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新化县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历 史
一、选择题(共16题,共48分)
商汤以夏桀“弃捐五帝之恩刑,推厥三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醉,天命噬(杀死)”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A.以不行宪法作为开战说辞 B.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
C.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 D.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根据以下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观点 作者、出处
共 40 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
共 36 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 (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
共 46 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谭其骧《秦郡新考》
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 2002 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
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南朝画家张僧繇善画佛道人物,下图是其作品(梁令瓒临摹),画面凹凸,有立体感,画中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这反映了当时
A.中外宗教、艺术交流融汇 B.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
C.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D.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据汉冶萍公司档案记载: 1908 年, 汉阳铁厂与另外两家企业合并为商办的“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如图为该公司发行的股票。这些记载和图片
A.表明中国企业主要依靠政府投资 B.反映了汉冶萍公司的筹资情况
C.表明洋务企业由军用转变为民用 D.说明洋务企业就此开始走向市场
1897 年上海举办了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某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积极推广西方的生活方式
C.西方舞会与中国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的生活方式
“五四运动”是民国时期流行话题的分水岭。如表中流行话题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段 流行话题
五四运动前 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戏剧改良
五四运动后 平民、劳工、劳动、阶级
A.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 D.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
江西这片红色土地拥有“人民军队的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的美誉,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C.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形成
D.湘赣边秋收起义、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读图,此图反映解放战争时期某一阶段的战争态势。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A.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 B.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D.国共战略决战开始
如表是我国 1952 年和 1957 年各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 年 19% 1.5% 0.7% 71.8% 7%
1957 年 33% 56% 8% 3% 1% 以下
A.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要求 B.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完成
C.体现出当时经济建设的冒进思想 D.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如图是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1949—1960 年城市化发展集中在沿海地区
B.1960—1978 年因政府政策出现逆城市化
C.1978 年至今我国已经完成城市化
D.1949 年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迅速
《掷铁饼者》原先为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青铜作品,今已不存。如图为罗马时代的复制品。塑像捕捉了运动员身体发力,准备掷出铁饼的瞬间,整体上呈现出运动的美感。这一雕塑
①直接反映出古希腊人对宙斯的敬意
②生动体现了古希腊的奥林匹亚精神
③折射出古罗马人对希腊文明的继承
④艺术地再现了古代希腊公民的素养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观察如表,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此现象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响是
西班牙、葡萄牙从美洲掠夺 1521~1544 年间每年平均 1545~1560 年每年平均
黄金 2900 公斤 5500 公斤
白银 30700 公斤 246000 公斤
A.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C.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如图为某同学在学习西方近代民主政体时制作的政权结构示意图。该图能够说明
A.英国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B.美国践行了三权分立原则
C.法国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德国具有专制主义的色彩
如图是 1750~1851 年英国专利授予量示意图。由此可以推知英国
A.工业革命促进专利制度诞生 B.英国垄断近代自然科学成就
C.科学理论和新技术紧密结合 D.知识产权保护适应经济发展
苏联国民生产总值(GNP)在1928年至1952年间增加了3.5倍,这一发展速度超过了同一时期其它任何国家。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 1939年的10%.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活跃了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
B.斯大林体制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
C.集体农庄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赫鲁晓夫改革中“物质利益原则”的推动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中写道:“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们发现,他们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B.全球化会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C.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二、综合题(共4题,共52分)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通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 材料一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2) 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3) 综上,比较早期儒家和朱熹关于人欲的思想。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 依据上图,指出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发展的趋势。
(2) 指出 1950 年前后与中国建交的主要国家类型。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76 年至 1979 年,中国外交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4) 依据上图,指出当下中国外交逐渐呈现出怎样的外交布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英国的工业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英国君主赋予了外国熟练工匠特许经营权,鼓励他们定居英国。1624 年,英国议会颁发了《垄断法》,正式确立了近代意义的专利法律制度。《垄断法》宣告了以往国王授予的专利权无效,规定以后凡新产品的第一发明人将向其授予专利证书,享有不超过 14 年独占生产、制造、销售、转移等权利。该法令颁布后,英国专利授权量有了明显的上升。
——摘编自【德】布鲁诺·范·波特斯伯格等《欧洲专利制度经济学:创新与竞争的知识产权政策》
材料二
下表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日本推行知识产权保护大事记。
1885 年 日本专利所所长高桥是清借鉴欧美经验,主持修订了《专卖特许条例》,对专利的种类、专利的保护期、专利的损害赔偿等做出界定。
1899 年 此前西方要求日本加入旨在明确专利国界、防范国际假冒侵权的《巴黎公约》。日本并未马上答应,反以加入《巴黎公约》为砝码,促成了与西方各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修约成功后于 1899 年正式加入《巴黎公约》。
1905 年 因外国人专利申请量剧增,且技术含量较高,日本在借鉴德国的基础上,制定了《实用新型法》,不惜重金引进专利,然后改造创新,产生了大量契合日常生活的实用型发明,助力日本轻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昌柏《知识产权经济学》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颁布《垄断法》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近代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特点,并简析日本重视专利立法的原因。
(3)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就专利立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看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 1582 年正式颁行格里高利历,以取代儒略历。格里髙利历,现因全球通用,即公用之历法,故称“公历”。相对而言,儒略历与回归年误差较大,格里高利历法较儒略历法更科学,它与回归年的误差比儒略历更小。格里高利历的推广有一个历史过程,下表是采用格里高利历的时间和国家、地区情况。
1582 年 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佛兰德、荷兰、洛林、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和德意志大多数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国家,首先采用了格里高利历
1700 年 挪威、丹麦、所有德意志地区和荷兰的新教国家,以及巴塞尔、苏黎世、日内瓦等瑞士的新教州,纷纷接受格里高利历
1752 年 英国采用格里高利历,格里高利历不仅适用于整个大不列颠,也适用于其殖民地和自治领
1753 年 瑞典和芬兰先后采用格里高利历
1873 年 日本成为最早接受格里高利历的非基督教国家
1875 年 埃及采用格里高利历
1912 年 中国宣布采用格里高利历
1916 年 保加利亚采用格里高利历
1917 年 爱沙尼亚采用格里高利历
1918 年 俄国采用格里高利历
1919 年 南斯拉夫采用格里高利历
1924 年 希腊采用格里高利历
1925 年 土耳其采用格里高利历
——根据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整理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时间标准化与全球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1-16 CDABD BBBDB DBCDBB
17.
(1) 富贵应取之有道,安贫乐道。(追求道义,不贪恋富贵。)
(2) 进步之处:理学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主张力行,具有务实精神;肯定人的正常欲望,反对奢糜之风。
背景:南宋统治阶级的道德败坏、奢侈无度;商业繁荣,市民追求享乐;受佛道思想的影响。
(3) 相同点:两者都肯定正当的人欲。
不同点:前者强调在人欲应符合道义,后者指出人欲应符合天理(公道与良知)。
18.
(1) 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中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增加较快。
(2) 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国家;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3) 表现: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等,中国迎来建交高潮。
原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力发展(“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中国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调整了外交政策;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也促进了外交关系的发展。
(4)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19.
(1) 打击了国王特权,提高了议会的立法地位;为技术的发明、创新提供了法律支持;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2) 特点:借鉴欧美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与保护国家主权相结合。
原因:明治维新借鉴了西方的经验;假冒侵权等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本近代工业薄弱,亟须激发民众的发明热情;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国际竞争加剧。
(3) 合理的专利立法有助于保护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过度的专利立法则会妨碍技术的传播,制约市场的形成和深化;专利立法应当关注本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
20. 示例
论题例举:格里高利历成为公历是全球化进程的结果。
格里高利历的通用推动了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时间标准化与全球化相互促进。
阐述纲要(就论题作相应调整):
从格里高利历的推广过程来看,其早期的进程与宗教的联系比较明显。16、17 世纪,欧洲发生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因宗教、政治立场的差别,格里高利历起初只能在天主教国家推行,新教、东正教国家对其予以抵制。
但是,随着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在对待格里高利历的问题上,人们更注重于时间的精确性和时间标准趋同在全球交往中的便利性和实用性。18 世纪新教国家开始接受格里高利历,19 世纪 70 年代起格里高利历的使用扩大到非基督教世界。
信奉东正教的国家对格里高利历的抵触更强一些,20 世纪以前,没有一个东正教国家接受格里高利历。但随着 20 世纪的到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格里高利历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信奉东正教的国家也陆续采用了格里高利历。
总之,随着世界联系和全球交往的不断加强,起初只在天主教国家推行的格里高利历,陆续被推广到新教国家、非基督教世界。随着格里高利历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信奉东正教的国家也陆续采用了格里高利历,融入全球化这一世界性的潮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