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复习
古代有一位皇帝,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满嘴的牙都掉了。于是,他就找了两位解梦的人。皇帝问他们:“为什么我会梦见自己满口的牙全掉了呢?”第一个解梦的人就说:“皇上,梦的意思是,在你所有的亲属都死去以后,你才能死,一个都不剩。”皇帝一听,龙颜大怒,杖打了他一百大棍。第二个解梦人说:“至高无上的皇上,梦的意思是,您将是您所有亲属当中最长寿的一位呀!”皇帝听了很高兴,便拿出了一百枚金币,赏给了第二位解梦的人。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内容,为什么一个会挨打,另一个却受到嘉奖呢?因为挨打的人不会说话,受奖的人会说话而已。
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失败时长辈的鞭策,犯错时师长的训诫,成功后友人的警醒等等,都是利于我们成长的逆耳忠言。然而是否所有的“忠言”都“逆耳”呢?《战国策》这一本记录战国历史、纵横家言论的典籍或许会带给我们另类的启示。
本文的学习重点:文学常识、重要词句理解、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方法等。
【原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①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
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题解
选自西汉刘向编纂的《战国策·齐策一》。讽:用委婉的语言劝告;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纳:接受。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各国历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和谋略,这是一部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原作者已无从考证,西汉末刘向整理并编辑,此书实为刘向集百家作品而编辑整理。此书有十二国策,总共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
本书故事中的劝说往往讲究策略。邹忌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词解
修:长,这里指身高。
昳丽:光艳美丽。
服,名词作动词用,穿戴。
窥镜:照镜子。
孰:通“熟”,仔细地。
旦日:第二天。
弗如远甚:远不如。
美我:以我为美。
私:动词,偏爱。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面刺:当面指责。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谤讥: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意。
市朝,公共场合,此指朝市。
间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期年:满一年。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漂亮?”他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侍妾:“我与徐公谁更漂亮?”侍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坐着同他闲聊时,又问他:“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在床上想这件事,心里想:“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侍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侍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被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那段时间,百姓、群臣都来进谏,皇宫内部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所谓不用动兵,在朝廷上就战胜了敌国。
【课文分析】
思考:本文巧妙但又不露声色地运用了“三”这个数字,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
提示:三问,三答,三比,三赏等。
1.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表现出作者对善于劝谏者和开明君主的肯定和赞赏。在今天,邹忌的忠诚与智慧,齐威王的胸怀与魄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全文看,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此外,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3.人物形象
首先邹忌在周围人的交口称赞中,头脑冷静,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可见他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当他通过观察思考,由现象到本质得出正确结论的时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思维缜密,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当他把这一生活现象和治理国家联系起来的时候,一位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善于发现问题的谋士形象就跃然纸上。而他高超的劝谏艺术更进一步刻画出他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政治家形象。
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而又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不仅认真听取了邹忌的劝谏,认为“善”(当然与邹忌的委婉讽谏艺术有关)。而且果断采取正确措施,制定出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鼓励更加直接的进谏者。而文章通过“令初下”,数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的变化,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从善如流,兴利除弊,改革成效十分显著。可见他是一位有魄力有能力的开明君主。
【考点分析】
1.字词理解:如“修”、“服”、“纳”、“私”、“美”、“市朝”、“方圆”、“窥”、“孰与”等,需要认真识记;
2.句子翻译:如文中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等句子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能够把握重点实词的意思,并合理调整语序,准确翻译;
3.文章理解与人物形象:参见“文章分析”。
4.写作手法与说理技巧:人物描写方法及其所展现出的人物心理和性格分析,邹忌类比推理、以小见大的进谏技巧及其现实意义等。
一、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第1-3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客之美我者 美: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弗如远甚 翻译:
(2)时时而间进 翻译:
3.阅读选文,写出原文中能够说明“王之蔽甚矣”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齐王是如何除蔽的。
答:
参考答案:
1.(1)认为……美 (2)指责
2.(1)远不如 (2)偶尔(有人)来进谏
3.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听从邹忌的规劝, 颁布法令,广开言路,接受批评。
(二)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1-3题。
原文略。
1.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B. 时时而间进 又何间焉
C. 皆以美于徐公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 战胜于朝廷 喜不自胜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邹忌为什么能说服齐王?本文对你在向别人提意见或建议方面有何启发?
答:
【参考答案】
1. C
2. (1)(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美)。
(2)众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门庭像集市一样。(共2分,意思对即可)
3. 原因:①邹忌并不直接说明而是委婉规劝齐王: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国事进行比较并把过错归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最后得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样既充分尊重了齐王而又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②齐王重贤明理,虚心纳谏,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所以邹忌才劝谏成功。
启发:在向别人提意见或建议时,要讲究说话方式,语言要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对方乐于接受。 (共4分。原因2分,启发2分,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题。
(1)于是入朝见威王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2)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④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被:穿上。 ⑤谄谀:奉承拍马。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 私: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偏爱 (2)当面
2.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深了。
3.(1)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
(2)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3)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
(4)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4.齐国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齐威王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
【拓展阅读】
(一)晏子谏景公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二)伶人智谏
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践蹂民田,中牟令当马而谏。庄宗大怒,令叱去斩之。伶人敬新磨者,率诸伶走追其令,擒至马前,数而让之曰:“汝为县令,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奈何纵民稼供岁赋?何不且饥饿汝民,空此田地,以待天子驰逐也!汝罪当死!”亟请行刑,诸伶复共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