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认识工程 课件(30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2 认识工程 课件(30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1-29 19:20:45

文档简介

资料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其中包含22.9千米的桥梁工程和6.7千米的海底隧道,隧道由东、西两个人工岛连接;桥墩224座,桥塔7座;桥梁宽度33.1米,沉管隧道长度5664米、宽度28.5米、净高5.1米。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极大地缩短了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间的时空距离,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港珠澳大桥的工程建造有以下三大亮点技术。
1.外海造岛: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所在区域没有现成的自然岛屿,需要人工造岛。在陆地上预先制造120个直径22.5米、高度55米、重量达550吨的巨型圆形钢筒,通过船只将其直接固定在海床上,然后在钢筒合围的中间填土造岛。
2.沉管对接:沉管技术,就是在海床上挖出沟槽,然后将预制好的隧道沉放至沟槽,再进行水下对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及相关技术是整个工程的核心,既要减少大桥和人工岛的长度,以降低建筑阻水率,保持航道畅通,又要避免与附近航线产生冲突。
3.索塔吊转:港珠澳大桥的斜拉桥距离机场很近,受密集航班影响,海上作业建筑限高严格,传统的架设临时塔式起重机吊装的方法无法施展。为此,施工团队采用预制索塔牵引吊装的方案。
港珠澳大桥部分施工时间节点如下: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
2012年12月16日,港珠澳大桥主桥墩开钻。
2015年2月3日,青州航道桥56号墩索塔“中国结”结形撑首个节段吊装成功。
2016年9月2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全线贯通。
2017年3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后一节沉管安装成功。
2018年2月6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完成交工验收。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共30张PPT)
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
1.2 认识工程
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到许多发明创造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认识到工程建设需要运用相关科学知识以及技术的支撑来完成。认识到工程需要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完成任务,要经历相类似的建设过程。
科学思维: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相互关系。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人类的好奇以及社会的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探究实践:能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工程建设需要面临的限制条件有哪些,又是怎样解决难题的。能根据工程案例归纳出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能了解工程建设所需的科学技术支持,分析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态度责任:认识到工程建设的艰难,从而产生对建设者的敬仰之情。进一步唤起学习工程的兴趣,激发做一名小小工程师的愿望。
科学聚焦
01
我们已经了解了住房和它的建造过程,其他工程的建设过程又是怎样的?它们在建设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科学探索
02
港珠澳大桥




为什么要建造港珠澳大桥?
大桥的建造曾面临哪些限制和挑战?
这些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
大桥的建造经历了哪些主要过程?
1.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阅读教材及以下资料,归纳、整体并思考下列问题:
大桥的建造曾面临哪些限制和挑战?这些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
限制和挑战 解决办法
大桥要经过通向香港的唯一航道,桥面高度必须超过80米,桥塔高度超过200米,而香港机场不允许有超过88米的建筑物出现 在这片水域上修建六七千米长的海底隧道和22.9千米长的跨海大桥
桥梁和隧道需要用岛屿连接,但这片海域上没有任何可用的岛屿 修建人工岛
建岛的海床上有15到20米深的淤泥,机械会滑出,移走淤泥又会对海洋造成毁灭性污染 用圆钢筒围岛
大桥的建造经历了哪些主要过程?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
2015年8月23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首个“海豚”塔成功吊装。
2015年2月23日,青州航道桥56号墩索塔“中国结”结形撑首个节段(J3节段)吊装成功。
大桥的建造经历了哪些主要过程?
2015年9月6日,主体工程220座墩台全线完工。
2016年6月29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合龙。
2016年9月2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全线贯通。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正式贯通。
2018年2月,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通过交工验收,具备通车试运营条件。
2.工程师建设的步骤
对比住房建造工程与港珠澳大桥建造工程,讨论两个工程的相同点。
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
制作一个模型(画或写解决方案)
测试这个模型,评估并改进
实施建设
归纳工程建设的基本步骤,填写在右侧流程图中。
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
制作一个模型(画或写解决方案)
测试这个模型,评估并改进
实施建设
思考:1.当遇到困难问题时,应该怎样做?
2.当设计完成后,可以马上就建造吗?
3.绿色箭头的代表的含义?
3.了解这些宏大工程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中国天眼
鸟巢
高铁
空间站
房屋和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工程中用到了哪些技术?
运输、制造、冶炼、力学、建筑、电子、燃料、机械、通信等技术。
中国“天眼”、高铁、“鸟巢”体育场、“天宫”空间站这些工程分别采用了哪些技术?这说明什么?
鸟巢使用了运输、制造、冶炼、力学、建筑、机械等技术,还利用了仿生学的原理。
中国“天眼”、高铁、“鸟巢”体育场、“天宫”空间站这些工程分别采用了哪些技术?这说明什么?
每一项工程的建设过程,应用了大量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
技术与工程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小结:“工程的关键是技术”。“技术的核心是发明”。科学技术进步支持工程的实施,工程的实施也推动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与工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科学研讨
03
研讨一: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工程有了哪些认识?这些认识的依据是什么?
1.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是一项复杂、整体、协调的工作。
2.建造工程的每个阶段都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设计,设计需要经历不断改进的往复过程,直至满足建造要求。工程无论大小都要经历相类似的建设过程。
研讨二:完成一项工程要经历哪些重要的工作阶段?
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
制作一个模型(画或写解决方案呢)
测试这个模型,评估并改进
实施建设
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坏能力等。
研讨三:工程与技术的关系是怎样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支持工程的实施,工程也推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与技术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研讨四:假如让我们做一名小小的工程师,我们都要完成哪些工作呢?
1.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 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
3.按照设计制作一个模型。
4.对这个模型进行测试、评估并改进。
5.再建立模型、再测试、再改进完善……
循环往复,直到设计达到各种限制条件的要求,最后实施建设。
课堂总结
04
修建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
修建人工岛
用圆钢筒围岛
随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