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课前预习
1.读准“读读写写”中字词的读音,积累“鲜为人知”“元勋”等词语的含义。
2.结合课文内容,按时间顺序,列出邓稼先的生平简历。画出邓稼先的主要贡献。
3.结合课文内容,按时间顺序整理出邓稼先与杨振宁的交往历史,谈谈杨振宁为邓稼先写传记的缘由。
4.以表格形式,列出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阅读课文,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制作人:桃源
导入新课
美国把侵略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美军上将麦克阿瑟扬言,要在中朝边境建立“核辐射带”
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授权,可以对我国使用核武器。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一直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
艾森豪威尔下达命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我国发射核导弹而做准备。
1950年
1952年
1955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时刻受到战争甚至核战争的威胁。
为了打破超级大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核垄断和核讹诈,1955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作出自力更生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1958年,中国开始全面推进原子弹的研制。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一夜之间打破了当时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梦想的核垄断,根本性的提升了中国的国际斗争地位与实力,拥有了跟帝国主义霸权国家说不的实力。
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是我国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
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的结果。这其中,有一位非常重
要的科学家,他就是:邓稼先。
邓 稼 先
杨 振 宁
积累字词,结合课文内容,查找资料,了解邓稼先、杨振宁及相关背景材料。
01
03
结合关键语句或段落,分析邓稼先的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邓稼先的崇高精神。
0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概括、筛选、整合信息,学习作者取舍材料、谋篇布局的手法。
04
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
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
1938年中学还没毕业,就进入西南联大就读,
1942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
1945年到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普林斯敦大学研究,
1956年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
时间 事件
1924年 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了小学中学
1945年 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
1964年10月16日
1967年6月7日
1967年以后 继续领导大家研究,至死不懈
1948-1950年
1950年10月
1958年8月
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中国科学院工作
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理论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第一颗氢弹爆炸
切除直肠癌手术
第二次手术,和于敏联合署名写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第三次手术
全身大出血去世
1985年8月
1986年3月
1986年5月
1986年7月29日
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科技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预习展示一 邓稼先的生平简历及主要贡献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张爱萍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及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或说明而成。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传记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和文学性。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也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要用心体会。
人物 传记
预习展示二 邓稼先与杨振宁的交往历史,本文的写作缘由。
两人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都是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 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 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
杨振宁为好友写人物传记,是要表达对老友的理解、缅怀、敬佩、歌颂之意。文中很多地方,都充分体现了这种情怀。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既有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又有作者对老友的至情。
1936年-1937年:崇德中学同学一年
1
大学期间:西南联大同学
2
1948-1950年:美国留学室友
3
1971年:22年之后第一次相见
4
1986年邓稼先去世后:与邓夫人通信,表达怀念、敬爱之情
5
元勋 奠基 选聘 谣言 背诵 昼夜 燕然勒功
昆仑 挚友 殷红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马革裹尸
至死不懈 可歌可泣 当之无愧 妇孺皆知
家喻户晓 锋芒毕露 鲜为人知
xūn
pìn
zhòu
zhì
jū gōng cuì
yù
xiǎn
rú
yān
yān lè
预习展示三 字音字形
(yān)
(yīn)
(xiān)
(xiǎn)
殷红 鲜红
殷切 鲜为人知
元勋:首功;大功。亦指为建立新的国家或某朝代立大功的人。
挚友:交情深厚的朋友。
殷红:带黑的红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 ;比喻对事业坚持不懈。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重点词语积累
当之无愧:意思是担得起某种荣誉或某个职务,无须感到惭愧。
妇孺皆知: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起来。指在战场上壮烈牺牲。
燕然勒功: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重点词语积累
整 体 把 握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
第二部分:生平简介
第三部分:性格品质
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详细介绍他的贡献,并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
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在近代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引出主人公——邓稼先。
预习展示四 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四部分:感情震荡
第五部分:沙漠创业
第六部分:高度评价
写作者为中国人自己制造出原子弹而激动、自豪、骄傲,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
写邓稼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面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和无私无畏、担当大任的科学精神。
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对邓稼先做总体评价,流露出作者对朋友的深情。
预习展示四 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一、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 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
启示: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问题探究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如恢宏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
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二、有人认为“第一部分与主人公没有太大关系,完全可以删掉”,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不能删掉。这一部分详写历史背景,是为引出主要人物——邓稼先做铺垫。作者在近100年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是对祖国、对民族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写作技巧点拨
问题探究
人物性格的形成往往与人物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下,将人物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更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增加人物形象的厚重感。
这也体现了作者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
奥本海默 邓稼先
国籍
职务
功劳
学术水平
文化背景
性格为人
美国
中国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
相当
美国文化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
锋芒毕露
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没有小心眼、“纯”、
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预习展示五 以表格形式,列出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为什么要通过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的对比来介绍邓稼先的品质?
①.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有利于表现邓稼先作为中国科学家的气质和风度,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由此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水到渠成地揭示了邓稼先能成功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的根本原因。
②.将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来写,放在历史大背景下来写,使得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更有利于凸显邓稼先的形象。这也体现了作者的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
问题探究
四、作者的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在文章中多有体现,试从文章中再举几例。
当堂训练
【例一】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例二】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历史视野、全球胸襟】
【传统眼光、历史视野】
五、作者在第四部分详细回忆了自己得知中国原子武器的制造没有依靠任何外援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情震荡。这对于表现邓稼先,有何作用?
作为一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深知原子弹工程的难度之大。这是从侧面突出邓稼先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工作难度之大,为国家为民族所做的贡献之大。作者流泪,既是为中华民族而骄傲,又为自己的好朋友而骄傲。
问题探究
六、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
历史背景
引子、铺垫
第二部分(概括)
主要贡献
第三部分(对比)
性格品质
第四部分(侧面)
独立完成
震荡我心
为何能做出巨大贡献
如何做出巨大贡献
第五部分(特写)
环境艰苦
胆识过人
身先士卒
第六部分(总结)
评价赞美怀念
如何完成
问题探究
人物传记,一般要求准确地表明传主生活经历中所发生事件的时间、地点,按时间顺序,真实地概括地叙述这些事件。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为什么作者不按人物传记的常规进行写作,不按照时间顺序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做详细的介绍?
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 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作者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作者与邓稼先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身份
关系
现实
写法探究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以广阔的国际视角为背景,以100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深情的语调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整体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侧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国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小 结
分 析 人 物 形 象
下面的事例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两弹元勋
功勋卓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问题探究
勇敢公正无私
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然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下面的事例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实事求是
身先士卒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一封短短的信
1982年,处理突发事件,“我不能走”。
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没有私心
人物塑造方法(一)
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
阅读第三、第六部分,找出直接评价邓稼先精神品格语句。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
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
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
彷徨,没有矛盾。
问题探究
人物塑造方法(二)
直接评价
怎样理解下面两句话?
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②“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①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② 因为“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
这两句话都是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可贵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赞扬之情。
问题探究
翻译《吊古战场文》,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实验有哪些困难。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平沙:平旷的沙漠。文中指旷野。 夐(xiòng):辽远。
萦带(yíng):弯曲得像带子一般。 纠纷:交错在一起。
惨悴(cǎncuì):凄惨凄凉。悴,忧伤。 曛(xūn): 昏黄。 凛:寒冷。
铤(tǐng): 疾走。 亡群:失群。 覆:覆没。 往往:常常
问题探究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
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渺无人烟的大沙漠,没有基本的生活条件
风沙大
气温低,气候恶劣,不适合动植物生存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匆忙飞过,不肯落下,那些离群的野兽奔窜着过去。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试分析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
① 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表现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恶劣,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突出了他为国家而不辞劳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② 表达杨振宁与邓稼先对这些为祖国而牺牲的勇士的敬仰。表现了他们的友谊,写出了他们的共同志趣。
③ 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赞扬许多勇士,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了保卫祖国而牺牲,他们长眠于此。
人物塑造方法(三)
利用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可以有效的突出人物形象。
引文对戈壁古战场的自然描写,有力的突出了他为国家而不辞劳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而在课文的第一部分,则将在近百年的历史环境下引出邓稼先,突出了邓稼先是一位历史性的人物,是对祖国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技巧点拨
朗读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想想作者为何要引用这首歌,为什么建议采用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1、因为这首歌表达了当年中华优秀儿女热爱祖国、振兴民族的奋斗献身精神;
2、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能体现邓稼先为祖国研制原子弹而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
3.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背景上,使文章内涵丰富,底蕴厚重。
问题探究
人物塑造方法(四)
引用相关古诗文或其他内容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忠诚纯正,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归纳总结
人物传记的核心是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
通过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细节来写人:如“我不能走”
通过具体事例来写人:如第二部分
通过人物活动的自然、社会环境来写人:如第一、五部分
对比手法 突出强调:如第三部分
引用相关内容,如古文、诗歌等,烘托凸显人物:如第五部分
作者或他人的议论 画龙点睛、概括凸显:如第三、六部分
人物传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这些方法与小说、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是相通的。
方法点睛
课文最后一个部分引用了作者与邓稼先夫人电报与书信中的几句话,这几句话分别“永恒的骄傲”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作者为什么称邓稼先为“永恒的骄傲”?
从四个角度来写邓稼先:
从朋友的角度,对邓稼先的品质、精神、贡献进行深情赞颂;
从历史的角度,对邓稼先为祖国和民族做出的杰出贡献进行高度评价;
从人生观的角度,对邓稼先的生命质量给予了热情的赞颂。
从人生选择的角度,突出邓稼先对事业和对祖国、民族的赤诚热爱。
邓稼先忠诚纯正,贡献巨大,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坚定不移的无私奉献,他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
问题探究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问题探究
本文不只在内容上较之一般的传记高出一筹,语言也毫不逊色,有着自身的独到之处,同学们试试看,能否有所发现。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
这些句子简短整齐,一句一段,以具体事实强调中国“任人宰割”“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民族危机,仿佛是重锤敲击在读者的心上,让人过目难忘。
语言特点
运用排比句式,突出了邓稼先具有物理的直觉、数学的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突出了邓稼先的大将风度。作者对邓稼先充满了赞扬、佩服之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语言特点
写作特色
1.回忆手法,横式结构。
文章整体采用回忆性的手法,但并没有完全按照邓稼先的生平先后顺序,而是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侧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2.对比手法,夹叙夹议。
文中把邓稼先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生平及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来描写、评价,突出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突出了邓稼先质朴的形象,另外,作品在叙述中穿插了不少议论,点明中心,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3.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如第一部分。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下面是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于敏的颁奖词,请结合本文的学习,仿照这种写法,为邓稼先写颁奖词。
拓展延伸
【参考答案】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示例:于敏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