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于心亮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于心亮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9 18:0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于心亮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谢大人
于心亮
那一回,我去姥姥家,眼里噙着泪水,想哭。
路很远,虽然身后拖着的小影子,默不作声地跟着我,可是我很孤单。
口渴了,瞧见路边有个菜园子,菜园里种着水萝卜、西红柿,还有黄瓜。我想进去摘个吃,脚都迈进菜园里了,可看看四周,想一想,又退了出来。
此时,来了个大叔,问我:“小孩,你怎么不摘了?”
我说:“主人不在,我不能摘。”
大叔就笑了,说:“不碍事的,孩子,跟我来吧。”
没想到,大叔就是菜园的主人,他摘了一根黄瓜和一个西红柿给我。
我谢了大叔,一边吃一边走,心里充满了快乐。
因此。当一只小花狗追着咬我的时候,我也没气恼,而是从衣兜里掏出个饼干扔给它。
小狗吃了饼干,朝我摇着尾巴,还跟上了我,撵也撵不走。
就这样,小狗跟着我来到姥姥家。
我见到姥姥,扑进她怀里。原打算哭的,可不知为什么,又哭不出来了。姥姥抚摸着我的头,她看到了小狗,问我:“你养的小狗?”
我说:“路上捡的。”
姥姥说:“不是咱养的小狗,咱可不能要,回去的路上,要记着还给人家。”
我说:“要是找不到主人,怎么办?”
姥姥说:“好好打听打听,肯定有主人。”
我一边逗小狗玩,一边回答姥姥的问话,好脾气地说我妈挺好的,我爸挺好的,家里的老母猪也都挺好的,八只小母鸡也下蛋了,三只小燕子也孵出来了……
姥姥给我烙了个葱花油饼,把我喂得饱饱的,把小花狗也喂得饱饱的。我吃饱了,就去街上玩儿,撞上了村里最顽皮的几个小孩,他们很欺生。
这一次我有小花狗壮胆,见到那几个孩子对我不太友善,它就“汪汪汪”地叫着,跳着高儿来保护我。那几个小孩没敢来欺负我,相反,他们还跟我交上了朋友。
我们在一块玩儿,他们说要去果园里偷桃子。我摇摇头说不去。
他们说看果园的老头儿是个聋子,腿也瘸,肯定追不上我们的……
我依旧摇头说不去。
他们问:“你怕挨揍吗?”
我说:“不怕。”
他们问:“那你为什么不去?”
我说:“不为什么,反正……我就是不去!”
后来他们要回家了。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我也想回家了。
姥姥从杏树上摘了几个杏,装到我衣兜里,说:“瞧见菜园里的大叔,送给人家尝尝。”
我告别姥姥,带着小花狗走在回家的路上。小花狗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追;有时候我在前面跑,小花狗在后面追。我很快乐,看着蓝蓝的天和白白的云,我的笑声伴随着小花狗梅花形的爪印开满了回家的小路……
走到捡小花狗的地方,我就打听狗是谁家的。
有人就给我指点。
我带着小花狗朝指点的地方走去,果然有个老爷爷正在四处找小花狗。
我说了事情经过,老爷爷拍拍我的头,说我是好孩子。
我要走了,老爷爷叫住我。他家的苇箔上晒着咸鱼干,老爷爷就捡了一串咸鱼干给我。
我连忙拒绝,说不要。
老爷爷笑着说:“拿着吧孩子,这不是给你的,是给你家大人的。”
我道了谢,跟老爷爷和他身旁的小花狗说再见。
我继续往回走,又经过菜园,见着那个大叔,我就大声喊他。
大叔问我:“孩子,你又渴了吗?”
我说:“不渴,我姥姥让我送您几个杏。”
大叔尝了杏,很开心地说:“杏真甜,好吃!”
我要走了。大叔叫住我,让我等等。大叔拿镰刀割了一捆韭菜给我。
我赶忙拒绝,说不要。
大叔笑着说:“拿着吧孩子,这是感谢你家大人的!”
就这样,我左手提着一串咸鱼干,右手提着一捆韭菜,一路飞奔着往家跑。
我瞧见了村庄,瞧见了胡同,瞧见了那两扇黑色的大敞开着的街门……
此时,我的眼里,突然充满了泪水。
我哭泣着冲进村庄,冲进胡同,冲进敞开着的街门,冲向妈妈温暖的怀抱……
我一边流泪一边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随便拿别人家的东西了。”
我详详细细诉说了去姥姥家的事情经过,并把手里的东西给妈妈看。
妈妈的眼里虽然也有泪水,但同时增添了欣慰的笑意。
妈妈抚摸着我的小手说:“儿啊,你要记住人家的好!”
我的小手肿着,那是去姥姥家之前,妈妈拿笤帚疙瘩打的。
此时,也不大疼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9年第7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想摘人家菜园里的东西又退了出来,因为“我”意识到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拿到人家给的瓜果不忘道谢,说明“我”懂礼貌。
B.“我”把小花狗送还主人,把杏给大叔吃,他们分别送给“我”一串成鱼干和一捆韭菜,这里包含着一个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道理。
C.小说由“我”不摘吃人家的东西、拒绝去果园偷桃子、送还小花狗等情节,写出了“我”成长的过程,这是小说艺术表现的细腻之处。
D.本文主要通过主人公“我”的叙述来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典雅,少加修饰,符合人物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2.小说首尾都写到“我”的“泪水”,请简析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3.“我再也不拿别人家的东西了”这句话对理解小说有重要作用,请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五十块钱一天
于心亮
父亲跟着街坊去干活。街坊说了,五十块钱一天,就是收花生、苞米和豆子。父亲说五十块就五十块,不就是收庄稼吗?简单。该刨的用锄头刨,该割的用镰刀割,该捆的用绳子捆,半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无非出上点力气。
不过,父亲还是问了句:“晌午,管饭吗?”
街坊说:“没说,要不……身上带点钱吧,万一不管饭呢?”
父亲想了想,就在身上装了五十块钱,绿色的一张,虽说有点旧,可看着稀罕人,就像庄稼一样。干活的地方不远也不近。街坊说:“坐我的三轮车吧,跑得快!”
于是父亲就坐着三轮车,嘣嘣嘣……一路冒着黑烟走了。
父亲干得飞快,就像在自家地里一样。街坊说:“干这么快做什么?反正五十块钱一天,还指望雇户多给你几个啊?”
父亲“哦”了一声,速度就慢了下来。可一会儿,父亲又嗖嗖地干到了前面。
街坊还是忍不住数落:“一天五十块钱,用不着那么仔细,凑合着干就行了。”
父亲嘴里答应着,手里的活儿还是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父亲对自己说:说好五十块钱一天,就要对得起五十块钱一天,哪好熊诓人呢?
也没觉得累,天就晌了。雇户就送来了晌午饭:馒头、炒菜、稀饭……父亲搓着手,挺过意不去:“简单弄点,能吃饱就行了,真是给您添麻烦了啊!”
父亲啃了馒头,吃了炒菜,喝了稀饭,肚子就饱了。街坊说:“吃、使劲吃,不吃白不吃!”父亲笑笑,找个半阳的草坡趄下,心说吃饱就行了,吃撑了,下晌干活不舒服啊。
父亲趄着身子打了个盹儿,精神头儿就又有了。撒了泡尿,紧紧裤腰,倒倒鞋洞的沙,走进地里又埋头干了起来,当然也要拉呱了。比如街坊说:“在过去,咱们这就是给地主干活啊!”
父亲说:“那不一样啊,过去给地主干活,那是在剥削劳动力,现在人家五十块钱一天,是请咱们帮他干活,而咱们能来干活,那也是在照顾他面子,性质不一样你说是不是?”
不知不觉一天的活儿就干完了,太阳也靠了西山。雇户很满意,掏出五十块钱给街坊,再掏,就掏出张一百块钱的。雇户继续翻找钱包,父亲想起身上装的五十块钱,就掏出来说:“你给我一百,我找你五十,不就结了?”
赚了钱,自然就美。街坊说:“走,上三轮!回头,咱俩喝上盅!”
父亲没上街坊的三轮,他说要去山岗的地里看看,自家那块晚熟豆子是不是也好收割了。街坊开着三轮车一路冒着黑烟走了。父亲没去山岗地,那块山岗地里的豆子,早就被勤快的父亲收割过了。父亲这么说,就是不想喝上盅。
回到家的父亲,就不勤快了,他想烧饭,可又懒得弄。晃晃暖壶,捏起壶塞,把手掌贴上去,感觉有温气儿。父亲就取过个碗,掰进块饼子,想想,又挖上块猪大油,挑进筷子咸菜,然后倒上水,搅一搅,拌一拌,就呼噜呼噜地吃了起来!填饱了肚子,他蹬了鞋,趄在了炕上。
父亲惬意地掏出那一百块钱,红色的一张,虽说有点旧,但透着一股子喜庆劲儿,看着真稀罕人,父亲想,雇户晌午管了饭,自己带的五十块钱没花,因此饭钱省了,活儿干完了没凑着去喝酒,所以赚的钱也省了,如此里外一算,咱等于一天赚了一百块钱哪!
父亲这样想着,就又快乐起来了。他打开电视看电视。
电视响了。父亲的呼噜也响了。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如话家常,像“稀罕人”“熊诓人”“趄着身子”“拉呱儿”等词语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读来真实亲切。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写父亲“撒了泡尿,紧紧裤腰,倒倒鞋洞里的沙”,看似随意的动作表现了父亲干活前的准备状态。
C.针对街坊“咱们这就是给地主干活”的观点,父亲对自己劳动的性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体现了他朴素的平等意识。
D.结尾用电视的声响和父亲的呼噜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嘈杂躁动的氛围,目的是烘托父亲经过一天劳作后疲惫困乏的状态。
5.小说写父亲临去干活时装了五十块钱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小说在塑造父亲形象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锻造英雄
于心亮
村前有座山,名叫金山。我问爹,山为什么叫金山?爹说:传说山里有金子。我看着满山光秃的石头,问金子在哪儿?爹微笑着说:世上许多东西,不能看外表,要看内里……我将一块石头扔向远方,心想山里要是真有金子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受穷了!
随着几声炮响,把沉寂的大山给惊动了。爹高兴地跑回家:太好了,山里真的有金子啊!我也很高兴,跳着高儿喊:爹,赶紧去挖吧,咱们要发财了!我爹兴奋的脸上都要开花儿了,他说:嗯,我要去挖金子,等有钱了,我要带你满世界去转转!
我爹当上了矿工,去挖金子,一起去的,有红星的爹、满囤的爹、国柱的爹……他们坐上矿车,“轰隆隆”开进大山里去了。我们想象着爹能挖到金子,浑身都金灿灿的。
从爹进入大山里,我们就觉得这一天好漫长,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太阳快落山了,终于见到爹从矿山里出来了。我们飞跑向爹,大声喊着:爹,挖到金子了吗?
爹开心地抱着我,说:挖到啦,挖到啦!我说在哪儿,我瞧瞧!爹笑着说:挖到要送给国家啊,哪能自己留着呢?我沮丧极了:那还挖什么劲呢?爹就拍一下我的脑袋:傻小子!就这样,爹每天都去挖金子。可金子到底什么样儿,我从来也没见过。
我问红星,问满囤,问国柱……他们也都没见过什么是金子。
但我们每天都看着爹从家里出门,然后迎着太阳坐上矿车,轰隆隆地开进矿山里去。然后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爹再轰隆隆地从矿山里出来……我们喊:爹,你回来啦!
可是有一天,我爹是被红星的爹、满囤的爹、国柱的爹从矿山里抬出来的。我飞跑过去喊:爹,你挖到金子了吗?爹浑身是血,他紧抱着我:儿啊,你就是爹的金子!
爹的腿断了,是被矿井掉落的石头砸断的。爹把红星的爹、满囤的爹、国柱的爹使劲推开,他的腿就断了。断了腿的爹成了英雄,成了英雄的爹再就不用下矿井了……
爹成了看管员,矿料一车又一车运来,他都在本子上记着。爹说这些矿料里含着金子,粉碎以后经过一道道工序加工,就把金子给提炼出来了……
我很为爹感到骄傲,许多人也都敬佩我爹,看到我爹,老远就打招呼,过来套近乎,说要请我爹吃饭,还要送我爹东西。我爹跟人家打招呼,跟人家微笑,却偏就不肯吃人家的饭,不肯拿人家的东西。我爹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亏心的事儿我不干!
如此过了一段时间,就没人搭理我爹了。他们说我爹是个傻蛋,断了腿活该!
我听了很伤心。可更让我伤心的是红星、满囤、国柱他们,不仅疏远我,还说:我们的爹也都被石头擦伤过,凭什么他们累死累活还要下矿井,而你爹却清清闲闲享清福?
于是我心里就充满了怨怼。当我爹要抱我的时候,我狠狠推开他:你为什么要救红星的爹、满囤的爹、国柱的爹?你为什么要死死看管着那些矿料堆?爹,你简直是世界上第一号大傻瓜!
我看到我说出的每一个字都变成了坚硬的石头,它们一块接一块沉重地砸向了爹的头,砸向了爹的肩膀,砸向了爹的腰杆,砸向了爹的腿脚……爹疼得浑身都紧缩起来,他颤抖地指着我说:儿啊,你怎么能这样说,你是我儿吗?
我是爹的儿子,当我看见爹沉默着坐到门槛上,看见爹眼望着村外的大山,看见爹在黑暗里吧嗒一口吧嗒一口抽烟的时候……我心里就后悔了,我想跟我爹说声对不起,我想走到爹跟前儿帮他揉揉受过伤的瘸腿,但我爹却站起身,一瘸一拐地出门走了。
我朝迎着黑暗走去的爹喊:爹——!
爹朝我挥挥手,我看到一汪儿笑涌现在爹的嘴角,我就知道爹原谅我了。
爹说:值完班,我就回来了。
我像爹一样坐在门槛上,我眼望着夜色里黑黢黢的大山,想着爹在夜晚里值班的时候,是不是会感到孤单?
我匆匆奔跑在夜色里,我要陪爹看管矿料堆,爹说过,那是大家伙儿冒着危险一点一点开采出来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看管着……我看到几个人在跟我爹说话:这是咱们冒着生命危险开采出来的,流了许多汗,出了许多血,现在只是拿一点点,难道不应该吗?
我认出了那是红星的爹、满囤的爹、国柱的爹,他们在跟我爹说话。
我爹守在矿料堆前,他看上去像一座山。我爹说:咱们出了汗,流了血,但咱们吃得香,睡得安,因为咱们没做亏心事儿。今天有我在,我就不会让你们变得吃不香,睡不安!
我也在!我大声喊着跑过去。我喊爹,我来啦!
红星的爹、满囤的爹、国柱的爹……他们在夜色里沉默良久,过来摸摸我的头,拍拍我爹的肩膀,然后重重一跺脚,像丢下什么负累似地离开了。我问爹:他们还会来吗?
我爹说:不会的。我爹说:儿子,今晚,你是英雄!
我爹还说:他们几个,也是英雄!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世上有许多东西,不能看外表,要看内里”,爹的这句话一语双关,一方面要我别瞧不起这座满山光秃秃的石头的金山,另一方面也是在教育我别瞧不起普通人。
B.村里的人们用请吃饭、送东西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英雄的崇敬,我爹却不肯吃、不肯拿,这体现了我爹的孤高傲岸以及不与世俗相交接的品格。
C.文章结尾我问爹,红星的爹等人会不会回来,爹说不会,一是为了安慰我,二是相信自己的坚守使得他们不会再来。
D.“山”这个意象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我爹和我都曾经坐在门槛上望着大山。“山”不仅构成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也是一种人格写照。
8.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从哪些角度烘托了我爹这一人物形象。
9.怎么理解我爹说“儿子,今晚,你是英雄”,又说“他们几个,也是英雄”?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挖水井
于心亮
村里搞承包的时候,我爸头一个把了红手印,承包了村里的菜园地。随后冬梅的爸和二猛子的爸也跟着承包了村里的鱼塘和面粉坊。许多人都等着看笑话,我爸暗暗发誓要干出个样儿给大家伙儿带个好头,因此没白没黑地在菜园里忙活,一门心思想着发家致富……
这年冬天,我爸思谋着在承包的菜园地里挖口水井。住在菜园地四周的人围着瞧热闹,却没人愿意搭把手,我爸心里就有了怨气,回家嘟嘟嚷嚷。我妈听了没给他好气儿:“活该!想想你平时那仔细劲儿,谁肯来帮你 ……旧子都让你给过死了!”
我爸不服气地反驳说:“改革开放了,谁有能耐可劲儿使,都有胳膊有腿的,还想跟以前那样混日子不行啦!”我妈气得心口窝疼,摆着手说:“得、得,你有本事,看将来有了难处谁会来帮你!”我爸高声大嗓地说:“我凭劳动吃饭,用得着别人来帮? ——切!”
井挖好了以后,我爸开心极了,他想来年种菜,就不用担心没水浇菜啦!结果过了没两天,我爸就开心不起来了,原来住在菜地四周的人家图方便,都到菜园里我爸挖的水井里挑水了!我爸想:我挖井的时候你们不帮忙,现在倒想起挑水了,没门儿!
我爸颇费了一番心思:把守着水井不让挑?——不可;给菜园地弄个篱笆门锁着?——也不可;给水井加个盖子锁着?——还是不可。钻进牛角尖儿的我爸吃不好睡不好,唉声叹气乱转悠,后来他瞧见村里有人在修理施拉机,于是脑子里灵光一闪,想出办法来了……
很快,没人再去我爸的菜园地挑水了。原来我爸往水井里倒了柴油。
我妈知道后,又跟我爸吵了一通,也不做饭了。我爸根本不在乎,他哼着小曲儿去冬梅家,结果冬梅爸数落他;去二猛子家,二猛子爸也数落他。我爸就恼了,拍着桌子骂:“当初不是我带头搞承包,你们敢甩开膀子使劲儿干吗?现在富裕了,就敢训斥起我了?”
饭没捞着吃,还生了一肚子气,我爸头昏眼花地往回走,跨一条结冰的水沟时没留神,跌了个四脚朝天,嘴里干哼哼就是爬不起来了。很快,村里人发现,围了过来。我爸难堪地想,人们肯定又要瞧热闹了,没想到大家伙儿没有犹豫,抬起他就送医院去了……
我爸伤了脱巴骨,一时半会儿出不了院。想起大伙儿的不计前嫌,他渐愧地跟我妈说:“等养好伤,我回去把水井淘干净了,让大家伙儿去挑水喝!”我妈却说:“村里的人家已经开始挖手压机井了,以后啊,你请着人家去挑水,也没人挑了!”我爸听后,懊悔极了。
说起手压机井来,真是怪神奇,加上一瓢水,“咬嘎、咬嘎”按压一会儿,清澈的井水就从地底下咭咚咭咚涌了出来,而且夏天凉、冬天暖……尤其是冬梅家的机井,干脆就用不着加水,按着压杆儿“咬嘎、咬嘎”飞快干压几下,地下水就流出来了,更是不得了!
冬梅说她家的机井是因为地下水位浅的缘故。我问:“什么意思?”冬梅说:“水位浅就是水位很浅的意思……反正是,俺爸随便挖了几锨土,就出来水了,简单得很!”二猛子在旁边也使劲儿点头说:“有机井就是好,想什么时候使水就什么时候使水,想使多少水就使多少水!”
把我羡慕的,我爸伤好出院后,我就嚷着挖手压机井。我妈也说去井里挑水远,去邻居家挑水又不方便,别人家有咱家凭啥没有?不如干脆也挖个机井吧!我爸一想也是,于是就约了冬梅和二猛子的爸来我家院子里帮着挖机井。——这可把我们给高兴坏了!
眼瞅着院子里的泥土越堆越高,机井越挖越深,可就是不见水。后来就加了木辘护,我爸和二猛子爸在下面挖土,冬梅爸在上面摇土。我们神着头要去看,被毫不客气地驱逐到一边,于是就只能帮着运土、堆土……可一直挖到天黑了,也没挖出一滴水来!
又快到天黑的时候,终于挖出水来了,我们全都高兴坏了。我爸去买塑料水管,冬梅爸去买过滤网,二猛子爸去买机井头……等把一切都弄好,我爸还有冬梅和二猛子的爸都累熊了,他们仁人爬上热炕头开心地端起酒盅刚要喝酒。
这时,村里的大喇叭响了:“呼——呼——社员同志们注意啦,咱村哪,决定拉自来水啦!”
(有删改)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但笔触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经历或耳闻目见的范围之内。
B.“我爸”之所以不让村民用自己挖的水井,主要是因为在挖水井的过程中村民不来帮忙,他心里有怨气。
C.文章中“术辘护”“大喇叭”“鱼塘”“累熊了”等词语的运用,使本文的语言质朴自然,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
D.“我妈”是文章中的线索人物,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衬托了“我爸”的形象,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我爸”的形象。
12.小说最后一段在设置上独具匠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剑客
于心亮
柳笛是个剑客。最大的愿望是想当个木匠。柳笛每天练完剑,就专心做木工。可是,他连个小板凳都做不好。——因此,柳笛很苦恼。
柳笛的剑法很好,击败过很多对手,江湖里有点名气,人送外号:风吹杨柳。意思是说柳笛出剑快。柳笛经常行走江湖,身为剑客,不行走江湖,能叫剑客吗?认识柳笛的人对柳笛都很佩服。不认识的,交过手后,也就佩服了。但柳笛并不太开心。他一心一意想当个木匠。
大嵩卫城有好几个木匠。柳笛上门学艺,可没人愿意教。即使有人勉强答应了,也恭恭敬敬对待柳笛,小心翼翼说话,唯唯诺诺指点。弄的柳笛很尴尬。柳笛说:别把我当成剑客,我现在是徒弟,你是师傅。话是这样说了,可依旧没人肯教柳笛手艺。
柳笛一生气,想:击剑的本事我都会,难道还学不会个木工?柳笛就自学,闲着没事就叮叮当当,做板凳、做柜子、做桌子、做箱子……没想到居然很受人们的欢迎,就连城里最有钱的钱百万也收藏了柳笛做的一个小马扎儿。城里的木匠们眼珠子都绿了,柳笛随便做个物件,就顶他们一年赚的了。但柳笛做的那些个东西……啧啧,真是不好评说。木匠们都暗自叹气:早知当初,咱也做个剑客就好啦!
此时的柳笛干木工活,就越干越起劲,越干越高兴,他开心地想,无论做什么,都得讲究个天赋,瞧瞧,自己除了会击剑,木匠活儿干得也很不错嘛!
如此一来,柳笛做木工的时间就多了,练剑的时间就少了。因此,当有个黑脸剑客上门来挑战的时候,柳笛就落败了。
柳笛很扫颜面,他说:给我半年时间,我会去找你,击败你!黑脸剑客说:不用你去找,我自会登门来,你等着吧!黑脸剑客说完离开,还顺手劈断了一棵槐树。
柳笛很郁闷。但大嵩卫城的人却很高兴,笑传着柳笛落败的消息。
被击败后的柳笛闭门谢客,专心练习剑法。大嵩卫城的人也都很关注这码事儿,甚至还都爬墙头去偷看……所有人都期盼着半年后的决斗,争论着柳笛到底是输还是赢。
弹指一挥间,半年就过去了。柳笛挥剑一劈,劈断了两棵槐树。
黑脸剑客果然如约而至。大嵩卫城的人都跑来看,把柳笛家的门框都挤倒了。没办法,决斗场地设在了城西的演武场……连官方也惊动了,派了人来,四下吆喝着维持秩序。决斗开始后,柳笛果然不负“风吹杨柳”的名头,出剑快得悄无声息……懂行的人都说柳笛这半年没白练,剑法进步了许多。可是,打到最后,柳笛还是落败了!
有好多人都巴望着柳笛输,尤其是那些木匠们。见到柳笛落败后,他们高兴得很。黑脸剑客也很高兴,他不屑地狂笑着,说:“大嵩卫城真是没能人,呸!”
如此一来,大嵩卫城的人就不乐意了,尤其是那几个木匠带头,四周呼啦啦涌上去,把黑脸剑客摁倒在地就来一顿狂揍……把黑脸剑客揍的呀,都变成花脸剑客了。最后还是柳笛把人们扒拉开,好不容易才劝退了大家。
打这以后,人们看见柳笛就不再佩服他了,尤其是那些收藏过柳笛做的板凳、柜子、桌子、箱子等物件的人们,也都不收藏了,不是扔了,就是塞到炉灶里烧了火……
柳笛二次落败虽然郁闷,但不至于伤心。但此刻,柳笛伤心了。柳笛握着剑,一下子劈在墙角的石头上,把剑给磕断了。
柳笛不再练剑。也不再当剑客了。柳笛专心去学木匠。此时木匠师傅们就肯收柳笛为徒了,不仅指手画脚支使柳笛去干这干那,而且哪里稍有做得不到位,就会挨一顿训斥,甚至还能挨上一板子!渐渐的,人们就忘记了柳笛曾是个剑客。连柳笛自己也都忘记了。
柳笛的木工活儿已经做得很好,做出来的凳子、柜子、桌子、箱子不仅很像样儿,而且还有人肯请他去家里做各种家具了……此时的柳笛,已是个真正的木匠了。
这一回,柳笛在一户人家里忙活了许多日,把需做的家具都做好了,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院子里,好看极了。柳笛很开心,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可没想到,此时来土匪了。见人就打,见物就抢,四处哭声一片。柳笛拦住土匪头子不让抢他新做的家具。土匪头子岂是好惹的,飞起一脚,踢向新做的家具……土匪头子惨叫起来。因为地上掉了一只断脚。不知何时,柳笛手里多了一把剑。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笛勤奋自学木工,所做物件很受人欢迎,甚至连城里的钱百万都收藏了柳笛做的物件,这足见柳笛木工手艺高超,收藏价值高。
B.运用对比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
C.小说结尾写柳笛手里的剑和土匪头子掉了一只脚,这一细节描写,说明柳笛的剑法好,出剑快,与文章开头部分遥相呼应。
D.小说写了柳笛的三次郁闷,第一次是因为他木工做得不够好,第二、三次郁闷是因为他被黑脸剑客击败了,弄得他很尴尬,好无奈。
14.简要分析柳笛这个人物形象。
15.“柳笛两次被击败虽然郁闷,但不至于伤心。但此刻,柳笛伤心了”,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柳笛伤心的原因。
【答案】
1.D“典雅”错误,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是朴素自然。
(1)开头的“泪水”饱含我的“委屈”和难过,不理解大人对自己的批评和惩罚。(2)结尾的“泪水”饱含着是“我”认识到自己以前的错理解妈妈做法的激动;同时也饱含着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友善关系的感动。
3.(1)情节上,这句话交代了“我曾经拿过别人家的东西,并因此受到妈妈的责罚,赌气出走姥姥家的事件原委,这也正是我去姥姥家时心理难过,不去偷,不要别人家东西的原因。”(2)人物形象上,这句话是“我”对做人道理的体会认识,体现了“我”心灵的成长,表现了“我”懂事明理的特点。(3)主题上,这句话说明大人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效果,肯定了大人严格管教,正面引导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作用(或:提示了让孩子在经历中成长的道理。或:表达了在生活中更能领悟做人道理的思想。)
D“营造出一种嘈杂躁动的氛围”有误。小说中是以电视声衬托父亲的呼噜声。父亲打开电视,只是不与工友喝上盅,以看电视打发时间,谁想,呼噜声接踵而至,充分说明父亲劳作后的疲惫。
①为下文给雇户找钱的情节埋下伏笔。②表现父亲憨厚、质朴的性格。③最后绿色的五十换成红色的一百,反映了父亲用劳动换得报酬的满足和内心的喜悦。
6.①父亲与街坊的对比:用街坊的“凑合”干和父亲的卖力干进行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厚道老实和敬业精神。②父亲前后表现的对比:父亲给别人干活的勤快与回家后的不勤快形成对比,实际是以父亲的疲惫来说明他干活时的卖力。③辛劳生活和满足心态的对比: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却毫无怨言,突出了父亲知足常乐的心态。
7.D
A.我爹的那句话并不是教育我“别瞧不起普通人”,而是说一种普遍的道理。
B.村里的人们请我爹吃饭,送我爹东西,主要目的是想从我爹看管的矿料堆里得利,也不能表现我爹的“孤高傲岸不与世俗相交接”。
C.“一是为了安慰我,二是相信自己的坚守使得他们不会再来”理解不全面,从“我爹说:儿子,今晚,你是英雄”可见,爹并不仅仅是为了安慰“我”,而是认为“我”的英雄行为震撼了他们,让他们不会再来;“我爹还说:他们几个,也是英雄”更可见,爹认为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以后将会做守护国家财产的“英雄”,因而不会来。
8.①用环境烘托:用藏着金子的“大山”来烘托我爹的可贵精神和高大伟岸的人格。②用村民烘托:用贪心的村民和立场不坚定的红星、满囤、国柱的爹来烘托我爹的无私和坚定不移的信念。③用“我”烘托:用“我”的懵懂和成长来烘托我爹朴素的智慧、博大的胸怀、担当的坚忍以及人格的影响力。
9.①说“我”是英雄是因为“我”实现了自我的突破和成长,不仅理解了父亲,还愿意跟父亲一起来面对和承担。②说那几个村民“也是英雄”是因为他们终究还是听懂了我爹的话,克制住了自己的私欲。③综上所述,每一个克服了自身弱点,实现了自我超越的人都可以说是英雄。
10.D“‘我妈’是文章中的线索人物”错误。“我妈”并不是线索人物,线索人物应贯穿文章的始终,文中的“我妈”并没有贯穿文章的始终。
11.①勇敢,有开创精神。村里搞承包的时候,我爸头一个惚了红手印;第一个在菜园里挖水井。②勤劳,没白没黑地在菜园里忙活,一门心思想着发家致富。③自私,挖水井时没有人愿意搭把手,“我爸”心生怨气,不让别人用水井。
12.①情节上,好不容易打出水来却又要拉“自来水”了,使故事情节突起波澜,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②主题上,由挖水井到压水井再到自来水,展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日新月异的生活,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③文章戛然而止,引发读者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13.A“这足见柳笛木工手艺高超,收藏价值高”错误,其主要原因是柳笛的剑法好,江湖里有点名气,即大家是冲着他的剑法名气而来的。
14.柳笛是一个剑法好、有侠义精神、尊师好学、上进不服输的剑客型木匠。①剑法好:柳笛剑法好,击败过很多对手,人送外号“风吹杨柳”。②有侠义精神:黑脸剑客被人们狂揍,柳笛把人们拉开;土匪闹事抢家具,柳笛砍掉土匪头子一只脚。③尊师好学:柳笛向木匠师傅学艺,木匠师傅却不敢传艺,柳笛说:“我现在是徒弟,你是师傅。”没人肯教柳笛手艺,柳笛便自学,木匠活干得不错。④上进不服输:柳笛第一次被黑脸剑客打败后说:“给我半年时间,我会去找你,击败你。”
15.①人们对他的态度骤变,“打这以后,人们看见柳笛就不再佩服他了”;那些收藏过柳笛做的物件的人也不再收藏了,不是扔就是烧。②自己努力做出来的物件被毁坏,这些物件是柳笛费尽心血,经过努力做出来的,面对自己的物件被如此践踏,心里肯定伤心,以致于把剑磕断。③人们对柳笛的态度和举动,从一个角度折射出世态炎凉:人们对他态度和做法的变化只是因为他的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