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贾岛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鹭鸶
贾岛
求鱼未得食,沙岸往来行。
岛月独栖影,暮天寒过声。
堕巢因木折,失侣遇弦惊。
频向烟霄望,吾知尔去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鹭鸶捉不到鱼而在沙岸上徘徊,暗指诗人自身因科举考试屡遭失败的尴尬。
B.颈联通过写鹭鸶巢穴被毁,痛失伴侣,写出鹭鸶无家无亲、孤独寂寞的悲惨处境。
C.尾联写鹭鸶在云霄中频频向天凝望,借以抒发诗人受挫后绝不放弃希望的不屈精神。
D.全诗托物言志,隐喻了诗人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之境遇,揭示出无法实现理想的悲剧。
2.本诗颔联历来被人称赞,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山友长孙栖峤
贾岛
此时气萧飒,琴院可应关。鹤似君无事,风吹雨遍山。
松生青石上,泉落白云间。有径连高顶,心期相与还。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气候萧条冷落渲染,写诗人猜想友人闭门弹琴,言辞间满含关切之意。
B.颔联先将友人与清高之鹤相比,然后描写风雨笼罩秋山之景,照应首联。
C.尾联写盘旋小径可达高山之顶,诗人期望友人能早日从山上返回。
D.本诗表达思念挚友之情,语言平实,不假雕饰,但语句颇显推敲功力。
4.本诗颈联写景优美,意蕴丰富,试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贬谪潮州刺史。他在赴任途中遇侄孙韩湘,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寄韩潮州愈》。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就体现了诗人与韩愈不同寻常的情谊,表达了他愿陪韩愈一道受苦的深厚友情。
B.颔联直书别后景况,写诗人与韩愈之间书信往来,表明二人之间的肝胆相照,真情永驻。
C.颈联运用对比手法,一“悬”一“浸”,一高一低,形象地描绘了韩愈赴任路途的艰险。
D.此诗颔联上句写实,下句写悬想,虚实结合抒写情感,字字句句均发自内心,耐人寻味。
6.有人评此诗尾联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悲酸之语,反其意而用之。请谈谈你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饶州张使君①
贾岛
终南云雨连城阙,去路西江白浪头。
滁上②郡斋离昨日,鄱阳农事劝今秋。
道心生向前朝寺③,文思来因静夜楼。
借问泊帆干谒者,何人曾听峡猿愁?
注:①张使君,唐末饶州太守,贾岛送其赴任作此诗。饶州,唐代治所在今江西鄱阳县。②滁上,即滁州,治所在今安徽省滁县。③寺,古代官署名。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送别张使君时,终南山至京城一带阴雨绵延,烘托了离别的感伤气氛。
B.诗人想到张使君前往饶州要经过白浪翻涌的水路时,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C.诗人规劝张使君到任后积极从事农业生产,肺腑之言可见他与张使君交情之深。
D.夜深人静,身居小楼,文思涌现,作者想象的这一场景让人感受到张使君的才华。
8.尾联通过“借问”“干谒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人适越
【唐】贾岛
高城满夕阳,何事欲沾裳。
迁客蓬蒿暮,游人道路长。
晴湖胜镜碧,寒柳似金黄。
若有相思梦,殷勤载八行①。
注:①八行:指书信。旧时书信多八行一页,故得其名。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句写景,送别之时,城关高耸,夕阳满天,此情此景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B.颔联回答了首联的“何事”,写离人被贬,此去蓬蒿路长又逢日暮相送,自然伤心。
C.此诗围绕“送”写景抒情,尾联写彼此可书信往来,倾诉相思,足见诗人体贴深细。
D.本诗语言清丽典雅,一反贾岛“瘦硬”之诗风,但仍然能体现诗人工于炼字的特点。
10.颈联所写之景与前两联截然不同,请结合全诗分析此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写诗人途经山村,听到远处传来流水之声,以声衬静,更显环境之幽静。
B.三四两句视听结合,营造出一种阴森萧瑟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受。
C.颈联转写夜景,新月初升还未能照彻长夜,此时边关烽火燃起,紧迫之感油然而生。
D.本诗语言极尽推敲却又不露痕迹,如“怪”“恐”“亲”等词既精练传情又贴切自然。
12.此诗以“寒水”始,以“烟火”终,整首诗感情极富变化,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C“借以抒发诗人受挫后绝不放弃希望的不屈精神”错误。尾联写诗人无路可走,进退维谷。
2.①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②描写鹭鸶在岛上独自栖息,只有自己孤独的影子相伴,傍晚时分,天气寒冷,只听得到冷风吹过的声音,③营造出寂寞凄凉的氛围,从而借鹭鸶没有同伴的孤独,暗示自己孤立无援的生活现状。
3.C“诗人期望友人能早日从山上返回”曲解诗意。尾联上句说“有径连高顶”,同时颈联对山景的描绘又极美,可见诗人也想摆脱世俗的羁绊,“还”山过隐居的生活,而不是希望友人早日返回山下。
4.①颈联运用想象、动静结合等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逸趣的松石云泉图。诗人遥想友人居住的山中,苍松生长于青石之上,清泉从白云间洒落,不禁充满向往之情。
②苍松、青石象征着坚贞,清泉、白云象征着高洁,诗人撷取这些意象,寓情于景,寄托着对友人高尚品质的景仰与赞美之情。
5.C“运用对比手法”“路途的艰险”错误,“悬”和“浸”并不属于对比。此外,“海浸城根”是说潮州濒海,海潮浸到城脚,暗指该地处境凄苦,并非描绘路途艰险。
6.①尾联的大意是:南方山林间湿热郁蒸、能致人疾疫的瘴气,总有一天会像风卷残云那样一扫而光。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整个大地也将变成琼玉般的银装世界。②尾联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句,一反其意,别开生面地设想瘴气一扫而光,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寄寓了诗人美好的懂景和期望。
C“规劝张使君到任后积极从事农业生产”错,应该是指张使君到任后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劳动,除了二人友情深厚,也可见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内在情感。
8.通过假设对干谒者的询问,表达了对他们追求功名而不知仕途艰辛的慨叹以及对友人劳苦奔波的同情。
9.D“语言清丽典雅”错。结合“满夕阳”“欲沾裳”以及“胜镜碧”等可知语言特点应是清丽而又朴实。
10.①情感表达方面:颈联描写了阳光明媚,碧湖胜镜,柳芽似金的初春美景,与上联离别的孤独凄苦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表达了对孤苦远游之友的安慰。
②结构安排方面:承上启下,为尾联对友人的劝慰作铺垫。
C“边关烽火燃起,紧迫之感油然而生”理解错误,“边烽不过秦”意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边关平安无事,环境转向宁静安谧,心情得以平静。
诗的前两联写诗人日暮时分独行山路,四周人烟稀少,耳边传来流水声及怪鸟的啼叫声,环境阴森萧瑟,表明诗人一开始内心有些害怕;后来新月升起,边关平安无事,环境转向宁静安谧,心情得以平静;最后看到山村人家的炊烟,内心感到亲切温暖,流露出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