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
所在单位:
课题 《 对 花 》
课型 欣赏课 授课年级 五年级 课时 1课时
内容分析 人音版五年级下册《对花》选自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第一篇章“燕赵故事”。作者鲍元恺。取材于著名的河北民歌《对花》与《放风筝》。描绘了河北人民幸福生活的美丽画卷。“对花”是中国北方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小调。歌唱者以互相问答、对猜花名的方式比赛智力、传授知识、娱乐游戏。是中国民间的一种歌咏形式。
设计理念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要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紧紧围绕目标,以生为本,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并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欣赏能力。本次授课学段学生,具备一定的欣赏、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因而在本课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要素分析作品、参与表演,体会音乐的意境与美感,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具备一定的欣赏、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欣赏音乐开始从对音乐单纯的“听”进入到对音乐内涵的感受和理解阶段。因而在本课中,我将带领学生,以学生的视角,理解分析作品,拉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要素分析作品、参与表演,体会音乐的意境与美感,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使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情境与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听辨出《对花》乐曲中表现“对花”的乐器音色。能力目标:通过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分析管弦乐《对花》的主题旋律。 情感目标: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听辨《对花》乐曲中表现“对花”的乐器的音色。通过音乐要素分析作品的主题旋律.难点:感受与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景。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卡片 钢琴 小风筝 作品分析卡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环节(3分钟) 1.师生问好 (30秒)同学们好!欢迎大家走进我的音乐课堂。2.揭示课题 (2分30秒)师:老师想和大家玩一个节奏对诗的游戏(XX XX XX X |) 师:我们对诗的内容都和什么有关呢?我们是在用对诗的方式进行“对花”。 节奏对诗回答教师问题对诗内容与花有关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了解“对花”形式
二、作品欣赏(30分钟)作品欣赏作品欣赏作品欣赏 (一)欣赏作品《对花》第一部分(10分钟)1.欣赏河北民歌“对花”师:观看视频中的人们是在用怎样的方式进行对花呢?(播放河北民歌“对花”视频)师:介绍河北民歌“对花”演唱形式。学唱“对花”旋律。了解“对花”的表演形式。 师:对花旋律好听吗?我们也来模唱一下。请同学们用“da”演唱问句,用“la”模唱答句。 模唱处理:问句中的附点节奏--使得旋律变得更加活泼,答句中切分音节奏--活泼中带有舒展的感觉。加入歌词演唱师:教师范唱。 拍手代替“七不隆咚锵咚锵”的鼓点部分。分组演唱“对花”师生合作演唱2.聆听管弦乐版“对花”(1)初听乐曲,感受器乐“对花”。听辨“对花”旋律出现的次数。问:器乐也是可以对花的,接下来我们就将听到管弦乐版的“对花”,请同学们来听一听刚刚我们演唱的“对花”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听辨乐曲中表现“对花”的乐器。 问:两次“对花”旋律是由单一的一件乐器演奏的吗? 师:两次对花旋律是由大家熟悉的四种乐器演绎的,你还记得它们的音色与演奏方式吗?让我们重温一下他们美妙的音色!师:四种乐器两两组合,完成了两次“对花”,那么两次对花分别是由哪两件乐器组合完成的呢?谁是问句,谁是答句?模仿乐器演奏,演绎“对花”旋律。(4)通过音乐要素分析作品第一主题音乐。 音色:乐曲巧妙运用不同乐器的音色,营造出了一问一答的“对花”场景。 力度:第二次对花更强烈,力度的对比使得对花的氛围越来越热烈。 速度:快 情绪:欢快、热烈地(二)欣赏作品《对花》第二部分(8分钟)1.欣赏“放风筝”舞蹈片段师:热烈高涨的情绪过后,让我们沉淀下来,欣赏一段舞蹈,看一看舞蹈表现了怎样的情绪?(教师跳舞蹈片段)介绍河北民歌“放风筝”2.聆听作品第二主题(1)感受器乐演绎的“放风筝”。师:在管弦乐作品《对花》中也有三段“放风筝”旋律,请同学们运用“作品分析卡”分析管弦乐是如何通过音乐要素演绎放风筝的。(2)通过音乐要素对作品进行分析理解。三次“放风筝”旋律相同但给人不同的感觉。音色:长笛、弦乐组、管弦乐。越来越丰满。力度:渐强。力度的渐强使得情绪层层递进。速度:慢情绪:柔美,悠扬的(3)律动演绎“放风筝”旋律。观看了舞蹈“放风筝”,欣赏了管弦乐队演绎的“放风筝”,让我们带着手中的小风筝随音乐一起舞动!(三)欣赏作品《对花》第三部分(5分钟)1.聆听作品再现部分。师:作品进行到这里并没有戛然而止,你期待接下来的音乐怎样发展,是继续悠扬还是回归热烈?让我们带着期待继续欣赏!作品再现的是哪一部分主题?通过音乐要素对作品进行分析。音色:短笛、提琴组力度:强速度:快情绪:热烈、欢快地对比分析两次“对花”主题(四)完整聆听(7分钟)1.师生交流聆听作品的感受。管弦乐《对花》由三部分组成,全曲以多变的节奏、对峙的音色和丰富的力度变化描绘出对歌场上欢腾热烈地场面。接下来让我们欣赏由国家大剧院管弦乐队为我们带来的“对花”,欣赏后请将你的音乐感受与大家进行交流分享。2.介绍作曲家、《炎黄风情》。 师:分享两个关键词:亲切、自豪 (1)亲切:介绍曲作者鲍元恺 亲切感源于:老师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而曲作者鲍元恺先生正是天津音乐学院的教授。(2)自豪:介绍《炎黄风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自豪感源于:《炎黄风情》是由24首民歌为主题创作的管弦乐作品,管弦乐因有《炎黄风情》而不在只是西方音乐。师生:为民族艺术点赞1.欣赏其他民族地区的民歌(2分30秒)2.编创歌词,演绎作品(2分30秒) 观看“对花”视频 答:用对歌的形式进行“对花”生:用“da”、“la”模唱“对花”旋律听老师范唱分组、分角色演唱师生合作演唱听管弦乐版“对花”听管弦乐版“对花” 答:两次聆听作品片段,重温双簧管(悠扬)、长笛(清新)、短笛(明亮)和小提琴(如歌的)的音色。为四件“对花”的乐器进行排序,区分两次对花的演奏乐曲。第一次:双簧管、长笛第二次:短笛、小提琴模仿四种乐器的演奏方式 分别从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对本段音乐进行分析。欣赏舞蹈,体会舞蹈的情绪。视听结合聆听作品完善作品分析卡结合作品分析卡,分别从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对本段音乐进行分析。随老师进行舞蹈律动带着问题欣赏再现部分。答:作品再现第一部分“对花”主题分别从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对本段音乐进行分析。交流、分享聆听音乐的感受。了解作者鲍元恺、了解《炎黄风情》组曲。观看视频为“对花”旋律编创歌词 熟悉“对花”旋律。为学习管弦乐“对花”做铺垫。了解河北民歌“对花”模唱巩固“对花”旋律通过特殊节奏的处理,体会“对花”旋律的特点。体会“对花”一问一答的形式,为器乐问答的演奏形式做铺垫。感受器乐“对花”的魅力分析作品结构 将知识进行迁移训练,为听辨乐器做准备听辨“对花”主题主奏乐器通过音色分析作品第一部分巩固“对花”旋律通过音乐要素分析作品第一主题感知作品第二部分音乐,体会本段音乐情绪。了解河北民歌“放风筝”运用“作品分析卡”培养学生通过音乐要素分析作品的能力。通过音乐要素分析音乐作品。培养聆听欣赏音乐的习惯。感受音乐作品“放风筝”的意境。巩固“放风筝”旋律。通过音乐要素分析作品。提高学生音乐欣赏习惯。与第一部分“对花”旋律进行对比。分析作品曲式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欣赏音乐的习惯。介绍作曲家及作品《炎黄风情》,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完成德育目标。激发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热情。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作品欣赏作品欣赏作品欣赏作品欣赏三、拓展延伸(5分钟)
四、教师小结 (2分钟) 民族音乐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家主席习近平说: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会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成为民族艺术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带着手中的小风筝,将今天的所听所感分享给你的亲人朋友,愿我们的民族艺术之花盛开在世界的百花园。 强化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将音乐课堂延伸至课外,树立文化自信。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本次授课,从音乐《对花》的学习特点出发,紧紧围绕目标,以生为本,设计教学,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音乐欣赏也是如此,本课中表现“对花”的乐器是学生已经掌握的音乐知识。课堂上我将知识进行迁移训练,合理利用学习资源,使音乐欣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学生通过音乐要素分析作品、积极参与表演,体会到了音乐的意境与美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培养学生,通过音乐实践,逐步提高音乐欣赏能力。以学生的视角,理解分析作品,拉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情境与意境。
《对 花》
教 学 设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