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30 16:1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社 戏
(小说)
鲁迅
鲁迅与课文写作
鲁迅的《社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蓬勃发展起来的白话短篇小说中的名篇之一。作为一篇现实主义的作品,它源于作家的生活实感,不少情节都有原型可循。例如:鲁迅的外婆家安桥头,与鲁迅笔下的平桥村极为相似。鲁迅年少时,每年都要随母亲到安桥头小住几日,结交了不少农家少年,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生活原型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就成为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环境。
鲁迅的外婆家安桥头
作 者 简 介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鲁迅:
代表作品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 ,杂文集《坟》等。作品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惮( ) 踱( ) 棹( )
归省( ) 行辈( ) 撺掇( )
凫水( ) 橹( ) 旺相( )
字词学习
◆生难字
dàn
duó
zhào
xǐnɡ
hánɡ
cuān duo


xiànɡ
撮( ) 桕树( ) 怠慢( )
篙( ) 磕( ) 潺潺( )
弥散( ) 蕴藻( ) 家眷( )
筋斗( ) 楫( ) 蹿( )
cuō
jiù
dài
ɡāo

chán

yùn
juàn
dǒu

cuān
◆多音字
( )归省
( )省心
( )一哄而散
( )哄骗
( )哄笑


xǐnɡ
shěnɡ
hònɡ
hǒnɡ
hōnɡ
◆词语集注
乐土:安乐的地方。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宛转,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
弥散:弥漫消散。
漂渺:通常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带着问题扫读课文,思考课文情节:
问题1:
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
围绕这一中心情节写了哪些事情?
答案:
看社戏
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
(开端)
(发展)
(发展)
(高潮、结局)
问题2:
除了看社戏外,文中还写了其它活动或事件吗?
(提示:看文章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你找到了吗?)
答案:
开头:
结尾:
随母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等有趣的乡间生活。
和六一公公的对话、六一公公送豆
那么,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呢?
问题3:
答案: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如下:
看社戏
一、看戏前
二、看戏中
三、看戏后
(1~3自然段)
(4~30自然段)
(31~40自然段)
认识小说:
小说——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和 侧面描写等。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三要素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
这是一篇 ,虽然是以作者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但“我”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鲁迅。课文是《社戏》这篇小说的节选,“表达了作者对 的怀念,特别是对 的眷恋”。
小说
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
少年时代生活
填空练习
2、看戏本身也写得不多、不详,那么作者写了些什么?是什么使“我”难以忘怀呢?
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导读思考:
1、那夜吃的是什么豆?看的是什么戏?真的那么好吗?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写社戏的?
3、看戏前波折引起“我”怎样的心情变化?
4、作者怎样描写月夜行船沿途景色的?有何作用?
2、淳朴无私,友好相处——这里有多么淳朴的人
课文描绘了农村少年的群像,着重刻画了双喜的形象,还有阿发等人;此外还勾勒了六一公公淳朴、热诚和宽厚的性格。——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表现出来的。
双喜?
六一公公?
:聪明伶俐,亲切体贴;能拿主意,善解人意。
:淳朴热情,老实厚道。
1、偏僻的平桥村—— “在我是乐土”
(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于幽幽南山”;
(3)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1、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写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讲解课文第二部分:看戏中
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
一层:
二层:
三层:
四层:
(4~9)
(10~13)
(14~21)
(22~30)
2、分析课文第一层(4—9)
(1)“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a.叫不到船
b.不准和别人一同去
c、大人不让我和伙伴们同去(不可靠)
a.八叔的船回来了
b.少年们愿意与“我”同去
c.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波折
转机
好处:
一、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二、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 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2)这一层有很多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语句,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盼望
焦急
失望
猜测
沮丧、赌气
高兴、有希望
兴高采烈
作用:
突出了要去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看社戏的乐趣做铺垫。
(3)齐读第一层,加深理解。
双喜的几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突出地表现了双喜聪明机智、果断自信、考虑事情周密的性格特点。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对比:“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的沮丧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地写出了“我”如愿以偿的喜悦。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动作描写: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表现了小伙伴们熟练敏捷的驾船技巧、勤劳能干的品质和去看社戏时的急迫、兴奋的心情。
(1)既然戏不好看,大家都一致赞同回去,而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
归航偷吃罗汉豆
(2)在偷吃这一过程中,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我们来看课文。
重点描写了“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剥”、“吃”等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如:
在地里“往来的摸了一回”的独特动作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语言
表现了他热情好客、淳朴无私的高贵品质。
偷豆时征求阿发的意见
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
表现他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
阿发
双喜
所以我们说:
“偷”豆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淳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快乐。
(偷吃罗汉豆后,我们的船便到了平桥村了,双喜向我的母亲汇报都安全返回。母亲也由担心、生气转为高兴。然后大家各自回去了。)
(3)由此我们可以想想,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①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
②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
③所谓“醉 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 种气氛、感觉。
小结
我们主要分析了文章的核心部分(第二部分):去赵庄看社戏。依次按照“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顺序一一展开,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少年儿童们自由自在与天真淳朴。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侧面描写突出船快
朗读22~23段,思考: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
景物美,船快。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小 结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看戏前的波折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下归航
拓展练习:
1、有人认为本文直接写社戏的内容太少,而写社戏以外的内容太多,因此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为什么
2、课文中关于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景物都写得充满诗情画意。你有没有过“人在图画中”的经历?描绘给老师和同学听听。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