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生物(浙江专版)三轮高频考点通关演练:考点8 人体稳态与调节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届高三生物(浙江专版)三轮高频考点通关演练:考点8 人体稳态与调节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3-06 08:4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高频考点8 人体稳态与调节
通关演练
A 组
1.(2013·绍兴二次模拟)目前,我国江浙沪等省市正发生人感染禽流感疫情,现确认该病的病原体为H7N9病毒。在人体感染该病毒后发生的免疫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巨噬细胞特异性识别并吞噬入侵的病毒
B.辅助性T细胞接受刺激后能释放蛋白质类物质促进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
C.患者痊愈后形成的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应答中会迅速产生抗体
D.从康复者血浆内提取相应抗体注入患者体内可起到免疫预防作用
解析 巨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二次免疫应答中抗体仍由效应B细胞产生,而不能产自记忆细胞;“抗体”可起到“免疫治疗”作用。
答案 B
2.(2013·台州六校联考)如图表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反极化状态时,钠离子浓度②比①高
B.去极化过程中,大量钠离子从①侧到②侧
C.复极化过程中,大量钾离子从②侧到①侧
D.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b物质有关
解析 既使是反极化状态,膜内的钠离子浓度仍低于膜外。
答案 A
3.(2013·台州六校联考)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β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β细胞,应 (  )。
①在兔饱足状态下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 ③测定血糖含量 ④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⑤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解析 为确认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β细胞,可在兔饱足状态下,通过测定注射STZ后兔血糖含量及胰岛素含量变化状况分析结果确定结论。
答案 B
4.图Ⅰ是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图Ⅱ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X、Y代表激素名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Ⅰ中,A液与B液中的各种成分含量基本相同
B.图Ⅰ中B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血糖的含量有关
C.图Ⅱ中甲所代表的结构名称是下丘脑,激素Y的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
D.图Ⅱ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②③④
解析 图Ⅰ中,A液是组织液,B液是血浆,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A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错误;图Ⅱ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X、Y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图Ⅱ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中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③④,D错误。
答案 C
5.(2013·齐齐哈尔三模)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神经系统正常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根据对下一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可以把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图1和图2是某动物体内的两种突触,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两种突触的兴奋传递离不开体液的参与
B.图2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可导致突触后膜的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C.两者产生的神经递质不同,说明两种细胞的基因不同
D.图1和图2的突触后膜不可能属于同一个神经细胞
解析 抑制性递质不能实现反极化状态;两者产生的神经递质虽不同,但两种细胞的基因却相同;图1和图2的突触后膜,可以是同一个神经细胞。
答案 A
6.下图1表示信息在神经细胞中的传递规律,图2是图1中某结构的放大图。对其中的认识有误的是 (  )。
A.结构①是树突,结构②也可能是树突的膜
B.结构④中所含物质释放的方式是胞吐
C.X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后,出现Na+内流
D.结构③中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 图中结构①是树突,结构②是突触后膜,突触后膜是下一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A项正确;结构④为突触小泡,所含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依赖膜的流动性,B项正确;X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后,Na+内流导致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C项正确;结构③为突触小体,其中发生的信号变化只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项错误。
答案 D
B 组
1.(2013·徐州打靶卷)去除垂体后,大鼠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淋巴因子的活性明显下降。垂体、下丘脑与免疫细胞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的联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下丘脑不属于内分泌腺
B.细胞Y的增殖能力大于X
C.细胞X与Y的RNA不同
D.物质甲为淋巴因子
解析 下丘脑可分泌多种激素,是内分泌腺的枢纽;细胞Y已高度分化,不具有分裂能力;细胞X为记忆细胞,还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物质甲为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
答案 C
2.(2013·宁波市五校适应性检测)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纤维上电位的产生、变化与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细胞膜上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下图表示箭毒、烟碱对突触后膜上Na+通道通透性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内负外正,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外流的结果
B.人体中箭毒后,箭毒与Ach受体结合,使Na+通道关闭,人体中箭毒的症状是肌肉松弛
C.Ach受体同时也是一种通道蛋白,一旦与Ach结合,即刻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D.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老年性疾病,致病原因主要是Ach含量显著减少,用烟碱类药品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解析 动作电位的产生必须有足够多的递质分子与受体结合,使去极化达到阈值时,方可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 C
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可使血糖升高的动物激素,当人体受到某一外界刺激后体内会发生如图所示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的特点,因此其含量能较长时间在血液中保持相对稳定
B.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
C.下丘脑促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机理相同
D.下丘脑中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糖皮质激素的受体
解析 由图可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的特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升高血糖,因此其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既受血糖浓度的影响,也接受下丘脑的神经调节,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下丘脑、垂体通过产生相关激素促进其分泌的;结合图示可知,下丘脑中有接受神经递质和糖皮质激素的受体。
答案 C
4.(2013·台州六校联考)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  )。
A.效应B细胞接触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导致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B.效应B细胞接触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导致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接触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导致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接触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导致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解析 导致靶细胞裂解的应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而不是效应B细胞。
答案 D
5.(2013·广东预测)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通过细胞膜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图中①、②、③、④为相关细胞,X、Y为相关物质。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细胞表面接受信息的物质由糖和蛋白质组成
B.X、Y在发挥作用以后会失去活性
C.不同细胞在接受X的作用后的反应完全相同
D.乙图中Y的传递比甲图中X的传递速度快
解析 根据图示,可确定甲图所示过程为激素调节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乙图所示过程为神经调节过程中的细胞间信息传递。图中细胞均依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接受信息,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由多糖和蛋白质组成,A项正确;激素和神经递质在发挥作用后,都会失去活性,B项正确;不同细胞接受相同信息的作用后,发生的反应不完全相同,如不同组织细胞在接受胰岛素的作用后,都会加强葡萄糖的吸收与分解,除此之外,肝细胞会促使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元及脂肪或非必需氨基酸等非糖类物质,肌细胞则会促使葡萄糖转化为肌糖元,C项错误;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相比,传递信息的速度快,D项正确。
答案 C
6.下图是与人缩手反射相关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处接受刺激产生的电位变化可以发生双向传导
B.②处是传入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地方
C.③处兴奋的传递速度明显快于①处兴奋的传导速度
D.④为感受器,由感觉神经末梢组成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因此刺激①处产生的电位变化可以双向传导,故A正确;由图可知,②处是传入神经元轴突末梢集中的地方,故B错误;③处发生的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经过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过程,其传递速度相对较慢,而①处发生的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只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其传导速度相对较快,故C错误;④为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构成,故D错误。
答案 A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