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氯化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学会蒸发实验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3.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氯化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难点:氯化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问导入:什么是盐?盐就是我们常吃的食盐吗?
我们生活中常说的盐,通常指食盐(主要成分是NaCl),并不是化学中常说的盐。
(二)新知探究
知识点1氯化钠
问题谈论:什么是盐?
教师总结:
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在我们学过物质中,属于盐种类的物质非常多,如:KNO3、NaCl、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高锰酸钾(KMnO4)、大理石(CaCO3)等。
教师讲解:氯化钠(NaCl)
1.俗称:食盐
2.存在:海水、盐湖、盐井、盐矿
3.制取:海水——晾晒;盐湖、盐井——煮;盐矿——开采。
学生讨论:盐和食盐是一样的吗?
教师讲解:盐不同于食盐,如把工业用盐NaNO2误当食盐食用,会使人中毒!
资料展示:亚硝酸钠(NaNO2)
是工业用盐,白色不透明晶体,形状很像食盐。亚硝酸盐不仅是致癌物质,而且摄入0.2~0.5 g即可引起食物中毒,3 g可致死。而亚硝酸盐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起着色、防腐作用,广泛用于熟肉类、灌肠类和罐头等动物性食品。现在世界各国仍允许用它来腌制肉类,但用量严加控制。
教师讲解:氯化钠的用途
医疗: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
工业:制取纯碱、烧碱、氯气、盐酸等
农业:氯化钠溶液可以用来选种
生活:调味品,腌制蔬菜、鱼、肉、蛋等
交通:公路上的积雪用氯化钠来消除
知识点2粗盐提纯
活动与探究:粗盐提纯
目的:练习溶解、过滤和蒸发等基本操作,了解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漏斗、药匙、量筒(10 mL)、铁架台(附铁圈)、托盘天平、砝码、滤纸、粗盐
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转移固体、计算产率
学生活动:各步骤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教师、学生共同总结:
②过滤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壁
二低: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滤液边缘略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轻轻斜靠三层滤纸处;漏斗管口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思考:分析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
①滤纸破损;
②玻璃棒斜靠一层滤纸处;
③接受滤液的烧杯内有固体不溶物。
学生总结:
③蒸发
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以防液滴飞溅,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思考:何时停止加热?
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学生总结:④计算产率
思考:粗盐的提纯过程中用到几次玻璃棒,分别起何作用?
四次。
①溶解时:搅拌,加速溶解速率;
②过滤时:引流滤液;
③蒸发时:搅拌使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④计算产率时:转移固体。
实验视频展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三)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盐都能食用,故称食盐
B.盐就是食盐,易溶于水
C.盐都有咸味,都是白色晶体
D.盐是一类物质的总称
解析:因为由盐的概念知,盐是由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一类化合物的统称。故选D。
2.我国某地曾发生把白色工业用盐误当作食盐食用引起的中毒事件,这种工业用盐可能含有( )
A.高锰酸钾 B.碳酸钠 C.亚硝酸钠 D.硫酸镁
解析:亚硝酸盐有毒,是一种致癌物质,外表和氯化钠一样,也有咸味,常被误食。故本题选C。
3.教师通过粗盐提纯实验,从10.0 g食盐中制得精盐9.8 g。某学生重做该实验,结果只得到8.9 g,试分析学生实验可能操作错误的原因是:
①盐的称量(分析两点,下同);
②粗盐溶解。
解析:得出氯化钠的质量偏低的可能原因,称量方面:读数错误;物体和砝码放颠倒;砝码缺失;溶解方面:水量不足;溶解的时间短。故答案为:①物体与砝码放颠倒;称量的粗盐不足10.0 g;②盐溶解时有部分盐未溶解;食盐没有完全放到烧杯中;有液滴飞溅;没有将溶液全部过滤。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化钠,了解了它在生活中的重要用途、在自然界的存在及晒制。同时了解了粗盐提纯的各步操作,学习了蒸发操作。
(五)作业布置
家庭小实验:将食盐与细砂混合后,再分离出来。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氯化钠
1.氯化钠的组成
钠离子、氯离子
2.氯化钠的用途
工业、农业、医疗、生活
3.氯化钠的分布
海水、盐湖、盐井、盐矿
二、粗盐提纯
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
六、教学反思
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设计中,我密切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