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辽宋夏金元的
经济 社会
11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在1951年发掘的河南禹县白沙镇哲宗元符元年的赵大翁墓中,前室一幅壁画为墓主人夫妇对坐宴饮图,墓中未有墓主人身份的记载,但在1957年宿白先生的《白沙宋墓》一书中分析认为赵大翁可能为乡村富户。
图中夫妇二人围桌而坐,桌上有茶具,旁有侍女侍奉,可知其家庭较为富裕。赵氏家庭虽非农村普通农户,但是也农村社会中普遍的习俗的反映。据此可以推测,在乡村社会中也有闲时居家饮茶消遣的习惯。
1.1 农业发展
1.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得到普及。(粮食作物)
2.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棉花逐渐被种植和推广(始于宋——元推广)
3.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辽夏金元)
生产效率提高,人口快速增长。
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宋元时期农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思考1
元
黄道婆
元代脚踏三锭棉纺车 p48
元代棉织品的上衣
1.2 手工业发展
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宋元时期手工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思考1
1.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出现了彩瓷(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1.2 手工业发展
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宋元时期手工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思考1
1.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出现了彩瓷。
2.矿冶业 P65史料阅读
-采煤技术得到普遍应用,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用胶泥刻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梦溪笔谈》
3.印刷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推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1.2 手工业发展
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宋元时期手工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思考1
1.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出现了彩瓷。
2.矿冶业-采煤技术得到普遍应用,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推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4.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规模扩大,部门增多。
黄道婆
1.3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发展
1.基层市场和各政权贸易往来
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宋元时期商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2.铸币量剧增和纸币的使用
3.海外贸易的活跃
4.城市的繁荣
草市-
1.基层市场(?)和各政权贸易往来(?)
特点
1.3 商业发展
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宋元时期商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思考1
北宋的交子与南宋的会子
元代中统元宝交钞
2.铸币量剧增和纸币的使用
3.海外贸易的活跃
1.3 商业发展
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宋元时期商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思考1
宋、元海上交通示意图
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因当时庆元路官府收缴各项税赋和断没赃罚物、钞,包括收缴、罚没违制市舶交易货物之需,在南宋常平仓基之上创建了永丰库。(逃避海关监管、不交税的就是走私)
1.3 商业发展
4.城市的繁荣
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宋元时期商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思考1
唐代扬州城市功能示意图
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格控制。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
唐代后期,开始打破市坊制,也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在繁华城市不论白天还是夜晚,集市贸易都相当发达。(宋更加彻底)
哪座城市?
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苏湖熟,天下足”
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
思考2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对南方考生并不公平
对国家全局有利
1.门第观念的淡化和社会流动的加强。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主要表现为贱民减少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包括土地交易的开放和百姓日常生活的相对自由。
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财产平均分配 B.禁止土地买卖
C.实行土地国有化 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盖人之卖产,或以缺食,或以负债,或以疾病、死亡、婚嫁、争讼。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
“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曾说:
“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地理位置 民族 史实/措施 处理方式
西北 东突厥
西突厥 回纥/回鹘
西南 吐蕃
东北 靺鞨族
②太宗时灭东突厥汗国,尊奉为“天可汗”
③高宗时反叛,建立后突厥汗国
④玄宗时联合漠北回纥、葛逻禄平叛→
高宗时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战争
设机构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南移归附唐朝;册封;维吾尔族的前身
册封
①7世纪(太宗)文成公主入藏
②8世纪 唐蕃纷争
③9世纪 (穆宗)“长庆会盟”
①隋末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
和亲
会盟
册封
玄宗时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汗国所见到的富庶景象令他瞠目。他说,那里人户“繁多”,乡村“景色宜人”,城市“广大庄严”,土地“精耕细作”,“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不息”。当他的驳船在大运河上航行时,只见“沿河城市、村庄甚众,到处皆有民居,要说人家尽枕河大概也不为过。沿途物资——米、面、肉、鱼、水果、时蔬、葡萄美酒之属,供给一应充足,且价格极廉。”城市居民“恃工商为活,商货繁盛,人民赖之收入甚丰,舟船往来不绝。”
——摘编自[加]卜正民《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时空坐标
宋人有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 )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婿,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他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丞,这反映了宋代
A“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说明商品经济发展了,商人可以跻身上层社会了,所以这意味着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故选A;
但是上述现象只是意味着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提高,并不意味着商人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故排除B;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化之一就是经济重心南移。因此有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北方经济走向衰落。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1 辽宋夏金对峙时期,随着契丹、觉项、女真等游牧民族势力的向南扩展和大量汉人的迁入,在汉族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原有的游牧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受到了挑战,出现了从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社会转型。为维系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的统治,各民族政权逐渐适应并在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从而使得农业经济逐渐进入北方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
材料2 ↓ →材料3
自中唐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北方成为主战场,由此导致田园荒芜,人口税减。宋辽金元时期中国北方地区主要是游牧民族统治区,西北地区由游牧民族统治的时间更长 虽然他们 也是很重视农业生产,但是比起由长城以南的农耕民族所建立的王朝来,不免略逊一筹。实际上,西北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主要是游牧区。就是宋朝所建立的马场,大多也是在西北地区。这无疑是有助于西北广大地区的生态脆弱带的进一步恢复,也就使得这一时期的生态灾难得以有效地减轻。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宋代“北方经济衰落”的认识
①经济重心南移表明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等都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不能因此得出北方经济衰落的结论。
②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游牧民族入北方,被战争破坏的农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北方人口的减少和畜牧经济的发展,生态得到恢复,北方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设置榷场,实现了两种经济形态之间的交流,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
③南北方基于当地的条件发展经济,为全国的统一淮备了条件。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商业发展
社会变化
农业发展
手工业发展
课堂小结
1.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得到普及。
2.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3.棉花逐渐被种植和推广(元)。
4.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辽夏金元)
5.“苏湖熟,天下足”——经济重心南移。
6.租佃关系盛行。
1.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出现了彩瓷。
2.采煤技术得到普遍应用,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推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4.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2.城市兴盛,坊市制被打破,经济功能增强。
3.各民族间经济往来频繁,榷场贸易活跃。
1.货币需求量激增,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4.海外贸易发达,出现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
5.城市人口数量增长,市民阶层初步形成。
1.门第观念淡化。
2.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