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血液循环(第4课时——血液循环途径)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节 血液循环(第4课时——血液循环途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3-05 13:1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章 第2节 血液循环 第4课时
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动画等,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的基本内容逻辑:观察图示的血液循环途径→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分析血液循环中的血液成分变化→分析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联系→说出血液循环的意义。
2、生物课程标准对本内容的基本要求:概述血液循环。
三、学情分析:
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认知水平,也有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外界事物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前期学习和日常生活体验已经对血液循环有一定的认知,但这种认识肯定是不够科学、系统和全面的,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使学生把血液循环和前面的循环结构联系起来,将循环功能与循环途径联系起来。另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尝试的愿望,所以在归纳环节,安排了图板拼摆的活动,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体现学习的主动性。
另外,学生在“血液成份”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动脉血和静血的区别,在气体交换和血管部分的学习也多次提到毛细血管网处的物质交换功能,这些已知对这节课目标的达成也是有利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2、体循环与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五、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学习教材,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立体的模型、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六、教学设计思路:
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动画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动画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见板书设计)。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概念图中,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 (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七、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语言引导: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运动后的体验,这时的你有什么感受?——经过课堂生成的环节,引出血液循环的话题。 回忆并回答
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 语言引导:血液循环的这个过程与你学过的血液、血管、心脏的结构之间有什么联系?利用学生的生成,引导学生回顾心脏的结构,利用心脏模型复习回顾心脏各腔连接的血管、血流的方向,以此为切口引出血液循环途径的探索。 回顾心脏的结构,心脏各腔连接的血管、血流的方向,思考血液流出心脏后的去向,即血液循环的途径。
观察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1、播放录像先观察体循环:(1) 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质疑: 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2、质疑:此途径是否就可以认为是血液循环的全过程?在学生生成的基础上,点击矛盾,推动学生预测,有另一种途径来完成这一使命,引出另一个循环途径——肺循环。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 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并解决问题。(1)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2)在全身毛细血管网发生物质交换:血液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血液。学生思考,观看录像并解决问题:(3)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4)在肺毛细血管网处发生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血液循环的概念意义 总结整体循环的过程,明确一个循环过程包括两条循环途径,通过《血液循环途径》动画演示动态过程,进行全面认识。板书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 再看动画,更深刻理解“血液循环为人体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运走CO2等废物。”,并梳理归纳,帮助教师完成板图“标注血流方向”“粘贴血液成份”。
巩固新知 以体循环为例提出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串:(1)、动脉血的特点?(2)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3)血红蛋白有何特点?(4)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是什么?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 学生回忆、思考并理解记忆:(1)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 静脉血;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记忆:我们常用红色来代表动脉血,用蓝色来代表静脉血。(2)学生举一反三地分析: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 动脉血;变化部位是肺毛细血管网。
拓展延伸 (1)提问:体循环和肺循环哪个路线长?(2)联系我们上一节课观察心脏的结构,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一个厚,有什么意义?(3)再次演示录像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血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吗?为什么? (1)体循环(2)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它收缩有力,适于把血压到身体较远及位置较高的头部血管,与完成大循环功能相适应。这体现结构与功能的高度适应。(3)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因为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会同时从左、右心室射出,因此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又在心脏汇合为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目标检测: 1、心脏中能收集动脉血的腔是---------------。2、某人左手有炎症,医生采用右手静脉注射消炎药物,药物会经过怎样的途径最终达到患处? 学生思考练习
八、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第9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2节 血液循环 第4课时
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
循环流动
教学设计
血管内流动的
是动脉血
血管内流动的是静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