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把握寓言的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探究把握故事的寓意。
3.联系生活,理性看待消息及言论。
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情节,分析人物,探究寓意。
2.联系生活,理性看待社上各种消息以及言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传言,那么如何对待这些传言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吕氏春秋》从古人身上来学习对待谣言的正确方法和态度。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能使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首先,请大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把握寓言的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探究把握故事的寓意。
(3)联系生活,理性看待接收的消息及言论。
三.温故知新
1.回顾寓言小知识
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一种文学体裁,篇幅大多简短,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寓言在创造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这就是其中的一篇。
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此书由战国时期秦相吕不韦(wéi)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
本文题目《穿井得一人》中得是得到的意思,那么从题目上来看是从井中得到一个人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结合书下的注释来译读这篇文章。
四、疏通课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译读课文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2).小组展示翻译。 (3).老师引导掌握重难点字词句意。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及:待,等到;穿:挖掘、开凿;闻:听说;国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令:派;对:应答,回答;使:劳力;求闻:求取传闻;若此:像这样;不若:不如。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五、析读课文
1.丁家打了一口井,省了一个人的劳动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这是事情的真相。但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变成了“ 丁家挖井挖出一人来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
其一,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丁氏对此表述不够清楚;
其二,闻而传之者会错意,把话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其三,“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2.“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从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道理:①(从丁氏的角度)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
②(从“传之者”的角度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3.宋君为什么派人询问这件事?说明宋君是怎样的一个人?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与《穿井得一人》相似的情况吗
2、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充斥着种种信息,甚至有图有真相,但真伪莫辨,对此我们应该秉持什么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道听途说的传言,不能轻信,更不能以讹传讹。对待传闻都应该认真思考,进行实际考察,要有审慎的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七、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写丁家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引发流言,最后流言被破除的故事,告诉人们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轻传,一定要多方查证,弄清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