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备课先锋】第1课 邓稼先 第2课时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备课先锋】第1课 邓稼先 第2课时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31 08:2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邓稼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01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02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语言运用: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思维能力: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审美创造:感知语言魅力,涵养高雅情趣,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新课讲解
写邓稼先,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阅读第一部分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八国联军侵华
结构:引出本文的主要人物,为邓稼先的出场做准备。
内容:把邓稼先放到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去,突出他的伟大成就。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民族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写邓稼先,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考点:分析独句成段在文中的作用
[真题模拟] 第12、13段都是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 
独句成段的作用,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①起强调作用,点明主旨、表达观点、抒发感情等。
②调整节奏,使语言更加简洁、明快、有力,以突出中心。
③显示文脉,构成贯串全文的线索、前后呼应、过渡等,使思路更加明晰。
[参考答案]
起强调作用,强调了这两个日子的不平凡,表明了“两弹”成功爆炸的重大历史意义,突出了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1.第10段中“立即”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立即”指立刻,表明邓稼先没有停留就马上回国了,表现出他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的崇高思想。
2.从本部分中,可以看出邓稼先是怎样的人?(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热爱祖国、贡献巨大、极度负责、坚持不懈等。
阅读第二部分
奥本海默 邓稼先
国籍
职务
功劳
学术水平
文化背景
性格为人
阅读第三部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读研究生时就常打断别人的报告,即便到了中年,成为名人,有时还会这样。
“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奥本海默 邓稼先
国籍
职务
功劳
学术水平
文化背景
性格为人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
美国
中国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
相当
美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锋芒毕露
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
最不引人注意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纯”、朴实
(同)
(同)
(同)
(异)
(异)
(异)
通过对比,表现了邓稼先那种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样也便自然而然地得出后文的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考点:对比手法的作用
[考查形式] 
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某事物?
②文中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试分析它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③选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
概念:对比也叫对照,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方法。
纵向对比,即截取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迥然不同的环节,进行比较。
横向对比,即将不同的人或物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
[答题模板]
本文(段)采用了对比手法,……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4.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平凡小事。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做详细介绍?
①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对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的详细介绍上。
②作者与邓稼先有着五十年的友谊,这篇介绍邓稼先的传记,饱含着作者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作者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传记从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就不会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和巨大贡献。
③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五十年的友谊,但很长一段时间分隔大洋两岸,加之研制核武器是高度机密,作者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的材料不会很多。而且,本文并非长篇传记,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考点
理解记叙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真题模拟] 说说第27段“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一句的含义。
[答题思路] 
①抓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它的语境义、比喻义、引申义、言外之意等;
②抓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来理解句子含义;
③抓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留心那些揭示句子内涵的修饰、限制成分;
④联系上下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参考答案]
邓稼先具有高度“奉献精神”,是因为他从小接受的就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他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核武器事业。这句话既点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之情。
[答题模板]
这个句子运用了……的表现手法(或关键词等),写出了……,表达了……情感。
1.如何理解小标题?
看似两方都没有肯定,但是在阅读本段之后,可以发现:作者为同学的成功而骄傲,更为祖国的崛起而自豪。
以此为小标题,一方面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极精炼地概括了自己为朋友为祖国而骄傲自豪的情感。
阅读第四部分
小标题:民族感情 友情
2.从本部分中,可以看出邓稼先是怎样的人?(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如第31自然段“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作’,表现出邓稼先对工作认真、谨慎的态度,即便是对挚友也绝不违反规定,可见其为人忠正。
原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诵读《吊古战场文》并翻译
阅读第五部分
广大呀,广大呀!旷野无边无际,辽远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环绕,群山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寒风悲号,日色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野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暗示了条件艰苦
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猛烈的战争,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增加文章的厚重感
衬托出邓稼先为国家不辞劳苦、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精神
1.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
(1)环境本身的特点: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体现时间或情节的变化;
③渲染(营造)氛围。
2.文章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遇到此类问题该如何解答?
(3)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①推动情节发展;
②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③埋下伏笔等。
(2)环境描写对人物的作用:
①烘托人物的心情;
②烘托人物的形象;
③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4)环境描写对主题的作用:
①暗示文章的中心;
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答题模式一般为:
本段文字描写了……,渲染(衬托、交代)了……,表现了……
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有时不是单一的,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我不能走。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3.“我不能走”体现了邓稼先哪些品质?
在危难面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工作极其负责、身先士卒的优秀品质。
4.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意在把邓稼先放在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中加以审视,把他的个人经历和国家命运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暗示邓稼先远大的志向、赤诚热烈的爱国热情和为事业奉献一切的牺牲精神,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
作者在写作这篇人物传记时,采用了大量的引文,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考点
引用的作用
[考查形式] 
文中引用……有什么作用?
概念: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作用:在文中恰当地引用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
[答题模板]
引用……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使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阅读第六部分
1.“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目标。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
强烈的爱国情怀,为国奉献、执着追求、至死不懈。
2.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用“从_______(事、言),我感受到了一个_______的邓稼先”的句式说一段评述性的话。
从他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做出的巨大贡献,我感受到了一个功勋卓著的邓稼先。
从他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我感受到了一个心系国家的邓稼先。
从他历时28年成功设计了“两弹”,把我国的国防武器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我感受到了一个功勋卓著的邓稼先。
从他身患癌症,经历三次手术,病中仍关心着我国核武器的发展工作,我感受到了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
从他在“文革”初期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继续工作,我感受到了一个没有私心,受人尊敬、信任的邓稼先。
从邓稼先带领我国科学家,在没有任何国外援助的情况下,成功自主研发原子弹,我感受到了一个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邓稼先。
从核武器试验发生意外时,他说“我不能走”,我感受到了一个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邓稼先。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等于是个帽子。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具体介绍了邓稼先在戈壁滩率领其他科研人员研发原子弹的情形,表现了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3.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写法探究
1.小中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
2.句式多变
(1)有时句式十分整齐,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
(2)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长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深情。
文章结构
赤子情怀→信念坚定 永恒价值
崇高的爱国情怀
伟大的人格魅力
邓稼先
历史背景→杰出的历史性人物
生平经历和贡献→“两弹”元勋
气质品质→真诚坦白 朴实奉献
创造奇迹→自己制造 自豪骄傲
工作情况→身先士卒 不怕牺牲
课堂探究
根据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邓稼先不愧为 “两弹元勋” 的称号,现在,请你书写100字左右的颁奖词,概述邓稼先的品质和历史功绩。
参考: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拓展延伸
请大家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向全班同学介绍。
于敏,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他用一生中最好的年华,专注地做了一件事——研制氢弹,为此他隐姓埋名30年。他的名字并不如雷贯耳,然而他的事业却世人瞩目。20世纪60年代,他放弃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开始从事氢弹研究。他克服种种困难,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