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备考-议论文论据材料的组合加工方法
丰富,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标准之一。对于一篇文章而言,主题是灵魂,结构是框架,材料则犹如血肉。血肉丰满,材料丰富,文质也就得到了发展和提升,获得理想的分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丰富呢?下面我们通过一篇习作的两种升格处理,体会议论文实现丰富的途径方法。
方法一:变换叙述角度
材料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建立论点的理由,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充分地支撑论点。因此,我们在叙述材料的过程中,要选择好材料叙述的角度,特别要注意对象,抓住材料中能够证明论点的核心要素,精心推敲,反复捶打,才能紧扣论点,以一当十。
比如要证明的论点是:闻过则喜,知错必改,有利于事业的成功。
有同学直接使用《将相和》这则材料,作为例证:
蔺相如立了大功,因而官位高于廉颇,廉颇不服气就故意刁难他。蔺相如知道后不但不生气,而且不记私仇,他顾全大局,顾念国家。廉颇知道后,羞愧万分,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结果两人成了刎颈之交,共治国家,留下一段佳话。
因为材料的不加选择,直接引用,论证的效果很差。这则材料中,叙述的主体,一会是蔺相如,一会是廉颇,不断变化,而且反映在两个人身上的品质又有不同。“闻过则喜,知错必改”的是廉颇,因而要改变叙事的角度,以廉颇为主体,突出廉颇的知错必改,有错必纠的精神品质,就能很好地证明论点:
廉颇对于资历浅而职位比自己高的蔺相如十分嫉妒,故意开口不逊,多次公开为难对方。但当他得知蔺相如所以回避忍让,并非惧怕,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后,马上意识到错误。他勇敢地登门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成刎颈之交,共同效力国家,成就了赵国数十年的固若金汤。如果观点是“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就应以蔺相如为叙述主体,突出他的精神品格。
方法二:压缩、改造材料
材料运用,尤其注重精炼和贴切。所谓精炼,就是材料只是为议论而服务,叙述事实论据时,要择要交代,高度概括,切忌描写,多用叙述,把能证明观点的那部分说明就行了;所谓贴切,就是论据和论点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论据时,必须依据论点的需要“压缩”、“替换”、“改造”,其高度必须和论点相一致,否则会造成论据游离,减轻说理力量。比如对材料方仲永的转换,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材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末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其文理皆可观者。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观点:人的先天条件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材料转换:才华超群的少年,哪怕是先天的天才,如果只沉浸在赞美之中,故步自封,不求进取,也必将泯然众人,一事无成。
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便是最典型的例子。方仲永是个农家子,5岁时,“指物作诗,立就”,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乡里,但他从此不思进取,每日随父亲走街串巷,到处登门作诗,结果,方仲永在20岁的时候,还没有多大长进,已经同平常人一样了。方仲永本来是个聪颖的奇才,却受他父亲的影响而追名逐利,后天不学最终沦为庸人。倘若他能在赞美声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发奋学习,悬梁刺股,到了二十多岁还会平庸无奇吗?
由此可见后天的努力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决定作用。
转换方法:
①摘取:根据论点的需要摘取原事实材料的要点,构成材料的核心骨架。例文中摘取了原文中的“指物作诗,立就”,来说明方仲永的天分,紧扣论点中的“先天条件出众”。
②替换:原材料中有“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作者改为“但他从此不思进取,每日随父亲走街串巷,到处登门作诗”。这样一改,就把侧重点放在方仲永身上;原文中的“父利其然也”,之所以只字不提,正是为了突出方仲永“泯然众人”,乃是自身的主观因素所致。由此可见,之所以字斟句酌的“替换词语”,乃是为了与论点契合,丝丝入扣,提高论据的论证力量。
③压缩:大胆对材料进行压缩,尽量把可有可无的材料去掉。原文“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几句话共60余字,压缩成“结果,方仲永在20岁时的候,还没有多大长进,已经同平常人一样了。”20余字。这种压缩,是根据论点的需要进行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心论点。
④概括:作者把“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乞之”一语,概括为一句话“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乡里”,言简意赅,力透纸背。
⑤情感:很多人认为议论文材料的叙述,只需要客观,不必有情感。这种观点,尤其错误。事实上,在材料的叙述中,渗入自己的主观感情,更能够提高材料的质感,突出材料的倾向性。要知道,议论文本来就是“我的看法,我的观点,我的爱憎”,增加一点情感色彩,有何不可呢?本例中,结尾的“方仲永本是个聪颖的奇才,却受他父亲的影响而追名逐利,后天不学,最终沦为庸人。倘若他能在赞美声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发奋学习,到了20岁,还会平庸无奇吗?”这一反问,有力的表明了作者对这位奇才变为庸才的叹惜之情。
方法三:变换叙述方式
如果是新颖的材料,或者是陌生的材料,有时候需要我们花费一点笔墨去叙述,这种材料叫做具体例证。但如果是常见的材料,这样用墨就显得有点浪费,叙述材料要精简到极点,有时候一句话就够了,这叫做概括例证。概括例证时,有时文字太少,会显得突兀,故不妨多用一些特定的句式,恰当组合,构成排比,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既能增强说理的气势,又能增强情感,加强论证,可谓一举多得。
正面概括举例,我们可用“记住”句式,“记住”句子最后的核心,一定要指向论点,多个“记住”例证后,一定要有一句话收束,这句话还要紧扣论点。比如论证“高科技带来的社会进步”,我们就可以用“记住”句式:
记住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充满艰辛的进步。记住苏格拉底的好问,记住亚里士多德的博学,记住布鲁诺的坚定和悲壮,记住牛顿的谦虚和专注,记住居里夫人的艰辛和执着……只有这样,文明才能不断进步,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如果是从反面例证,最好的句式是假设句。比如论点是“抛却旧的习惯,进行不断探索的重要意义”,我们就可以这样来写:
如果爱迪生习惯了黑暗,那么我们今天也许还点着蜡烛;如果史蒂文逊习惯了老牛破车,那么我们今天也许还老死不相往来;如果赵武灵王习惯了宽大的袍子、沉重的战车,也许赵国早就灭亡了;如果老祖宗猿人们习惯了爬行,也许人类今天还在山洞里穿树叶。习惯,多么可怕的习惯啊!
如果你很有文采,句子非常有现场感,建议你多多使用“当 时”的句式,这样的句子可以连缀起历史事实的某个有特定意义的瞬间、细节或情节。让人印象深刻,说理透彻。比如探讨诚信这个话题。我们就可以这样来写。
当“伤心桥”下的尾生在滚滚流水中久久伫立的时候,当古人在昏暗的灯下奋笔疾书“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的时候,当一箱箱假烟假酒、盗版光盘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却又鲜活的词语——“诚信”——在历史的词典里永生。
如果例证的跳跃性很大,纵横古今,连贯中外,不妨采用“无论是 还是 ”句式,这种句式还给人一种“舍此之外,勿言其他”的感觉,能够理直气壮地证明观点。比如要论证“只有不断拼搏才能成功”,我们就可以这样来写。
无论是经过两代人之手写成《汉书》的班氏父子,还是付出一生辛劳写成《人间喜剧》的巴尔扎克;无论是徒步穿行南极的秦大河,还是靠轮椅周游世界的李克汉森,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拼搏才能成功。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历史人文到自然科学,多角度、全方位的证明论点,势如破竹,力透纸背。
方法四:阐释分析材料
同学们写议论文,常犯的错误就是材料加观点,给出材料之后,马上就把结论“贴”上去,缺少对材料的`阐释与分析。少了这四两拨千斤的轻轻一拨,材料何以能够证明论点呢?
一个标准的议论段,应该依次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例如: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 霍金,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依然是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下面是一个缺少阐释分析的例子,看看有没有达到说明论点的效果:
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了。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材料句)可见,知识就是力量。(结论句)
“可见”不“可见”呢?只能说依稀可见,能见度还不够高。因为一则具体的材料,往往可以证明好几个观点;凭什么就一定要证明你的这个观点而非其他呢?不作具体的阐释分析,是没有足够的说服力的。比如上例,要是在“材料句”与“结论句”之间,加上如下的“分析句”就清晰可见了。
为什么钱学森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足以抵得上五个师呢?还不是因为他的头脑里掌握了太多高深、前沿的现代科学理论和高精尖的现代科学技术?还不是因为这些关于“原子能量”的“知识”足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实力甚至改变整个世界、决定人类命运?
然后接“可见 ”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议论文之所以成为议论文,恰恰在于其中的阐释和分析。缺了阐释和分析,就失去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更不用说它的说服力、逻辑性和严密性了。
一般说来,理论性的材料,更需要辅之以阐释;事实性的材料,更需要辅之以分析。摆出事实之后,更需要讲好道理,否则再好的材料也是明珠暗投,价值全无了。
方法五:翻新旧材料
论据讲求贴切,新颖。同学们由于阅历浅、课外阅读教少,加上考场上紧张的气氛,有时候苦思冥想,脑袋里里也只能浮现几个为数不多的旧事例,这时候就需要对旧素材进行翻新。比如高考中,屈原和司马迁是两个用烂了的例证,几乎是材料使用的雷区。但是艺高人胆大,张曼菱同学在《择生与择死》中,却大胆对这两则材料进行翻新,析大异,求大同,最后,化腐朽为神奇。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一一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择生与择死》张曼菱)需要指出的是,一则材料不是抹哪都合适“万金油”,翻新旧素材要讲求贴切,决不允许生拉硬拽、牵强附会。
针对上面的各种方法和措施,下面观摩一篇作文的完成,给同学们做示范。
例文呈现:
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是打开的,另一辆则封闭如常,原样保持不动。
打开的那辆车在三天之内被人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这时候,实验人员在那辆完好无损的汽车的窗户上打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户理论”,其结论可以归结为:既然是坏的东西,那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
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有人就会去加大其损坏程度。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我们可以由它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人生干干净净,不要在上面乱扔垃圾,更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请以“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
都台长官王廷相,曾给《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讲了个故事。一天他乘轿进城,刚好下大雨,一轿夫穿了双新鞋,一开始他小心翼翼的择地而行,后来一不小心,踩进了泥水中,之后,轿夫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由此可见,为了拒绝“无所不至”的灾难,我们必须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不要轻易打破生活中任何一扇“窗户”——人生的高贵,在于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论点提出一定要快,可用名言,也可用材料推出。)
为什么要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呢?(对论点发问,一定要独立成段。议论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阐释和分析,注重的是逻辑力量和说理力量。先讲清道理,再摆出事实。)
首先,从人们的心理惯性来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人们的态度就截然相反了。著名的破窗理论揭示了“墙倒众人推”的深层心理。
其次,从我们自身来看,因为人们业已产生的心理惯性,因为等而下之的社会评价,因为铄金的众口,可畏的人言,我们常常要为自己打碎的“窗户”,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而且,很可能就此一错再错,破罐子破摔,以至——一失足成千古恨。
最后,从哲学上来说,任何的大错、大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有了战战兢兢的第一次,很可能就会有心安理得的第二次,习以为常的第三次,理直气壮的第四次……以致于身在恶中不知恶!(证明论点最好分层讲出理由。用首先、其次、最后来表明顺序,从个人、集体、国家;过去,现在,未来;个人,他人,社会等等入手都可以。这里的道理说得越透,后面的论证也就越有力。)
为了人高贵地活着,请守好你心灵的第一次!(论点的重申,是为了下面的论述,这一步必不可少。)
嗜鱼如命的子产做了相国,有人给他送了一条好鱼。子产坚决不接受。来人很不理解,子产说,我今天接受了你的鱼,将来我就很可能吃不到鱼了。我们可能会问,一个堂堂的相国,接受一条小小的鱼,何至于将来吃不到鱼呢?但子产的智慧就在这里,他明白“祸患常积于忽微”,任何一扇“窗户”的打坏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今天能接受这一条鱼,就意味着明天能接受无数条的“鱼”;而拿了人家的这条鱼,将来人家的“银”鱼、“金”鱼就会照拿不误。如此,行贿的人就会接踵而至,自己的贪欲也会无限膨胀,多年的美好清誉毁于一旦!鉴于此,子产才一定要坚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以防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叙例要简洁。分析事例要紧扣论点,还一定要紧扣上面的原因。这里从子产自己,从别人的评价,从哲学上的量变来分析他拿鱼的危害性。上文分析论据的好处,在这里得到了表现。)
还记得寓言中那个说谎的孩子吗?一句“狼来了”的戏语,打碎了他诚信的“窗户”,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了一个说谎的孩子,于是,狼真的来了,而人们却不再相信他。最终,孩子遭到了报应。在这个童话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两个道理:第一,一旦你打碎了人生中的“窗户”,你就可能造成了破窗效应,后果不堪设想。第二,做错任何事,都要为此付出代价,哪怕你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哪怕你只是一句玩笑话。(“还记得”的过渡,举重若轻,反面论证了打碎第一扇窗户的危害。到这里,还只是具体的举例论证。这样的论证的力量其实还是有限的。因为,你能举出正面的例子来肯定,我同样可能举出反面的例子来否定。所以,下面的概括举例,必不可少。至少能证明我观点的普遍性。)
事实也正是如此。(过度)
如果李白不能守住心灵的傲骨,就不会“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的凛然正气,如果于谦不能守住心灵的纯正,就不会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壮怀激烈,如果方孝儒不能守住心灵的气节,就不会 有“死即死耳,诏不代草”的慷慨悲歌。
是啊,无论是“故将愁苦而终身”决不随波逐流的屈原,还是“留取丹心照汗青”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无论是“勿以恶小而为之”深明大义的刘皇叔,还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军纪如山的人民军队,他们共同的选择告诉我们——守住心灵的第一扇窗,是走向高贵的第一步。(这两段都是概括举例,常用来列举常见的、没必要展开的事例。列举熟悉的事例很有讲究,这里我们选用了“如果……就”和“无论是……还是……”这两种句式。这两种句式最有力量,概括举例之后必要的一句话收束,也特别重要。)
当然,不轻易打破人生的任意一扇窗户,不等于就一定能防患未然,坚守住心灵的第一条防线,不等于就一定能守住。那么,一旦打碎了怎么办?如果失守了怎么办?(这一段老师给它一个名称叫“多说一层”。一般高考文章都有思辨性。你多说一层,就能登高一层。这是增彩的关键,也是亮色所在。比如你论述“勤奋”的重要意义。结尾就可以多说一层。如“当然,勤奋不等于一味苦干。勤奋的内涵不仅指勤于做,还指勤于思;既要勤动手,还要勤动脑,要讲方法和效率。”概念清楚了,就能杜绝疑义,自然逻辑严密,说理辩证。)
这时候请一定要记住: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知耻而后勇,骄傲自大的廉颇,变成了“以国为重、以民为天”的重臣;知耻而后勇,危害乡邻无恶不作的周处,变成了鞠躬尽瘁战死 沙场的英雄;知耻而后勇,一意孤行自私自利的王郅治,变成了幡然悔悟重新为国效力的男篮国手……而 这一切都在于破窗之后的能“补”,失守之后的“追回”。陶潜说得好:失迷途其未远,知来者犹可追!
为了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
我们就要做梅花——零落黄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
就要做胡杨——活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
就要做苍鹰——为了不做鼠辈的食物,宁肯把自己撕成碎片,葬在浩淼的长空……(再次强调论点,豹尾刚劲有力。)
方法六、例后论点分析法
有些作文材料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其主旨的,对这样的材料,我们最好使用例后论点分析的方法将材料紧紧扣住,使之为论点服务,这种方法称之为例后论点分析法。这种分析的作用是使论据不明确的意思明确化,而不至于产生歧义。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潜悠闲地轻唱。“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世人汲汲皆为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此生活岂不惬意?何必以清白之身翻滚于浊浑的污泥之中,白白玷污了自己?“穷独善其身”,何况置身乱世,举世浑浊?既然无力回天,那就坚守一方心灵净土,还自己一方自由的天地吧。五柳先生肩负着百世来最单纯的梦境,影栖碧泉,消失于历史的的迷雾中,再也没转过身来。
你的肩膀上负着的是一片桃源,身居世外,羡煞了无数世中人。你的肩膀上负着炎黄子孙的精神月亮,守护了无数人心中最纯净的角度。
话题:“肩膀”
这是一个一例多用的材料,可以用来论述“个性”,亦可以拿来论述“坚守心灵净土”等等。而通过使用例后论点分析法,我们很清晰地看到:作者从写陶渊明的悠然生活,再写到他如何固守自由生活,最后用论点分析的方法归结到他如何用肩膀负起了一片的精神的家园。这样,使材料有的放矢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方法七、论点带出例子法
论点带出例子,是议论文写作中谋篇布局的常见方式。但在运用作文材料中也成了一种方法和技巧。它首先是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举例分析说明。每一段每个例子都有论点带出,这种方法一般使用于有分论点的文章中。例如:
缜密的勇者,尤其要坦荡正义。歌德说,善良的人在追求中即使迷惘,也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项羽虽勇,终因心胸狭窄自刎乌江;李自成虽勇,终因贪图享乐断送江山;汪精卫虽勇,终因心术不正遭千古骂名。心胸坦荡满怀正义的善勇者才是苍茫尘世间的胜利者。王蒙在《逍遥》一文中写道,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了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尘世间。不论周遭诱惑多好,迷雾多少,内心总要亮一盏正义的明灯。
话题:“勇者取义”
上段文字运用了项羽、李自成、汪精卫等例子主要是由分论点“缜密的勇者,尤其要坦荡正义”带出,且紧紧围绕此分论点进行设计和运用,项羽虽勇,但缺乏坦荡的心胸;李自成虽勇,但丢失坦荡;汪精卫虽勇,但丧失坦荡,所以均遭恶果。
方法八、例中论点承接法
在选取材料前,我们总要对话题进行分析,因为准确分析话题是我们选好材料的关键。话题牵引着我们应该选取哪类材料,材料与话题的关系是什么。例如话题是一种有隐藏结果或能推出结果的话,我们运用材料时可设置一种这样的形式:分析材料和给材料设置原因——用话题作一个承上启下的承接——分析其产生的结果,便可大功告成。例:
你与同伴积极推行新政,希望让国之富强,民之安乐。可是你那颗为民造福的赤诚之心始终被统治者拒之门外。还将你谪贬到偏远的地方。报国无门,被贬之痛,实为难堪。可幸的是,你不是随便被击垮的人,东门不开西门裂,你没有坠落痛苦的深渊里。反而,你善于换个角度看世界。你认为,明天的世界还会洒满阳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你选择了去追求生命的另一种极致,你的生命依然精彩纷呈。于是就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潇洒;亦有着“群芳过后西湖好”的咏赞。当时你方帽长须,笑容可掬,风流倜傥。你的贬谪之痛因为换了个角度看世界却变成了欢声笑语。换个角度看世界,欧阳修,你可领悟到了其中的好!
话题:“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上述例子首先阐述了欧阳修的报国无门,为民请命以失败告终,但他因为换了个角度看世界,于是才会成就他生命中的一次极致。论点虽然在运用例子中一笔带过,但它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说,整个材料都是围绕着论点进行的,紧扣中心的特点显而易见。
方法九、论点例子相融法
当我们选准用哪个材料去表现中心的话,我们要让材料给论点闪烁光芒。也就是说在不违反材料真实客观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将论点融进材料中,使得论点和材料合二为一,形影相随,既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又更进一步地使材料为中心论点服务。例: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风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们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还乡。虽昭昭若明星之德,明月齐辉之才,终化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豪肠,三分酿成月光,七分化为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么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题目:谈意气
此例能将意气这中心论点融入材料中,讲苏轼有意气,虽遭人生场上不得意,但能意气风发;说李白仕途坎坷,但还能意气风发。例子巧妙地将题目或中心思想融入材料中去表达,使得材料不偏不移、不折不扣地为论点服务!
原文展示
○ 论据单薄 论证单调 机械而乏力——
永保本色美
“东施效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这个故事除了告诫人们切莫盲目模仿外,还昭示我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本色最美。
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徐本禹就是这样一个最美的人。
大学生徐本禹放弃读研究生的机会,去山区支教,他的事迹感动了中国。徐本禹曾经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作报告。谁也没料到,他在台上讲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坚持不住了……”本以为会听到豪言壮语的许多学生眼泪夺眶而出。在得到很多支持和资助后,徐本禹仍然是原来那个山东农村小伙子,仍然那个记着“我娘讲的道理: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你的手”。他会哭,会笑,会痛苦,也像许多男生一样为失恋而烦恼。徐本禹说,一根火柴本来只是为了能发出自己的一点亮光,但它点燃了整个天空,可火柴还是那根火柴。
徐本禹就是这样一个本色的人,我们的总理温家宝爷爷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人呢?
中国南方曾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雪灾,在沙坪变电站除冰抢险中,电力职工周景华、罗长明、罗海文3人不幸殉职。1月29日,温总理在湖南长沙看望三位职工的家属,总理动情地对她们说:“今天面对你们,我无法用更多的语言来表示安慰,我给你们鞠个躬吧!”说罢,弯腰向三位年轻女性深情地鞠躬。其实,总理此时可说的话很多,比如,“代表党和政府向你们表示亲切的慰问”,“为人民利益而死,重如泰山”,“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他们的遗志,积极投身四化大业”,但是温总理却只说了一句:“我无法用更多的语言来表示安慰,我给你们鞠个躬吧!” 温总理至诚的话语伴着鞠躬的画面却震撼着所有国人的心。
做作不美,装潢不真,还是努力保持一点本色吧。
得失评点
文章中心明确,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初具议论文的规模,并且能以新近的生活实例为论据,增加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文章主要缺陷是论据不丰富,论证不充分,缺少逻辑力量。文章的论点主要靠徐本禹和温总理两个实例来支撑,前者为普通人,后者为领导人,虽有角度的区分,但基本属于同一个论证层次的简单举例,没有形成多角度、多侧面的丰富的论证,无法使文章内容丰赡,血肉丰满。
修改指导
一、变换选材角度,加强组合搭配
材料充实,并不等于堆砌材料,也不是多多益善,要注意合理地组合搭配材料。例如时间上从古到今;地域上从中到外;伟人如何说,科学家如何论,平凡人怎么看;正面论据有哪些,反面论据是什么;等等。还要注意运用采用点面组合方式交代材料,点上详细交代主要材料,面上概述次要材料。作“点”的论据避免了材料的空泛,具有典型可感性;作“面”的材料扩充了论据的容量,浓缩了文章的篇幅。
二、对材料“深加工”,形成事理的有机组合。
只是简单地复述材料,不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分析,不辨析材料与论点的具体关系,只注意材料的共性,而看不出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差异性,大而化之地说明其与论点的一般性关系,这样几个材料往往是同一个层面上的简单叠加。只有学会对材料进行“深加工”,提高思维分析的深度与广度,形成事理的有机组合,这样才可能写出出色的文章。
升格文一
○多重组合 有机搭配 丰富而有序——
永保本色美
“东施效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这个故事除了告诫人们切莫盲目模仿外,还昭示我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本色最美。
牡丹高贵,夏莲清雅,秋菊孤傲,冬梅坚韧,百花因其本色而美丽。
黄莺婉转,夜莺悠扬,乌鸦呕哑,百灵清脆,百鸟因其本色而悦人。
自然界因为有了本色才显示出它的多姿多彩,人类社会同样需要保持这样一份本色。
大学生徐本禹放弃读研究生的机会,去山区支教,他的事迹感动了中国。可在他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作报告时,谁也没料到,在台上第一句话竟是:“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坚持不住了……”没有豪言壮语,不见英雄形象,只有常人的苦恼和无奈,但是,徐本禹却以自己的本色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2008年初,中国南方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雪灾,温家宝总理在湖南长沙看望三位殉职职工的家属,总理动情地对她们说:“今天面对你们,我无法用更多的语言来表示安慰,我给你们鞠个躬吧!”说罢,这位66岁的老人弯腰向三位年轻女性深情地鞠躬。没有政治说教,不见领袖风采,只有普通人的言谈和举止,但是温总理至诚的话语伴着鞠躬的画面却震撼着所有国人的心。
本色存在于人的心灵,外表的美丽掩饰不了内心的丑陋,而外表丑陋同样不会阻碍人格魅力的发散。嫫母丑陋,却因为助黄帝治理族人而留名青史;无盐丑陋,却因为指谏齐王昏庸而成为国母;孟光丑陋,却在历史上留下了举案齐眉的千古佳话。瑕不掩瑜,她们的本色使她们变得高尚。
可是总有一些人不懂得美在本色的道理,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经常闹出笑话。赵树理笔下的三仙姑,想扮老来俏,经常往脸上“涂脂抹粉”,结果把脸涂抹得“像驴粪蛋上下了霜”,成为人们取笑料的对象。契诃夫笔下的别利科夫诚惶诚恐,战战兢兢,整天生活在套子里,可他偏偏要装成正人君子,挟制同事,“教导”青年,结果在年轻人的哈哈大笑中一命呜呼。
做作不美,装潢不真,还是努力保持一点本色吧。
升格评点
文章提出论点之后,二、三两节文字论述举自然现象,第四节承上启下,过渡到人类社会;自然现象为次,人类社会为主,实现论证层次的第一次转换。在人类社会这一部分,先较为详细地论述徐本禹和温总理的事例,再用一组排比句概述嫫母等三个事例,由主到次,由点到面,由生活实例到历史传说,实现论证层次的第二次转换。接着,用三仙姑和别利科夫的例子,从正面到反面,从现实、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实现论证层次的第三次转换。
文章材料极为丰富,单涉及到的各类人物就有八个之多,另外还有诸多花鸟的例子。这么多事例用在一篇800余字的文章里,而丝毫没有堆砌之感,完全得力于合理的多重组合。这里有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的组合,有现实与历史传说、文学形象的组合,有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的组合,而在表述方法上,还有详略主次的组合。正是这些井井有条的组合,将一系列论据编织在一篇几百字的短文里,各施其职,恰到好处。
升格文二
深度加工叙议结合 充实而有力——
本色最美
“东施效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这个故事除了告诫人们盲目模仿的危害,还昭示我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本色最美。
保持本色,方能张显诚信之美。
韩非云:“巧诈不如拙诚。”诚信是中国人竭力推崇的美德。大学生徐本禹放弃读研究生的机会,去山区支教,他的事迹感动了中国,他成了名人,可是在回到母校作报告时,他的第一句话竟是:“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坚持不住了……”没有豪言壮语,尽是常人的实话实说,可是比起那些言不由衷的慷慨陈辞,它要美丽得多,也有力得多,难怪在场的大学生眼泪夺眶而出。这是诚实的力量,也是本色的力量。
保持本色,张显自信之美。
屠格涅夫说:“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勇于以本色示人的人,其实都是自信的人,他们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常的,正确的,正义的,是人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因而用不着任何“装饰”。面对殉职职工的家属,温家宝总理动情地说:“我无法用更多的语言来表示安慰,我给你们鞠个躬吧!”总理之所以不说几句慷慨激昂的话,是因为他坚信,自己用心讲话,定会感动对方,无须拉大旗作虎皮,装腔作势,吓唬别人。时下化妆品畅销,美容业火爆,越来越多女孩用“时尚”来装扮自己,这不正是一些女孩对自己的青春美丽缺少自信所致吗?
保持本色,张显个性之美。
松下幸之助说:“我们不必羡慕他人的才能,也不必悲叹自己的平庸,各人都有他的个性魅力。”东施确实没有西施美丽,这是上天的赐与,个人无法改变。但是,东施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身材、脸型,甚至个人气质来设置服饰和发式,把自己打扮成与西施不同的另一种美,说不定也会令西施羡慕呢。保持本色,坚持自我,张显个性之美,世界方能丰富多彩;不顾自身特点,刻意包装,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岂不单调?
做作不美,装潢不真,还是努力保持一点本色吧。
升格评点
文章对原作的材料进行认真分析,从不同的侧面挖掘其思想内涵,让它们在一定的层面上来论证论点:用徐本禹的例子阐述本色张显诚信之美,用温总理的例子阐述本色张显自信之美,用东施效颦的例子阐述本色张显个性之美。这样,既避免了堆砌事例的弊端,又增加了行文的层次和思想内容,使文章显得纲举目张而又血肉丰满。
本文还是原作的几个事实,但却给人丰满充实之感,很有说服力。其成功首先就在于对材料所进行的深刻的分析,文章不是简单地列举地材料,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材料的思想内涵,让材料从不同侧面来论证论点,这就使论证有了逻辑力量。文章的成功启示我们,内容丰富,不一定非要用许多事例,注重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的结合,讲究叙述和分析的结合,较少的事实材料同样能写出内容丰富的议论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