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小说阅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小说的相关知识。
2、明确小说阅读题的命题特点,揣摩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小说阅读题的命题特点。
【教学难点】
小说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
一、师:我们平时怎么做阅读题的?
(投影出示)扫描式粗略浏览——急着看题目被干扰——回读搜索寻找语句——绞尽脑汁拼凑答案……
二、现场操练:阅读小说《被骗》,学生阅读,约7分钟。
师:请同学们想想,这篇小说会考我们什么?请你命制一个题目,试着给出答案。
三、交流
预设问题:
1、我乘坐出租车经历了一系列的情绪变化,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我”的情感或心理。(各2分)
答:①“身子甚至不自主地向后闪了一下”—— 司机亲自下车来为乘客开门,对于他的礼貌和客气,“我”很吃惊,极不适应,存有戒备心理。
②“我扫了一眼这辆车,顶灯、牌照都有,是出租车啊。”——司机对我微笑,又是开暖风又要给我毛毯,面对他的过分周到热情服务,“我”很迟疑,以至于怀疑面前是否是出租车。
③“我忐忑不安地钻进了车里……”——听到司机不计路途远近,爽快答应又温柔一笑,“我”很警惕,很不安。
④“我惊愕地呆立在人行道上。我被骗了!”——司机礼貌周到的服务,毫无歹意的种种行为,和“我”对他的猜想与戒备大相径庭,“我”感到惊愕;以前的种种猜想都和实际情况不吻合,“我”强烈的感到,是被自己的紧张心理和情绪欺骗了。
2、对“他要把我怎么样啊……只要他不杀我就行了”一节,从表现手法和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鉴赏。(4分)
答:表现手法:描写“我”的心理活动,以内心独白为主,自问自答,多用短句、感叹句,强化了“我”猜疑戒备的心理。作用:渲染烘托了“我”的紧张害怕心理,对下文作了铺垫。
3、结尾说“又有一个人‘落网’了!” 解释“落网”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①“落网”含义:那个乘客跟“我”一样,面对司机的热情服务,“为难”、“不知如何是好”,被自己过分的戒备心理情绪所左右,也会在一路上紧张与不安,陷入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心理罗网。②照应标题“被骗”,呼应全文,用在结尾强调突出了文章主旨,巧妙地说明被骗是因为陷入自己的不良心态设置的罗网。
4、标题“被骗”如何理解?小说用“被骗”作题目有什么好处?(4 分)
答:标题含义:①内容上被自己多疑的心理所骗,被司机热情周到的服务所骗,点明主旨。②表达上具有悬念作用,给读者造成阅读期待心理。③修辞上具有对比作用,“我”的多疑猜疑紧张与司机的坦诚热情周到形成对比。好处:①“被骗”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我的心理活动围绕其展开。②“我”不是被司机所骗,而是不能相信别人的善良与关心,骗人的是自己过分的戒备心理,是被自己心中认定的丑陋欺诈的人性所欺骗,以“被骗”作为题目,从而揭示深刻的主题。
5、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4 分)
答:①是“我”。小说的情节都是从“我”的角度展开的:“我”搭乘出租车回家,“我”戒备心理过重,认为司机是抢劫犯而担心自己的安全,“我”最终发现司机并无任何歹意。标题“被骗”是从“我”的角度来说的。
②是司机。作者在文中详细描写了司机载客的整个过程,司机的过分热情周到服务是“我”产生紧张不安情绪的起因。如果没有司机不同于众的言行,“我”就不会有如此强烈的被骗感觉。他用自己真诚的行动向乘客证实了自己的善良。标题“被骗”强调乘客被司机的热情周到服务引起的戒备心理所骗。
③是“我”和司机两个人,二者密不可分,互为因果。正因为司机的热情周到服务,才引起了“我”的过于紧张乃至戒备心理。而“我”的害怕、担忧反而让司机更加更加热情周到。“我”最终发现司机并非坏人,产生“被骗”的感觉。“我”的猜疑、多心,更反衬出“司机”的善良、本分。
6、有人认为小说结尾写另一位乘客是“蛇足”,应该删减掉,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简述理由。(4 分)
答:不同意。结尾作用:一是使小说情节完整,扩大了文章的题旨范围;二是使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对他人的热情周到服务心怀戒备猜疑,不是“我”这样的个别人,不是少数人,并非偶然性,而是具有普遍性,是当今社会人们的普遍心态。
7、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是赞扬人性美好,也有人认为是揭露人性丑恶,你同意哪种说法,并阐述理由。(4 分)
答:赞扬说:司机热情周到为乘客服务,不计路途远近、天气寒冷、天色将晚,即使遭受怀疑与误解也无抱怨,依然尽心服务。他并不是为了多收钱,是一个心地善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人。而这正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本文是在赞扬司机,引导人们学习司机这种精神。
揭露说: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热情周到服务反倒引起和招来猜疑戒备,“我”这样的人在当今很多,作者意在批评对别人过于戒备猜疑的人,揭露人性丑恶的一面,呼唤善良、信任与关爱。扎多尔诺夫小说(《第9车厢》等)多采集生活中的细节将其以更加荒诞的手法表现出来,通过简单的事情挖掘人性当中丑恶的一面,讽刺人们思想上的弊病。
我更倾向于揭露说。因为赞扬说缩小了小说的主旨范围,仅仅是赞扬司机个人,尽管当今社会像司机这样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呼唤这样的人和这种精神。而揭露说就更具普遍性和深刻性,作者揭露批评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心态,不良风气、不安定的社会秩序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不信任,这样解读也更符合扎多尔诺夫作品多以讽刺批评见长的特点。
四、总结
1、磨刀不误砍柴工。功夫花在读上——我读懂了,还怕你考什么题目?!——归纳整合,结合赋分,分条、分行、分号陈述,规范书写。
2、语文教育家李维鼎如是讲——阅读不足,题目介入太快;咀嚼不足,结论得出太快;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
——阅读,应该是慢的艺术,“快”的途径和手段往往是“非语文”的。阅读要远离浮躁……我们今天在一节课内读懂了这篇小说,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考场上大家可以用来做现代文阅读题的时间也就是三十分钟左右,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相信大家会有提升。
附:
被 骗
(俄)米哈伊尔· 扎多尔诺夫
没有一辆出租车肯停下来,我都快冻僵了。我甚至想,要是有车快点儿把我送回家的话,我愿意付两倍的车钱。突然,有一辆空车像从地下冒出来似的停在了我面前。我扑了过去,还没等我说要付钱,司机就从车里出来了。他打开车门后对我说:“请上车吧!您冻坏了吧?”
“什么?”我没明白,身子甚至不自主地向后闪了一下。
“我说您快上车吧,”他微微一笑说,“我把暖风打开,要是不管用,我再给您一条毯子,您把腿裹上。”
我扫了一眼这辆车,顶灯、牌照都有,是出租车啊。“我去切尔塔诺沃,那可挺远的!”我犹犹豫豫地说。
“切尔塔诺沃就切尔塔诺沃!远就远呗!”司机又温柔地一笑,“乘客要去哪儿,我们就去哪儿,走吧。”
我忐忑不安地钻进了车里。
“如果您同意的话,我们抄近路吧。”司机说。
“不用,”我一直保持着警惕,“通常怎么走就怎么走吧。”
“好,您别紧张,休息吧,”司机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咱们该怎么走就怎么走。”
我的腿渐渐暖和了。后视镜上方挂着的收音机里正在播放肖邦的乐曲,但我的心情一点儿也没轻松起来。“为什么他那么极力地劝我上他的车,现在还要走这条我不熟悉的路?”我把手提包紧紧地抱在胸前想,“我应该坐在后座上,那儿能安全点儿。我有老婆,还有一对双胞胎!”
司机首先打破了沉默:“您喜欢肖邦的哪首曲子?”
“什么?”我正胡思乱想,一时没反应过来,为了不让他发现我的窘态,我又赶紧补了一句,“我都喜欢,您呢?”
“我喜欢那首《寂静的夜》。”司机回答。
“他要把我怎么样啊?”我一听心里更害怕了,脑子迅速地转着,猜想着各种可能,“想跟我多要点儿小费?还是要干别的?”这时,司机又给我讲起了肖邦。讲到兴头上,他还说起了英语,过一会儿醒悟过来了,又改说俄语。“他怎么知道这些?”我心里想,“一个开出租车的有那么多时间读这些东西吗?肯定没有!谁有时间呢?在哪儿读的?难道是……”我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在监狱!那儿有的是时间!就是说他是逃犯!所以他才这么热情,就是让人别怀疑他。他肯定是把真正的司机打晕、捆上、藏起来了,然后自己开车出来打劫了,抢够了钱就逃到国外去。听说,这种事经常发生。肯定是!还学了英语。他在监狱里待了肯定不止十年。我认倒霉吧!钱都给他,只要他不杀我就行了!”
“到了!”我正想得入神,司机突然笑着告诉我。
我看了看窗外,确实是到我家门口了,而计价器上显示的车费比以往少很多。“他是个惯犯!就要动手了!”想到这儿,我马上把身上所有的钱都小心翼翼地递了过去,然后就去开车门,想尽快逃出去。可车门怎么也打不开!而这时街上正好一个人也没有,就我们俩……
“先别开门”,司机温柔地说,“我还没……”
“我身上没钱了!就剩下点儿香肠了!”我喊了一句,准备用手提包自卫。
“我还没给您找钱呢。”司机打断了我的话,把多余的钱递了过来。然后他下了车,绕到我这边,打开车门说:“谢谢您!您到家了。祝您晚安!如有不周之处,请您原谅!”
我惊愕地呆立在人行道上。我被骗了!可到底怎么被骗了呢?我不知道。我正发呆时,又有一个行人朝车跑了过来,急匆匆地问:“司机,到梅德韦多克去吗?”
“您好!请上车吧!”司机走下车来,给他打开了车门。
那个人为难起来,不知如何是好,看了我一眼,但还是钻进了汽车。又有一个人“落网”了!但我的心情却随之轻松了起来。
——(摘自2008年6月10日《环球时报》)
注:米哈伊尔·扎多尔诺夫,1948年6月生。俄罗斯当代著名的讽刺作家、单口相声演员和卓越的文艺节目主持人。作品多篇幅短小,擅长通过身边小事表达他对俄罗斯社会、俄罗斯民族性格及传统生活习俗的犀利而又幽默的、往往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颇有见地的包含深刻哲学思想的看法。他的小说常常采集生活中的细节进行加工,将其以更加幽默荒诞的手法表现出来,通过简单的情节来挖掘人性当中丑恶的一面,讽刺人们思想上的弊病。2011年浙江卷所考《第9车厢》系扎多尔诺夫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