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常建诗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常建诗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9 18:0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常建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①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②群。
【注】①王昌龄未出仕时,隐居在石门山。常建辞官西归后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当时王昌龄外出做官,并不在此。②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指溪水深不可测,王昌龄隐居之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之上。
B.颔联写夜宿此地所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以拟人手法写明月不知主人不在,仍来相伴。
C.颈联“宿”“滋”二字生动传神:“宿”,写花影像安睡在庭院中一样;“滋”,写苔藓在滋长蔓延。
D.尾联点明志向,将要归隐与鸾鹤为伴,“亦”字是说要学王昌龄隐逸,实际可能是劝他坚持归隐的初衷。
2.明代谭元春在《唐诗归》中点评此诗:“是昌龄一幅小像。”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归燕词辞工部侍郎
章孝标
旧垒危巢泥已落,今年故向社前归。
连云大厦无栖处,更望谁家门户飞。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都是叙写读书人考场失意的七言绝句,充分抒发了金榜无名的失望和痛苦,表现了无数士人在仕进之旅中的辛酸苦楚。
B.常诗二、三两句写落第后的心理活动。“耻”字表现了诗人承认失败、不甘心失败的巨大勇气;“笑”字体现诗人面对失败的乐观洒脱。
C.章诗借物抒情,借归燕“无栖处”自喻落第后仕途渺茫、无处安顿的凄凉彷徨的心境。
D.“且向长安度一春”,可想而知,这一春是客居求静,闭门苦读的一春。
4.两首诗都写到了举子落第,但二者抒发的情感基调不一样,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琴兴
常建①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②,可以徽黄金③。
【注】①常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为同榜进士,仕宦不得意,来往于山水名胜之间,长期过着漫游的生活。②梧桐枝:古琴多以梧桐制成,以干枯而纹理特别的梧桐木制成的为上品。③徽黄金:金琴徽,言琴的珍贵。徽:琴徽,系琴弦的绳。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了弹琴的地点和诗人对琴声的独特感受,即琴声可以静人心。
B.颔联以周围环境的幽静澄明来衬托琴声的悠扬,突出表现了音乐之美。
C.颈联与“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都写了听众沉浸在琴声中的情境。
D.本诗清新素雅,既表现了琴声的美妙,又描绘了一个十分静谧的意境。
6.诗的最后一联蕴含哲理,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7.下列对于诗歌的解说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古寺,正逢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B.“曲径”两句移步换景,诗人前行,发现幽深的后院正是禅房所在。
C.“山光”两句描写山色使鸟儿高兴,水潭空见清澈,人迹寂寥。
D.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8.赏析诗歌最后两句。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其一)
唐朝 常建
玉帛朝回①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②。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①“玉帛”是朝觐时携带的礼品,持玉帛上朝表示宾服和归顺;“玉帛朝回”指朝觐汉国后回国途中。②此句用《汉书》典故,指汉与乌孙和亲,友好相处。
9.对本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句“望”表现了乌孙使臣对帝京的眷恋热爱。
B.次句叙述了乌孙归汉以后两国和平友好的关系。
C.最后两句,语言朴素而洗练,意境雄健而高远。
D.这首诗的题材是戍守征战诗,体裁是七言绝句。
10.赏析“兵气销为日月光”中“销”字的表达效果。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晚泊盱眙
唐 常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宵外,谁堪羁旅情。
11.第二联上下两句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字?请简要分析。
12.最后一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结合全诗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A“‘深不测’指溪水深不可测”错误。“深不测”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
2.本诗描写了王昌龄品格高尚、情趣高雅的隐士形象。
在前三联中,诗人以隐居环境的清静幽深来侧面烘托王昌龄的形象。
在尾联中,连诗人自己也动了离开俗世隐居的心思,衬托了王昌龄清洁高雅的隐士形象。
3.A“充分抒发了金榜无名的失望和痛苦,表现了无数士人在仕进之旅中的辛酸苦楚”错误,二者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落第长安》借“且向长安度一春”表达了诗人发愤雪耻的决心。4.常诗诗情高亢,表达了诗人发愤雪耻的决心,反映了开元盛世那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章诗作者自比一只无处可归的燕子,诗中充满了诗人落第后的落寞和悲苦,反映了落第举子凄凉彷徨的心态。
C“都写了听众沉漫在琴声中的情境”理解错误。《琵琶行》中的“唯见江心秋月白”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琴声中的心境。而本诗中的“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是写琴声使江面上的月影更加皎洁,江水也越发幽深。这两句是用“江月”“江水”来侧面表现出琴声的美妙。
6.①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为:这才知道干枯的梧桐木做的古琴可以用黄金装饰,弹奏出美妙的声音。②表达了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在于身居高位,徜徉于山水之间,也能实现人生价值。
C“人迹寂寥”错误。“空”与前文的“悦”一样,解释为使动,使得人心空明。“悦”即使欢悦,山光水色使飞鸟都怡然自乐,用拟人手法极言山之美;“空”即使空阔,深潭倒影使人心都空灵而开阔,极言水之美。“空人心”与“悦鸟性”相对应,不仅衬托了环境的静寂优美,更说明自然山水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暗示人宜保持本真,逍遥适世。此一句充满禅意哲思,使全篇表达更为深切动人,发人深省。
8.诗歌最后两句描写古寺万籁俱寂、唯有钟磬之音回荡的景象: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充分表达了古寺空门忘情尘俗的超脱意境,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D“这首诗的题材是戍守征战诗”说法错误,根据诗歌中“玉帛朝回”“乌孙归去不称王”“无征战”“兵气销”可知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题材属于边塞诗中讴歌和平。
10.(1)“销”形象地表现了战争阴云(雾霾、气氛、征象等)消散净尽的状况;同时“销”更有“消除熔化”的意思,用它描述“兵”,蕴含了铸剑为梨(化干戈为玉帛)的意思。(2)“销”是一句的“天涯静处无征战”和下半句“日月光”的原因(呼应上局),又为日月光作张本(3)表达了发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理想。
11.“久”,漫漫长夜,久久不能入睡,没有睡着的诗人,无奈地听着潮水拍打水岸的声音。 “寒”,秋夜凄寒,诗人展转翻覆,难以入睡。默默望着一轮寒月在城头洒下一片凄清的余辉。 “侵”“近”也可,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有理也可。
12.思念家乡,孤独失意。首联写夜泊淮水,秋气萧森,冷霜飞降,夜水清寒,景中无不透露清迥孤寒,奠定全诗冷色调。颔联、颈联写夜阑人静,洪波涌起,潮声拍岸;月色泛清辉,秋霜闪银光。沙洲上,雁已沉睡,馆驿的旅客却未能成眠。辗转反侧之际,一声鸡啼,愈感凄清。如此幽独清冷的意境,引起诗人孤孑清寥的凄凉感受,联想到自己孤篷漂泊,仕途失意,不禁触悲于怀,一声鸡鸣,不可遏止的家园之思,在尾联顺势跌出,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