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下:9.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学人教版九下:9.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1-30 11:2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2 溶解度(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具体内容。
2.初步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3.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
比较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问导入: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才有确定意义?
答: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过渡:在课题1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二)新知探究
知识点1 溶解度
教师讲解:
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里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克数。
学生讨论:固体溶解度的四大要素有哪些?
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 g溶剂(一般指水)
状态:饱和
溶质单位:克
讨论: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这句话的含义。
温度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饱和溶液的质量
20℃ 31.6 g 100 g 131.6 g
教师总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溶解度(20℃/g) >10 1~10 0.01~1 小于0.01
教师讲解:溶解度曲线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
讨论:通过绘制、观察氯化钠溶解度曲线,你得到什么信息?
通过绘制氯化钠溶解度曲线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教师讲解: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查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还有可以知道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
知识点2 气体的溶解度
过渡:了解了固体溶解度之后,我们来了解了一下气体溶解度。
教师讲解:
气体溶解度:气体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讨论:气体溶解度的含义怎么理解?
如:在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
即:在101 kPa和温度为0℃时,1体积水里最多能溶解0.024体积氮气。
学生活动:学生对比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的概念,总结填写下表。
气体溶解度的表达方式与固体溶解度的比较
气体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
溶剂的量 1体积水 100g溶剂
条件 温度和压强(101 kPa) 温度
单位 体积 克(g)
问题探讨: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系呢?回答以下问题找出答案。
(1)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教师总结:
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三)课堂练习
1.打开汽水瓶塞时会有大量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 )
A.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B.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C.随温度的升高而身高 D.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解析: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故选B。
2.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50 g,50℃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质量比为( )
A.1:2:3 B.2:3:1 C.3:2:1 D.1:3:2
解析: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50 g,其含义是50℃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50 g氯化铵,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50℃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质量比为50 g:100 g:(50 g+100 g)=1:2:3。故本题选A。
3.现有a、b两种物质在t1℃的饱和溶液,将它们的温度分别升高到t2℃,a溶液有晶体析出,而b溶液还可以继续溶解一些b晶体。则表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 )
A B C D
解析:a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b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答案为:B。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了解了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我们还可以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五)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作业。
五、板书设计
溶解度
二、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四大要素
一定温度下、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3.溶解度曲线
(1)含义: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作用:可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3)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三、气体溶解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思路清晰。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绘图等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新知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