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李颀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秦川①
李 颀②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③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①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按此诗中意思指长安一带。②李颀,唐代诗人,四十五岁中进士后,只任过新乡县尉之类的小官,屡次考绩,未得迁调。《望秦川》为诗人晚年辞官归隐故乡、离别长安途中所作。③五陵:长安城外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开端,紧扣题目,由“望”字入手,描述了清晨诗人远眺所见的秦川。
B.颔联承接首联,具体描绘山河城阙,“净”“重”二字传神点染出景物特点。
C.颈联笔调一转,意境随之变化,视听结合,写出了秦川大地的秋声秋色。
D.尾联收束全诗,点明主旨,说明写作此诗的原意,表明对“客”的同情。
2.古人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入手赏析本诗。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少室雪晴送王宁
李颀
少室①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②一峰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过景③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行人④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注]①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县北,东距太室山约10公里,有三十六峰,山北麓五乳峰下有少林寺。②见:同“现”。③过景:落日余辉。④行人:指王宁。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以拟人手法,写少室山晴雪不同的座座山峰,似与王宁分别。
B.三、四句“连”字,写出晴峰的广袤;两个“峨”字,突出雪峰的高峻。
C.五、六句写落日斜照山峰,说不清其奇妙;白云婀娜多姿,难以形容。
D.尾句写送别远望,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相里造①入京
李颀
子月过秦正,寒云覆洛城。
嗟君未得志,犹作苦辛行。
暖酒嫌衣薄,赡风候雨晴。
春官含笑待,驱马速前程。
【注】①相里造:曾任河南少尹,赠礼部侍郎。②李颀,祖籍为赵郡(今河北赵县),开元二十三年登进士第,中年后,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归隐于颍阳(今河南登封)之东川别业。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简单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点明当时寒冷的天气,为下文作了铺垫。
B.颔联借友人之口发出慨叹,表达相里造对作者辛苦漂泊却仕途不顺的深切同情。
C.颈联中,“嫌衣薄”照应“寒云”,既交代了喝酒的缘由,又暗示了友人的境遇。
D.尾联中,“春官”为礼部的别称,“前程”语带双关,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6.请根据诗歌内容,简析诗人的感情变化。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张旭①(节选)
李颀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②。
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
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③。
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
[注]①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终生坎坷,穷愁潦倒。②太湖精:张旭生长于吴县,故时人称其为“太湖精”。相传他喝得酩酊大醉才开始作书,狂叫奔走,创作状态近于疯狂。③丹经:道书。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是全诗的总纲,诗人以酒破题,足见酒在张旭一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B.“皓首”句,写出了张旭对书法艺术的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和竭尽终生献身于书法的痴狂。
C.“太湖精”这一称呼体现出友人之间的融洽无间,也含有对张旭出神入化书法的赞美。
D.“瞪目”二句从多角度详细描述了张旭酒后的状态,因穷困潦倒而愤世嫉俗,以致自己不知道醉与醒。
8.张旭身上“豁达无所营”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结合第5-10句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梁锽①(节选)
李颀
梁生倜傥心不羁,途穷气盖长安儿。
回头转眄似雕鹗,有志飞鸣人岂知!
虽云四十无禄位,曾与大军掌书记。
抗辞请刃诛部曲,作色论兵犯二帅。
一言不合龙额侯②,击剑拂衣从此弃。
朝朝饮酒黄公垆③,脱帽露顶争叫呼。
时人见子多落魄,共笑狂歌非远图。
忽然遣跃紫骝马,还是昂藏一丈夫。
【注】①梁锽,大概是唐玄宗时人,做过小官。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与他于洛阳道别之时。②龙额侯:汉代韩说因击匈奴有功,被封此侯。③黄公垆:西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常去此地饮酒。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猛禽比喻梁生,可见其鲲鹏高旋之志、桀骜不驯之态。虽世人不知其志,但时机一到,可一鸣惊人。
B.“击剑拂衣从此弃”,梁生和主帅意见不合而发生冲突,最后梁生弃职拂袖而去,从中可看出他刚直不阿、绝不苟且妥协的气概。
C.“朝朝饮酒黄公垆,脱帽露顶争叫呼”,写梁锽落魄后的痛饮狂啸,这既是一种放浪形骸,也是一种苦闷的发泄。
D.最后四句写时人认为梁生虽穷困落魄,纵情于酒,但有朝一日一定会再度得志,骑着紫骝马,重现其伟丈夫风采。
10.有人评论本诗:“与其说是为人送别,倒不如说是在为人立传”。请简要分析本诗的“史传文”写法。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节选)
李颀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撼撼①。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②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③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注]①撼撼:落叶之声。②酸:悲痛、悲伤。③乌苏:汉代西域国名。汉武帝钦命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昆莫。④逻(luó)娑(suō):唐时吐蕃首府,即今西藏拉萨。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皆远嫁吐蕃。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董大轻拂琴弦,与《琵琶行》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异曲同工。
B.琴声一起,惊动得秋天城郊的树叶纷纷飘落,“惊”字出神入化,极为生动。
C.董大弹琴慢揉快拨,往复回旋,指法灵活娴熟,得心应手,琴声传递着感情。
D.“空山”以下四句,运用通感手法,以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化抽象为具体。
12.“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和“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分别是如何表现胡笳声的?
【答案】
D“对‘客’的同情”错,“客”是作者自指,表明作者辞官归隐的决心。
2.示例:本诗寓情于景,将诗人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与不舍融于秋日早晨诗人放眼远眺秦川一带,所见到的山河明净阔朗、城阙连绵壮丽的景象中;写“万户竹”的“秋声”一片,“五陵松”的“寒色”清冷,也是着意渲染出萧飒苍劲、清冷萧条的意境氛围,以烘托诗人怅惘、凄凉的心境;尾联情景交融,写诗人因霜浓露重(仕途失意,人情冷漠)而感到凄凉,发出了“归欤”的叹息。
3.A“以拟人手法,写少室山晴雪不同的座座山峰,似与王宁分别“的说法错,开头两句意思是雪后的少室众峰并不完全相同,有一些山峰和其他山峰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描绘了少室山山峰众多,晴雪不同的景象。关键是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的“别”是区别,而不是“分别、告别”。
4.①抒发了与友人离别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与上宁之间的深厚友谊。②借景抒情,雪后初晴的少室山虽景色宜人,但送别友人,心情抑郁。③细节描写,友人渐行渐远,诗人伫立远眺。表现对友人的惜别之情。④衬托,乐景衬哀情等(言之成理即可)
5.B“颔联借友人之口发出慨叹”“表达相里造对作者……”错。由“嗟君”二字可以看出,颔联是作者对友人发出的慨叹。
6.①以寒云覆城来喻指友人仕途不顺、辛苦奔波的境遇,表达出对友人的惺惺相惜之感和诗人的苦闷心情;②以“暖酒”和“候雨晴”来劝勉友人在“衣薄”和风雨的不利中看到希望,诗人的心情有所好转,情感基调由低沉向明丽过渡;③以“春官含笑待”和“驱马速前程”祝愿友人此去京城受到重用,前程似锦,诗人心情振奋,精神昂扬。
7.D“多角度详细”表述错误,这两句写其神态,不是“多角度”;“因穷困潦倒而愤世嫉俗”原因分析不当,从诗歌中“豁达无所营”可见,他是豁达之人,并不“愤世嫉俗”;“自己不知道醉与醒”理解错误,应是张旭的那种状态,让别人不知道他醉与醒。
8.①居住环境的描写:住的是不蔽风雨的屋舍,庭院和内堂里都长满了野草,虽一片荒芜,但不以为意。②在一问一答中概述身世:诗人明知友人住处荒凉颓败而故意发问,友人的回答看似解嘲,实则隐含身世,表现出达观知命的生活态度。③借日常行为表现:一手拿着蟹螯,一手拿着道书,行为之放诞无忌,正表现了人物心胸淡泊、及时行乐,对于富贵名利的无所谋求。(意思对即可。)
9.D对象判断错误。后四句是对比,其中前两句是时人对梁生的评价,后两句是诗人对梁生的评价。大意是:当时,一般人见他穷困落魄而纵情于酒,时时高吟狂歌,都嗤笑他没有长远打算;但我认为他有朝一日一定会再度得志,骑着紫骝马,器宇轩昂,重现其伟丈夫风采。若四句都理解为“时人”的评论,则“非远图”和“昂藏一丈夫”是互为矛盾的,不合逻辑。
10.①具有史传文勾勒人物外貌的特点。开篇描写梁生神气如雕鹗的肖像特征。②具有史传文截取典型事例的特点。诗中叙述了梁生一段任职又弃职的经历,从中可看出他过人的才识及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个性。③具有史传文作者发表议论的特点。“还是昂藏一丈夫”,是作者发表的议论:“我认为他有朝一日一定会再度得志,重现其伟丈夫风采”。
11.D“以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错。“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都是听觉形象,并非“以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
12.①“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两句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写胡笳声,琴声回荡,河水为之滞流,百鸟为之罢鸣,世间万物都为琴声所感动了,突出表现胡笳声的艺术感染力。(写反衬、拟人、夸张也可)②“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借典故表现胡笳声。用公主远嫁之事表现胡笳声的哀怨、凄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