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庐隐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水灾
庐隐
丝丝的细雨,从早飘到夜,从夜飘到明。天空黑黝黝的,如同泼上了一层淡墨。天地间充塞着非常沉重的气流,便连呼吸也像是不容易呢。
雨随着时间不断加增它的积量,愁苦也更深地剥蚀着村民的心。
忠信村的农夫王大闷坐在草棚下,看着被雨打得偃伏在地上的青麦梗和渐渐萎黄的嫩麦穗,内心充满着忧苦。
“唉,老天爷!”他讷讷地叫着。
忽然,一张绛红色的小圆脸从草屋的门口现了出来,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不住地看着正在叹气的王大。
“爹爹,我要念书,你得给我买一顶好看的帽子,也要做一件长衫。”黑儿笑嘻嘻的扳着王大的颈子道。
这是一种沁心的甜美的声调,王大的心弦不禁颤动了。
“只要今年有收成,爹爹全给你买。”他拉过孩子,温和地抚弄他的短发。
但是雨滴又一阵急狂地敲在草棚上,王大长叹:“这雨要是还不止,这地方就不用想再有人活了!”
“唉,黑儿的爹,这是天老爷的责罚,还是到村东关帝庙求求关帝爷吧!也许天可怜见,雨不下了呢?“王大的妻在绝望中想出这唯一的办法来。王大觉得妻说得对,于是第二天一早,他洗净了手脸,在关公的法像前跪着,祈祝了许久。
这一天下午,雨像是有住的意思,泼墨似的黑云也渐渐退去,王大虔信关帝爷的灵验,便心里许愿,如能免了这次水灾,他一定买个三牲供祭。同时美丽的幻梦,也在脑子里织起来,他在麦地里绕着圈,虽是有些麦子已经涝了,但若立刻天晴,至少还有六七成的收获,于是一担担的米谷挑到打麦场去,跟着一把把的银圆握在了手里。
半夜里一个霹雷,草房上飞击着急骤的雨点,窗眼里闪着火龙似的电光。王大跳下地来,双手合十念:“救苦救难的关帝爷……”
轰隆,轰隆,一阵巨响。王大借着一道闪电的光亮,看见山那边一团一团的山水向下奔,他失声叫道:“老天,这可罢了,快逃命吧!”
王大帮着妻抓了一堆衣服,背起黑儿,冒着急雨,一脚高一脚低地奔那高坡去。
轰隆,轰隆,又是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他们看见许多的黑影都向高处狂奔着,凄厉地叫着哭着。王大喘着气,拉着妻子来到了高坡上,这时天色渐亮了,村子已成了茫茫的大海,而水势依然狂涨,看看离这高坡只有二三尺了。王大的妻把黑儿紧搂在怀里,喊着关帝救命!但是一切的神明都像聋了耳朵,再也听不进这绝望的呼声。这时候,一个高掀的大浪卷过来,土坡瞬间被淹没,于是这三个人影便不见了,只露出那土面上的一株树梢。
恐怖的三天过去了,水渐渐退去,天色也已开晴。有些怀恋着故土的村人,仍然回来,草草搭个草棚,苦挨着度日。一天早晨,村民阿泉下田时,看见一个老农坐在一个土坡前低头垂泪,他走近细认,原来正是失踪的王大。他站住叫道:“大叔,是你啊!婶子和黑儿兄弟呢? ”
王大听到妻子和黑儿,又流下泪来,抖颤着声音道:“完了,什么都完了!”
“大叔,你这些日子在什么地方躲着的? ”
王大抹了把泪,说起了他被救的经过。大水那夜,当一个浪头盖过来的时候,他攀住一块木板,任着它飘了下去,在呛了不知多少口水后就昏迷了过去,后来被冲到一块沙滩上,一位打鱼的老人把他救了过来。
“唉,你看这还像一个村子吗?我今早看到村边有个大冢,听说里边埋着几十个这次死去的人,妻和黑儿也在里边。唉,阿泉,完了!什么都完了!”
“大叔,你现在打算怎么过活? ”
“我要去修河堤。”王大说。
“昨天我已经见着县里招募民夫去修河堤的告示了!”阿泉停了停,“村里大半的人都要去,这倒是好事,修好了河堤,以后就不会再遭殃了。”
“我也这样想。”王大说,“自己受了苦,不忍心后人再受苦。”
“大叔,明天河堤上见吧!”阿泉说完就走了。王大又向着那大冢滴了些泪,便去应募了。
几个月后,河堤完工了,王大在他原先住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屋,寂寞地生活着。第二年夏天,虽仍然接连下雨,但村子里是平安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凄凉的氛围,为水灾的发生提供了背景,暗示了村民们艰难的处境,也烘托了他们愁苦的心情。
B.小说描写黑儿的可爱与期盼,既使沉郁的氛围变得轻快,也与后文写黑儿被洪水淹死的情节形成反差,加深了小说的悲剧性。
C.小说结尾写王大“寂寞地生活着”,一方面表现洪水的残酷无情,另一方面表现王大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对命运的奋力抗争。
D.小说通过写王大从担忧水灾、寄托神灵到修筑河堤、造福后世的变化,表现了村民们思想的转变,为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对下文情节发展的作用。
3.小说以“水灾”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邮差
庐隐
热烈的阳光,已渐向西斜了,残阳映着一角红楼,闪闪放着五彩的光芒。疲倦的精神,重新清醒过来,我坐在靠窗子边一张活动椅上,看《世界文明史》,此时觉得眼皮有些酸痛,因放下书,俯在窗子上向四面看望。
“铛啷啷”,一阵脚踏车的铃响,一个穿绿色制服的邮差,身上披着放信的皮袋,上面写着“上海邮局”字样,一直向重庆路进发,向着我家的路线走来。
呀!亲爱的朋友,你们和平的声音,甜美的笑容,都蕴藏在文字里,跟着邮差送到我这里来。流畅的歌声,充满了空气;活泼的眼光、清脆的嗓音也都涌现出来;更有你们无限的爱和同情,浸醉了我的心苗,又把宇宙完全浸醉了。现在我心里充满了愉快和希望,邮差不久就将甜美的感情、和平的消息带到我这里来。我想到这里,顿觉得满屋子都充满清净平和的空气,两只眼不住向邮差盼着,但是他却停在东边的一家门口了。
“铛!铛!”几声,壁上的钟正指六点,我的眼光不免随着那钟的响音转动。呵——我的心忽怦怦的跳动起来。忽然间只见墙上挂的那一面“公理战胜”的旗上边那个“战”字特别大了起来,从这“战”字上竟露出几个凶酷残忍的兵士,瞪着眼竖着眉,杀气腾腾的向着洪沟那边望着,一阵白烟从对岸滚了过来,一个兵士头上的血,冒了出来,晃了两晃,倒在地下,鲜红的热血,溅在他同伴灰色军衣上,他们只是把他拉在一边,不能更顾甚么,只是把枪对准敌人,不住地击射燃放。对岸的敌人,也照样的倒下……空气中满了烟气和血腥,遍地上卧着灰白僵硬的尸体,和残折带血的肢体,远远三四个野狗,在那里收拾他们的血肉,几根白骨不再沾着甚么!
呀!现在又换了一种景象,只见他们的老娘,和他们的妻子,哭丧着脸,倚在篱笆墙上,遥遥地引望,遇着败逃回来的兵士,他们都很留心辨认,但是没有他们的儿子和丈夫。他们的泪水不住滴满了衣襟,但是他们仍不绝望,他们知道他们的儿子丈夫必无坏事,站在那里不住地盼望着。
一个军队上的邮差,到他们的门口,带来他们儿子丈夫的恶消息。他们的老娘心碎了!失去知觉,倒在地下,嘴里不住地流白沫;他们的妻,惨白的面孔上,更带了灰土色;他们床上的幼子,看着他们的娘和祖母的惨状,也随着宛转哀啼——门外洋槐树上的鸟,振着翅膀,也哀唳一声,飞到别处去了!
可怕的景象去了。一座华丽辉煌的洋楼,立在空气中,楼房前面,绿色窗户旁边,一个身着白色衣裙的女郎,倚在那里,脸上露着微微的笑容,但是两只眼满了清泪,不时转过脸去用罗帕偷拭。
街上站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五色的鲜花,雪白的手帕,在空气中旋转飘荡。一队整齐英武的少年兵士,列着队伍停在这里,一个年约二十一二的少年军官,不住向红楼的绿窗那边呆望,对着那少女玫瑰色的两频,和清莹含水的双眼看个不住,似乎说这是末次了,不能不使这甜美的印象,深深吸入脑中,真和他的灵魂渗而为一。
军乐响了,动员令下了,街上的人,不住喝彩,祝他们的胜利。少年军官对着他亲爱的女友,颤巍巍地说了一声“再会”,两人的眼圈立刻都红了!然而她甜美的笑容仍流露了出来,祝他的前途幸福,并将一束鲜红色的玫瑰花,携在他身上,他接了放在唇边作很亲密的接吻后,就插在左襟上。回过头来看他的女友,虽仍露着如醉的笑容,但两只眼却红肿起来,他的心忽如被万把利剑贯了似的,全身的汗毛竖了起来,不敢再看她,一直向前走去。她忍不住眼泪落了满襟,但仍含笑,拿着手帕,高高扬起,对着他的背影点头,表示欢送的意思。
“砰!砰!砰!”——叩门的声音刺进我的耳壳里,把我的注意点更换了,眼前一切奇异的现象全不见了。我转过脸,往窗子下看,正是那个邮差送信来了。这时候我心里充满了恐惧和愁疑的感情,我不盼望看邮差送来的信,因为这世界上恶消息太多!但是他急促的叩门声越发利害,我的心惊得碎了!我的灵魂失了知觉,一切愉快美满的感情,完全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满宇宙的空气中,都被“战”字充满了,好似一层浓厚阴沉的烟雾,遮住了和煦甜美的大地。呀!这是甚么情景……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血腥”“尸体”“野狗”“白骨”等令人触目惊心的词语,控诉了战争带给双方士兵的悲惨或死亡。
B.小说真实而具体的描绘了邮差所带来的“丈夫儿子的恶消息”给东面邻居一家带来的致命打击。
C.小说用秾丽而细腻的笔触写了“白衣裙女郎”与“少年军官”离别的动人场景,在甜蜜中充满了悲伤与无奈。
D.小说中出现了很多声响,如车铃声、钟声、鸟声、军乐声,以及人的哀嚎声,展示了一幅战时的特定场景。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读的书《世界文明史》与后文旗上的“公理战胜”的“战”形成了对比,表明了我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与文明的渴望。
B.“公理战胜”在小说中的“我”看来,表意的重点不在“胜”而在“战”,这是对战争的一种辛辣的讽刺。
C.小说突出运用了虚实结合、借物喻人的艺术手法,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与情感意蕴。
D.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便于更好的抒发“我”这个知识分子的内心情感,以便更好地激起读者的共鸣。
6.小说第三段用大量的文字描写了“我”等待邮差时的心理,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7.请分析小说以“邮差”为标题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房东
庐隐
(1)当我们坐着山兜,停在一座山坡上时,兜夫“哎哟”的舒了一口气,意思是说“这可到了”。那里有一所三楼三底的中国式洋房。在这所房子的对面,是峙立着无数的山峦,当晨曦窥云的时候,我们睡在床上,可以看见万道霞光,从山背后冉冉而升。跟着雾散云开,露出艳丽的阳光。再加着晨气清凉,稍带冷意的微风,吹着我们不曾掠梳的散发,真有些感觉得环境的松软。这种幽丽的地方,我们城市里熏惯了煤烟气的人住着,真是有些自惭形秽,虽然我们的外表强于他们乡下人,但是他们乡下人至少要比我们离大自然近得多,他们的心要比我们干净得多。就是我那老房东,虽然她的样子特别的朴质,然而她却比我们这些好像知道什么似的人,更知道些自然的趣味。
(2)她已经五十八岁了,她的老伴比她小一岁,可是他俩所做的工作,真不像年纪这么大的人做的。他们的儿媳妇一天到晚不在家,早上五点钟就到田地里去做工,到黄昏的时候,她有时肩上挑着几十斤重的柴就来家了。在他们家里,从不预备什么钟,他们每一个人的手上也永没有戴什么手表,然而他们看见日头正照在头顶上便知道午时到了,除非是阴雨的天气,他们有时见了我们,或者要问一声:师姑,现在十二点了罢!据他们的习惯,对于做工时间的长短也总有个准儿。
(3)住在城市里的人每天都能在五点钟左右起来,恐怕是绝无仅有,然而在这岭里的人,确没有一个人能睡到八点钟起来。说也奇怪,我也喜欢上了早起,朝旭未出将出的天容和阳光未普照的山景,实在别有一种情趣。到了晚上,大家同坐在院子里讲家常,我们从楼上的栏杆望下去,老女房东便笑嘻嘻地说:“师姑!晚上如果怕热,就把门开着睡。”我说:“那怪怕的,倘若来个贼呢?……这院子又只是一片石头叠就的短墙,又没个门!”“呵哟师姑!真真的不碍事,我们这里从来没有过贼,我们往常洗了衣服,晒在院子里,有时被风吹了掉在院子外头,也从没有人给拾走。”我听了那女房东的话,由不得称赞道:“到底是你们村庄里的人朴厚,要是在城里头,这么空落落的院子,谁敢安心睡一夜呢!”
(4)我们的女房东,天天闲了就和我们说闲话儿。他们家有上百亩的田,据说好年成一年仅粮食就有几百块钱的裕余。另外还有一块大菜园,还有白薯地五六亩,猪牛羊鸡和鸭子,一样不缺。并且那一所房除了自己住,夏天租给来这里避暑的人,也可租上一百余元。老母鸡一天一个蛋,老母牛一天四五瓶牛奶,倒是纯粹的好汁子,一点不搀水的,我们天天向她买一瓶。他们吃用全都是自己家里出的,每年只有进款加进款,却不曾消耗一文半个,可说是“外干中强”。我们却是“外强中干”,只要学校里两月不发薪水,简直就要上当铺。
(5)有一天夜里,月色布满了整个的山,青葱的树和山,更衬上这淡淡银光,使我恍疑置身碧玉世界,我们的房东约我们到房后的山坡上去玩,她告诉我们从那里可以看见福州。我们越过了许多壁立的巉岩,一带的松树被风吹得松涛澎湃。东望星火点点,水光泻玉,那便是福州了。那福州的城子,非常狭小,民屋垒集,烟迷雾漫,与我们所处的海中的山巅,真有些炎凉异趣。
(6)日子飞快地悄悄地跑了,眼看着就要离开这地方了,又要到那充满尘气的福州城市去了。那一天早起,老房东用大碗满满盛了一碗糟菜,送到我的房间,笑容可掬地说:“师姑!你也尝尝我们乡下的东西,这是我自己亲手做的,这几天才全晒干了,师姑你带到城里去,管比市上卖的味道要好,随便炒吃炖肉吃,都极下饭的。”我接着说道:“怎好生受,又让你花钱。”那老房东忙笑道:“师姑!真不要这么说,我们乡下人有的是这种菜根子,哪像你们城市的人样样都须花钱去买呢!”我不觉叹道:“你们满地的粮食,满院的鸡鸭和满圈子的牛羊猪,是要什么有什么,……这怎不叫人佩服!再说你们一年到头,各人做各人爱做的事,舒舒齐齐地过着日子,地方的风景又好,空气又清,为什么人不羡慕?!……”
(7)那老房东听了这话,点头笑道:“可是的呢!我们在乡下宽敞清静惯了倒不觉得什么……去年福州来了一班耍马戏的,我儿子叫我去见识见识,我一清早起来带着我大孙子下了岭,八点钟就到福州,我儿子说离马戏开演的时间还早咧,我们就先到城里各大街去逛,那人真多,房子也密密层层,弄得我手忙脚乱……师姑!你就多住些日子下去吧!……”
(8)我笑道:“我自然是愿意多住几天,只是我们学校快开学了,我为了职务的关系,不能不早下去……”
(9)我们的房东听了这话,只点了一点头道:“那么师姑明年放暑假早些来,再住在我们这里,大家混得怪熟的,热辣辣地说走,真有点怪舍不得的呢!”
(10)可是过了两天,我依然只得热辣辣地走了,不过老女房东的印象却深刻在我的心幕上;还有她的家庭,她的小鸡和才生下来的小猪儿……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节选部分的第(1)段以写景为主,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既将城乡环境的特点进行了对比,也将城里人与乡下人的表现进行了对比。
B.文章最后几段主要写到房东与“我”的对话,言语中流露出乡下人物产丰富、生活便利的自得,也看得出作者对城市拥挤的厌倦,对乡下宽敞清静的热爱。
C.第(5)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角度,远近结合,变换视角,动静结合,描写了优美迷人的山中美景,使人如临其境,表达了喜爱之情。
D.文章写到乡里人不戴手表,家里也没有钟,充分体现出乡里人有着自由自在、顺其自然的生活习惯,不需要有城里人的那种时间观念。
9.老房东的生活有哪些自然的趣味?请结合前五段内容作简要概括。
10.小说的结尾一段言有尽而意无穷,包含着“我”的复杂情感,请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结尾一段的意蕴。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小学生
庐隐[注]
国枢和坚生手牵着手走出大门,天上布满着阴云,雨点如帘珠般淅淅沥沥落个不止;他们两个并无些许畏怯的样子,活泼泼地支着一把雨伞向前走去;脚底下沾满了滑泥,几次要滑倒,但是他们互相牵址着,才没有摔下去。
公府面前那两扇大铁门,现在闭得紧紧的。一队队的黄衣卫兵和警察层层叠叠地站满了公府的门前,凶狠狠地对着这些手无寸铁的学生,就好似身临十万雄兵大敌似的——他们聚精会神地各处调派救兵,后盾埋伏,煞费苦心啊!但是学生们为了公理而来,公理就是他们的唯一的兵器,对着这些兵士和武器,他们并不畏怯,停止在公府的门口,冀得公理战胜最后的胜利。
他们现在不前进了,虽是助威的淫雨,冷峻的气焰时时刺激他们的皮肤,僵冷他们的热血,他们绝不退后一步,就是那小小的国枢和坚生也只紧紧互握住他们的手,抵抗天公的恶作剧。两只黑漆似的眼睛,不住望着他们自己所委任的代表,表示一种坚决诚挚的样子,希望他们能得到圆满的结果,但是铁门紧紧闭住,没有一点同情的卫兵,安能了解他们这些孩子们赤心热肠呢?他们只明白他们每月是有八块钱的薪水,这是他们的主人——唯一的主人的恩典赏给他们的,他们才能不委身沟壑,并且还能作威作福欺压他们的同类,他们得到这许多利益,怎能不格外感激他们的主人呢?至于这些学生们,究竟算得了什么啊!他们这么想着,益发觉得他们的恩人的可感,这些学生可恶了!所以他们的面容,越变越凶,国枢和坚生的手也越握越紧,恐怖的神已经打破他们紧闭的心门,他们嫩弱的心灵几乎碎了!他们的面色渐渐失掉红润,转入苍白而黯淡了!
“他们不开门,怎么办呢?”国枢低声和坚生说;坚生摇摇头不回答甚么,只是踮起脚来,看着那许多欲入不得站在门口焦愁满面的代表,叹了一声,紧紧握住国枢的手道:“咦!怎么好?”国枢禁不住打了一个寒战;彼此对看着发闷,如是的过了两点多钟,一些办法也想不出来了!
远远的一队人也向这边来了,手里也拿着白色旗子,但是国枢和坚生望过去,这些来人,没有和他们一般大的同伴,只是有胡须和他们父亲和叔叔相仿佛的人们。“呀!那不是我们的吴老师吗?”坚生一边嚷着,一边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了。适才的满面愁容,顷刻都洗刷干净。又见自己队里的同伴,各个人都举起旗子,正如早晨欢迎他们的一样。这时候人声嘈杂,国枢和坚生也不觉跟着“哈拉,哈拉”的乱叫;这队人渐渐走近总统府那座铁门前面了。但这两扇门仍旧关得一条缝都没有,只听见一声“往前进呵!”果见人头攒动,一齐向前蜂涌而进,国枢和坚生和他们的小朋友也一齐向前拥进;但是还没走上两步,只听见唉呀哭叫的声音,把这愁闷的空气,一变而为惨凄悲痛的空气了。
国枢和坚生正在往前走,前面的人忽一齐向后退,后边的人不提防被这一挤,更加着满地的滑泥,都滑倒地上,这两个可怜的孩子也不能幸免了!国枢摔在路旁,头部碰伤,鲜血被面,一时支持不住昏晕过去,及至清醒过来,抬头向前一看,但见适才那些如虎狼的卫兵,举着枪杆刀把,不分头而,对着他们的教师和同学,正在乱砍哪!刹时间哭声震天,鲜血湿透了他们的衣服,更流到地上和泥水渗和得暗红刺目。国枢正看到心碎魂越的时候,忽听见一声凄苦的惨叫“国枢!好痛啊!”国枢一吓回头一看,隔他约有十步光景,他亲爱的小朋友坚生,满面鲜红的血倒在那一堆的泥水里,愁苦的形状,把国枢的心刺碎了,一声哀叫又昏过去,任他的朋友怎样呼救,他也不曾知道啊!
行路的人,看了这两个小学生——可怜的孩子,万分的凄惨,都赶紧回过头去,偷拭他们同情的辛酸泪,不忍再看那两个孩子了。
这时候的雨,仍是沛然未息,新华门一带已变作血肉横飞的战场,什么人民代表的总统府的尊严,早已烟消云灭,不知去向了!便是那不懂人事的苍天,也把那助威的淫雨,化作悲惨哀悯的痛泪,滴在那些被黑暗压制,有怀莫伸的学生们身上,作深情的慰藉和洗刷了。
这绝大的惨剧——摧人肝胆的惨剧,和那两个小学生的哀呼,便是“不仁”的天地,也不忍目睹了!现在已是背过他光明的脸,露出那黑暗沉沉的背影来,惟有那三层楼上一间小屋子里,露出些微黯淡的灯光;夹着两个孩子呼痛和呻吟的悲声,从那窗隙里送了出来。
“唉!这些孩子们,永远不肯听话!他们的任性,只是苦了无数作母亲的心!”
“他们这些大人那有工夫来理你们这些无力无财的秀才,他偏不听,还有他爹纵着他,说什么请愿是法律应许的行为,不能干涉啦,我也不知道这些,自然让他去了……现在果然闯出这么个大祸来,还说什么法律呢?……这孩子真不叫人省心!养活了这么大,也不是容易!……倘若有个好歹……!那便怎么……”
她伤心地哽住喉咙不能再往下说了!那一个母亲也禁不住伤心,她们的话头断了,只是呜咽的哭声破了夜的沉寂。
惨凄的哭声,刺碎了全医院的病人的心,无数同情的叹声,和那母子的血泪,衬出无限夜的苍凉,和世界的黑暗来!
(有删改)
[注]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笔名庐隐,五四时期著名作家。本文是她早期的作品。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枢和坚生去请愿时并无些许畏怯,是因为他们单纯幼稚,不知道人世间的险恶。
B.卫兵只满足于每月领到的不多的薪水,对民族命运和老百姓的生死惘然不顾。
C.卫兵对请愿群众乱砍乱杀,连国枢和坚生这两个小学生也被砍得满面鲜血倒在泥水里。
D.母亲对孩子的请愿行为不能理解,认为是任性,但父亲觉悟高,对孩子的做法表示支持。
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段对密布的阴云和淅淅沥沥的雨点的环境描写,为全篇营造了低沉的氛围,暗示了故事的悲惨结局。
B.小说第二段描写黄衣卫兵和警察层层叠叠站满官府门前,“好似身临十万雄兵大敌似的”,这句话反讽意味浓厚。
C.文中说这惨剧和小学生的哀叫,便是“不仁”的天地也不忍目睹,从侧面烘托了反动派对请愿学生的镇压残忍至极。
D.母亲夜里惨凄的哭声破了夜的沉寂,暗示着请愿学生所遭受的惨剧将会唤醒更多的人起来反抗,追求光明。
13.在请愿的过程中,两个小学生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4.文章在塑造两个小学生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
C小说结尾写王大“寂寞地生活着”,“寂寞”与“奋力抗争”反应的生活态度截然相反,所以“对命运的奋力抗争”说法错误。
①引出下文王大许愿和幻梦的内容;②为下文霹雷时王大的祈佑埋下伏笔;③为下文洪水时王大妻的求救作铺垫;④为后文写王大思想转变、参与修堤作铺垫。
3.①对受灾百姓的同情;②对积极修堤、保护家园行为的肯定;③对信奉神明的否定;④对至深亲情的赞许;⑤对村民热爱、依恋故土之情的赞美。
4.B“小说真实而具体的描绘了邮差所带来”错,小说所描绘的“丈夫儿子的恶消息”是作者通过想象而来的,是虚写,而非“真实”。故B项错误。
5.C“借物喻人”错,作者虽然使用了“一面‘公理战胜’的旗”这一物象,但这句话“忽然间只见墙上挂的那一面‘公理战胜’的旗上边那个“战”字特别大了起来”可以看出,作者是借旗子中的“战”字引发联想。
6.①写出我对和平消息的期盼,表现我对和平的向往;
②与后文的战争场面相承强烈对比,表现了对战争罪恶的痛斥。
7.①“邮差”是“我”联想的触媒,引出下文的故事;②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都是通过邮差的信带来的;③触发“我”的感触,便于解释小说的主旨。
8.D“不需要有城里人的那种时间观念”错误,从文中可知,乡里人并非不需要时间观念,只是他们对时间的掌握来自自然环境,如太阳的位置等等。
9.①居住环境,贴近自然;②生活节奏,顺应自然;③物产丰富,自给自足;④人际关系,淳朴自然。
10.①对乡下自然质朴、富足而充满生机的生活的不舍与离开的无奈;②对热情而诚恳的老房东的喜爱;③暗含了对城市忙乱拥挤生活的厌倦。
11.C“连国枢和坚生这两个小学生也被砍得满面鲜血倒在泥水里”错误,根据原文“枢摔在路旁,头部碰伤,鲜血被面,一时支持不住昏晕过去”,“国枢一吓回头一看,隔他约有十步光景,他亲爱的小朋友坚生,满面鲜红的血倒在那一堆的泥水里”可知,国枢是摔在路旁,头部碰伤,支持不住昏晕过去的。坚生是被卫兵砍倒的。
12.D“暗示着请愿学生所遭受的惨剧将会唤醒更多的人起来反抗,追求光明”错误,过于拔高了主题。“母亲夜里惨凄的哭声破了夜的沉寂”只是客观叙述,无此深层暗示含意。
13.①去请愿时毫无畏怯,希望能够获得胜利。②在请愿时面对恶劣的环境绝不退后一步,态度坚决诚挚。③面对卫兵和警察的凶狠,感到恐怖、害怕。④对公府不开门的行为感到发闷、愁苦。⑤望见吴老师时,感到高兴。⑥受重伤后感到痛苦、难过,对这一惨剧感到害怕。
14.①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他们的形象。如神态描写,“并无些许畏怯”“活泼泼”等;外貌描写,“黑漆似的眼睛”,面色由“红润”转为“苍白而黯淡”等;还有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两个请愿的小学生的形象。②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助威的淫雨”“雨,仍是沛然未息”等恶劣环境的描写,更能反衬出两个小学生请愿意志的坚定。③对比的手法。通过凶狠的卫兵、警察对群众的镇压和两个小学生的请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两个小学生行为的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