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项-文言文阅读(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项-文言文阅读(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30 10:42:1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小升初专项-文言文阅读-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文言文阅读
小古文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双目失明。
1.解释短文中带点字的意思。
恐:_____________ 戏:______________ 闻: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臣闻之”的内容。
3.联系上下文,先选择,再填空。
①昧行 ②炳烛而行
师旷告诉平公,老年学习,就好比( );不学习呢,就好比( )。这样一比较,当然是( )更好。
由此可见,“昧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晋平公和你讨论这个老年学习的话题,你会怎么劝说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5.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掉进)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代词)
6.对本文的作者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基 明朝 B.列子 战国
C.韩愈 唐朝 D.韩非 战国
7.“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9.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B.处士笑/而然之
C.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是源于生活的,要仔细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B.不迷信权威,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C.“处士笑而然之”的意思是“处士笑了笑,觉得他说的对”。
D.艺术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可以不符合实际。
文言文阅读。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②卮③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④。”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②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③卮(zhī)古代一种盛酒器皿,类似壶。④为之足:给它画上脚。
12.下列选项中“亡”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终亡其酒 B.亡羊补牢 C.生死存亡 D.大道以多歧亡羊
13.请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写在横线上。
14.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北人食菱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仕:做官。③坐:因为。
16.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
(2)仕于南方( )
(3)席上食菱( )
17.翻译下面的句子。
北土亦有此物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试用一句话评价文中的“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9.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1)郑人 A.姓郑的人。B.一个郑国人。( )
(2)置之其坐 A.座位。B.坐下。( )
(3)吾忘持度 A.度过。B.尺码。( )
20.这则寓言写的是______________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小短文,完成练习。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1.“取之,信然”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王戎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去摘李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通过理解短文,我认为王戎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练习。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24.根据文意,补全成语。
螳螂捕蝉,___________。
25.解释加点的字。
(1)欲取蝉( )
(2)黄雀延颈,欲啄螳螂( )
26.依次写出文中加点字“其”的具体指代义。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4)___________ (5)___________ (6)___________
27.这则寓言给我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①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②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⑤给以书,遂成大学⑥。
【注释】①引:引来,使出现。②邑:同乡。③文不识:人名。④与:给。⑤资:借。⑥大学:很有学问的人。
28.解释下列加点字。
(1)邻舍有烛而不逮( ) (2)主人怪( )
29.翻译下列句子。
(1)衡乃穿壁引其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匡衡为什么“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联系上下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凿壁偷光》给你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sì shì)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32.用“\”画去文中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3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仔细读下面的对话,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对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恐怕 取笑 听说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3. ② ① ② 摸着黑行走 4.人到老年,精力和记忆力都大大衰退,比起青年人来,学习上的确存在更大的困难。但是,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困难再大也是能够克服的。
【解析】1.此题考查字词解释。
恐:恐怕,担心,害怕。
戏:作弄,戏弄。
闻:听说,听闻。
2.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读文,臣闻之后面是冒号,后面为“臣闻之”的具体内容: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意思是: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
3.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填空。
①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②炳烛而行:点上蜡烛走路。
读文可知:师旷告诉平公,老年学习,就好比点上蜡烛走路(故选②炳烛而行);不学习呢,就好比在黑暗中行走(故选①昧行)。这样一比较,当然是点上蜡烛走路(故选②炳烛而行)更好。
昧行:摸着黑行走。昧,黑暗。
4.此题考查语言表达。
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这一比喻,很形象,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所以晋平公为之称善。
劝说别人实际是一个沟通引导的过程,可以从晋平公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来说服、给予温暖来进行劝说。
如: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虽然精力和能力有限,但是老年学习好处也很多,有利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有利于老年人脑功能的维护与发展。
【点睛】《师旷论学》,出自《说苑》,作者是西汉人刘向,该书说的是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的道理。
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5.A 6.D 7.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意思近即可) 8.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意思近即可)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A.正确。誉之曰:称赞他说。誉:称赞。
B.错误。于物无不陷也: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陷:击穿。
C.错误。吾矛之利:我的矛很锋利。利:锋利。
D.错误。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夫:语气词,无意义。
6.本题考查作者。《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非所著,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古文内容,其人吹嘘“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别人问他“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他无法回答,可知:这人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自然无法回答。
8.本题考查寓言的启示。
自相矛盾,指的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世上不大可能同时存在无坚不摧的矛和牢不可破的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三思而后行,不要前后抵触,无法自圆其说。
【点睛】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9.A 10.有一天,杜处士把珍藏的书画拿出来晒,有一个牧童看见戴嵩画的这幅画,拍着手掌大笑。 11.D
【解析】9.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一般根据句意来,名词间不分开。
A.正确,“好书画”指喜欢书画,“书画”不能分开,故朗读节奏为“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意思是收藏的书画有数百件,朗读节奏可划分为“所宝/以百数”。
B.错误,“处士笑而然之”的意思是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正确节奏应划分应是“处士/笑/而然之”。
C.错误,“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意思是: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织工。正确节奏划分是“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故答案选A。
1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结合上下文和所学的文言文字词的意思组织语言即可。“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的意思是: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戴嵩的《斗牛图》,拍手大笑。
1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故选项A、B正确。C项“处士笑而然之”的意思是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故C正确。D项中“艺术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可以不符合实际。”在此篇文言文中并未体现,故D错误。
综上所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项。
【点睛】参考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12.C 13.画蛇添足 14.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15.做事不要多此一举,不然会得不偿失。
【解析】12.本题考查多义字的理解。
A.“终亡其酒”出自《画蛇添足》,意思:最终失去了酒。亡:失去。
B.“亡羊补牢”的意思: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亡:丢失。
C.“生死存亡”的意思:或者生存,或者死亡,形容事关重大或形势极端危急。亡:死亡。
D.“大道以多歧亡羊”为战国列子《歧路亡羊》的经典名句,意思:大路因为岔路多致使羊丢失,比喻因事情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路。亡:丢失。
故意思不同的一项是:C。
13.本题考查给文章拟标题。
通过读短文和结合参考译文可知,短文讲的是一个人在画蛇时给蛇添上脚而失去了酒,从而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故可以拟标题:画蛇添足。
1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
结合参考译文和句子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来翻译句子,固:本来;无:没有;安:怎么;之:代词,蛇。“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的意思: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1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揭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来概括即可。
由“为蛇足者,终亡其酒”可知其寓意:(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点睛】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会有剩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 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酒。
16. 知道,认识 在 酒席 17.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18.示例:不懂装懂,最终只会被大家所取笑。
【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释义。
通过译文可知“北人生而不识菱者”这句话中的“识”是认识,知道的意思。
“仕于南方”中的“于”是在的意思。
“席上食菱”中的“席”字是酒席的意思。
1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句子的翻译。
通过对全文的译文可知“北土亦有此物否?”是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1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拓展。
我们要知道文中的“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再根据他所具有的性格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做出解答。
北人的性格特点是:强词夺理、不懂装懂。他把生长在水中的菱角说成是在士里长的,硬把自己不知道的说诚知道的,不但让大家取笑,还显示出他爱慕虚荣。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写出其中的一两点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 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 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9. B A B 20. 一个郑国人买鞋 做事情不要脱离实际,不要迷信教条,要学会灵活变通
【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文字义。
(1)郑人:郑国人。郑:郑国。
(2)置之其坐:把它放在座位上。坐:通“座”,座位。
(3)吾忘持度: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度:尺码。
2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
文章主要说的是一个郑国的人去买鞋,因过于相信“尺度”而不相信自己的脚,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这篇短文告诉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1.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22.因为他认为结在路边的李子没有人采摘,肯定是李子味道不好。 23.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解析】2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信然:确实如此。之:指李子。
这句话意思是: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2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掌握。
结合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可知答案。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句话意思是: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2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根据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文中大家都跑着去摘李子,只有王戎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在路边的李子没有人采摘,肯定是李子味道不好,所以他是个聪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4.黄雀在后 25. 捉 伸长 26. 树 蝉 螳螂 黄雀 它们的 它们的 27.做事情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深思熟虑,将目光放长远。
【解析】24.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积累能力。
通读全文,根据文言文内容可知成语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螳螂捕捉知了,却不知道黄雀在身后等着啄它。比喻只贪图眼前利益,不知有人正在算计他。
25.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意思:螳螂弯曲着身体贴在树上,想扑上去猎取它。取:捉。
“黄雀延颈,欲啄螳螂”意思: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延:伸长。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①“园中有树,其上有蝉”提到了树,因此“其”是指树。
②“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是接前一句“蝉高居悲鸣,饮露”,因此“其”是指蝉。
③“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是接前一句“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可知“其”指的是螳螂。
④“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是接前一句“黄雀延颈,欲啄螳螂”,可知“其”指的黄雀。
⑤“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意思:是这三个家伙,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自己眼前的利益。可知“其”指的是“它们的”。
⑥“而不顾其后之患也”意思: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可知“其”指的是“它们的”。
27.本题考查主旨概括。
文章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却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要将目光放长远。
【点睛】译文: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在高高的树上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弯曲着身体贴在树上,想扑过去捉住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自己旁边!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人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这三者都力求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隐藏的祸患。
28. 及,到 对……感到奇怪 29. 匡衡就在墙上凿了一个洞将光引过来。 匡衡于是给他家做佣人,但是不要报酬。 30.他想用做工的钱去换主人文不识家的书读。 31.示例: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好好读书,向匡衡学习。
【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读。
《凿壁偷光》出自由汉代人刘歌的东晋葛洪辑抄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卷二,翻译如下:国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国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国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国衡成了有学问的人。通过译文可知,“邻舍有烛而不逮”中的“逮”字的含义是及,到的意思。“主人怪”中的“怪”字是感到奇怪的意思。
29.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句子的释义。
通过译文可知:“衡乃穿壁引其光”这句话的含义是:匡衡就在墙上凿了一个洞将光引过来。“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这句话的含义是:匡衡于是给他家做佣人,但是不要报酬。
3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过阅读全文可知“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能读书。对于不要报酬这件事主人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我希望把你家的书都读遍了。所以匡衡是为了读到主人家的书去做帮工,但不求报酬的。
3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延伸。
仔细阅读全文,通过对文章的释意和理解,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写出我们的真实感受。首先,通过《凿壁偷光》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勤奋努力的重要性;其次,告诉我们即使没有富足的家庭条件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也不能轻易放弃学习,最后,要相信一分耕耘一份收获,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点睛】参考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32.应画去的读音是:sì shèng zhǐ wéi yīng qíng 33. 拜见。 于是,就。 给……看。 说。 没有。 听说。 34.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示例: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解析】32.本题考查字音。
氏: shì,姓。
甚:shèn,副词。很;极。
诣:yì,到某人所在的地方。
为:[wéi],做;[wèi],表示原因、目的。这里读“wèi”;
应:[yīng],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yìng],回答或随声相和。这里读“yìng”;
禽:qín,古代是鸟兽的统称。
3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意思。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诣:拜见。  乃: 于是,就。
(2)孔指以示儿曰: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
示:给……看。
曰:说。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未:没有。   闻:听说。
34.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1)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孔君平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的回答很妙,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此外,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还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体现出了杨氏之子的聪慧机智,思维敏捷。两人一闯一答,碰撞出智慧火花。
【点睛】参考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一些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