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叶梦得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1】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敧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2】!
注:【1】这是作者告老,隐居湖州卞山后写的作品。【2】化用李白《永王东巡歌》中的“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胡沙,指代胡人发动的战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点明时令,反映出词人的开朗胸怀。
B.“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直截了当地表达出词人对时局的不满。
C.“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词人从时间和空间上反复感叹自己一事无成,徒留恨意。
D.末尾句,词人自比东晋谢安,表明东山再起的决心和收复失地的抗金意志。
2.有人评论梦得词“能于简淡处时出雄杰,合处不减靖节(陶渊明)、东坡之妙,岂近世乐府之流哉”,请从“简淡”和“雄杰”两个角度分析本词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
叶梦得②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③。
【注】①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②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和派排挤出朝期间。③桓筝:谢安(号东山)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谢安闻之流泪,武帝也面有愧色。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头描写词人登高所见,“迷”“孤”二字,渲染出一种苍茫的历史厚重感,营造出怀古的气氛。
B.“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从眼前之景落墨。由上阕的怀古过渡到下圆的抚今。
C.“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紧接上文,描写淝水上空云涛吞吐的景象,感慨英雄豪杰的无处可寻。
D.下阕最后,作者用谢安受猜忌的典故收束全词,以自嘲的语气慨叹自己的寂寞,苍凉深沉,令人回味。
4.本词塑造的混水之战中谢氏子弟的形象,与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塑造的周瑜形象有何相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
(其二)
叶梦得
八月十日,与强少逸游遒场山,放舟中流,命工吹笛舟尾,迎月归作。
舵楼横笛孤吹,暮云散尽天如水。人间底事,忽惊飞堕,冰壶千里。玉树风清,漫披遥卷。与空无际。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
常恨孤光易转,仗多情使君料理。一杯起舞,曲终须寄,狂歌重倚。为问飘流,几逢清影,有谁同记。但尊中有酒,长追旧事,拼年年醉。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小序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为全词奠定了感伤基调。
B.上片紧承小序,既描写了月光之下的美好景物,也隐含着词人情怀。
C.下片以“恨”字统领,通过描写人的活动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D.这首词上片着力写景,下片叙事、抒情,三者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6.请赏析“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一句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应天长自颍上县欲还吴作
叶梦得
松陵秋已老,正柳岸田家,酒醅初熟。鲈脍莼羹,万里水天相续。扁舟凌浩渺,寄一叶、暮涛吞沃。青箬笠,西塞山前,自翻新曲。
来往未应足。便细雨斜风,有谁拘束。陶写①中年,何待更须丝竹。鸱夷②千古意,算入手、比来尤速。最好是,千点云峰,半篙澄绿。
【注】①陶写:娱乐养性。②鸱夷:据《史记》载,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自号鸱夷子皮。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松陵秋已老”既写自然之秋,也叹人生之秋,为全词奠定基调。
B.词人想到家乡“酒醅初熟”,可以品尝“鲈脍莼羹”,归乡之情油然而生。
C.下阕运用范蠡泛舟于江湖的典故,与上阕所写的“扁舟凌浩渺”相呼应。
D.词末以景结情,“千点”“半篙”用词精到,写出想象中的家乡山水明澈之景。
8.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终岁不闻丝竹声”相比,叶梦得在本词中表达了对“丝竹”不同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濠州观鱼台作
叶梦得
渺渺楚天阔,秋水去无穷。两崖不辨牛马,轻浪舞回风。独倚高台一笑,圉圉①游鱼来往,还戏此波中。危槛对千里,落日照澄空。子非我,安知我,意真同。鹏飞鲲化何有,沧海漫冲融②。堪笑磻溪遗老③,白首直钩溪畔,岁晚忽衰翁。功业竟安在,徒自兆非熊④。
[注]本词作于1138年,词人时年62岁,任建康知府。濠州观鱼台相传为《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观鱼论辩之处。①圉圉[yǔyǔ]:困而未舒貌。②漫冲融:海波充溢弥漫貌。③磻[pán]溪遗老:指姜太公,传说姜太公在磻溪垂钓时遇文王。④兆非熊:指明主将得贤臣的预兆。
9.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描写了词人身处高台之上所见的秋水日暮之景,由远及近,营造出广阔渺远的意境。
B.“轻浪舞回风”即“回风舞轻浪”,其中“舞”字用得极为巧妙,形象地写出风掀江浪的情态。
C.上阕写大江之中游鱼戏水,不仅点题,同时也以鱼写人,表达词人纵情山水的自在和快乐。
D.词人化用了庄子的言和事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笔法灵活。
10.词中运用姜太公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与客湖上饮归
叶梦得
不见跳鱼翻曲港,湖边特地经过。萧萧疏雨乱风荷。微云吹散,凉月堕平波。
白酒一杯还径醉,归来散发婆娑。无人能唱采莲歌。小轩倚枕,檐影挂星河。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宴集结束后,特意绕道来到湖边观赏景色,体现了词人浓厚的兴致。
B.词人本意是看鱼儿从水中跳起落下,但眼前只有天暗波平、晚风疏雨翻乱荷叶。
C.月堕平波是因词人正注目沉沉湖水,忽然湖清见月,几疑月儿从天上落下。
D.只喝了一杯白酒就颇有醉意,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欢愉和与客人的良好关系。
12.诗歌下阕最后两句(小轩倚枕,檐影挂星河)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具体作用?
【答案】
1.B“直截了当地表达出词人对时局的不满”分析错误。词句的意思是:询问山公到底有什么心事,(原来是不忍心)坐看时光轻易流逝而双鬓花白。应为委曲婉转地表达出词人对时局的不满。
2.①“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表达归隐田园的心愿,言辞简约恬淡。②“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一语见雄杰,既有自比谢安、精忠报国的豪迈,又有对腐朽朝廷的愤怒控诉,气势磅礴,声情并壮。③全词意境开阔豁达,感情豪迈雄健,有苏轼之风,既表达了报国无门,归隐难安的矛盾,又表达了解纾国难、再立新功的心声。
3.D“以自嘲的语气慨叹自己的寂寞”错。词人以谢安晚年被疏远自比,表达了自被冷落的寂寞和愤懑之情,也寄予了自己要为国效力的愿望。
4.二者都年轻,英气勃发。叶词以“乌衣年少,芝兰秀发”写出谢氏子弟的年轻,英气勃发;苏词以“雄姿英发”写出周瑜的英气勃发,将小乔在赤壁之战的前十年嫁与周瑜写成“小乔初嫁”,凸显了周瑜的年轻。二者都在沙场上淡定从容,建立功勋。叶词以“坐看……一顾功成”写出他们淡定从容地驰骋沙场,打败来犯之强敌;苏词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出了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淡定从容,大败曹操。
5.A“为全词奠定了感伤基调”错误。小序“游遒场山”“吹笛舟尾”“迎月”交代了人物和事件,笛声和月夜的景物描写也看不出感伤情绪。
6.(1)运用想象,写嫦娥充满情谊,热情周到地将月光洒遍人间,增强了感染力;(2)间接地突出了此夜月光的皎洁、明亮、柔和;(3)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此时陶醉在月光之中的愉悦之情。
7.A“也叹人生之秋,为全词奠定基调”错误,没有“叹人生之秋”之意,词人由眼前秋景想到家乡“酒醅初熟”,可以品尝“鲈脍莼羹”,引发归乡之情,而且结合标题“欲还吴”和下阕想象中的家乡明澈的山水之景,词人对归家是期盼的,所以并无人生之秋的叹息,也未为全词奠定基调。
8.①白居易谪居卧病,期盼丝竹之声;②叶梦得即将得见家乡山水,觉得丝竹之声并不一定是必须的;③因为叶梦得对回到家乡满怀期待,认为放怀山水足以快慰生平。
9.C“表达词人纵情山水的自在和快乐”错,上阕的“圉圉”指困而未舒貌,游鱼被困其间还往来戏水,词人借对鱼儿的不理解,表达自身的苦闷彷徨,并没有纵情山水的快乐之意。10.(1)表达自己年岁已大,徒自等待机遇,却始终不得重用的失落。“磻溪遗老,白首直钩溪畔”,作者借姜太公晚年时钓鱼被文王发现重用的典故,对比“功业竟安在,徒自兆非熊”。
(2)词人借姜太公的经历表达自己没有主动积极争取机会以致虚度光阴的懊悔,“堪笑”意为可笑,姜太公虽然才学斐然,却太过被动,以至于晚年才被文王发现。
D“词人内心的欢愉”错误,从“无人能唱采莲歌”等句可以看出,词人的心情是烦闷孤独的。
12.第一问:描写了词人在小轩中倚枕而卧,难以入睡,但见屋宇飞檐,投影于地,银河也像挂在屋檐上。第二问:刻画了词人月夜沉思的形象,但诗歌没有写词人思考的具体内容,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意蕴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