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共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30 16:1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第七单元-第14课
荷塘月色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这是一幅——荷花。那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荷的诗句文章呢?荷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散文名篇《荷塘月色》,领略朱自清笔下荷塘的别样风采。
01
作家作品
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民主主义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配售的救济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
了解作者
①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郁达夫
②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林非
③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叶圣陶
了解作者
④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自清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李广田
⑤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许德珩悼念朱自清挽联
⑥人间哀中国,破碎河山,又损伤背影作者;地下逢一多,辛酸论话,应惆怅清华文坛。
——冯友兰悼念朱自清挽联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0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字音
(1)单音字
①蓊蓊郁郁(    )
②袅娜(   )
③弥望(  )
④煤屑(  )
⑤敛裾(  )
⑥酣眠(  )
⑦峭楞楞(   )
wěnɡ
niǎo

xiè

hān
lénɡ
明确字音
①媛
媛女(   )
婵媛(    )
(2)多音字
③挨
②脉
脉络(  )
含情脉脉(  )
挨近(  )
挨打(  )
④乘
乘凉(    )
千乘之国(    )
yuàn
yuán
mài

āi
ái
chénɡ
shènɡ
理清层次,划分结构
 任务:概括段意,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3段)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10段)采莲旧俗(情)
03
任务活动探究
任务活动一 理清线索
(1)全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任务活动一 理清线索
(2)作者是如何派遣这种不宁静的?
明确:散步到荷塘。游踪:家——小径——荷塘——家
任务活动一 理清线索
(3)一路上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
任务活动一 理清线索
完成表格。
走向荷塘
离开荷塘
求静
又忆《西洲曲》
出静
得静
任务活动二 体会情感
任务活动二 体会情感
1.品读感悟,分组讨论
(1)为什么“心里不宁静”的作者要“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明确: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
任务活动二 体会情感
1.品读感悟,分组讨论
(2)为什么认为月色“恰到好处”?(第5自然段)
明确:荷塘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寄情于景。
任务活动二 体会情感
1.品读感悟,分组讨论
(3)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
任务活动二 体会情感
1.品读感悟,分组讨论
(4)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任务活动二 体会情感
1.品读感悟,分组讨论
(5)《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明确: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任务活动二 体会情感
1.品读感悟,分组讨论
(6)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
明确: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与背景有关的内容,可留疑)
任务活动二 体会情感
1.品读感悟,分组讨论
(7)“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照应开头;回到无法超脱的现实中,更能体现作者的哀愁。
任务活动二 体会情感
2.结合背景,思考问题:
(1)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明确: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在苦闷中彷徨。他采取了逃避的办法。
任务活动二 体会情感
2.结合背景,思考问题:
(2)第三段中 “平常的自己”指什么?“超出平常的自己”又指什么?
明确:不自由。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是不想做不想说而有不得不做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就是说自己是自由的。这是作者的一种去荷塘过程中的一种排遣。排遣了自己的一种不宁静的情绪,心情得以释放。
04
课文小结
小 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通过诵读原文,理清文章的双线结构,梳理出了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第二课时
1
任务活动探究
2
鉴赏语句
3
深入探讨
4
拓展阅读
目 录
01
任务活动探究
任务活动一 再读文本 品味语言
【任务引导】作者描写荷塘月色的时候,并没把荷塘月色的美景孤立起来,而是把它置于更大的环境之中,也就是荷塘四周的景色。找出这三段文字中你认为描写最美的句子品赏,把自己体会的美读出来,并说出你认为美的原因。
任务活动一 再读文本 品味语言
示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我认为这两句描写很美。首先,曲曲折折、田田、亭亭三个叠词的运用,把叶子的整体状态,个体形态描写出来了。“曲曲折折”形容荷塘宽广,“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亭亭”形容荷叶下面的荷茎形体挺拔修长。第二,后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形容荷叶的舒展,具有动态美。
任务活动一 再读文本 品味语言
【技巧点拨】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例如: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
任务活动一 再读文本 品味语言
【技巧点拨】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例如:
  同学们脸上露出甜蜜的笑容。
任务活动一 再读文本 品味语言
02
鉴赏语句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写荷花,生动地描绘了荷花的娇美。“袅娜”“羞涩”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荷花的神态,前者状其饱绽盛开,后者状其含苞待放;“明珠”“星星”“美人”用比喻描写荷花的色彩,状其洁白。同一个本体,用了不同的喻体,这种修辞格,叫博喻。
鉴赏语句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写荷香,运用比喻的方法描写荷花的清香。荷香属于嗅觉,歌声属于听觉,但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歌声,二者都是隐隐约约、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因而构成比喻,将嗅觉诉之于听觉,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修辞上又叫做“通感”或“移觉”。
鉴赏语句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上一段写叶子底下的流水被遮住看不见,这一段写叶子上面的月光如流水一般,两节之间巧妙地借“流水”一词衔接。
鉴赏语句
(4)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写月光。光,是抽象虚幻的难写之景,作者先用比喻的方法直接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虽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没有遮拦,一泻无余,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青”表明这是荷塘荷叶上的雾,“浮”表现雾飘渺轻柔,“薄薄”与下文“轻纱”照应。“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荷叶不再翠青,荷花不再纯白,一例的失却它的本色,变成了乳白色,这正是隔雾看花之景,混混沌沌,浑浑噩噩,“像笼着轻纱的梦”,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朦朦胧胧。
鉴赏语句
(5)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酣眠”指的是长久的;
“小睡”则是指短暂的,“片刻的逍遥”。
“别有风味”也就是指作者得到“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
鉴赏语句
(6)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这里写月影,通过月影写月色。杨柳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正面状月影之美;灌木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这是寓美于丑,化丑为美。月色是单一的,但是月影却是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多姿多彩的。
鉴赏语句
(7)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写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表现树之多,“重重围住”表现树之密。描写“空隙”,反衬了树之茂密,又扣住了月色。
鉴赏语句
03
深入探讨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作者如此的不宁静呢?
深入探讨
朱先生在考入北大的第二年就把名字由朱自华改名朱自清,而且他是著名的民主斗士,被毛泽东主席称赞为“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大概我们能推断出他的为人吧。
  现在距离《荷塘月色》诞生已经80多年,距离朱自清先生逝世也已60多年,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引什么引起了先生的“不宁静”,但正是他的“不宁静”让今天的我们有幸读到了这篇美文。
深入探讨
04
拓展阅读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拓展阅读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拓展阅读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拓展阅读
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水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拓展阅读
【感悟】 朱自清似乎不是在写散文,对着梅雨潭的绿,他是在吟诗,在歌唱,在倾诉他由衷热爱的心声。古人说诗人作诗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而当感情最激动的时候,便“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整篇散文,是巧妙的比喻,是美丽的联想。那有声(如音乐)有色(如画幅)的描绘,如散碎的珍珠,而把它们串起来的,则是感情,动人的激情,《绿》魅人的秘诀就在这里。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