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作文专项突破: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游记写作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作文专项突破: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游记写作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30 22:2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语文作文专项突破: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游记写作技巧
技巧指导
同学们,大家好!你旅游了吗?你把见闻和感受写下来了吗?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选择“游记”来记录这些美好的瞬间。哪怕时过经年,一篇好的游记,仍然能感动一代又一代的人。
什么是游记呢?它是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现在也多指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有带科学色彩的,有带抒彩的。
那么,我们究竟怎么样才能把游记写好呢?简单来说,游记最基础的,是记录你这一路上的见闻和感受。其次,游记不只是对景物的白描,更多的是人文上的一些东西。好的游记,要写出来这个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将这些虚的底蕴部分,与现实的景致相结合,这样就有了深度。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理清线索,移步换景
要写好游记,我们首先要注意理清游览的线索。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常用的方法是移步换景法。用这种思路写游记类文章,作者犹如一位导游,按照脚步移动的先后顺序,写出一路上看到的各种景物,也让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游遍全景。
例如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就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令人读之,妙趣横生。
用移步换景法写景,一定要注意这样几点:首先,立足点的变换必须交代清楚;其次,抓住景物的特征描写,不能面面俱到;最后,注意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色。
二、抓住特点,具体描摹
写游记,我们尤其要抓住特点,进行具体的描写。大千世界,各种物体、各处景色不尽相同,只有准确抓住所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并作具体生动、细致深入的描写,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如郦道元的《三峡》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善于取舍,详略得当
写游记,我们还要讲究材料取舍。当我们游览风景名胜时,令人眼花缭乱的美景肯定不胜枚举,但是我们不能不加选择地随便动笔,否则就容易让文章变成“流水账”。
我们要抓住最有特点的景物,尤其是最使自己激动最使自己难忘的景物,进行较详细的描写,其他的则可写或不写。这样,文章才能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例如梁衡的游记《壶口瀑布》,文章对一到壶口瀑布,雨季观瀑,采用了略笔处理。对二到壶口,春天观瀑,则详写,描写了大水由高到低,流泻而去,令人震撼的形态。这样以来,文章既有“面”的描写,又有“点”的突出。
四、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同学们,我们写参观游览的文章,既要写景,又要抒情,要使笔下景与作者胸中情统一起来。人们常说“触景生情”,我们游览一个地方总有不同于以往见闻的感触。因此,写游记或参观访问记,应该追求情景交融的最佳效果,使游记中的景与情统一起来,这样的文章才会景真情也真,才能情文并茂,引人入胜。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写游记时抒情可以是写景以后直接抒情,也可以是把情融入写景的字里行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突出了小石潭寂静幽清的景物特点,字里行间融入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相互映照,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总之,同学们,“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我们要注意平时多读游记,读写融合,写游记时,不但要学会移步换景,具体描写,而且善于取舍,掌握情景交融等方法,灵活运用,就会使你的文章获得更多人的喜爱与欣赏。
技巧运用与点评
有一种美好唤醒了我
江苏省海安市紫石中学傅睿涵
是夏天。
【赏析:游记开头简洁,自然引起下文。】
云南彩云之下的山野,已有不少嫣然,光影迷离间,静吐芬芳。
【赏析:小作者由云南彩云之下的山野写起,“光影迷离,静吐芬芳”语言优美,引人入胜。】
夏,是以炎热为名的季节,进入玉龙山区才觉得,这里更像一个沉睡的冬天。即便身裹厚重的棉衣,也无法抵挡从脚下升腾起的凉意。
【赏析:夏季炎热,而玉龙山区却充满“从脚下升腾起的凉意”。小作者运用比喻,将此地比作“一个沉睡的冬天”,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缆车渐渐上升。透过舷窗,一眼望去,只见苍然:这里是松柏、云杉一些常青树,演绎着山里唯一的色彩,萧条肃杀,风中屹立而不动。花呢?睁大眼睛去寻找,掠过的雾气里隐约有些稀落的暖色,我疑是那是我的幻觉。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写随着缆车上升,自己山中的所见所感。常绿树演绎着“山里唯一的色彩”,花朵呢?“掠过的雾气里隐约有些稀落的暖色”,让作者产生幻觉。】
缆车钻入了一团白雾中,窗口溢出的凉愈发凛冽,让我不禁打了个寒噤。海拔越来越高,温度也越来越低。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写缆车钻入一团白雾,凉气让“我” 不禁打了个寒噤,调动了读者的体验。】
山上之前,就想,好不容易来一次,是不是该带点什么东西回去,最坏的打算就是带回山上的一束花,但是一想到如此温度,甚至连人都呆不长久的地方,花,又怎么会如沃土上一样,开得热烈而肆意呢?!更不用说带回了。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写上山之前的想带点东西回去,但上山之后温度极低,花不易成活,到底能不能活呢?设置悬念,引起下文。】
跌落回座位上,转念一想,花在这里,或许就是一种图腾吧,如同纳西族崇拜的三主神一样。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想到花在这里,“或许就是一种图腾吧,如同纳西族崇拜的三主神一样”,加深悬念。】
及下了缆车,更觉得稀薄凛冽,干燥的空气涌入身体,呛出一把辛辣的泪水。抬眼,唯见雾气缭绕间,裸露的岩石露出棕色的皮肤,被山风剥刮出一道道伤痕,悲凉地面向苍天;苍天无言,唯听到风的咆哮、跳跃、孤独地冲向远方。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描写环境的恶劣。“干燥的空气”“裸露的岩石”“ 被山风剥刮出一道道伤痕”,细致地描写“风的咆哮、跳跃、孤独地冲向远方”,为下文做铺垫。】
艰难地攀上一段台阶,四千米的高空,冷得厉害。我艰难地喘着气,头痛欲裂。放弃吧,我看看头顶的白雾,如果再走下去,有种生命就定格在此的感觉。
【赏析:这一节,通过“我”的感受,再写空气稀薄,环境恶劣。】
突然,眼角窥到一抹淡淡的颜色,转回不情愿的身体,定睛看去——是一朵花!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四瓣,都是紫的,有深有浅,胭脂一般鲜亮,看来是刚开不久;花瓣上白色纹路新鲜而富有活力,微微弯曲,如同一只振翅欲飞的蝴蝶,它栖息在几片肥硕的绿叶上,而绿叶也向外张着头,似乎不满足自己的高度;我仿佛能听见它一点点生长的声音。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描写突然见到的鲜花。从颜色、形状、纹路等,写出花的生机勃勃,绿叶“也向外张着头,似乎不满足自己的高度”,比喻和拟人手法,让人眼前一亮。】
花迎着风,轻轻晃动,却一直牢牢抓着地面——所谓的地,也不过是两块岩石间淤积的巴掌大的泥。它正得意地舒展着别样的美。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写花“一直牢牢抓着地面”,而地面只不过是“两块岩石间淤积的巴掌大的泥”!这里运用衬托手法,表现花的坚强,引人深思。】
我站在那里,定定地,望着这个弱小却倔强的生命。想到刚刚自己懦弱地退缩,脸微微一热,山风拂面,荡气回肠。
【赏析:这一节,写“我”看到这个“弱小却倔强的生命”,引发思考。在对比中,使主题呼之欲出。】
我向它庄严地鞠躬,转身,坚定地向山顶走去。
【赏析:这一节,写“我”看到鲜花后的巨大变化,坚定地向山顶走去。】
后来,我考试每每受挫,捧着试卷望着星空时,总会想起遥遥几千里外的那朵野花,想起山风里昂首怒放的不屈的生命。它与我共呼吸在同一苍穹之下,于寸土之地,深深地扎根、绽放,露出生命最华丽的色彩。它像一个导向牌,永远鼓舞着我,无声地呐喊:走下去!它用根须抓住我心上坠落的山石,默默地唤醒我心灵深处,那个倔强的自己。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联想到自己考试每每受挫,总会想起玉龙上的野花。作者运用比喻,把它比作“一个导向牌”,永远鼓舞着我,无声地呐喊:走下去!写野花对于自己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其实美好一直固守在人间每一隅,每一角。再寒冷的山顶,都会有一丛美好,或花,或叶,守着一方坚硬的土地,温柔地开。
【赏析:结尾点明主旨,呼应开头,结构严谨,余味无穷。】
总评:
小作者从生活中选材,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自己在云南玉龙上游览的过程,突出了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野花的勃勃生机,点明了“其实美好一直固守在人间每一隅”的道理。小作者抓住特征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语言优美,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感悟。(指导老师:陆建胜)
佳作欣赏
走着,走着……
此次的杭州之旅,我和妈妈走着,走着,脸上是与别人不同的轻松和快乐。
他们都太快了,只顾得上听导游的演讲,跟随导游的步伐,他们有的手里还提着摄像机,拍个不停。可我,喜欢慢慢地走着,走着。
此时,我的目光不自觉地移向了前面的那座古宅。漆红的正门大开,门槛设计得很高,青色的石板磊成了三级的台阶,门旁有几枝光秃秃的树枝,不甘寂寞地探出墙外,窥探着来客。
杭州的古建筑几乎与苏州的一般无二,都体现了江南的温婉古朴,不似北方的皇宫,红墙绿瓦,赤金相间,尊贵无匹。而杭州的美,江南的美,美在柔和,美在温婉,美在“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美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终。”
慢慢地,我来到那个古建筑前。此时,夕阳给天边染上一抹绯红色,给白色的墙面镀上了一层金色,美得不似凡间,倒也真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啊!
也许是由于天色渐晚的原因,此时的古宅门庭冷落,内里也没有几个游客,但是他们都神色轻松,步伐轻盈——他们是真正的游览者!
我走进大门,穿过堂屋,来到小姐的卧房。不!这还不是小姐的卧房。那时的女孩子家,脚是不能沾地的,故而她们都是住在二层的阁楼上。一楼和二楼之间的木质楼梯,早因年久失修而不能被踩踏。因此,小姐们的闺房也就不再对外开放,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小姐们的床都被运了下来 ,放在这间宽敞的大房子里。
站在小姐的床前,我静静地凝视着床上的凤形浮雕,还有床顶被铸成鸾鸟形状的铜饰。每一只铜鸾口中都衔着一只铜铃,只要床轻轻地摆动,这些铜铃也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着实有趣极了。整张床很小,大约只有1.5米长的样子,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那个繁华的时代,女儿家在15到16岁的时候,就必须谈婚论嫁了,婚后自是住在夫家,而这张精美的,困着她前半生而又载着她美好回忆的床,就终将会被束之高阁,一如当年的她一样。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停放嫁妆的地方,当然,那也是库房,房间本来很大,但在几十个红漆木箱子放下后,这里的空间就显得格外捉襟见肘了起来,小姐的嫁妆自然是不少的,那是她出生后,父母亲就开始为她准备的,这份嫁妆也许很轻,也许很重,也许是金银珠宝,也许只是一箱算不得华美的衣服,但这其中包含的亲情,却是远远无法用金银来估量的。虽说如此,做父母的还是会为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因为嫁妆越是丰厚,也就显示了女方家中的势力不凡,自然,小姐婚后去夫家的地位也就会越发举足轻重。
我扫视着那些红漆箱子,正如当年容颜正盛的小姐,审视着自己的陪嫁一样,那时她的心情,一定是期待,而又忐忑的吧!蓦然间,又想起了那张价值不菲的木床,小姐那时坐在床上绣嫁衣的时候,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结果是不得而知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转眼百年已过,当时的小姐,当年的佳人,如今也成了一捧黄土,在不知名的角落里,沉睡,安息……
祠堂,正堂,花园,假山,石桥……我都一一走过,体验着前人的喜怒哀乐,一如当年先人们的样子。
出了古宅,我又转头,凝视着那座庄严的老宅,夜色悄悄爬上了天边,老宅在月光的照耀下,更显得古朴、庄重、肃穆。
我转过身,向着灯火辉煌处走去。走着,走着…… 我走过沉淀历史的古宅,我走向美好的未来。(指导老师:陆建胜)
课后训练
请以“这里真美”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移步换景,情景交融,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