无更。
洛下仍传箭②,关西欲进兵。
谁知五湖③外,诸将但争名。
【注】①卢纶,唐代诗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②传箭:传递令箭。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起兵令众,以传箭为号。③五湖:吴越地区湖泊。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通过圆月朗照、银辉漫洒之景,表现了金陵城的空旷、萧瑟、荒凉。
B.颔联以动衬静,夜已深沉,江中传来的笛声更能衬托出周围环境的清丽。
C.诗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却仍能使读者感受到一个关心国事的诗人形象。
D.整首诗围绕“夜泊金陵”这一事件展开,语言平实,行文脉络清晰可辨。
1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答案】
B“写孤松汲取了清露的营养,枝繁叶茂,掩映着朱门”错误。“朱门青松树,万叶承清露”写的是生长在“朱门”的青松,青松是用来与“孤松”对比的;“青松”暗指对方。
2.①从“深山”“雪压”“露重”“天寒”等可以看出,诗人所处的环境险恶,在官场上遭受排挤,仕途不顺。
②从“色逾鲜”“香自发”等可以看出,诗人虽然处境不好,但仍然保持孤高、耿介的本性。
③从“荒松”“衰木”等可以看出,诗人不被赏识,如今年华已逝,仍壮志未酬。
3.C“诗人感叹友人小时丧父,天涯飘零”理解错误,“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的意思是作者感叹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几经磨难才与你(友人)相识,实在太迟。所以这句话是诗人感叹自己少时丧父,身世飘零。
4.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离别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5.D“自己不得不圆滑世故”错误。尾联的意思是:今日主人若是跟我一块儿喝酒的话,对我这个备尝国家变故之苦的儒生,应该有所同情吧。“世故”指世间的一切事故,特别是指变故。
6.①年华老去的感伤。乱离漂泊,容颜衰颓,不禁有感伤之意。②终得返乡的欣喜。乱离时代得以重返家园,实属不易,倍感庆幸。③名微身贱的伤怀。诗人身处乱世,功业无成,想到他人向自己打听姓名,有难以启齿的羞惭。
7.C“人们都认为”错误,应是诗人朋友的自称。“地说炎蒸极,人称老病余”都是书信内容的概括。作书人显然认为垂老之年,病弱之躯,却被弃置在瘴疠之地,又实在是太不人道了。一个年轻力壮的人或许有生还的希望,而对一个老病之余的人来说,这样的处境意味着什么呢?前途茫茫,太令人绝望了。所以,“老病余”是写信人赵司马的自称,也是他的自嘲。
8.①诗人在回信中诚恳地叮嘱友人多喝点酒。②诗人把友人比作“贾傅”,表达了对他的赞赏和同情。③诗人爱莫能助,只能诚恳地劝友人饮酒自娱,表达了对友人处境的无奈。
9.D“目的在于表现士兵们的英勇与雄壮”错误。“千营共一呼”将描写的笔触由个体转向群体,以士兵们整齐雄壮的呼喊,来衬托将军的英武和威严。
10.①第一首由面到点,逐渐收缩:先写广阔的夜空之下单于军队的遁逃,再特写逐敌者手中的弓刀;
②第二首由点到面,逐渐延展:先特写将军佩戴弓箭,独立军旗之下发号施令,再延展到千营共呼的场面。
11.B“衬托出周围环境的清丽”错误。“清丽”与诗歌的意境不合,应是“寂静”“凄凉”“冷落”。12.①前两联写景、叙事,描绘出金陵的凄凉、冷落,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②颈联表达了作者心系国家,关注战事的爱国情怀;
③尾联表达了对将领们醉心名利,无心战事的不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