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以及简单实验的设计。
3.知道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问导入:
我们发现在寒冷的冬季,水易结成冰,而食盐水、食醋不易结成冰,这是为什么?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些内容。
(二)新知探究
知识点1 溶液
问题讨论:在20 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蔗糖消失。用分子观点解释这一现象。糖水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学生总结:蔗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的间隔中去了。糖水中糖还保持其性质(糖水有甜味),所以是混合物。
教师总结:
蔗糖放进水中后,很快就“消失”了,它到哪里去了呢?原来,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在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蔗糖的水溶液,简称蔗糖溶液。
视频展示: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问题讨论:如果把食盐放在水中?
教师总结:
如果把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放到水中,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也形成稳定的溶液,只不过氯化钠在水溶液中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与水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其中任意的一部分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视频展示: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
教师讲解: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讨论:溶液这种混合物对比其他的液体有何特点?
教师总结:
(1)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相同,如密度、浓度、颜色等。
(2)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讨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讨论并填写表格。
体系 溶质 溶剂
气+液 气体 液体
固+液 固体 液体
液+液 无水 量少 量多
有水 非水物 水
教师总结:
1.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气体;
2.液-液互溶:多——溶剂,少——溶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3.根据名称判断:溶质的溶剂的溶液(若溶剂为水可省略不读)。
讨论:指出下列溶液中溶质、溶剂各是什么?
(1)硫酸铜溶液(溶质:CuSO4;溶剂:水)
(2)稀硫酸(溶质:H2SO4;溶剂:水)
(3)75%的医用酒精(溶质:C2H5OH;溶剂:水)
(4)油脂溶解在汽油里(溶质:油脂;溶剂:汽油)
(5)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溶质:白磷;溶剂:二硫化碳)
(6)盐酸(溶质:HCl;溶剂:水)
(7)CO2溶于水的溶液(溶质:H2CO3;溶剂:水)
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 mL~3 mL水,分别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 mL~3 mL汽油,再分别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表格。
溶剂 溶质 现象
水 碘 几乎不溶(溶液黄色)
汽油 碘 溶解,溶液紫红色
水 高锰酸钾 溶解,溶液紫红色
汽油 高锰酸钾 几乎不溶
实验结论:物质的溶解性不仅与溶质有关,还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探究实验: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水 酒精 分层 均匀混合 不分层 水和乙醇能够互溶
讨论:溶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用途,请你谈一谈。
1.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
3.医疗上用的多种注射器也都是溶液,如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等。
(三)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充分振荡后可得到溶液的是( )
A.泥沙 B.奶粉 C.蔗糖 D.植物油
解析:蔗糖易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而泥沙、奶粉和植物油难溶于水,形成的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不是溶液。故选C。
2.有一杯食盐水,若上部的密度a g/cm3,则下部的密度是( )
A.大于a g/cm3 B.等于a g/cm3 C.小于a g/cm3 D.无法判断
解析:因为溶液是均一的,各部分性质都相同,上部的密度和下部的密度相同都是ag/cm3。故本题选B。
3.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碘酒: ;
(2)稀盐酸: ;
(3)酒精溶液: 。
解析:在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故答案为:(1)溶质:固体碘;溶剂:液体酒精;(2)溶质:氯化氢气体;溶剂:水;(3)溶质:酒精;溶剂:水。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知道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是溶剂,被溶解的物质是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液体和液体相溶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若溶液中有水,不论量多量少都是溶剂。
(五)作业布置
将自己家中现有的物质制成溶液,并写成小论文形式,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五、板书设计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质量关系:m(溶液)=m(溶质)+ m(溶剂)
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
2.溶质和溶剂的辩证关系
(1)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3)液体和液体相溶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六、教学反思
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教学中,我引领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同时也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对溶液的形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