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141(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141(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30 12:5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41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相对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族 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一个种族或群体把自 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 为,这就是种族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把人分成“我们”和“他们”,我们都是对的,他 们都是错的。种族中心主义走到极端,就是大国沙文主义,就会引起种族或国家之间的冲突, 甚至战争。
为了避免种族中心论,人类学家对文化采取了相对态度,即主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否 合理,不应当用外部标准来判断,而应当用他们自己所在的社会或群体的价值标准来判断。 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中亚人吃饭拿手抓,各自有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否合理,要 用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要不要改变,也要由他们自己决定;外人不能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应当说这是一种客观的、公平的文化价值观,它有利于各民族术国豪相处。于是文化相对论 就成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主流思想。
但是文化相对论也不是无限的,不同文化之间也不是完全没有共同标准的。如果把文化 相对论无限化,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那就会导致世界上没有公理,无法沟通,这就会阻碍 社会进步。比如一些部落吃人,按他们的习俗是对的,别人不能反对。一些民族实行奴隶制, 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可以买卖,可以杀戮。按照他们内部价值标准说,这是合理的,应当的, 别人也不能反对。倘若普遍如此,那么社会还能进步和发展吗?事实上,社会在发展,人类 在进步,民族和国家之间交往更加频繁,这就必然形成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要不然世界各国 人民怎么互相交往与共同进步呢?所以说,不能把文化相对论无限化,既要承认文化相对论 有客观性,又要承认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
一个种族或群体的文化价值,是他们长期共同生活在他们那个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是在人类交往和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前者是种族和群体文化的特 殊性,后者是人类文化的普遍性。经济社会越发展,世界交往越频繁,人类共同价值就越会 增多。这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大趋势。
(选自杨心恒《说说文化相对论》,有删改)
材料二:
文化相对论者主张抛弃欧美中心主义,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反对用暴力干涉落后民 族的文化,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们不作分析地把一切文化都看作是具有同等价值的文化, 忽视其文化背后的社会发展水平,不主张帮助落后民族提高文化水平,使不发达地区继续保 持落后状态。
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并不是都同等价值,并不是都要受到尊重。文化相对论者极力推崇文 化的多元性,反对西方人用他们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落后民族文化,并野蛮干涉,使落后 文化服从“优秀”的西方文化,或者同化它。这是文化相对论中值得肯定的积极因素。但是, 难道被西方人看作是落后的文化,一定是文化相对论者想象的那种有民族特色的原始美,被 当地人喜爱的那么值得去推崇、保护的文化吗?那种文化保持下去,一定永远那么吸引人 吗?
其实文化相对论者只注意了文化的特色,一味地去保护、尊重,而不去了解这种文化在 道德伦理角度、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民族文化水平提高角度和现实生活角度的好坏,不去分 析那些文化的差异,那是十分片面的,是十分不理智的,更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所以虽然文化相对论者在理论上很得意地用仁慈的中立态度去对待每一种文化,但在现 实生活中是万万行不通的,文化并不是同等价值的,并不是都要受到尊重,有的甚至要去推 翻它。
与文化相对论一样,文化进化论有片面性,但事物不能不“进化”,用哲学的话讲是“事 物总是要发展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能永远停留在文化相对论者所保护尊重的“落后” 特色时期的,不然会受外来民族的侵犯,所以各民族众多有识之士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 “进化”,以此来使本民族站起来。我支持达尔文的“进化论”,但是我绝对反对到处肆意地 乱用“物竞天择”。过分强调物竞天择,这个世界就会多一分不安宁,国家之间相互战争, 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后采很难设想。希特勒就是一个过分强调物竞天择的人,由此想灭绝 犹太人。
(选自王顺《文化相对论是一把双刃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相对论认为每种文化都具有充分的价值,反对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 群体的思想行为。
B.文化相对论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主流思想,原因之一是有利于各民族和国家 之间和平相处。
C.对于部落吃人、奴求买卖这种现象,我们不能野蛮干涉,只能用欧美认可的价值标准合 理引导。
D.文化相对论者只注意了文化特色,以仁慈中立态度对待每一种文化,但理论与现实脱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各个种族、群落的文化,不能认为一切文化都具有价值。
B.文化相对论保护了民族文化多元,避免了同化,但正是这种保护导致外来民族的侵犯。
C.文化相对论与文化进化论均具有片面性,因此,面对具体文化现象我们需辨证思考。
D.材料二支持落后文化需进化的观点,但全面反对把自然界的“物竞天择”运用到人类。
3.下列选项不属于“种族中心主义”思想和行为的是( )(3分)
A.乡下的阿Q们讨厌城里人煎鱼时放切细的葱丝。
B.国学爱好者认为京剧是国粹需要保护传承。
C.美国以“民主”名义发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
D.韩国人强烈呼吁取消日本“丑陋”的相扑运动。
4.社会学家费孝通晚年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观点, 已 经成为诸多文化学者的共识,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 (4 分)
5.材料一、材料二都提到落后文化并不都具有价值,对于如何使落后文化进步,各自提出 了怎样的主张?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黄莲圣母
冯骥才
①庚子闹义和团时,天津大乱。一群群打河北、山东来的义和团拥入天津,衣服上写着八卦字符,举着各自旗号,佩剑提刀,有的狂喊乱叫,有的阴沉着脸,叫人不寒而栗。入城后先立坛口,竖旗幡,挂红灯。城中百姓马上把大饼、馒头、大葱和香喷喷的油食送来。听说义和团马上就要和租界里的洋人大打一仗;马家口和老龙头那边已经有了火光,义和团正在那边烧洋人的“狗窝”。
②老城里人居十万,义和团一来至少二十万。这些年天津人和洋人打过不少仗,不管打赢打输,从不怵洋人。
③一天傍晚,城中各团都跑到城外,沿着运河两岸,人马整齐列出阵势,一片刀光剑影连同呼呼燃烧的火炬,倒映在河中。可这么大的场面居然听不到半点儿人声,静得出奇,也静得吓人。据说是黄莲圣母带领红灯照的船队由南边开来了,说到就到。
④这些天有关红灯照神兵天降的消息传遍津城。一样揭帖贴满了城里城外:“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踹开紫竹林,大刀砍洋人。”
⑤可是红灯照嘛样,谁也没见过。都说是些大姑娘小媳妇,穿一身红,个个貌美如天仙,手里握着灭洋人的法术。首领黄莲圣母美过天仙,好赛天后宫里的娘娘像;要说她武艺之强和法术之高,各团大师兄都差一大截。
⑥眼瞧着,运河上真的来了一队大船,桅杆上挂满红灯,一直开到贾家胡同停住,红灯照们出舱登岸,个个红裤红袄,背插银刀,一手拿红折扇,一手提红灯笼。
⑦站在岸上的义和团一见红灯照,一齐单手竖立胸前,同时低下头来,不能瞪着眼瞧。黄莲圣母不出舱,不露面,各团大师兄全要进舱拜见。大师兄张德成、曹福田等站成竖排依次入舱,好像进庙拜佛。
⑧这一来,就招得天津人对身世不明的黄莲圣母胡猜乱想。有人说她名叫林黑儿,自小从父学武,随父卖艺,父亲惹了洋人入狱死了,她怀恨报仇。也有人说她根本不是凡人,是王母娘娘附体,能降神火烧掉紫竹林。天津码头人杂嘴杂,有的说她是河东跳大神的巫婆,甚至说她是侯家后妓院里一个挺邪性的土娼。坏话一出来就会占上风。
⑨三天后一早,红灯照忽然全从舱里出来,在岸上列队。刹那间,三千红灯照背插钢刀站成一片,右手提灯,左手执扇。黄莲圣母仍然没露面,由一位头发梳成高髻的“三仙姑”引着排队入城。城中义和团早已分列街道两边,守护着红灯照。红灯照一进城门,便一齐跺脚。数千人跺脚响声震地,尘土遮天,气势压人。这便是红灯照出名的“踩城”;踩城就是压邪气,震洋人。
⑩红灯照先在城里踩了一圈,然后来到教堂前。五百红灯照摆出一个阵势,突然一个四人抬的轿子出现,好赛由天而降,轿子直对教堂,敞开轿帘,瞧不到里边的人,可是人人都知道黄莲圣母就坐在轿子里。不知黄莲圣母在轿子里施了嘛法术,只见站在轿边的三仙姑跑到教堂门前,一脚踹开教堂门,回头大叫一声:“烧!”
五百红灯照上去把手里的红灯一齐扔进去,登时教堂里边轰轰炸响,大火黑烟冲天而起。五百红灯照同时举起左手,朝着大火摇起了手里的小折扇。小扇如有神力,眼看着火势猛起,愈烧愈旺。在众人呐喊助威声中,顷刻教堂烧成了一个黑乎乎的废砖窑,然后稀里哗啦成了一片废墟。
黄莲圣母大显神威的事,传到了总督裕禄的耳朵里。三天后裕禄把黄莲圣母和张德成等师兄请到了总督衙门,共议攻打紫竹林洋人的大事。至于裕禄与圣母怎么见的面,说了嘛话,谁也不知道。只是抬轿子的轿夫听到裕禄问圣母:“洋人会打进天津城吗?”圣母隔着轿帘只说了三个字:“不当紧。”这话好赛没说出嘛,可是细一琢磨,这话却是又大气,又有根儿,拿着天大的事不当事,叫裕禄心里有了底,喜笑颜开,当下送了圣母一大捆黄布做旗子。
黄莲圣母回去就用这捆黄布做了一个特大的幡旗,上缝四个墨色大字:黄莲圣母。幡旗高挂在大船的桅杆上,两边再配上两串红灯笼,威风十足,入夜之后更加耀眼。天津百姓天天晚间跑到贾家胡同口对着这大船摆案烧香,拿她当神仙,求保平安。各种坏话全给一扫而空。
红灯照每隔七天踩城一次,给自己壮势,给义和团师兄们壮威,也给城里百姓壮胆。每踩一次街,天津人觉得浑身的力气和精神都加了一倍。于是踩城改作每隔三天一次,后来干脆就一天一次了。
打仗时,红灯照常常出征,飞天降火,火烧租界。这时候,关于黄莲圣母的说法又多又神,却一直也没人见到她的模样。想想看,一个女子,能带数千女兵,威镇津城,叫一品大臣也弯下腰来,还飞身杀洋人,刀枪中出生入死,能是凡人吗?
庚子之战,义和团败了,红灯照大多不知去向。洋人们闯进天津城,见到穿红衣的女子就开枪,其实红衣女子未必都是红灯照。天津女子素来好穿红衣,这事后二十年,天津城里看不见穿红衣服的女子了。
至于黄莲圣母的下落,据说洋人在三岔河口一带抓到了黄莲圣母和三仙姑,一度关在总督衙门的大牢里,洋人还给她俩拍了照片,后来被作为战利品押到西方展览。
这说法天津人不认。他们说,照片上这两个被俘虏的女子,看上去是普通人家的妇女,肯定是洋人为了炫耀武力,瞎编的。连天津人都没一个见过黄莲圣母,洋人凭嘛说是?这只能说,洋人虽然打赢了,可心里还是怕咱的黄莲圣母。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文按时间顺序,以第三人称视角清晰地再现清末天津城的社会现状以及当地百姓的思想状态。
B.文章字里行间虚实相生,既有对历史现象的客观还原,也融入了大量虚幻信息,行文摇曳多姿。
C.小说中的天津市民身上有着鲜明的劣根性,既有人云亦云的盲从,也有盲目迷信圣母的自负。
D.文章叙事中融入不少心理描写,如天津人对黄莲圣母身世的猜想及对洋人所拍圣母照片的推测。
7.文中划横线处关于黄莲圣母率红灯照进津靠岸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挂满红灯”“一直开到”“个个”“一手…一手”等用语,写出了红灯照进津的盛大排场和威武气势。
B.“眼瞧着”“真的”等用语隐含着天津人对红灯照进城的强烈好奇心和期待感,呼应上文人们对红灯照的猜测。
C.“一见”“一齐”表现出气氛的庄重,“单手竖立”“低下头”等动作描写,展现了义和团丝毫不敢僭越的虔诚。
D.师妹黄莲圣母不出舱,而大师兄们排队入舱拜见,侧面突出了圣母武艺之强和法术之高,超过各团大师兄。
8.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黄莲圣母的形象特点。(6分)
9.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画蛇添足,删去更加意味深长。请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们对于环保能源的需求迫在眉睫,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研发各种绿色环保的能源来替代传统能源。传统的化石燃料大多消耗于交通运输业,而电动汽车能有效地节省化石燃料,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不过电动汽车目前有一个显著的缺点,就是不便长途驾驶,这也是令很多研发人员头疼的问题。
孟菲斯是瑞典的一名电力工程师,他一直专注于新型环保能源的开发,为了让电动汽车能适应所有的场合,他想了很多办法,对汽车上的电瓶做了很多优化和升级,但即使电瓶的容量再大、使用再持久,也总会有耗尽的时候,这仍然限制了电动汽车的便捷性。正如有人所说:“在没有充电设备的路段,耗尽电力的电动汽车一文不值。”
“那如果公路能充电呢?走到哪儿充到哪儿!”孟菲斯说道。其实这个主意并不是心血来潮,早在几年前,孟菲斯就曾思考过这个方案,不过并没有展开研发。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孟菲斯把这个方案正式上报给了所属机构,得到了全力支持,机构成立了项目研究团队,决定彻底解决电动汽车的使用局限问题。
2018年,瑞典开通了第一条“充电公路”。公路通过车辆底部连接的一根移动充电臂,将电力从地下轨道输送给车辆电池。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危险,但项目研究团队称,它的危险程度极低。这条充电公路由许多节50米的路段构成,每节路段独立供电,只给在该节路段上行驶的车辆充电。为确保安全,车辆停下来时,电力自动切断。
“针对未来建设,瑞典政府的公路部门已经绘制了规划草图。所以这只是第一步,以后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孟菲斯对此深信不疑。
材料二
中国是最早拥有太阳能高速公路的国家之一。齐鲁交通发展集团在山东济南投资建设了全球首条高速光伏公路,公路全长近2公里。高速光伏公路的路面由一块块看似“玻璃”的光伏板组成,但行走在上面摩擦力十足。路面不仅能承载小型电动汽车,也能承载中型货车。该路面使用的这种技术被称为“承载式光伏路面技术”,是将符合车辆通行条件的光伏发电组件直接铺设在道路路面上,由于技术指标和通行安全系数均超过当前普遍使用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所以被称作“透明混凝土”。
光伏道路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发电,直接给道路沿线的各类设施提供电能。据报道,济南建成的这条太阳能道路已经实现并网发电。高速光伏公路的路面是模块化生产,铺设的效率比沥青路面要高,道路的维修也不需要扒开路面,尘土飞扬了。普通路面上的路面标识都是需要人工粉刷的,而这种光伏路面是可以自动显示和调整路面标识。此外,光伏路面还能够实现电热转换,遇到冬季雨雪天可以防止路面湿滑结冰,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系数,甚至有业内人士预言,铲雪车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下岗”。
光伏道路最吸引人的优势是它可以为在其上行驶和停泊的电动汽车进行无线磁感应充电。对电动汽车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福音。
但是,光伏道路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造价昂贵。世界第一条太阳能公路在法国诺曼底小镇Tourouvre建成,道路长1公里,宽2米,由2800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覆盖,造价500万欧元。在一次实地试验中,一些太阳能电池板表面发生了破碎,许多人担心破碎后的尖锐表面会带来衍生伤害。当然,可以继续研发新的材料来加固太阳能电池板表面的强度。不过,这样的新材料是把双刃剑,如果太硬或增加过多辅助的支撑结构,可能会 。更何况,在一些试验中,太阳能电池板的损坏情况超过了研究者最初的预期,更换是必然的,而带来的费用,会不会超过其产生的效益呢?
一名长期报道光伏行业的网站记者对高速光伏公路的发展前景存有一些疑问。他对光伏路面的除雪融冰功能持怀疑态度:“温度越高,发电效率就会降低,如果给路面加热,它发的电会大量消耗在这上面。”他还指出,如果光伏路面的个别组件出现损坏,或者地下线缆产生问题,道路养护工作人员将很难处理。此外,光伏路面的安全也是他比较担心的问题,一旦路面出现车辆碰撞起火的情况,在普通的水泥或沥青路面上可能只是车辆本身的问题,但若下面是电器设备,安全隐患就会非常大。
1. 材料一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迫在眉睫 B. 一文不值 C. 心血来潮 D. 深信不疑
2. 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电动汽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电动汽车的发明可以节省化石燃料,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B. 当前的电动汽车便于实现长途驾驶,而且能适应所有的场合。
C. 孟菲斯优化了汽车电瓶功能,使电瓶可以永久使用而不会耗尽。
D. 孟菲斯成立的研究团队,彻底解决了电动汽车的使用局限问题。
3.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有关充电公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瑞典首条充电公路共50米长,独立供电,安全性高。
B. 济南的高速光伏公路是世界上第一条光伏发电公路。
C. 长2公里的济南高速光伏公路可承载所有类型的汽车。
D. 充电公路和光伏公路都能为在其上停泊的电车充电。
4. 根据材料二,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不过,这样的新材料是把双刃剑,如果太硬或增加过多辅助的支撑结构,可能会 。
5.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述能为汽车提供充电功能的道路,现阶段存在哪些不足。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
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脚踏车的,以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
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
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趾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
文本二:
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经过办《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更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著了。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笔。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读着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怪的想法: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
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不过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他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而是化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
(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我”这个下湖游泳者的视角观察和感受世界,文中直接表现“我”的笔墨不多,却让人感觉到处处都有“我”的存在。
B.作者面对镜子般的湖面“不知如何是好”,感觉下水打破湖面“实为一大暴行”,生动传达出视湖水为有生命之物的微妙心理。
C.老人和少年像两样“静物”一样在水边垂钓,作者不仅欣赏这样一幅安静的生活画面,更赞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
D.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大境界,静中又充满生机勃勃的动,包括阵雨、水鸟、游鱼这样真实可感的动,也包括意念中的“无边喧哗”。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字里行间流荡着一种睿智和精气,是一篇个性色彩鲜明的“智慧的独语”。
B.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而真正的智慧大都来自生活的启示和生命的激发。
C.韩少功作为著名作家,写过小说,办过杂志,后来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
D.凡是读过韩少功作品的人,都认为他的随笔写得好,因为这些作品不要小聪明,不投机取巧,也不炫耀和卖弄知识。
8.请简要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的段落。(4分)
9.文本二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本一是怎样体现这些特点的?(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41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C】
解析:“欧美认可的价值标准”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信息为“比如一些部落吃人,按他们的习俗是对的,别人不能反对。一些民族实行奴隶制,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可以买卖,可以杀戮……既要承认文化相对论有客观性,又要承认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可见“只能用欧美标准”应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合理引导。
2.【C】
解析:A.“不能认为一切文化都具有价值”错误。原文是“文化并不是同等价值的”,不能缺少“同等”,文字表述有误;
B. “但正是这种保护导致外来民族的侵犯”错误。原文是“民族的文化是不能永远停留在……‘落后’特色时期,不然会受外来民族的侵犯”,原文表述认为有被外来民族侵犯的可能性,但选项表述为“落后时期”则必然导致侵犯。
D. “反对把自然界的‘物竞天择’运用到人类”错误,反对的是“到处肆意乱用”,反对的身世“过分强调物竞天择”。
3.【B】
解析:材料一第一段对“种族中心主义”这一概念进行了表述:“一个种族或群体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种族中心主义。”ACD 都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B项不涉及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做,不属于“种族中心主义”。
4.
①费老先生主张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要吸收外国的优良文化,各国优良文化融合在一起,世界就大同了。
②这一理念既尊重欣赏不同种族和群体文化的特殊性,又认可人类文化应该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是处理好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科学理念。
5.
材料一:依赖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进而促其提升。
材料二:支持文化进化论,可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进化”,适度合理运用“物竞天择”。
现代文阅读II
6.【D】天津人对洋人所拍圣母照片的推测属于语言描写。
7.【D】突出黄莲圣母地位之高与神秘感。
8.黄莲圣母是一位神秘、爱国、愚昧的红灯照首领形象。
①神秘,天津人都没一个见过黄莲圣母,小说也始终没有对黄莲圣母作正面描写。黄莲圣母的外貌、言行、本领与下落也都是来自于民间的传言。
②爱国,黄莲圣母率领的红灯照频频出征,飞天降火,火烧租界,和其他义和团一起抵御洋人入侵。
③愚昧,宣扬神灵思想,单纯凭借“踩城”等花架式,压邪气,震洋人。
(特点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9.(1)不可删去。
①情节上,文章以“黄莲圣母”为题,讲述了清末被迷信神化的爱国女英雄的故事,最后一段交代了天津人对黄莲圣母结局的评议,不删使情节更加完整。
②人物上,除黄莲圣母,天津人的精神风貌也是本文的表现对象,天津人骨子里难掩民族大义与浩然正气,但也存在着自欺欺人、愚昧落后的特质。最后一段的补充使群体形象更加立体、丰满,黄莲圣母形象更增神秘感。
③主题上,黄莲圣母及红灯照的行为虽然满含着迷信与落后的色彩,但是他们给予天津市民的精神鼓舞是不容置疑的,文章最后一段恰恰凸显出这种精神的感召力,引发读者深思。
④读者层面,天津人对黄莲圣母和红灯照的结局议论纷纷,留下悬念,引发读者思考。
(2)可以删去。
①情节上,本文讲述了清末被迷信神化的爱国女英雄的故事,黄莲圣母和义和团抗击外敌的情节到此已经结束,情节上已圆满,删去最后一段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②人物上,删去更能凸显黄莲圣母和红灯照的悲剧命运,折射出中华民族曾经的悲剧性。
③主题上,删去最后一段更能彰显中华民族顽强抗争的精神,表达作者对民族英雄悲壮故事的感喟和颂扬。
④读者层面,悲剧的结局和悲剧的人物形象,更能给读者带来震撼力。(观点鲜明,理由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A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已到眼前,急迫得就像逼近了眉毛和睫毛一样。语境说人们对于环保能源需求急迫,不是指事情本身紧急,使用错误。
B.一文不值:指毫无价值。语境指电动汽车在没有充电设备的路段耗尽电力的情况下是毫无价值,使用正确。
C.心血来潮:形容一时冲动,心里忽然或偶然起了一个或某个念头。语境强调这个主意不是偶然冲动,使用正确。
D.深信不疑:形容对事对人非常相信,没有半点怀疑。语境指孟菲斯对电动汽车的未来非常又信心,使用正确。
故选A。
2. A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当前的电动汽车便于实现长途驾驶,而且能适应所有的场合”错误,材料一是说“电动汽车目前有一个显著的缺点,就是不便长途驾驶”“为了让电动汽车能适应所有的场合,他想了很多办法”,可见选项说法错误。
C.“使电瓶可以永久使用而不会耗尽”错误,材料一是说“即使电瓶的容量再大、使用再持久,也总会有耗尽的时候”。
D.“彻底解决了电动汽车的使用局限问题”错误,材料一是说“决定彻底解决电动汽车的使用局限问题”,选项变未然为已然。
故选A。
3. B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瑞典首条充电公路共50米长,独立供电”错误,材料一是说“这条充电公路由许多节50米的路段构成,每节路段独立供电”,不是充电公路全长50。
C.“长2公里”“可承载所有类型的汽车”错误,材料二“公路全长近2公里”“路面不仅能承载小型电动汽车,也能承载中型货车”,可见,是“近2公里”,也不是能承载所有类型的汽车。
D.“充电公路和光伏公路都能为在其上停泊的电车充电”错误,材料一说“充电公路”“只给在该节路段上行驶的车辆充电。为确保安全,车辆停下来时,电力自动切断”。
故选B。
4. 使太阳能电池板难以在今后更换养护。或答:使太阳能电池板难以在现场安装。
5. ①充电公路由许多独立路段构成,造价昂贵,建造资金需求量较大;
②太阳能电池板表面发生破碎后,可能会带来衍生伤害;
③维护和更换的成本较高,可能超过其产生的效益;
④车下面是电器设备,一旦发生碰撞起火,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现代文阅读II
6.C(“更赞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错)
7.A(B项,“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表述错误,不能说小说、散文不需要智慧;C项,“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于文无据;D项不合文意,因果关系不能成立)
8.①动词使用新颖贴切,十分传神。如写白鹭栖息时“款款入座”,既拟人化,又切合前文“贵妇”的身体,妙趣横生;再如写鹭鸣“撒出去”,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物体,生动可感。
②多用比喻修辞手法,富于表现力。“优雅的贵妇”“大白裙子”“玉雕”“银箭”“数十道白光”等多个喻体,都运用得非常形象恰切。③动静相映,给人深刻印象。先充分描写白鹭的静,“稳稳地”“纹丝不动”,再突出刻画白鹭的动,“跃出”“绽放和飞掠”,动静前后对比,形象十分鲜明。(4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文本一的思想内核是作者对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文体形式却是一篇意境幽远、文采斐然的散文,这种将哲学散文化写法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②文本一记述的是作者下湖游泳这样的寻常的生活情景,呈现出来的是一篇优美耐读的文学作品,作品将生活常态文学化,使读者既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又得到了文学的熏陶。(6分,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