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30 16:1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第七单元-第14课
故都的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走近郁达夫
1.色彩不浓,回忆不永。
2.你不过是一个被难者。
3.倾城春色,终只是繁华过往。
4.艺术家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
5.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
6.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最后一句话出自郁达夫一篇著名的散文——《故都的秋》。世人多爱“悲秋”,到了秋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于我的秋天,是那家里柿子树透着阳光的红;于沉寂在秦岭深处的古刹,是那片片落黄的百年银杏;于郁达夫而言,是渐离渐远、却萦绕难忘的故都秋味。
1
知人论世
2
了解散文
3
品读感悟
4
任务活动
目 录
01
知人论世
人物档案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02
了解散文
文体知识—散文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最自由的文体,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散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揭示其社会意义。
文体知识—散文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文体知识—散文
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文体知识—散文
散文的特点
2.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文体知识—散文
散文的特点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文体知识—散文
散文的分类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03
品读感悟
品读感悟
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思考下列问题
1.听了录音后,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
品读感悟
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思考下列问题
2.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相应段落有那些?
——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庭院秋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雨后话凉 、胜日秋果)
04
任务活动探究
任务活动一 理清文章思路
1.有一句话笼罩了全篇的写景抒情,奠定了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这句话是?
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任务活动一 理清文章思路
2.读1、2段,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分别是什么特点?用什么样的手法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北国:清、静、悲凉;南国:慢、润、淡。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北国秋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秋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总结:第一部分:总起(第1、2段)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任务活动一 理清文章思路
3.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3-11段,这些段落中具体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明确:从3-11段。主要有芦花、柳影、虫唱、月夜、钟声;还有碧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秋果。具体是:第3段主写牵牛花,第4段主写槐树,第5段主写秋蝉,第6-10段主写秋雨,第11段主写果树。
任务活动一 理清文章思路
4.提问:那么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秋景图”?
明确:有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故都的秋景共有五种, “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任务活动一 理清文章思路
5.用五景来写秋,那么最后两段写什么呢?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主要写了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无比怀恋之情。 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
任务活动一 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从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写起,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了故都的秋景,其中记叙部分采用了并列结构共写了五种景物,最后总括全文并抒发了对故都的秋的怀恋之情。做到了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表达上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手法上运用了对比、烘托。
小 结
第二课时
1
任务活动探究
2
欣赏语言
3
拓展延伸
4
总结提升
目 录
01
任务活动探究
任务活动一  阅读鉴赏3-11段
1.本文绘了五幅故都秋景图,提问:这五幅故都秋景图是分别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如写秋花,作者侧重写了牵牛花的哪个方面
明确:写秋花侧重颜色这一角度,写秋槐侧重于落蕊的形状的角度,写秋蝉是侧重写声,写秋雨是侧重写其味,写秋果重点写它的果实。
任务活动一 阅读鉴赏3-11段
2.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
秋色: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突出了“清、静、悲凉”
任务活动一 阅读鉴赏3-11段
3.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色。感受: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任务活动一 阅读鉴赏3-11段
4.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明确: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是宁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任务活动一 阅读鉴赏3-11段
5.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孤独、痛苦。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任务活动一 阅读鉴赏3-11段
6.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总结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任务活动一 阅读鉴赏3-11段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任务活动一 阅读鉴赏3-11段
7.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那份落寞和景物衔接在一起的呢?请你结合文字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首先心中充满了情感,而景物只是作者情感抒发的一个载体,他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就让景物带上了自己的情感特色。比如把对落蕊静态的描写,正是作者内心平静的写照,正是他感到秋天气息,让自己的内心向外宣泄的一个窗口。
任务活动一 阅读鉴赏3-11段
8.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任务活动一 阅读鉴赏3-11段
任务活动二  阅读结尾,思考问题
1.思考第12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
点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任务活动二 阅读结尾,思考问题
2.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
点拨: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对秋的描写。
作用: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在这一时期作者的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
任务活动二 阅读结尾,思考问题
02
欣赏语言
体会下列句子表达效果
1.“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后面的“来得悲凉”似乎应该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也许主张语言简洁的人会觉得“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更好,可是这样一来,排比的气势就没有了。
欣赏语言
体会下列句子表达效果
2.“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欣赏语言
体会下列句子表达效果
3.“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这些描写性的名词短语,一个短语就是一幅画面,展现出生动的美景,成为“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欣赏语言
体会下列句子表达效果
4.“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这是近于口语的文字,好像作者津津乐道的样子就在眼前,充分地表达了赞美之情。
欣赏语言
体会下列句子表达效果
5.“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是说理性的语句,但是以具体事物来说明,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明确:黄酒之与白干一个温和一个刚烈;稀饭之与馍馍,一个稠润一个硬实;鲈鱼之与大蟹,一个细腻秀美,一个粗壮威严;黄犬之与骆驼,一个灵活一个沉稳。 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秋的平淡北国秋的浓味;稀饭之与馍馍,比喻淡薄和厚实; 鲈鱼之与大蟹,比喻柔软和刚烈;黄犬之与骆驼狭小和范围大。
欣赏语言
本文不是很长,但排比句、比喻句很多,说明作者非常喜欢运用这种工整、雅致的语言,而且运用起来非常妥帖恰当,全无生硬之感。使文章清新美丽具有诗意。
小结
03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郁达夫的“秋”
  故都的“秋”,其实就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拓展延伸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年8月17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达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里,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拓展延伸
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这些,正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心里留下的隐痛。
拓展延伸
“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拓展延伸
只要注意到郁达夫自我生命的情绪体验以及他曾览遍天下秋色却又独独钟情故都之秋,读者就会明白《故都的秋》并非在一般层面上的写景抒情,其“特别”之处在于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与作者的生命情感体验形成了互文性的映照,正视这种“特别”之处,更能让读者抵达作家写作的意识底蕴和作品的真境。
拓展延伸
  在《故都的秋》整篇文章之中,蕴含着一种孤独、忧郁的心态。这种心态的描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者向往的是一种“深刻厚重”的生命形态,而“故都的秋”正是这种生命形态的象征,这种生命虽然形态悲凉,但富有内涵。
04
总结提升
总结提升
1.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总结提升
2.归纳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①诵读,朗读最好,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
②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③分析思路结构。
④鉴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⑤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结束语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