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测评
1.(2021·广东选择考)科学家发现银河系中存在大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铝26。铝26的半衰期为72万年,其衰变方程为Al―→Mg+Y。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Y是氦核
B.Y是质子
C.再经过72万年,现有的铝26衰变一半
D.再经过144万年,现有的铝26全部衰变
2.根据玻尔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处于定态时,虽然电子做变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B.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要释放一定频率的光子,电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
C.氢原子可以吸收小于使氢原子电离能量的任意能量的光子,因而轨道半径可以连续增大
D.电子没有确定轨道,只存在电子云
3.(2021·山东等级考)在测定年代较近的湖泊沉积物形成年份时,常利用沉积物中半衰期较短的Pb,其衰变方程为Pb→Bi+X。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衰变方程中的X是电子
B.升高温度可以加快Pb的衰变
C.Pb与Bi的质量差等于衰变的质量亏损
D.方程中的X来自Pb内质子向中子的转化
4.根据玻尔原子结构理论,氦离子(He+)的能级图如图所示。当某个He+处在n=4的激发态时,由于跃迁所释放的光子最多有( )
A.1 B.2个 C.3个 D.6个
5.在图甲、乙、丙三种固体薄片上涂蜡,由烧热的针接触其上一点,蜡熔化的范围如图甲、乙、丙所示,而甲、乙、丙三种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丁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甲、乙为非晶体,丙是晶体
B.甲、乙为晶体,丙是非晶体
C.甲、丙为非晶体,乙是晶体
D.甲为多晶体,乙为非晶体,丙为单晶体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增大时,其分子势能一定增大
B.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增大时,其分子势能一定减小
C.物体的体积增大时,其分子势能一定增大
D.0 ℃的水变成0 ℃的冰时,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减小
7.如图所示,一根竖直的弹簧支持着一倒立汽缸的活塞,使汽缸悬空而静止。设活塞和缸壁间无摩擦且可以在缸内自由移动,缸壁导热性能良好。使缸内气体温度总能与外界大气的温度相同,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若外界大气压强增大,则弹簧将压缩一些
B.若外界大气压强增大,则汽缸的上底面距地面的高度将增大
C.若气温升高,则活塞距地面的高度将减小
D.若气温升高,则汽缸的上底面距地面的高度将增大
8.已知某光电管的极限频率为ν0,现用频率为ν的单色光照射这种金属,如图能发生光电效应,改变加在光电管两端的电压,测得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已知电子的电荷量大小为e,普朗克常量为h,则遏止电压的大小U0为( )
A.U0= B.U0=
C.U0= D.U0=
9.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有下列实验步骤:
①往边长约为40 cm的浅盘里倒入约2 cm深的水,待水面稳定后将适量的爽身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②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待薄膜形状稳定。
③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平放在坐标纸上,计算出油膜的面积,根据油酸的体积和面积计算出油酸分子直径的大小。
④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记下量筒内每增加一定体积时的滴数,由此计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
⑤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然后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描绘在玻璃板上。
完成下列填空:
(1)上述步骤中,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填写步骤前面的数字)。
(2)将1 cm3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300 cm3的油酸酒精溶液,测得1 cm3的油酸酒精溶液有50滴。现取1滴该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测得所形成的油膜的面积是0.13 m2。由此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________ m(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10.(多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聚变结合成一个氘核,同时辐射一个γ光子。已知质子、中子、氘核的质量分别为m1、m2、m3,普朗克常量为h,真空中的光速为c,若产生的核能全部被γ光子带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反应方程是H+n→H+γ
B.聚变反应中的质量亏损Δm=m1+m2-m3
C.辐射出γ光子的能量E=(m3-m1-m2)c2
D.γ光子的波长λ=
11.(多选)如图所示,两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导热汽缸,用两个轻质绝热活塞(截面积分别为S1和S2)封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活塞与汽缸壁间无摩擦。在左端活塞上缓慢加细沙,活塞从A下降h高度到B位置时,活塞上细沙的总质量为m,在此过程中,用外力F作用在右端活塞上,使活塞位置始终不变。整个过程环境温度和大气压强p0保持不变,系统始终处于平衡状态,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整个过程,外力F做功大于0,小于mgh
B.整个过程,理想气体的分子平均动能保持不变
C.整个过程,理想气体的内能增大
D.整个过程,理想气体向外界释放的热量小于(p0S1h+mgh)
12.(多选)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开始,经历三个过程ab、bc、ca回到原状态,其p 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过程ab中气体一定吸热
B.过程bc中气体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C.过程ca中外界对气体所做的功等于气体所放的热
D.a、b和c三个状态中,状态a分子的平均动能最小
13.(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h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后,成为稳定的原子核 eq \o\al(\s\up1(208),\s\do1())Pb
B.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为Be+He→C+n
C.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而产生,在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
D.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原子能量减小
14.光电效应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图中光电管的K为阴极,A为阳极,理想电流计可检测通过光电管的电流,理想电压表用来指示光电管两端的电压。
(1)当开关S断开时,用光子能量为3.11 eV的一束光照射阴极K,发现电流表读数不为零,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当电压表读数小于1.21 V时,电流表读数仍不为零;当电压表读数大于或等于1.21 V时,电流表读数为零。从上述实验数据可知,此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________eV,该阴极材料的逸出功为________eV。若增大入射光的强度,电流计的读数________(选填“为零”或“不为零”)。
(2)现将电源正、负极对调,闭合开关S,若光电管的阴极K用截止频率为ν的金属铯制成,光电管阳极A和阴极K之间的电压为U。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射向阴极,产生了光电流。已知普朗克常量为h,电子电荷量为e,真空中的光速为c,则金属铯的逸出功W0=________,光电子到达阳极A的最大动能Ek=________。
15.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一定质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先后发生以下两种状态变化过程:第一种变化是从状态A到状态B,外界对该气体做功为6 J;第二种变化是从状态A到状态C,该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为9 J。图线AC的反向延长线过坐标原点O,B、C两状态的温度相同,理想气体的分子势能为零。求:
(1)从状态A到状态C的过程,该气体对外界做的功W1和其内能的增量ΔU1;
(2)从状态A到状态B的过程,该气体内能的增量ΔU2及其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2。
16.(2021·全国乙卷)如图所示,一玻璃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竖直玻璃管A、B、C粗细均匀,A、B两管的上端封闭,C管上端开口,三管的下端在同一水平面内且相互连通。A、B两管的长度分别为l1=13.5 cm,l2=32 cm。将水银从C管缓慢注入,直到B、C两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差h=5 cm。已知外界大气压为p0=75 cmHg。求A、B两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差。
17.用来喷洒农药的压缩喷雾器的结构如图所示,A的容积为7.5 L,装入药液后,药液上方空气体积为1.5 L。关闭阀门K。用打气筒B每次打进105 Pa的空气250 cm3。假设整个过程温度不变,大气压强为105 Pa:
(1)要使药液上方气体的压强为4×105 Pa,应打几次打气?
(2)当A中有4×105 Pa的空气后,打开阀门K可喷洒药液,直到不能喷洒时,喷雾器剩余多少体积的药液?(忽略喷管中药液产生的压强)
18.一个氘核(H)和一个氚核(H)聚变时产生一个中子(n)和一个α粒子(He)。已知氘核的质量为mD,氚核的质量为mT,中子的质量为mn,α粒子的质量为mα,光速为c,元电荷为e。
(1)写出核反应方程,并求一个氘核和一个氚核聚变时释放的核能ΔE。
(2)反应放出的α粒子在与匀强磁场垂直的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R,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求α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周期T和等效电流I。
(3)1909年卢瑟福及盖革等用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或只发生很小的偏转,但有些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个别就像被弹回来了一样。卢瑟福认为“枣糕模型”中的电子不足以把α粒子反弹回来,在经过深思熟虑和仔细的计算后,他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以一个α粒子以速度v与原来静止的电子发生弹性正碰为例,通过计算说明为什么电子不能把α粒子反弹回来(已知α粒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 300倍)。
11模块综合测评
1.(2021·广东选择考)科学家发现银河系中存在大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铝26。铝26的半衰期为72万年,其衰变方程为Al―→Mg+Y。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Y是氦核
B.Y是质子
C.再经过72万年,现有的铝26衰变一半
D.再经过144万年,现有的铝26全部衰变
C [根据电荷数守恒与质量数守恒可知Y为正电子e,A、B错误;经过一个半衰期,铝26衰变一半,经过两个半衰期,铝26还剩下四分之一,C正确,D错误。]
2.根据玻尔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处于定态时,虽然电子做变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B.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要释放一定频率的光子,电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
C.氢原子可以吸收小于使氢原子电离能量的任意能量的光子,因而轨道半径可以连续增大
D.电子没有确定轨道,只存在电子云
A [根据玻尔理论中的定态假设可知,原子处于定态时,不向外辐射能量,A正确;氢原子发生跃迁辐射光子,减少的电势能一部分转化为电子的动能,另一部分转化为光子能量辐射出去,B错误;氢原子只能吸收等于能级差的能量的光子,轨道半径也是一系列不连续的特定值,C、D错误。]
3.(2021·山东等级考)在测定年代较近的湖泊沉积物形成年份时,常利用沉积物中半衰期较短的Pb,其衰变方程为Pb→Bi+X。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衰变方程中的X是电子
B.升高温度可以加快Pb的衰变
C.Pb与Bi的质量差等于衰变的质量亏损
D.方程中的X来自Pb内质子向中子的转化
A [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知,X是电子,A正确;半衰期非常稳定,不受温度、压强以及该物质是单质还是化合物的影响,B错误;Pb与Bi和电子X的质量差等于衰变的质量亏损,C错误;方程中的X来自Pb内中子向质子的转化,D错误。故选A。]
4.根据玻尔原子结构理论,氦离子(He+)的能级图如图所示。当某个He+处在n=4的激发态时,由于跃迁所释放的光子最多有( )
A.1 B.2个 C.3个 D.6个
C [本题研究某个He+,若从n=4到n=1能级跃迁,则只放出一个光子;若从n=4能级跃迁到n=2能级,可以从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则有2个光子放出;同理,若从n=4能级先跃迁到n=3能级,则还可从n=3能级向n=2能级跃迁,也可从n=2能级向n=1能级跃迁,则放出3个光子,C正确。]
5.在图甲、乙、丙三种固体薄片上涂蜡,由烧热的针接触其上一点,蜡熔化的范围如图甲、乙、丙所示,而甲、乙、丙三种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丁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甲、乙为非晶体,丙是晶体
B.甲、乙为晶体,丙是非晶体
C.甲、丙为非晶体,乙是晶体
D.甲为多晶体,乙为非晶体,丙为单晶体
D [由图甲、乙、丙可知:甲、乙各向同性,丙各向异性;由图丁可知:甲、丙有固定熔点,乙无固定熔点,所以甲、丙为晶体,乙为非晶体,其中甲为多晶体,丙为单晶体,故D正确。]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增大时,其分子势能一定增大
B.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增大时,其分子势能一定减小
C.物体的体积增大时,其分子势能一定增大
D.0 ℃的水变成0 ℃的冰时,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减小
D [若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在大于r0(r0约为10-10 m)的范围内增大,由于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分子间平均距离增大时,分子力对分子做负功,分子势能将增大。若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在小于r0的范围内增大,由于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平均距离增大时,分子力对分子做正功,分子势能将减小,选项A、B错误;由于物体的体积随分子间的平均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其分子势能随分子距离的变化,与分子势能随物体的体积的变化规律相同,选项C错误;水在0 ℃~4 ℃的范围内温度升高时,表现出反常膨胀的特性,温度升高,体积反而减小,0 ℃的冰体积最大,0 ℃的水变成0 ℃的冰时,由于要放热,而且温度不变,所以水的分子势能减小,选项D正确。]
7.如图所示,一根竖直的弹簧支持着一倒立汽缸的活塞,使汽缸悬空而静止。设活塞和缸壁间无摩擦且可以在缸内自由移动,缸壁导热性能良好。使缸内气体温度总能与外界大气的温度相同,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若外界大气压强增大,则弹簧将压缩一些
B.若外界大气压强增大,则汽缸的上底面距地面的高度将增大
C.若气温升高,则活塞距地面的高度将减小
D.若气温升高,则汽缸的上底面距地面的高度将增大
D [取活塞及汽缸为研究对象,其重力和弹簧弹力平衡,无论气体怎样变化,弹力不变,其长度不变,A错误;p气=p0+,大气压强p0增大,气体压强变大,温度不变,由玻意耳定律知气柱变短,即汽缸上底面离地高度变小,B错误;气体压强不变,温度升高,根据盖-吕萨克定律知体积增大,气柱变长,知C错误,D正确。]
8.已知某光电管的极限频率为ν0,现用频率为ν的单色光照射这种金属,如图能发生光电效应,改变加在光电管两端的电压,测得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已知电子的电荷量大小为e,普朗克常量为h,则遏止电压的大小U0为( )
A.U0= B.U0=
C.U0= D.U0=
A [由光电效应方程Ek=hν-W,eU0=Ek和W=hν0
得eU0=hν-hν0,U0=,故A正确。故选A。]
9.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有下列实验步骤:
①往边长约为40 cm的浅盘里倒入约2 cm深的水,待水面稳定后将适量的爽身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②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待薄膜形状稳定。
③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平放在坐标纸上,计算出油膜的面积,根据油酸的体积和面积计算出油酸分子直径的大小。
④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记下量筒内每增加一定体积时的滴数,由此计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
⑤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然后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描绘在玻璃板上。
完成下列填空:
(1)上述步骤中,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填写步骤前面的数字)。
(2)将1 cm3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300 cm3的油酸酒精溶液,测得1 cm3的油酸酒精溶液有50滴。现取1滴该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测得所形成的油膜的面积是0.13 m2。由此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________ m(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解析] (1)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大小的实验中,应先配制油酸酒精溶液,再往盘中倒入水,并撒爽身粉,然后用注射器将配好的溶液滴一滴在水面上,待油膜形状稳定,再将玻璃板放于盘上,用彩笔将油膜形状描绘在玻璃板上,根据d=计算。
(2)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油酸体积V=× m3,故d=≈5×10-10 m。
[答案] (1)④①②⑤③ (2)5×10-10 m
10.(多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聚变结合成一个氘核,同时辐射一个γ光子。已知质子、中子、氘核的质量分别为m1、m2、m3,普朗克常量为h,真空中的光速为c,若产生的核能全部被γ光子带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反应方程是H+n→H+γ
B.聚变反应中的质量亏损Δm=m1+m2-m3
C.辐射出γ光子的能量E=(m3-m1-m2)c2
D.γ光子的波长λ=
BD [该核反应方程质量数不守恒,故A错误;聚变反应中的质量亏损Δm=m1+m2-m3,故B正确;聚变反应中亏损的质量转化为能量以光子的形式放出,故光子能量为E=(m1+m2-m3)c2,故C错误;根据E==(m1+m2-m3)c2,得光子的波长为λ=,故D正确。]
11.(多选)如图所示,两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导热汽缸,用两个轻质绝热活塞(截面积分别为S1和S2)封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活塞与汽缸壁间无摩擦。在左端活塞上缓慢加细沙,活塞从A下降h高度到B位置时,活塞上细沙的总质量为m,在此过程中,用外力F作用在右端活塞上,使活塞位置始终不变。整个过程环境温度和大气压强p0保持不变,系统始终处于平衡状态,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整个过程,外力F做功大于0,小于mgh
B.整个过程,理想气体的分子平均动能保持不变
C.整个过程,理想气体的内能增大
D.整个过程,理想气体向外界释放的热量小于(p0S1h+mgh)
BD [由于右端活塞位置始终不变,故F做功为0,A错误;整个过程中,环境温度保持不变,故导热汽缸内气体的温度也保持不变,理想气体的内能以及分子平均动能都只与温度有关,现温度保持不变,因此分子平均动能和内能都保持不变,B正确,C错误;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放出的热量等于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一部分是大气压力做功,一部分来自细沙对活塞所做的功,由于细沙质量是缓慢增加到m的,故在活塞下落过程中细沙的平均重力应小于mg,故这部分功小于mgh,故D正确。]
12.(多选)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开始,经历三个过程ab、bc、ca回到原状态,其p 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过程ab中气体一定吸热
B.过程bc中气体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C.过程ca中外界对气体所做的功等于气体所放的热
D.a、b和c三个状态中,状态a分子的平均动能最小
AD [过程ab,理想气体等容变化,温度升高,理想气体的内能增大,气体一定吸热,选项A正确;过程bc,理想气体等温变化,压强减小,容器壁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受到分子撞击的次数减小,而体积变大,气体对外做功,气体一定吸热,选项B错误;过程ca,理想气体的压强不变,温度降低,内能减小,体积减小,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对外放出的热量大于外界对气体做的功,选项C错误;根据上述三过程可知:在a、b、c三个状态中,状态a的温度最低,根据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可知状态a分子的平均动能最小,选项D正确。]
13.(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h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后,成为稳定的原子核 eq \o\al(\s\up1(208),\s\do1())Pb
B.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为Be+He→C+n
C.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而产生,在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
D.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原子能量减小
ABC [Th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后,质量数是:m=232-6×4=208,电荷数:z=90-2×6+4=82,成为稳定的原子核Pb,故A正确;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是Be+He→C+n,故B正确;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而产生,在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故C正确;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氢原子的电势能增大,核外电子遵循:k=,据此可知电子的动能减小;再根据能级与半径的关系可知,原子的能量随半径的增大而增大,故D错误。]
14.光电效应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图中光电管的K为阴极,A为阳极,理想电流计可检测通过光电管的电流,理想电压表用来指示光电管两端的电压。
(1)当开关S断开时,用光子能量为3.11 eV的一束光照射阴极K,发现电流表读数不为零,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当电压表读数小于1.21 V时,电流表读数仍不为零;当电压表读数大于或等于1.21 V时,电流表读数为零。从上述实验数据可知,此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________eV,该阴极材料的逸出功为________eV。若增大入射光的强度,电流计的读数________(选填“为零”或“不为零”)。
(2)现将电源正、负极对调,闭合开关S,若光电管的阴极K用截止频率为ν的金属铯制成,光电管阳极A和阴极K之间的电压为U。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射向阴极,产生了光电流。已知普朗克常量为h,电子电荷量为e,真空中的光速为c,则金属铯的逸出功W0=________,光电子到达阳极A的最大动能Ek=________。
[解析] (1)接通开关,当电压表读数大于或等于1.21 V时,电流表读数为零,光电管的遏止电压为Uc=1.21 V,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km=eUc=1.21 eV,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得Ekm=hν-W0,解得逸出功为W0=hν-Ekm=3.11 eV-1.21 eV=1.90 eV。若增大入射光的强度,而频率仍不变,则电流计的读数为零。
(2)金属铯的逸出功为W0=hν,根据光电效应方程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km=h-W0=h-hν
根据动能定理得eU=Ek-Ekm
解得光电子到达阳极A的最大动能为Ek=eU+Ekm=eU+h-hν。
[答案] (1)1.21 1.90 为零
(2)hν eU+h-hν
15.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一定质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先后发生以下两种状态变化过程:第一种变化是从状态A到状态B,外界对该气体做功为6 J;第二种变化是从状态A到状态C,该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为9 J。图线AC的反向延长线过坐标原点O,B、C两状态的温度相同,理想气体的分子势能为零。求:
(1)从状态A到状态C的过程,该气体对外界做的功W1和其内能的增量ΔU1;
(2)从状态A到状态B的过程,该气体内能的增量ΔU2及其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2。
[解析] (1)由题意知从状态A到状态C的过程,气体发生等容变化
该气体对外界做的功W1=0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有
ΔU1=W1+Q1
内能的增量ΔU1=Q1=9 J。
(2)从状态A到状态B的过程,体积减小,温度升高
该气体内能的增量ΔU2=ΔU1=9 J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有
ΔU2=W2+Q2
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2=ΔU2-W2=3 J。
[答案] (1)0 9 J (2)9 J 3 J
16.(2021·全国乙卷)如图所示,一玻璃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竖直玻璃管A、B、C粗细均匀,A、B两管的上端封闭,C管上端开口,三管的下端在同一水平面内且相互连通。A、B两管的长度分别为l1=13.5 cm,l2=32 cm。将水银从C管缓慢注入,直到B、C两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差h=5 cm。已知外界大气压为p0=75 cmHg。求A、B两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差。
[解析] 对于B中的气体,
初态:pB1=p0,VB1=l2S
末态:pB2=p0+ph,VB2=l2′S
由玻意耳定律得pB1VB1=pB2VB2
解得l2′=30 cm
设B管中水银比A管中水银高x cm,
对A中气体,
初态:pA1=p0,VA1=l1S′
末态:pA2=pB2+px,VA2=[l1-(l2-l2′-x)]S′
由玻意耳定律得pA1VA1=pA2VA2
解得x=1 cm。
[答案] 1 cm
17.用来喷洒农药的压缩喷雾器的结构如图所示,A的容积为7.5 L,装入药液后,药液上方空气体积为1.5 L。关闭阀门K。用打气筒B每次打进105 Pa的空气250 cm3。假设整个过程温度不变,大气压强为105 Pa:
(1)要使药液上方气体的压强为4×105 Pa,应打几次打气?
(2)当A中有4×105 Pa的空气后,打开阀门K可喷洒药液,直到不能喷洒时,喷雾器剩余多少体积的药液?(忽略喷管中药液产生的压强)
[解析] (1)设原来药液上方空气体积为V,每次打入空气的体积为V0,打n次后压强由p0变为p1,以A中原有空气和n次待打入A中的全部气体为研究对象,由玻意耳定律得:p0(V+nV0)=p1V
故n===18次。
(2)打开阀门K,直到药液不能喷出,忽略喷管中药液产生的压强,则A容器内的气体压强应等于外界大气压强,以A中气体为研究对象p1V=p0V′
V′==×1.5 L=6 L
因此A容器中剩余药液的体积为
7.5 L-6 L=1.5 L。
[答案] (1)18次 (2)1.5 L
18.一个氘核(H)和一个氚核(H)聚变时产生一个中子(n)和一个α粒子(He)。已知氘核的质量为mD,氚核的质量为mT,中子的质量为mn,α粒子的质量为mα,光速为c,元电荷为e。
(1)写出核反应方程,并求一个氘核和一个氚核聚变时释放的核能ΔE。
(2)反应放出的α粒子在与匀强磁场垂直的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R,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求α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周期T和等效电流I。
(3)1909年卢瑟福及盖革等用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或只发生很小的偏转,但有些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个别就像被弹回来了一样。卢瑟福认为“枣糕模型”中的电子不足以把α粒子反弹回来,在经过深思熟虑和仔细的计算后,他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以一个α粒子以速度v与原来静止的电子发生弹性正碰为例,通过计算说明为什么电子不能把α粒子反弹回来(已知α粒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 300倍)。
[解析] (1)核反应方程为H+H→n+He
反应释放的核能为
ΔE=Δmc2=(mD+mT-mα-mn)c2。
(2)α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则有
2evB=mα
又周期T=
联立得α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周期T=
由电流定义式可得环形电流I=
联立得I=。
(3)设电子的质量为me,碰撞后α粒子的速度为vα,电子的速度为ve。
取碰撞前α粒子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αv=mαvα+meve
由能量守恒定律得mαv2=mαv+mev
得vα=v
因mα me,≈1,所以vα≈v,即α粒子所受电子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不能被反弹。
[答案] (1)H+H→n+He
(mD+mT-mα-mn)c2
(2) (3)见解析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