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9 19:2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拿来主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了解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体会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
3、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基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彩。
教学过程:
一、鲁迅其文
(多媒体展示作者)
“鲁迅”——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了。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曾多少次出现他的名字,大家还记得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吗?
(学生齐答)《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风筝》《孔乙己》《社戏》《闰土》《雪》《祝福》等等。
大家说的几乎都是小说或散文,鲁迅的创作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杂文,我们以前是否曾经接触过?
我曾经在“天涯论坛”看到一篇文章,标题相当醒目:
鲁迅的所有文章中,杂文最没有价值。
这句话耐人寻味,你读出了什么味儿来?(点名回答)
鲁迅的所有文章,都是没有价值的;其中最没有价值的是杂文。
而这“最”字是需比较才能下结论的,在这里我们且不去比较杂文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高低优劣,却可以以《拿来主义》为例来探讨一下鲁迅的杂文是否毫无价值。
二、鲁迅的杂文真的毫无价值吗?
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了,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点名回答或开火车,如有主动回答者更好,三五人即可)
我来小结一下各位的观点:一是针砭时弊,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二是语言形象、犀利,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三、思想价值
1.“有害之物” “有害之处”
《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关于杂文的针砭时弊的特点,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说:“现在是多么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阅读课文第1~6段,找出文中作者所批判的“有害的事物”,分析其“有害”之处。(学习方式:自由、大声朗读,独立思考,交流讨论)
(1)闭关主义 “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 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
(形象化语言的理解)
引导:鲁迅先生运用的是形象化的语言,这两句写出了闭关主义有怎样的危害?
(2)送去主义 “几百年之后……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亡国灭种 祸延子孙
(“磕头贺喜”“讨”的品味)
引导:从这几句你读出送去主义有怎样的危害?
(3)送来之物 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经济侵略 文化侵略
(举例:德国的废枪炮——“残羹冷炙”,经济侵略
美国的电影——“荒靡颓唐”,文化侵略)
引导1:英国的鸦片,我们都熟知,德国的废枪炮呢?可能有点陌生了。我们来看一下(幻灯片):
德国毛瑟兵工厂从19世纪末开始,在近40年中先后生产了约100万支各种型号的毛瑟手枪,旧中国接纳了其中70%以上的数量。
而且,一战时德国陆军向毛瑟订购了15万支9mm派弹版C96,在战争结束前,这批订货交付了大约13.5万支,一战后还有不少剩余,于是就有了鲁迅先生口中的“德国废枪炮”。
至于鲁迅所说的“法国的香粉”,这个好理解吧?
就是指那种腐朽奢靡的生活方式。它诱惑人们在动乱的年代里沉湎于个人享受,忽略政治大局。
引导2:再看美国的电影(幻灯片)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充斥着香艳的电影海报。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1934年,你看1933年和1934年美国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所占的份额:
据统计,1933年,国产片为84部,进口片为431部,而其中美国电影约占进口片的80%;1934年国产片为86部,进口片为407部,美国电影占85%。
后来做了教育部部长的陈立夫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国电影事业的新路线》中说美国电影(幻灯片)“极同意使一般人竞慕他们的骄奢淫逸。把生活日趋于荒靡颓唐,不克振拔。我常觉得舶来影片的充斥中国的剧院,在经济上的损失,还是有限;在精神上的损失,实为无穷”。
为什么美国电影会让人“趋于荒靡颓唐,不克振拔”呢?因为它宣扬和倡导的就是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被当时中国社会的中上阶层津津乐道。所以,美国电影其实是另一种鸦片——精神鸦片。
那么第6段中所说的“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二·八”事变之后,在全中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的运动,不少热血青年甚至到店铺查禁日货,焚烧日货。有些商人便撕掉日货上的日本商标,印上“完全国货”的字样,以表示是中国产品。
(跟我们现在正好相反,现在是完全国货贴上日本标签。)
日本人送来的“日货”,也是一种侵略,经济侵略。所以在当时的中国,别人“送来”的东西,无论是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还是日本的各种小东西,都是哪些方面的侵略啊?
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军事的侵略。
小结:
闭关主义丧权辱国,送去主义祸延子孙,送来之物贻害无穷。鲁迅认为自己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当然,单单是批评和驳斥是不够的,作者的任务,是还需告诉世人如何去做。
2.拿来主义
如何去做?“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是为“拿来主义”。
(1)拿还是不拿?什么该拿?什么不该拿?“现在是多么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齐读第八段,想一想,鲁迅驳斥了哪几种“有害”的心态和做法。
怕,徘徊——孱头(胆小鬼)
怒,烧光——昏蛋(糊涂虫)
欣欣然,接受一切——废物(窝囊废)
(2)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这些素质如何在他们的行动中体现出来?
勇气(沉着,勇猛)——占有
智慧(有辨别)——挑选(使用,存放,毁灭)
(鱼翅——有益,使用)
(鸦片——有害亦有益,存放)
(烟枪和烟灯——有害大部毁灭,少数存放用作反面教材)
(姨太太——有害,毁弃)
胸襟(不自私)——兼顾(百姓,子孙,文化)
(3)为什么我们要做一个“拿来主义”的新人?
有了新主人,宅子才会成为新宅子。有了新人,文艺才能成为新文艺。有了新人,国家才能成为新国家。
4.小结:
所以说,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首先指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以及送来之物的有害之处,继而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1934年,当人们就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外来文化发生了恐怖的时候,鲁迅试图用他的这一声呐喊,唤醒昏睡的人们,希望他们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样,人自成为新人,文化自成为新文化,国家自成为新国家。《拿来主义》有其思想价值及现实意义,说鲁迅的杂文最没有价值,实在有失公允。
四、文学价值
有人说,杂文是文学性的议论文,说得更具体些,就是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现代散文。
1.破立结合的说理方法
鲁迅要说的是“拿来主义”,但他却先说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还有“送来”,然后才说“拿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说理方法?(先驳倒和攻破那些错误的,再把正确的观点树立起来)
破立结合。这篇课文前面的内容以“破”为主,破中有立——在依次否定“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的同时,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后面的内容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在树立“拿来主义”的观点的同时,继续对“孱头”“昏蛋”和“废物”穷追猛打,各个击破。
除了破立结合的手法以外,还有什么手法啊?
2. 反讽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是什么样的说法啊?
反讽。
3.类比
再看鲁迅说到尼采自诩是太阳,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结果发了疯的例子之后,紧接着就说到有人认为中国的煤矿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意思是只管送去不要担心,但是鲁迅警告我们,几百年之后,我们的子孙有可能需要向人乞讨。这两种现象是不是很像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说理方法呢?
类比。
4.对比
孱头、昏蛋和废物对于大宅子中的遗产的态度和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的态度形成对比。
5. 喻证
刚才你们提到“大宅子”,这里的“大宅子”真的是指一座大房子吗?在议论文中,它有另一个名字,叫做“比喻论证”,可以简称为“喻证”。除了这里的“大宅子”以外,还有哪些事物也用了喻证啊?找找看。
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也是喻证。
当然还有我们在开头提到的“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 “几百年之后……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等形象化的语言。
小结:
有人说,杂文是文学性的议论文,说得更具体些,就是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现代散文。从拿来主义一文看,说“鲁迅的所有文章中,杂文最没有价值”实在有失偏颇。
四、一个都不宽恕
1.鲁迅在《伪自由书·前记》中说:“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从这篇文章看,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不留面子”呢?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5)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2.对于鲁迅的“不留面子”你有怎样的看法?
3.补充邵洵美:一条注释,掩埋他一生
“某些人……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对于这句话,文章里有一个注释:“这里讽刺的是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就因为鲁迅的一句话,课文底下的这一句注释,致使邵洵美后半生都笼罩在鲁迅的批评的阴影。
(幻灯片)
“鲁迅先生所指的‘富家翁的女婿’,当然是指爸爸娶了妈妈——盛宣怀的孙女盛佩玉。实际上,这样的评语,对爸爸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首先,邵氏家族在上海也是一个大家。我的太爷爷(即邵洵美的爷爷)邵友濂官至一品,曾任湖南巡抚、台湾巡抚。爸爸从小被过继给大伯邵颐,而邵颐的夫人李氏是李鸿章视为己出的侄女,当年以中堂大人的千金之名嫁到邵家,从谱系上讲,李鸿章也是爸爸的外祖父。其次,很多人不了解的是,爸爸和妈妈是姑表亲。爸爸的生母是盛宣怀的四女儿,爸爸不仅是盛宣怀的孙女婿,其实更是他的亲外孙。”
——邵绡红答记者问
据说邵洵美长得跟徐志摩特别相像而且他俩关系特别好!鲁迅说 “做了女婿换来的”,意思是邵洵美娶了大富翁的女儿,靠做女婿得遗产起家,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客观的,邵洵美的妻子固然家世非凡,但邵洵美自己同样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官至一品,曾以头等参赞身份出使俄国,后任湖南巡抚、台湾巡抚。因大伯无子,邵洵美独得两房财产,身家三千万银元。邵洵美为人慷慨,热情仗义,陌生人有难向他开口,他不加询问就会慷慨解囊,有“沪上孟尝君”的美称。而且,邵洵美也很有正义感,他的弟弟做了汉奸,便拉拢他也为日本人做事,他严词拒绝。他还创办了抗日月刊《自由谭》,向国外宣传中国抗日。他还为毛泽东秘密印发《论持久战》英译本,并驾车到洋人住宅伺机往每只信箱里塞一本。国民党战败之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卷着细软出逃。其时,胡适曾拜访过邵洵美,并已为其定了两张赴台机票。邵洵美以不忍离开家人与工厂无法处理为由婉谢。他相信共产党,因此他静等上海解放。5月24日,上海解放。划成分时,邵洵美被定为“工商业主”。后来又因为一封信而以“历史反革命”罪名被捕,出狱后穷愁潦倒,疾病缠身。闭目17年后,才得以平反。
以徐悲鸿、刘海粟办个人美术作品展为例证明“送去主义”,不恰当;夹枪带棒讽刺邵洵美,不平和;对邵洵美的讽刺,使得邵洵美后半生都生活在鲁迅并不客观的批评的阴影之下,不公允。
六、总结
鲁迅一生的论战还有很多:同陈西滢的矛盾、与梁实秋的恩怨、跟林语堂的较劲、和沈从文的分歧……其实,世间的事又怎会那样黑白分明,鲁迅的笔战中也常有些因误会、意气用事、个人恩怨引发的战争。比如他多次在书信和小说中挖苦顾颉刚的生理缺陷,类似这些失德之语,固然不足损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却也证明了人性的某种弊端,再伟大的人物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要以拿来主义的精神,读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不同的视角去复活出一个立体的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