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司空曙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①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②。
[注]①宿别:同宿后又分别。②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诗人不说此次重逢,却先回忆过去的别离,从时间、空间两方面突出了离别之久远和相见之难。
B.颈联情景交融,“孤灯”“寒雨”“湿竹”“浮烟”等意象营造出了凄迷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伤感悲凉的心情。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是总写伤别。其中的“惜”是惋惜、可惜之意。
D.这首诗颇具特色:情感浓郁,心理刻画笔触精细,情与景高度和谐。
2.宋代范晞文评价此诗说:“‘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唐人会故人之诗也。前辈谓唐人行旅聚散之作最能感动人意,信非虚语。”请结合评价,赏析颔联。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田家
司空曙
田家喜雨足,邻老相招携。
泉溢沟塍坏,麦高桑柘低。
呼儿催放犊,宿客待烹鸡。
搔首蓬门下,如将轩冕①齐。
【注】①轩冕,官员的车乘和冕服。
3.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田家人因雨足而欢欣喜悦,村中老人们相互招呼携手出行。
B.颔联上句写泉水丰足而漫溢,冲坏沟塍,农人心中有了些苦闷和忧虑。
C.颈联视觉与听觉结合,对仗工整,“放犊”与“烹鸡”也照应了诗题。
D.尾联写诗人在蓬门下驻足搔首,感觉如有官员的车驾和冕服般的满足。
4.简要分析尾联诗人心生“如将轩冕齐”的感觉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凌云寺①
司空曙
春山古寺绕沧波,石磴盘空鸟道过。
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
云生客到侵衣湿,花落僧禅覆地多。
不与方袍②同结社,下归尘世竟如何?
【注】①凌云寺,在乐山凌云山。司空曙作此诗时,在剑南西川节度使韦泉幕府任职。②方袍,僧人所穿的袈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起笔交待凌云寺的地理环境,描绘出春山古寺被江流环绕的阔大景象。
B.第二句用“盘空”写出了上山之路的陡峭,“鸟道”一词凸显了山势之险峻。
C.“百丈金身“与“万龛灯焰”两句,写出佛像高大庄严、灯火缥缈如烟的特点。
D.第三联描写凌云寺中的情景;山高云起,湿客衣襟;僧人参禅,落花满地。
6.本诗最后两句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其意味。
四、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贼平①后送人北归
[唐]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②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③,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①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②时清:指时局已安定。③残垒:战争留下的军事壁垒。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送人北归的原因,抒发自己不能还乡的痛苦。“独”字含义丰富,一指友人独自北还,一指自己独不得还,含有无限悲慨。
B.“旧国”指故乡,“见青山”是实写友人回到故乡,田园庐舍一片废墟,所见也唯有青山如故。
C.尾联上句写景,正写出诗人心中对乱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写“愁”,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诗人之愁,这里与一、二两联遥相呼应,用笔娴熟。
D.这是一首酬赠诗,本诗独辟蹊径,通过送友人北归的感伤写出“旧国残垒”“寒禽衰草”等战乱后的荒败之景,由送别的感伤推及时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
8.王文濡在《历代诗评注读本》中评价本诗“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请结合此评语简要赏析颈联。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郑明府贬岭南①
司空曙
青枫江色晚,楚客独伤春。
共对一尊酒,相看万里人。
猜嫌成谪宦,正直不防身。
莫畏炎方②久,年年雨露新。
[注]①唐德宗建中初年,司空曙被贬到长林(在今四川境内),郑明府被贬到岭南。司空曙在青枫浦(在今湖南省浏阳市南)与郑明府话别,并写下此诗。司空曙:广平(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东南)人。②炎方:南方炎热地区。这里指岭南。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楚客”可特指屈原,这里也可指诗人自己。诗人客居异乡,因而以”楚客”称自己。“独”字表现出诗人孤寂的心境。
B.颔联描写了诗人与友人饮酒饯别的场景,从“共对”“相看”可以看出,二人友情深厚,在离别之际依依不舍。
C.颈联紧承颔联中的“万里人”来写,这句交代友人因他人猜疑、嫌怨而被贬,这句交代友人具有正直的品格。
D.这首诗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以“春”比喻前途,以“一尊酒”比喻友情,以“雨露”比喻朝廷的恩泽。
10.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夏寄元校书
司空曙
独游野径送芳菲,高竹林居接翠微。
绿岸草深虫入遍,青丛花尽蝶来稀。
珠荷荐果香寒簟,玉柄摇风满夏衣。
蓬荜永无车马到,更当斋夜忆玄晖①。
注:①玄晖:南朝谢朓,字玄晖,善为诗,后常以此指有文采的人,此处借指元校书。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早夏”点明此诗写的是早夏之景,同时从诗中的“花尽”“夏衣”两处也能够看出。
B.首句中的“芳菲”描写了早夏的美景,作者借景抒发自己因年老而一事无成的伤感之情。
C.“高竹林居接翠微”是说种着高大竹子的居所紧挨着青翠的山峰,写出了居所环境的清幽。
D. “玉柄摇风满夏衣”中的“满”字,将扇子摇出的无形凉爽的风化为有形,写出了风入衣襟之态。
1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C“是惋惜、可惜之意”错误,此处的“惜”应为“珍惜”之意。
2.①久别重逢,乍见后反而怀疑是梦境,又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②全联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分别之久和重逢时悲喜交集的心情。③“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④“相悲各问年”,重在“悲”字。久别重逢,本当欣喜无限,却因见对方容颜衰老而心生伤悲。
3.B“苦闷和忧虑”错,颔联上句“泉溢沟塍坏”写泉水奔涌把垄沟的土埝冲垮了,雨水充沛,表达的是农人喜悦之情。
4.目睹田间之景;雨水充足,麦子长势好,丰收有望;感知农家生活;和谐温馨,充满活力;感受民风;村民热情友善、淳朴好客。
5.C“灯火缥缈如烟”理解不当。三四两句意思是:惟大佛金身稳坐,净心无尘,背依一山翠壁,面临万龛灯焰。烟萝不隔虔敬真心,危险难阻登临壮志。表达自己在红尘也要保持超凡脱俗的品格与境界。
6.①哲理思索:不一定要在青山古寺,在红尘中也可以觉悟,有哲理的启迪。②结构特色:结尾处突然发问,语意转折,突破了“起承转合”的一般格局。③心志表达:暗含即使在尘世也不会沾染世俗之意,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志。
7.B“‘见青山’是实写友人回到故乡”错。非实写,而是虚写友人见闻。
8.颈联从友人方面落笔,“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残垒”“故关”,写出了“贼平”后的残破、荒凉之景。以北归者的眼睛,“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表达了诗人对故园残破的哀痛之情。
9.D“以‘春’比喻前途,以‘一尊酒’比喻友情”,错误。诗歌中的“春”就是指春色,“一尊酒”就是指所饮之酒,并无比喻意义。
10.①正直却被贬谪的无奈之情。诗人和其朋友乃正直之人,却因猜嫌被贬,诗人被贬长林,朋友被贬岭南,“伤”字写出被贬的无奈之情。
②别离的感伤不舍之情。诗人与友人只能借酒话别分别,此后相隔万里,难以相见,写出离别的不舍。
③对朝廷恩泽的渴望之情(希望复得重用之情)。尾联写不要害怕被贬到岭南后在那里待太久,朝廷每年都会给予臣民恩泽。
④对自己和友人的勉励、宽慰之情。“莫畏”这番话既是说给友人听,也是说给诗人自己听,体现对朋友和自己的鼓励,劝勉,相信会复得重用。
11.B“作者借景抒发自己因年老而一事无成的伤感之情”,从全诗看,作者没有感叹因年老而一事无成的伤感之情,“独游野径送芳菲”主要是为了突出对居所环境清幽的自得之意。12.①对居处环境的喜爱之情。野径芳菲、林居翠微、风送虫鸣等画面,透露出作者对居所环境清幽的自得之意。②深居僻处,无人造访的孤独伤感之情。“蓬荜”自写居处的简陋,“无车马”写出了没有人来光顾。③对元校书的思念和赞美之情。“忆玄晖”中的“忆”字写出对元校书的思念之情,作者将元校书比作谢朓,含赞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