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9 22:4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我们现在常用“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你心中有“世外桃源”吗?说说它是什么样的。
9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交通”“妻子”“无论”等古今异义词,辨析“为”“舍”等多义词。(重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品味文章简洁凝练的语言。(重点)
体会“桃花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和现实意义,激发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难点)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闲情赋》。有《陶渊明集》。
背景链接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写作年代大约是421年,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田园十六年了。
元熙二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
基础知识
邑人 间隔 俨然 屋舍 黄发垂髫
缤纷 怡然自乐 阡陌 豁然开朗

jiàn
yǎn
shè
tiáo
bīn

qiān mò
huò
朗读课文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朗读课文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背景链接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作为
沿着,顺着
新鲜美好
落花

繁多的样子
惊异,诧异。这里是
“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背景链接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背景链接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仅仅、只
又,再
舍弃、放下
整齐的样子

可以互相听到
田间小路
全,都
指老人和小孩
背景链接
译文: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背景链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于是,就
详细
同“邀”,邀请
全,都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于是、就
隔绝、不通音讯
竟然,居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对、向
感叹惋惜
邀请

告诉
不值得,不必
背景链接
译文: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背景链接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已经
沿着、顺着
做记号

拜访
先前的
名词,标志
打算,计划
随即,不久
没有实现
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背景链接
译文: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古今异义
缘溪行
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缘故,缘分。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事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今异义
无论魏晋( )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变。
不足为外人道也( )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不满。
得其船,便扶向路( )
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搀扶,扶着,扶持。
寻向所 ( )
古义:先前的。
今义:向着,朝向。
一词多义

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具答之
处处志之
桑竹之属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代词,指问题。
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代词,这。

寻向所志
寻病终
动词,寻找。
副词,随即、不久。
一词多义

复前行,欲穷其林
其中往来种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得其船
代词,那。
代词,指桃花源。
代词,指自己。
代词,渔人。
代词,他的。

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
动词,离开。
名词,房屋。
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
复前行( )
处处志之( )
初极狭,才通人(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名词作状语,往前、向前
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
文言句式
省略句
便舍船,从口入
便要还家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林尽水源
省略主语“渔人”,可补充为“(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主语“桃花源人”和宾语“渔人”,可补充为“(桃花源人)便要(渔人)还家”。
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林尽(于)水源”。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倒装句
问所从来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来”。
研读赏析
第一部分(1):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到的绮丽景色。
第二部分(2、3):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5):写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及再次探访桃花源未果。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研读赏析
写桃花林之美,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发现、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图景做铺垫。
研读赏析
请发挥想象,描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所描绘的情景。
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绵延几百步,中间没有一株其他的树。桃花盛开时,漫天铺开,如火似霞,绚丽美艳。遍地芳草,碧透晶莹,绿尽天涯。在芳草的映衬下,落花缤纷,飘若红雨,形成人间奇景。
研读赏析
结合第2、3段的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桃花源
环境:花繁叶茂、生机盎然
土地:富庶美丽、资源充沛
生活:宁静祥和、各得其乐
人民:人性纯善、民风淳朴
氛围:不问世事、远离尘嚣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平和
生活状况:安居乐业
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研读赏析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参考答案:一是为桃花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二是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本文有许多看似简单,意蕴却十分丰富的句子。请从第3、4段各找出一例,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却意蕴丰富的特点。
研读赏析
例句
具体内容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的是桃花源以外社会的状况: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
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包含渔人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桃花源的经历和种种见闻。
研读赏析
课文还运用了伏笔和照应的修辞手法,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分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伏笔 “大惊”写出桃花源人见到外人时的惊异情态,表明他们与世隔绝已久,同时为下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埋下伏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照应 “不知有汉”既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之久,又与上文“见渔人,乃大惊”相照应。
研读赏析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刘子骥是与陶渊明同时代的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作者将这样的一位名士写入文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烘托了桃花源的美好。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只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研读赏析
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世外桃源”吸引人的地方: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1)置身于青草碧透、花瓣纷飞的美景中,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视觉、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平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描绘的小农社会,体现老老少少生活安康、心情舒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2.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缘溪行”拉开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为桃花源
的出现自然铺垫。
B.“皆叹惋”意蕴丰厚,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
相比,差异巨大。
C.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这与渔人入桃花源
的情节形成照应。
D.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笔
多曲致,富有波澜。
典型考题
D
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典型考题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解析】解答这类题,可以根据句子结构和意义来划分。A项,正确的断句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项,正确的断句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D项,正确的断句为“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C
典型考题
4.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这两段(本文第2、3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这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的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和谐幸福,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
写作特色
层层设疑,激发兴趣。
开头没有确切的年代和地名,只说主人公是个渔人。接着写桃林奇景,也没有说出确切的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虚写一笔,说高尚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一丝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典型考题
语言朴素,准确精练。
文章一开头,只用“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
行,忘路之远近”这19个字,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第2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不过一百多字,就勾画出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场景。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写得层层深入,次序井
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在这段文章里,作者还表现了高超的概括能力,遣词用语恰到好处。像写山里人见到渔人,问他从何而来的时候,诗人没有重复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只写了“具答之”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答话;渔人见太守说起桃花源的情状,也只用“诣太守,说如此”的“如此”两个字,来概括渔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见闻。
课后作业
参考答案: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渔人以捕鱼为生。一次,他出去捕鱼时划着船迷路了,遇见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他走到桃林的尽头,发现了一个山洞。他下船从洞口进去,来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安定和乐。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很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原来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来到了这里,之后世世代代都生活在此,对外界一无所知。渔人向他们详细地述说了自己所知道的事,并受到了热情款待。渔人在桃花源逗留了几日便告辞离开了。他在回去时,沿途做了记号。回到城里,他向太守禀报了桃花源的事情。太守派人随渔人去寻找,却没有找到。南阳名士刘子骥听说桃花源的故事后也计划寻找,直至病终也没有实现计划。此后再也没有人去访求桃花源了。
一、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
课后作业
二、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桃花林的景色:一条清澈的小溪向远处流去,溪水两岸是大片美丽的桃花林。桃林里绿草如茵,花朵芬芳馥郁,一株株桃树像娇艳的少女,柔臂细腰,随风轻扬的花瓣如同漫天春雨,纷繁美丽。桃花源中的景象:田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有序,一丛丛翠竹迎风摇曳,一排排桑树伸展出绿油油的枝叶。往前走,那平坦开阔的田地、纵横交错的小径,一直蔓延到黛绿的山下。田间农人挥锄劳作。远处,白墙灰瓦的村落上空炊烟缭绕,茅草屋前的老人悠闲地晒着太阳,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和鸡鸣狗吠声传来……仰望天空,天是那样蓝,白云在蓝天上悠悠地飘着。感受:美好、宁静、温暖,是理想中的家园。
课后作业
三、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1.渔人“具言”的内容是桃花源以外社会的状况: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灾难深重。桃花源中人“叹惋”的原因:一是为桃花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二是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2.“如此”包含渔人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桃花源的经历和见到的种种见闻。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课后作业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2.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3.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参考答案:1.为:动词,作为;介词,对、向。2.舍:动词,离开,读“shě”;名词,房屋,读“shè”。3.乃: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居然。4.寻:动词,寻找;副词,随即、不久。
课后作业
五、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的区别。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参考答案:1.鲜美:新鲜美好。现代汉语中指(菜肴、瓜果等)滋味好。2.交通:交错相通。现代汉语中指运输事业。3.妻子:妻子儿女。现代汉语中是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指没有出路的境地。4.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现代汉语中是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课后作业
六、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②。桑竹垂余荫,菽稷③随时艺④。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⑤王税。荒路暧⑥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⑦,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⑧欢游诣。①相命肆农耕:桃花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②憩(qì):休息。③菽(shū)稷(jì):泛指粮食作物。④艺:种植。⑤靡:无。⑥暧(ài):遮蔽。⑦俎(zǔ)豆犹古法:按照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⑧斑白:头发花白,指老人。
课后作业
参考答案:第一问: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 第二问: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