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9 17:21:3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0张PPT)
5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
蚂蚁搬家晴必雨,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鱼跳水,有雨来;泥鳅静,天气晴。
蜘蛛结网雨必晴。
二、通读全文,感知“物候
1.初读课文,全面感知。
(1)问题导引。
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中说“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那么,文中到底描述了哪些物候现象 这些物候现象又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提问:
大自然的语言
二、通读全文,感知“物候
1.初读课文,全面感知。
(2)寻读归纳。
默读课文并标注出文中多样化的物候现象及其传递出的信息。
学生活动: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草木枯荣、虫鸟变迁预示着天气变化、季节更迭。
③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④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物候现象有纬度差异。
——物候现象有年度差异,它对农业生产有着一定影响。
桃花
山桃
苹果
丁香
⑤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⑥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物候现象也有高下差异。
——物候现象有经度差异。
连翘

⑦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现象还有古今差异。
二、通读全文,感知“物候
2.顺势归纳,把握“物候”。
什么是物候
提问: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二、通读全文,感知“物候
3.回顾过程,方法点拨。
在阅读说明性文章时,可以通过寻找概括性语句,准确筛选并适当整合信息。
三、归纳概括,深识“物候学”
1.践行方法,尝试概括。
利用刚才学到的归纳“物候”概念的方法,以此类推,再次寻找概括性语句,筛选整合信息,认识什么是“物候学”。
筛选整合第3段的信息,得出结论: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三、归纳概括,深识“物候学”
2.乘势而进,深探物候。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都已介绍完毕,课文却还未结束,后面的内容会写什么呢
提问: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第4段)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第6段)
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第11段)
(1)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3)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归纳概括,深识“物候学”
3.进阶提升,方法点拨。
归纳本次实践的新发现——我们在阅读说明性文章时,还可以通过寻找段落中心句,寻找设问式语句,寻找表示层次的标志语等方法,来筛选并整合信息。
(1)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在于:通过物候观测,能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避免一些损失。
(2)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3)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预报农时;安排农作物区划;引种植物;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帮助山区农业的开发。
(找到“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这两处标志语)
(找到设问句和四个中心句,关注“首先”“……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此外”“还有”这些标志语)
(关注“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而”等标志语)
四、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基于内容,理清层次。
根据刚才概括的课文内容,概括说明的结构层次:
第1-3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2.基于层次,把握思路。
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如何组织行文思路的呢?在下列方格中填写四字短语进行梳理。
追问:
描述
作出
阐述
物候现象
科学解释
研究意义
四、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3.基于思路,把握顺序。
(1)得出结论:
本文的主要说明顺序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回顾整个过程,得出梳理说明顺序的方法:
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
划分段落层次→统观行文思路→
把握说明顺序。
五、深度思考,感悟科学精神
“四季变迁”“草木枯荣”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闻的现象,但是,作者以科学家的眼光,看透现象背后的本质,揭示出其中的科学道理,这给予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提问:
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善于从现象中筛选信息,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而想要探索它,就要有科学精神,要有科学知识的储备,要掌握科学方法。
五、深度思考,感悟科学精神
再读“单元提示”。
草木枯荣,大雁去来,恐龙无处不有,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用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户谨的科学精神。
六、布置作业,探究说明方法
不仅科学探究需要方法,说明事理也需要方法。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也提出:“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请同学们通过以下表格完成课后任务: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方法 例句 作用
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引用
时长:3分19秒
领略大自然的万物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