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吴融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桥感事
吴融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①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百年②徒有伊川叹,五利③宁无魏绛功?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成烟中。
【注释】吴融,晚唐诗人。唐昭宗大顺元年,沙陀藩镇李克用进据河北道南部的邢、洛、磁三州。朝中大臣们多数反对发兵讨李,而昭宗却采纳张浚的主张草率出兵,结果三战三败。①“饮马”,是用《左传》故事。公元前579年,晋楚战争中,楚军骄横狂妄,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②《左传》载,周朝大夫辛有见披发人(古代戎族,有披发的习俗)在野外祭祀而预言“不及百年,此其戎乎!”辛有死后,不过百年,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③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大夫。晋国所在地山西,汉、戎杂居,矛盾尖锐。魏绛主张“和戎”,并举出其“五利”,被晋悼公采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雄伟壮美的太行山景色: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重峦叠嶂,高耸在晴朗的天空,色彩鲜明,宛若浮雕。
B.颔联、颈联,一连串用了四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感叹。
C.颈联笔锋一转,由抒感言怀转为述古喻今。借用典故,贴切地表达了难以直言之隐旨。
D.尾联用一“哀”字状胡笳声,不仅把客观世界的声音同诗人主观世界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暗示着这次战争的失败。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归次金陵①
吴融
春阴漠漠覆江城,南国归桡②趁晚程。
水上驿③流初过雨,树笼堤处不离莺。
迹疏冠盖兼无梦,地近乡园自有情。
便被东风动离思,杨花千里雪中行。
【注】①本诗为作者晚年被贬,回归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途中经过金陵(今南京)时所作。②桡(ráo):船桨。③驿:通“绎”,连续不断。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远望金陵被云烟笼罩,在本不宜赶路的情况下,诗人却连夜赶到金陵停泊,可见游子归乡之迫切。
B.颈联由状景转而言事述怀。上句交代自己淡于名利,故回乡途中,不交显贵,甚至连富贵梦也不做。
C.尾联虚实结合,杨花在东风中飘荡和诗人在杨花飘荡中前行是虚写,“离思”和“雪中行”是实写。
D.全诗着笔轻柔细密,诗情悠悠回荡,婉转靡丽,感情真切,诗中也流露出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
4.请简要赏析颔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闲望
吴融①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翅暖沙。
阙下新居成别业②,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 ①吴融:浙江绍兴人,此诗作于诗人求仕长安时期。②别业:相对于本宅而言,亦称别墅,别馆。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点五点”“一枝两枝”,语言清丽典雅,朗朗上口,颇具音律复叠之美。
B.颔联动静结合,以“狂飞”写蛱蝶之爱芳草,又用“稳睡”言鸳鸯之适意。
C.前四句总写闲望所见,四组画面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幅细腻优美的图景。
D.本诗前两联描写景致,后两联感事抒怀,结构和杜甫的《登高》有相似之处。
6.下列对这首诗情感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和颔联描写雨、花、蝴蝶、鸳鸯等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B.颈联将长安新居和江南旧家对比,暗示了抛离故园、奔走仕途的懊悔和感伤。
C.“东迁西去俱无计”写自己四处碰壁、求仕不得的处境,透露出深深的绝望和悲哀。
D.末句写羡慕暮归之鸦,含蓄地表达了对往昔不问功名时闲适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叶落
吴融
红影飘来翠影微,一辞林表不知归。
伴愁无色烟犹在,替恨成啼露未晞。
若逐水流应万里,莫因风起便孤飞。
楚郊千树秋声急,日暮纷纷惹客衣。
7.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红色和翠绿等明亮色彩来描写秋天的树叶红增翠减的变化,以乐景衬哀情。
B.本诗描写景物时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从颜色和声音两个角度来表现秋景的特点。
C.本诗颈联告诫落叶应逐水万里,莫随风孤飞,是为了赞扬流水有意,批判秋风无情。
D.本诗尾联描写楚郊千树,落木萧萧,日暮时分,行客匆匆,境界阔大,意境萧索。
8.本诗是一首咏物诗,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中人与物的关系。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赴职西川过便桥书怀寄同年
吴融①
平门桥下水东驰,万里从军一望时。
乡思旋生芳草见,客愁何限夕阳知。
秦陵无树烟犹锁,汉苑空墙浪欲吹。
不是伤春爱回首,杏坛恩重马迟迟。
【注】①吴融(850~903):字子华,晚唐诗人。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交代了创作的缘由,诗人将要前往西川任职,经过便桥时有感而发,写诗寄赠友人。
B.在平门桥头,俯看滔滔东流的河水,想到自己将远赴万里从军,诗人内心充满无限感慨。
C.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了自己油然而生的思乡之情,以及想到未来客居他乡的无尽的愁苦。
D.尾联不仅表达对春光流逝的伤感,还通过缓马前行的动作,流露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10.颈联如何借“秦陵”“汉苑”表达深沉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闻思归乐①二首(其一)
吴融
山禽连夜叫,兼雨未尝休。
尽道思归乐,应多离别愁。
我家方旅食,故国在沧洲。
闻此不能寐,青灯茆屋②幽。
注①思归乐:杜鹃的别名,俗谓杜鹃鸣声近似“不如归去”,故名。这里指杜鹃的鸣声。②茆屋:茅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对鸣叫的山禽、未休的小雨的描写,渲染了冷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颔联写听到杜鹃鸟声声“不如归去”的鸣叫后,引发了诗人思乡思家的愁绪。
C.本诗语言晓畅自然,少用或不用修饰词语,写来淡泊清疏,吐露了凄凉的韵致。
D.本诗将描写、记叙与议论相结合,写出了诗人远离故乡、旅食在外的深切感受。
12.尾联中的“青灯”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西窗烛”相比,在手法运用、情感表达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C“由抒感言怀转为述古喻今”错,颔联是述古喻今,颈联是抒感言怀,故应是“由述古喻今转为抒感言怀”。
2.①首联以景衬情,用景色之美、气候之寒,衬托诗人心中的悲凉。
②颔联、颈联借用典故,用伊川之叹来表达自己对唐朝国家命运的担忧,借对魏绛的“五利”之策的肯定,表达了自己寄希望于朝廷能采取“和戎”的方式解决民族矛盾,也婉转地批判了唐王朝这次对李克用的用兵行为。
③尾联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在充满凄凉的战乱之景中表达了诗人对王朝发动讨伐李克用这场战争的忧愁:战争势必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给国家带来创伤。
3.C“杨花在东风中飘荡和诗人在杨花飘荡中前行是虚写,‘离思’和‘雪中行’是实写”分析错误,杨花在东风中飘荡和诗人在杨花飘荡中前行是实写,“离思”和“雪中行”是虚写。
4.①颔联承接前文。写舟中所见所闻:宿雨初晴,江水陡涨,水流飞快地推送着诗人之舟。两岸之堤,处处为绿树所笼,黄莺藏于叶间,鸣声婉转。②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以眼前所见之水流和耳畔所闻之莺鸣,描绘出江南秀美之景,清丽自然,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5.A“语言清丽典雅”错误,所谓“清丽典雅”是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而“三点五点”“一枝两枝”都是口语化的语言,所以并非“清丽典雅”。
6.C“深深的绝望”错误,这一说法程度太深,这里写出了诗人多年来仕途奔走的辛苦酸楚,劳碌的结果只是“俱无成”,无数次的碰壁和失望,一事无成的悲哀,使他重新萌发了归隐之情,此处的情感应该为“失望”“失落”。
7.C“是为了赞扬流水有意,批判秋风无情”理解有误,这里不是赞扬流水有意,批判秋风无情,而是希望落叶可以去到万里之遥。
8.①以物起兴,以人作结。秋来红增翠减,树叶纷纷飘落。沾惹客衣。以落叶起,以楚客结,结构浑成。
②借物喻人。物我交融。落叶是游子眼中的落叶,因而落叶被赋予了游子漂泊的属性,以落叶喻游子。
③因物喻志,托物寄情。秋树凝烟,烟淡如愁;落叶结露,露坠似哭。借烟树和落叶来表达离愁别恨。
D“表达对春光流逝的伤感”说法错误。尾联中明确地说“不是伤春爱回首”,可见诗人并不是对春光流逝感到伤怀,之所以“马迟迟”,是因为“杏坛恩重”,即对同榜登第的友人感到依依不舍。
10.融情于景,通过描写烟雾笼罩着下孤寂的秦陵和波浪拍打中荒废的汉苑,抒发对前朝灭亡的悲叹,寄寓了诗人的沧桑之感和对晚唐社会衰亡的忧虑。
11.D“议论”错误,应为“抒情”。
12.①本诗中的“青灯”是实写,青灯散发的幽光,使整个茅屋更加孤寂冷清,烘托出诗人远离故乡、旅食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西窗烛”是虚写,借助美好的景象(意象),运用联想(想象),寄托了诗人远离故乡、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的思归念亲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