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开学即考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八年级开学即考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30 11:2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初中八年级历史开学即考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50分)
1.英国人安德鲁·翰德森说:“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机会,可以使我们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的条件。”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
A.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B.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商人的利益,英国想报复
C.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
D.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战争,借机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2.太平天国不承认清朝与外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加上禁止鸦片进口,损害西方国家的利益,因此英、法两国跟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后随即支援清军对付太平天国。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是( )
A.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B.湘军围困 C.内部矛盾 D.武器落后
3.据史书记载,天王每日用膳需24只金碗,使用金筷子,他使用的浴盆也是金子做的;东王每次出行都要乘坐48人抬的大黄轿,前后仪仗数里。我们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知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缺乏革命纲领 B.领导者的腐朽 C.中外联合绞杀 D.起义者的内讧
4.下图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进口中国货物税率的变化图。引起其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赔款2100万银元 C.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D.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5.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近代史上,邓世昌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谭嗣同选择为变法流血牺牲,他们坚守的“初心”是( )
A.推翻满清政府 B.实行君主立宪 C.倡导民主共和 D.挽救民族危亡
6.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3年多时间,外轮损失1300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反映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
A.完全无力与外国企业抗衡 B.实现了中国富国强兵的目的
C.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已完全掌握了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7.“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大概几百万中国人死去,中国的经济中心江南一带都乱了……把清朝的元气消耗得很厉害,导致国力衰减。”材料认为( )
A.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 B.太平天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
C.太平天国运动严重破坏经济发展 D.鸦片战争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8.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能看出洋务运动是( )
A.一次达到“自强”“求富”目的的自救运动 B.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一次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自救运动 D.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9.戊戌变法不但在政治变革上是一次历史的超越,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从此,中国古老的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在“西学”和“新学”的冲击下,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材料主要强调了戊戌变法( )
A.是一次伟大的政治变革 B.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10.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内,湖南、陕西等13省相继独立,清朝土崩瓦解。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该材料描述的是( )
A.辛亥革命的过程 B.国民革命的过程
C.辛亥革命的结果 D.南昌起义的结果
11.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挥笔书写了如下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意为“我们”)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这里的“未竟之功”是( )
A.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结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推翻满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D.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2.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13.据载: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被蔡元培先生所获悉,他于5月2日将此消息告诉北大学生……5月3日晚,北大全体学生和其他北京高校的学生举行动员大会,提出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材料描述的是中国近代一场著名运动的情景,这场运动( )
A.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斗争主力始终是无产阶级 D.终被北洋政府镇压而失败
14.“德先生”“赛先生”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是( )
A.民主和科学 B.民主和自由 C.自由和平等 D.公正和法治
15.这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多重性质。这指的是( )
A.新文化运动 B.洋务运动 C.五四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6.“胜利的原因不仅仅是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参与其中,也不是由于活动爆发的地点有多么的要害,而是有广大工人、商人、教师、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材料表明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在于( )
A.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C.社会各界形成斗争合力 D.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17.“朱毛红军到古田,工农当家掌政权;瓦片也有翻身日,半夜做梦笑连连。朱毛红军到古田,一人分到十担田;从此肯累就有食,地主发愁断火烟。”这首山歌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 )
A.开展武装斗争,夺取城市的革命目标 B.开展土地革命,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策略
C.实行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的方针 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领导工人运动的中心任务
18.毛泽东说:“照搬苏联的经验后……我们就得到了教训,知道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是应该相信的,但是要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下面率先把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南昌起义的发动
C.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 D.红军长征的开始
19.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通过画时间轴可以整体感知历史事件,培养时空观念。下图时间轴的描述准确的是( )
A.三个阶段代表了中共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过程
B.第一阶段描绘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及国共两党内战
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与红军长征都发生在第二阶段
D.第三阶段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并取得了胜利
20.西安事变发生后,有人主张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但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亲英美派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为此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 )
A.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 B.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
C.取得了抗战胜利 D.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1.美国总统罗斯福指出:“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的日本军用物资。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这表明中国抗战( )
A.为实现民族独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B.促使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C.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22.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程 B.北伐战争的主要进程
C.抗日战争的主要进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23.《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说明了( )
A.《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中文报纸
B.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工具刊登的内容广泛
C.《申报》是最受当时人们喜欢的报纸
D.报纸是反映当时社会习俗和时政的唯一途径
24.据统计,甲午战争前,外资在华设有工厂192家,投资总额近2000万元;甲午战争后的1895—1913年间,外资在华新建厂矿达1366家,其多数资本在10万元以上,投资总额为10215.3万元。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B.洋务派开办近代民用企业
C.中国的司法主权受到损害 D.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设厂
25.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C.日本政府重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D.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30分)
26.近代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复兴、政治民主而不断地探索斗争,直至革命胜利。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20分)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首、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是哪三次?(6分)
材料二: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他们曾经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他们曾经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他们曾经渴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创建像西方那样的民主共和国……
从材料二中,看出近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进行了哪些探索活动?(6分)
材料三: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改编自《百年中国》解说词
材料三认为“1921年是全新时代的开端”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次会议确立的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正确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近代史上的哪一事件促进了民族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8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1924年1月,在孙中山的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青年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材料三:(下图)砸向侵略者的铁锤
材料四: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但是时机还不成熟,便玩弄和谈阴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列举一个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
(2)根据材料二,1936年为了使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什么事变?这个事件解决之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材料三的漫画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漫画中“两锤”分别比喻国军和共军),这种关系形成的标志是什么?请简述这种关系形成的历史背景。(4分)
(4)根据材料四,“蒋介石玩弄和谈阴谋”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机会”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因为输入的商品无法打开中国市场,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中国开始禁烟,抵制鸦片。英国政府借口中国禁烟,借机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侵华战争。D项正确;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商人的利益,但英国发动战争不单纯是想报复,更重要的目的是“提出我们的条件”,即打开中国市场,排除B项;英国也不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而发动战争,而是英国要通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英法联军支援清军对付太平天国,说明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绞杀,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湘军的信息,材料也无法体现太平天国内部矛盾和武器落后,排除BC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24只金碗,使用金筷子,他使用的浴盆也是金子做的”“东王每次出行都要乘坐48人抬的大黄轿,前后仪仗数里”可知材料描述的主要是奢侈腐朽的生活,所以B项正确;缺乏革命的纲领没有体现,排除A项;中外联合绞杀没有体现,排除C项;起义者的内讧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依据图片时间“184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故引起英国进口中国货物税率变化的直接因素是中英双方协定关税,D项正确;ABC项都是《南京条约》的内容,但与英国进口中国货物税率变化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题干“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前辈谭嗣同选择为变法流血牺牲、邓世昌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用生命来唤醒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邓世昌为国家牺牲自我,是民族英雄,可见“初心”指的是挽救民族危亡,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排除A项;清末新政的内容之一是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 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体现的是民主共和,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据材料“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3年多时间,外轮损失1300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可知,1872年李鸿章创办创办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3年多时间,外轮损失1300多万两,这反映了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由于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外轮损失1300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A项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实现了中国富国强兵的目的”,而且洋务运动并未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B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轮船招商局的技术是否先进,而是强调其创办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大概几百万中国人死去,中国的经济中心江南一带都乱了……把清朝的元气消耗得很厉害,导致国力衰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严重破坏经济发展。C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鸦片战争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D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排除B项。故选C项。
8.C
【详解】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能看出洋务运动是一次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自救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不要求改革政治制度,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C项正确;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目的,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排除B项;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表明戊戌变法在思想上使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题干主要强调了戊戌变法起到的思想启蒙作用,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上的作用,而不是在政治变革上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变法对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的作用,排除C项;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与戊戌变法在经济上的措施有关,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上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一个月内,湖南、陕西等13省相继独立,清朝土崩瓦解。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可得出这些都是辛亥革命的革命成果,C项正确;根据“武昌起义以后”可得出描述的不是过程,排除A项;材料与辛亥革命有关,与国民革命,南昌起义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孙中山先生病逝”“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即要完成了孙中山未完成的事业。结合课本所学,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A项正确;BCD是孙中山已经完成的任务。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根据题干“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走的道路是学习经济——政治——思想,这是错误的道路,应该是学习思想——政治——经济,这样才能使国家富强,即先新文化运动,再政治革命,再洋务运动,D项正确;ABC三项的顺序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和所给时间可知这场运动是五四运动。根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给日本,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1919年5月4日青年学生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的发动五四运动,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A项;斗争主力前期是学生,后期是工人阶级,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成功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将它们形象的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广大人民群众并未参与,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由“胜利的原因不仅仅是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参与其中,也不是由于活动爆发的地点有多么的要害,而是有广大工人、商人、教师、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可以看出,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是由于青年学生、工人、商人、教师、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形成斗争合力才取得初步胜利,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排除B项;五四运动发生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依据材料“朱毛红军到(福莛)古田,工农当家掌政权”、“朱毛红军到古田,一人分到十担田”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策略,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开展武装斗争,夺取城市的革命目标,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土地革命,C项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土地革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领导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根据“照搬苏联的经验后……我们就得到了教训,知道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是应该相信的,但是要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体现了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情相结合,C项正确;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排除A项;南昌起义的发动走的是城市道路,属于照搬苏联的经验,排除B项;红军长征的开始发生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一阶段是国民革命期间,第二阶段是土地革命时期,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其中第三阶段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并取得了胜利,D项正确;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没有领导革命发展,排除A项;第一阶段没有出现国共内战,排除B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是在1926年,也就是第一阶段,排除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西安事变爆发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不顾前嫌,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B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并不能消除与国民党的矛盾,排除A项;取得抗战胜利的时间是1945年,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底,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1937年9月,排除D项。故选B项。
21.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的日本军用物资。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D项正确;为实现民族独立奠定了重要基础、促使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都是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但是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爆发,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粉碎敌人进攻)。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6月,全国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共中央毅然作出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决策,决定将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指向既是国民党军的要害又是其薄弱环节的中原地区,即材料中的挺进中原(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无论战争规模还是取得的战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此即主力决战。1949 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发动渡江战役,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此即材料中的推翻反动统治。通过分析,材料反应的均是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事件,D项正确;解放战争不是反抗外来侵略,排除A项;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故选D项。
23.B
【详解】根据材料“《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日后成为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廉不毕载”可知,《申报》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其刊载的内容包括国家政治、风俗变迁、中外要闻、商业事宜等,说明《申报》作为大众传媒工具刊登的内容广泛,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申报》刊登的内容,没有强调《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中文报纸,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申报》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但不代表《申报》是最受当时人们喜欢的报纸,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众对《申报》的态度,排除C项;报纸能够反映当时社会风俗和时政,但不是唯一途径,排除D项。故选B项。
24.D
【详解】材料信息是,甲午战后,外资在华新建厂矿和投资总额急剧增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有密切关系,D项正确;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开始于《南京条约》,排除A项;洋务派开办近代民用企业是在甲午战前,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司法主权受到损害,排除C项。故选D项。
25.A
【详解】根据题干“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与西方接触多于北方,经济发展程度与开放程度高于北方,A项符合题意;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日本政府重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与题干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26.(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的胜利。
27.(1)新三民主义;创建黄埔军校、北伐胜利进军(任一点)
(2)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3)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的倡导;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全民族抗战等等(任一点)
(4)重庆谈判;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或南京解放)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