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适应性检测作文“勇于付出,乐于实践”导写及范文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适应性检测作文“勇于付出,乐于实践”导写及范文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9 11:4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适应性检测作文“勇于付出,乐于实践”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
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⑤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自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首先读懂每句名言的意思。第①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意思是古人所著的书不要满足于反复地读,熟读了,再加上深入地思考,你自然会领会其中的意思。经典的书籍不要怕麻烦,多次品味后才知其中蕴含的真正意义。强调“熟读”“读书要思考”“反复阅读”。第②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第③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意思是如果不经住冬天那刺骨的严寒,梅花不会有扑鼻的香气。这是说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鼓励人要经过许多艰难困苦,才能获得成功。第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意思是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这是强调“自信”。第⑤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表面看起来很平常,但内蕴深厚。写起来好像很容易,却经历了艰苦的创作过程。有时我们只看到了人家成功的一面,感觉相当容易,岂不知当初人家是经历了多少风雨才有今天的光彩。说的是境界很高的事物于平凡中孕育着伟大,或成功中饱含着艰辛。
选择其中的两三句,自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注意选择“两三句”,不可过多,也不可只选一句;选择的诗句之间应有某种合理的逻辑联系,这样才会有整体感;还要注意合理引用。
如①和②,一个读书一个实践,它们之间就有“知与行”的联系。可以先分别强调读书、思考才能获得真知,再分析有了知识还不一定有成就,还需要实践来检验,尤其是当下,学生们普遍缺乏实践的机会,这样知识很难转化成有效的能力。最后呼吁读书与实践结合才是培养人才的正确方式。
【参考立意】
1.根据②③或②③⑥,可立意为要勇于付出,乐于实践。
2.根据①④⑤,可立意为积累实践,成就自我。
3.根据③⑥,可立意为成功需要付出。
4.根据③⑤,可立意为历练才能成才,要有付出与自信。
【优秀范文】
1.勇于实践才能获得成功
在滚滚奔流的历史长河中,实践是一首永远没有休止符的进行曲,它赋予社会进步的力量,无论是个人的进步还是国家的昌盛,都离不开实践.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一个国家的进步取决于探索,我们要勤奋,要探索,要去实践,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此.”
实践使人获得成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诺贝尔,勇于探索与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他在调药时不幸发生了爆炸,将自己的妻子炸死,他们的住所也被炸得支离破碎,后又是失误导致他也失去了手臂.然而他没有放弃,也没有灰心,反而更注重研究,最后经过他的重重努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研制出了炸药.正是由于诺贝尔的勇于探索和坚持不懈使他获得了成功.
实践使人获得宝贵的经验。我国的伟大领导人邓小平也说过:“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尝试,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他认为干出新的事业就要有敢闯的精神.他让全国的人民都有了信心,有了干劲,他为人们做出了许多卓越的贡献,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充足的经验.在邓小平思想的领导下,经过全党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也是勇于实践的结果.
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会使人一事无成.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有一天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先“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他只是凭空想象而不去实践,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有计划的探索.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不能由凭空想象与观察而得到,只能自己动手去实验,去探索而得到.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通过实践而走向成功的人.像居里夫人,她勇于探索,实事求是,最后发现了镭.像两弹元勋邓嫁先在实践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发明了两弹.富兰克林,为了发明避雷针,与儿子放风筝引电,终于他经过艰苦奋斗获得了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勇于实践积极进步,不能光说不练,这样才能使我们走向成功.
2.成功,来自勇于实践
王羲之为了学好书法,亲自到自然中,感受“横”的舒展和“竖”的坚毅;孔子反复弹琴,领会作曲者的高尚追求;李时珍学医,质疑前人书籍,亲自遍尝草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此可见,实践出真知,成功来自勇于实践。
在17世纪初,人们都还认为较重物下落速度快时,伽利略已经开始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从比萨斜塔上同时落地的两个铁球说明了一切。试想如果伽利略墨守陈规,不亲自实践,怎会有那著名的自由落体定律呢?现在的教科书也不会有关于势能的讨论。正如狄德罗所说:“除了实践以外,没有别的方法能识别错误。”科学本身,就是在不断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中华民族不仅具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历史,而且现在正以科学发展的理念走向复兴之路。
著写“史家之绝唱”的司马迁在他19岁时就开始游历全国,游淮阳他追踪韩信早年的足迹;访齐鲁,他瞻仰孔庙;到彭城他听取汉刘邦的传说故事。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是因为司马迁不顾交通的不便,亲自实践到中国各地考察所以才能写出史记这“史家之绝唱”。试想如果当年司马迁只靠道听途说而写出一部史书,又怎么可能流传至今?正如刘向所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司马迁由“足践”而取得成功。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从事气象工作之日起,每天都亲自到室外观测气候,进行记录。直到临终前一天他还记下气温。正因为他数十年如一日的亲自实践,为我国气象科学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正是依靠着老一辈科学家勇于实践的精神,我们的科学研究、空间技术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有个别同学只是一味的看书,背定理,忽略了动手能力。只有亲自实验,勇于实践,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能有所发现,才有所创造。
让我们记住培根所的话:“实践——科学的皇后。”做既肯动脑又能动手的新型学生,将来向世界奉献出更多的“中国创造”!
3.读书与行路
书,人类文明的载体,人类进步的阶梯。路,每个人脚下都有,沿着这条路走向成功。但究竟是“读万卷书”后再“行万里路”,还是“行路万里”后再回过头来博览群书?这需要思考。
书籍,心灵之药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本好书可以伴人一生,博览群书更是可以让人不俗于世,“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些人无论怎样装饰打扮都无法让人觉得高贵典雅,正如俗话所说:有长相没气质。气质从何而来?即从书中来也。也有一些人不用修饰也能现其雍容华贵,可见书的魅力有多大。
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更是在革新当今知识和提升人们道德上起到了不少作用。书是一种粮食,精神粮食。米饭吃多了会撑,山珍海味尝久了会腻,但书却不会。无论品多少都不会腻,像一杯清茶反而越品越觉其甘洌醇香。
书的产生来源于文明,而文明又产自人类的思想。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所以不是每一种思想都能被大众所肯定和传承。同样,不是每一种思想都正确,而这时检验之,则需要另外一种方式——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如是说。
行万里路,方可知文化的差异,方可感觉到各种文化所带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而这些则是书无法带给我们的。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人走的,智慧是人创造的。李白游历大江南北才作得名篇万千;徐霞客不畏险阻翻山越岭,才留下游记以示后人。书是前人编纂的,是获得知识的良好途径,但要是想获得新的发现,你就要自己去开辟道路。因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中的未必句句都是真谛,自己去辨别的,去感受的,方可永存心间。书能给人以幻想,而实践能给人以理想。理想是一座堡垒,努力就可以达到;幻想是一串泡沫,阳光一晒就荡然无存。理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幻想等不起时间的折磨。
所以说,书带给我们的是一次的心灵之旅,而行路则能带给我们人生的教益。但只读书不行路是迂腐,只行路不读书是盲目。只有将这两者结合,才能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带上你的书,准备好你的行囊,一边行路,一边阅读,让阅读丰富你的思想,让行路打开你的眼界。
读书不止,行路不停,若你要问,路在何方?答曰:路在你我脚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