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柔石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柔石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30 20:0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柔石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人听完她的哀诉
柔石
尖利的北风。巍峨古旧的城下。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婆子,坐在地上,哭她生命末路的悲哀:“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哭声有了半小时。
几个孩子听得悲伤。向城门边跑去。他们都是住在城脚的茅舍中的穷孩子。在这北风中,也还穿着单裤,破夹衣,没有鞋子。
可是他们都同情地围在她的面前。盯住眼睛看她涌流出来的大泪。食指放在口里,不发笑声。
老婆子继续哭道:“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三四个贵胄式的妇人走进城来。也听见她哭声悲哀,驻足问她道:“老婆子,什么事?”
老婆子也就诉说:“太太呀!可怜可怜我罢!我有一个60岁的白发的丈夫,我还有三个儿子……”
于是贵妇人们互相一笑。
有的说:“还说可怜可怜她呢!我只有一个儿子,她倒有三个。”
有的说:“她还不满意,她的丈夫已经陪她到60岁了。我的丈夫陪我到五十岁就死去。”
一边说着,一边走远了。
眼前仍留着几个孩子,呆呆地。老婆子又哭。
“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哭声又过去半小时。
一班学生走出城。他们也听得她哭声的凄怆,驻足问她什么事。
老婆子继续诉说道:
“少爷呀!可怜可怜我罢!我的大儿子,前年22岁。兵爷打仗,将我的儿子拉去搬炮弹。可怜从此就没有回来了!一年,两年,我的眼睛望花了。可怜从此就没有回来!……”
悲哀噎住了她的喉咙。没有等她说完,学生们气愤愤地昂头走散。
有的叫,“我们应当反对战争!”
有的叫,“我们应当提倡非战论!”
有的叫,“战争的罪恶呀!落到老婆子的身上了!”
可是她的眼前,仍是几个孩子。老婆子又哭:
“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哭声又连续半小时。
几个农人从田野中进城。他们也听得她哭声的酸悲。放下锄问她什么事。
老婆子带泪继续哭诉道:“兄弟呀!可怜可怜我罢!我的第二个儿子,去年13岁。到山上去砍柴。不知怎样一失脚,跌下岩壁来。别人抬他回家。血流太多了。到家也就死了!……”
老婆子呜咽地说不成声。
农人们听的不满意,有的说:
“不小心,不小心。山上我们一年要去整百次,那里会跌落岩壁?”
有的说:“这是一个13岁的第二个儿子,不要紧,还有大儿子在哩。”
一边互相拿起锄,又走远了。
她的眼前仍剩着几个痴孩子。老婆子更悲伤地哭了:
“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哭声又经过半小时。
一群工人走出城。也听得她哭声的悲伤,走近去问她为什么这样哭。
老婆子哽咽得说不清楚地继续说:
“伯叔呀!可怜可怜我罢!我的第三个儿子,6岁的一个。三个月前,我和我丈夫到田野上拔瓜藤。留他在家里玩。等我们回来,他却不见了。门口有一堆血。我们踏血迹寻去,却是深山。唉!被狼吞去了!……”
工人互相一惊。嘈杂地叹着:
“山里还有狼呀!”
“狼竟会到村庄来吃人么?”
“不过这是一个小儿子,她总还该有两个大儿子在的。”
一边也匆忙地走去了。只回过一两次的头来,但不想续知她的哭诉了。
黄昏开始落下来。
在老婆子的眼前,仍是几个不懂事的孩子。她仰头向着密布天空的阴云,失望地放声大哭:“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城门往来的人儿稀少了。
哭声又消逝半小时。
两三个商人从乡间收账回来。钱袋在他们的肩膀上琅琅地响。他们也听得她哭声的凄楚。脚步停到她的前面,问:“老婆子,什么事?”
孩子们也抬头看着商人的脸孔。
她似有一线光明地诉说道:“唉!老板!可怜可怜我,舍我几个钱罢!我的60岁的老丈夫,自从第三个儿子死后就病了!到现在有三个月,将死了!”
商人们互相说:“夜了,夜了,我们要回去了。否则可以给她两角钱。虽则事情是常常如此的。”
一边又匆匆地没去他们的影子。
老婆子一时昏去了。一时又慢慢地向看呆了的孩子们说:
“小弟弟们!可怜罢!我因为乡下没处讨钱,远远跑到城内来。想讨几个钱买一服药回去。……唉!虽则我的丈夫,此刻或者已经死了!可是小弟弟们,你们也有钱么?”
老婆子酸苦得说不成别的话。
而这几位听呆的孩子:有的抖抖他的衣袋,表示袋内只有一把蚕豆。有的翻转裤腰,表示身上只有一个肚脐。个个摇摇头,不声响。
老婆子却突然发狂似的问:“你们也有毒药么?你们也有刀么?我不想回家去了!”
孩子们一听到问刀,惊怕了。逃散了。
黑夜如棉被一般盖在她的身上。朔风一阵阵地在扫清她身上的尘埃和她胸中的苦痛。
她气息奄奄地睡在城脚下,她心的未曾全灭的光,为她家中的白发丈夫似乎还得望着明日。
1929年12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语言对话描写了老婆子断断续续的哭诉,在各色人等面前展现了她以及她的家庭的不幸遭遇。
B.小说反复描述老婆子的哭诉,这种行文构思方法与鲁迅的小说《祝福》反复写祥林嫂讲述阿毛的故事异曲同工。
C.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描写很有特色,在黑夜中,小说主人公老婆子终于清醒了,她要反抗这个黑暗的社会。
D.这篇小说和鲁迅的《祝福》都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两篇小说都反映出当时底层百姓的痛苦,对旧社会进行声泪控诉。
2.小说自始至终描写老婆子身边的几个孩子,有何用意?
3.这篇小说被柔石结集于小说集《希望》,作者自序言:生命是在递变的,人与社会应当也走在无限的前进的途程中,我“希望”是如此。你认为柔石在这篇小说中寄予怎样的“希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
柔石
萧涧秋次日一早就醒来。他望见窗外有白光闪动,他奇怪,随即将向小花园一边的窗帘打开,只见窗外飞着大雪,地上已一片白色,草,花,树枝上,都积着约有小半寸厚。
他穿好衣服,开门。阿荣给他来倒洗脸水,他们迎面说了几句关于天气奇变的话,阿荣结尾说:
“昨天有许多穷人以为天气从此会和暖了,将棉衣都送到当铺里去。谁知今天又突然冷起来,恐怕有的要冻死了。”
他无心地洗好脸,在沿廊下走来走去许多圈。他又想着昨天乘船来芙蓉镇时在船中所见。他想那寡妇与女孩一家,或者竟要冻死了,如阿荣所说,他心里非常不安,仍在廊下走着。最后,他决计到她们那里去看一趟,且正趁今天是星期日。
九点钟,雪还一样大。他按阿荣告诉他的路径,一直往西村走去。他走得非常快,他全身似乎有一种热力,有一种勇气,似一只有大翼的猛禽。他想着,她们会不会认得他就是昨天同船上的客人。但认得又有什么呢?他只愿一切都随着自然做去。雪上的脚印,留在他身后,整齐的,蜿蜒的,又有力的,绳索一般穿在他的足跟上,从校门起,现在是一脚一脚地踏近她们门前了。
手轻敲了几下,一息,门就开了。出现那位妇人,两眼红肿的,泪珠还在眼檐上,满脸愁容,又蓬乱着头发。她见是一位陌生青年,随想将门关上。萧涧秋却随手将门推住,愁着眉,温和地说:
“请原谅,这是不是李先生家?”
妇人一时气咽答不出话,许久才问:
“你是谁?”
萧涧秋随手脱下帽,抖了抖雪,凄凉地说道:
“我姓萧,是李先生的朋友,听闻李先生不幸过去了!所以不辞冒昧,特来访一访。李先生还有子女,可否使我认识他们?我一见他们,或和李先生一样,你能允许吗?”
年青的寡妇,一时手足无措,她含泪的两眼,仔细看看他,随说:
“请进来罢,可我的家是不像一个家的。”
她衣单,全身为寒冷而颤抖,她的语气非常辛酸,每个声音都从震颤的身心中发出来。在地窖似的房内,两个孩子在一张半新半旧的大床上坐着,拥着七穿八洞的棉被。女孩这时手里捻着一块饼干,在喂她的弟弟。这时妇人就向女孩说:
“采莲,有位叔叔来看你!”
女孩扬着眉毛向来客望,小眼睁得大大的。萧涧秋走到床前,凑近头向女孩问:
“小妹妹,你认得我吗?”
女孩摇了摇头。他又说:
“小妹妹,我已认识你了。”
纸窗的外边,雪正下得起劲。他又看一遍房内,房内是破旧的,各种零星的器物上,都反映着一种凄惨的黝色。房内沉寂片时,只听窗外嘶嘶下雪声。萧涧秋说:
“你们以后怎样的过去呢?”
妇人奇怪地看他一眼,慢慢的答:
“先生,我们想不到怎样的过去啊!”
“产业?”
“有一点儿,都为死者卖光了!”
她的眼里又涌起泪。
“亲戚呢?
“穷人会有亲戚么?”
他一时默着,实在选择不出相当的话来说。于是妇人接着问道:
“先生,人总能活过去的罢?”
“自然。”他答,“否则,天真是没有眼睛。”
“你还相信天的么?”妇人稍稍起劲的,“先生,天的眼睛在哪里呢?”
“不是,不过我相信好人终究不会受委屈的。”
“先生,你是照戏台上的看法。戏台上是好人团圆的。现在我丈夫却是被枪炮打死了!先生,叫我怎样养大孩子呢?”
妇人竟如疯一般说出来,泪从她眼中飞涌出来。
“我家里,只有一升米了。”
萧涧秋到此,就立刻站起,强装着温和,好像不使人受惊一般,说:
“我到这里来为什么呢?我告诉你罢,——我此后愿意负起这两个孩子的责任。采莲,你能舍得她离开么?我当带她到校去读书。我每月有三十圆的收入,我没有用处,我可以以一半供给你们。你觉得怎样呢?”
妇人简直呆了似的睁眼视他。
“这里,——”他语声颤抖着,向袋内取出一张五圆朗钞票,“你……”一边更苦笑起来、手微颤地将钱放在桌上,“现在你可以买米。”
妇人身向床倾,几乎昏去似的说:
“先生,你究竟是……你是菩萨么?……”
“无用介意的,”一边转向采莲,“现在我要回校去了。明天我来带你去读书。你愿意读书么?”
“愿意的。”
女孩终于娇憨的说出话来。他回头向妇人说:“我要回校去了。望你以后勿为过去的事悲伤。”一边就向门外走出,他的心非常愉快。妇人眼看着桌上的钱,竟想得又流出眼泪。她对于这件突然的天降的福利,不知如何处置好。但她能拒绝一位陌生的青年的所赐么?天知道,为了孩子的缘故,她接受了。
萧涧秋在雪上走,如一只鹤在云中飞一样。他贪恋这时田野中的雪景,白色的绒花,装点了世界如带素的美女,他顾盼着,他跳跃着,内心竟有一种说不出的微妙的愉悦。
1929年
(有删改)
【注】小说中寡妇的丈夫作为北伐军在战斗中牺牲。寡妇一家奔赴上海求要慰问金不得,无奈便乘船返回家乡芙蓉镇,与接受朋友邀请到芙蓉镇任教的青年教师萧涧秋同乘一船。期间,寡妇一家之辛酸悲苦被萧听闻,回到芙蓉镇,萧又得知寡妇的丈夫正是其儿时同学。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大雪环境的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也是后文萧涧秋去看望寡妇一家的重要原因,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小说善用细节凸显人物心理,如“泪从她眼中飞涌出来”这一细节,是寡妇对世道愤怒、对未来生活绝望的强烈情感喷涌而出的表现。
C.小说从萧涧秋的视角展开相关描写与叙事,不论是对环境的描写、对寡妇及采莲的形象刻画,还是对故事的讲述,都是萧涧秋的所见所闻所感。
D.小说的语言质朴,同时也蕴含着诗意,如人物对话质朴真实,符合身份;而其中穿插的对环境以及人物的描写,细腻又生动。
5.在去看望寡妇一家时,萧涧秋“似一只有大翼的猛禽”,从她们家中出来后,他“如一只鹤在云中飞一样”,请赏析这两处描写。
6.有人说,柔石的《二月》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某些生活面貌和人情世态,请结合选文部分谈谈你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奴隶的母亲
柔石
她的丈夫是一个皮贩,就是收集乡间各猎户的兽皮和牛皮,贩到大埠上出卖的人。然而境况是不佳,债是年年积起来了。他大约就因为境况的不佳,烟也吸了,酒也喝了,钱也赌起来了。这样,竟使他变做一个非常凶狠而暴躁的男子,但也就更贫穷下去。在穷的结果得病以后,全身便变成枯黄色,连眼白也黄了。
有一天,他向他的妻说:“再也没有办法了。我想,还是从你的身上设法罢。你跟着我挨饿,有什么办法呢?”
“我的身上?……”
他的妻自坐在灶后,怀里抱着刚满五岁的小男孩——她讷讷地低声问。
“你,是呀,”她的丈夫病后无力的声音,“我已经将你出典了……”
“什么呀?”他的妻子几乎昏去似的。
屋内稍稍静寂了一息。他气喘着说:“有一个秀才,没有儿子,年纪已五十岁了,想买一个妾;又因他的大妻不允许,只准他典一个,典三年或五年,肯出八十元或一百元的身价。”
说到这里,他垂下头,声音很低弱。他的妻简直痴似的,话一句没有。又静寂了一息,他继续说:“本月十八,五天后。”
这时,他的妻简直连腑脏都搏抖,吞吐着问:
“你也想到过春宝吗?没有娘,他怎么好呢?”
“我领他便了,本来是断了奶的孩子。”
他似乎渐渐发怒走出门外去。她呜呜咽咽地哭起来。
这一天,春雨滴滴渐渐地落着。妇人一夜不曾睡。她先将春宝的几件破衣服都修补好,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移交给他的父亲——他已经在床上睡去了。以后,她坐在他的旁边,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一句也没有。
两村相隔有三十里路,轿夫第二次将轿子放下肩,就到了。一个两眼很有心计的约摸五十来岁的老妇人来迎她,她想这是大娘了。接着长长瘦瘦的秀才从房里走出来……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春宝的哭声有时在她的耳朵边响,梦中,她也几次遇到过他。可是梦一个比一个缥缈,眼前的事务一天比一天繁多。她知道这个老妇人是猜忌多心的,外表虽则对她还算大方,可是她的嫉妒的心是和侦探一样,监视着秀才对她的一举一动。
次年秋的这一天,全家人都到了希望的最高潮,屋里的空气完全地骚动起来。这样的情形一直继续到黄昏,婴儿落地了,是一个男的。秀才坐在屋角,几乎快乐到流出泪来。
关于孩子的名字,秀才煞费苦心地想着,但总想不出一个相当的字来。婴儿的母亲呆地坐在房内的一边,忽然开口说:“叫他‘秋宝’罢。”屋内人们的几对眼睛都转向她,注意地静听着:“他不是生在秋天吗?秋天的宝贝。”
秀才立刻接着说道:“是呀。我年过半百,实在到了人生的秋期;孩子也正养在秋天。秋宝,实在是很好的名字呀!”接着又称赞了一通婴儿的母亲,说得这妇人连坐着都觉着局促不安,垂下头,苦笑又含泪地想:“我不过因春宝想到罢了。”
秋宝是天天成长地离不开他的母亲了。可是他执住他的母亲愈紧,他母亲离开这家的日子也愈近了。
而妇人的心却正矛盾着这两种冲突:一边,她的脑里老是有“三年”这两个字,三年是容易过去的,而且想象中的春宝,也同眼前的秋宝一样活泼可爱,她既不舍秋宝,怎么就能舍得掉春宝呢?可是另一边,她实在愿意永远在这新家里住下去。有时,她倦坐在房外的沿廊下,初夏的阳光,异常地能令人昏朦地幻想,觉得仿佛春宝同时也站在她的旁边,她伸出手去也想将春宝抱进来,她还要对他们兄弟两人说几句话,可是身边是空空的。
妇人一天天地黄瘦了。没有精采的光芒在她的眼睛里起来,而讥笑与冷骂的声音又充塞在她的耳内了。“她哪里愿意在这里呢?她是极想早些飞回去的。”
冬末了,催离别的小鸟,已经到她的窗前不住地叫了。先是孩子断了奶,又叫道士们来给孩子度了一个关,于是孩子和他亲生的母亲的别离——永远的别离的运命就被决定了。
这天早晨当她给秋宝穿衣服的时候,她的泪如溪水地流下,孩子向她叫:“婶婶,婶婶”——因为老妇人要他叫自己是“妈妈”,只准叫她是“婶婶”——她向他咽咽地答应。她很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她无论怎样也说不出。她也知道一岁半的孩子是不会了解的。
她离开大门时,听见秋宝的哭声;远远地走了三里路,还听见秋宝的哭声……
妇人回来了,在灰暗的屋内坐了许久许久,她和她的丈夫都没有一句话。
她唤着“春宝”去抚摸他的时候,他躲闪开了。男子加上说:
“会生疏得那么快,一顿打呢!”
她眼睁睁地睡在一张龌龊的狭板床上;春宝陌生似的睡在她的身边。在她的已经麻木的脑内,仿佛秋宝肥白可爱地在她身边挣动着,她伸出两手想去抱,可是身边是春宝。寂静而寒冷的死一般的长夜,似无限地拖延着,拖延着……
1930年1月20日
(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时间为序,展现了妇人悲苦的命运,题目“奴隶”一词寄寓着作者对妇人的同情。
B.小说中多次出现“静寂”“话一句没有”等词句,为人物的命运涂抹上阴冷压抑的色彩。
C.小说语言耐人咀嚼,画线句既写出了夜的漫长,也表现出人物苟延残喘的悲苦生命状态。
D.小说运用全知视角讲述旧中国农村典妻的故事,皮贩、老妇人的自私是妇人悲剧的根源。
8.小说中的妇人与《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有相似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鲁迅曾评价柔石的作品“用了巧妙的技术写成”,“周遭的人物也都生动”,本篇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生存的悲惨境况,请结合妇人的矛盾处境对此加以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死猫
柔石
每天晚上木匠文土照例到这家酒店来喝酒,两位小伙计招待他,笑眯眯地用酒放在他的身边,就请他说起关于运命的事情来。他说:
“做人若照你们这般,一天一天地苦干,一钱一钱地节省下来,这是做不好的!!譬如皇帝,若都要自己亲身去杀贼,他还做得成皇帝么?大财主是财神光顾他的,运命里就是大财主。”
一边他举起杯来,大喝了几口酒。一位小伙计笑着问他:
“那么你究竟几时会发财呢?”
他答:“快了。我今年四十九岁,总在五十岁以内的。”
一边他又喝了几口酒。小伙计没有再说,两人耳语了一些什么,又看他如看呆子一样的笑了一阵。
他当夜酒醉醺醺地回到家,睡在一张旧床上想:
“唉!我究竟几时会发财呢?莫非我的运命欺骗了我一生不成么?整包的金子,这才可以给我娶妻养子,成家立业,……现在我给别人造房子,将来我要别人来造我的房子,……什么时候呢?……但总有时候的罢?……哼,也叫别人看我文土一生阔气几时,才得舒服!……也许今夜,财神会来叫我了,……文土!金子,……银子,……宝贝,……”
一边,他随将灭未灭的灯光睡去了。
正是半夜,他却突然醒来。他听得很清楚,门外有人高叫他的名字。他逆着气听了一息,又什么声响也没有,他以为他自己的神经恍惚,又睡下去。果然门外又叫了:“文土,快起来!银杏树下有银子!”
他急忙点亮了灯,披上衣服。但不知怎样,全身发起抖来,口里嗫嚅地自语:“财神爷爷,是你叫我么?”一边立直两条无力的腿,手拿了油灯,光幽暗而闪动的。他恨这盏灯光太黝黯,但想,也许明天可用洋灯了。而门外又叫:
“文土!快起来!银杏树下有金子!”
他呆站了一忽,决计走动了。他的心脏搏跳得非常厉害,他又将一件大马褂披上。于是将门开了。门外更郑重而严厉地叫:
“文土!你不来,银子金子没有了!”
他立刻冲向门外,随即一阵风将他手内的灯吹熄。他全身竖起寒毛来,两腿抖着。门外漆黑的,一缕月光也没有,一点星光也没有,黑暗如大熊一般的站在他前面。银杏树在他的门外约十丈路,他不敢立刻走近去,只两目紧张地注视着。忽然,银杏树下发了一阵火光,银杏树也如五丈金身的恶魔般现一现它的凶相。这时,他伸一伸腰,拍一拍胸,决计放大胆向前走去。但只走两步,火光又发了一阵,隐隐中还有嘈杂的语声。于是他又吓退了。一时,第三次的火光又爆发,在火光中,他似还见一位和善的老人,但倏忽又没有了。他重又回到房内,取了一盏满是灰尘的灯笼,点亮,光古铜色的。他不顾生命地一直跑到银杏树下,他依着树根的四周照了一遍,但什么也没有。于是揣拟方才火光所爆发的地方,近着一园地的墙边,他走去,提心吊胆的。在手里发抖的灯笼照到一墙角,果然,一口布袋倒放着。袋口扎得紧紧的,这显然是金子银子了。他俯下身子去一摸,呀,袋内忽然动一下。这一动他几乎吓死,呆了想:
“什么?里面究竟是什么?动了,金子银子么?”
一息,他又轻叫:
“神爷,显示罢——。”
他提着灯又向四近照了一遍,四近是什么也没有,又回到原处,一口布袋仍放着。这样,他跪下,捧起两手来向这布袋拜了两拜。就将这袋子的绳解了,很费力地解了。但一看里面,又几乎吓死去,里面是什么?——一只将死的猫!猫已经不会叫了,但两颗碧绿的眼仍向他射一射碧绿的光。他立刻丢下布袋,跑回到他自家的门边。不料正是死猫所在的地方,又爆发了火光,一阵,二阵,三阵。他恐惧地坐守在门边,不敢就将死猫去拿来,虽则他想一死猫是可能的会变成宝贝。但他没有勇气去探取,他只有等待;他想,等待到天亮,再去找住这个罢。一边,他拿烟管吸起烟来。
东方起了霞色,大地的白光,辨得一切在清晨的寒气里战抖。银杏树庄严而盛气地站在他门前。他走去,先向银杏树的四周一看,还是什么也没有;于是又忙向墙角去拿布袋,但布袋呢?“唉!”他喊了!死猫已经载着布袋逃去了,没有了!他回到屋内痴痴地仰卧在床上想:
“假如将这口布袋拿来,死猫一定会变成金子,银子,宝物,可是我的运命过去了!”
第二天晚上,他又到这家酒店去喝酒,两位小伙计照样招待他,可是一边笑个不住。他眼向小伙计看,他并没有向任何人说出昨夜经过的事,只没精打采地喝他的酒。一位小伙计又问他:
“文土!你究竟几时会发财呢?”
他吃吃地说:
“过去了!我恐怕不会发财了!以后只得我自己用力挣扎了!”
小伙计又不禁要笑声冲出口来。
1928年12月
(有删改)
【注】柔石,左联作家。1928年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照例”两个字显示出文土是这家酒店的常客,他与店里的两个伙计关系十分融洽,是莫逆之交,所以两个伙计才会捉弄他。
B.“银杏树也如五丈金身的恶魔”,是文土在醉酒情况下产生的幻觉,反映了文土对怪异事件的恐惧和对财富的向往。
C.“他跪下,捧起两手来向这布袋拜了两拜”,此处细节突出了文土对虚幻的“财神爷爷”的虔诚,也表现出他迫切想远离窘困的生活。
D.文土最后对于两个伙计的做法毫无察觉,仍认为自己错失了“死猫”而错过了发财的好运,突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1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结构巧妙,以文土和伙计的对话作为开篇,又以他们的对话作结,首尾呼应,同时暗示文土的奇特遭遇的真正缘由。
B.“门外漆黑的,一缕月光也没有,一点星光也没有”意在营造黑暗、压抑的氛围,同时为文土之后的心理变化作铺垫。
C.“一只将死的猫”的出现,照应题目,并为小说增添了恐怖的元素和神秘的色彩,同时又附以“火光”将小说的情节推向了高潮。
D.文中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塑造了文土被捉弄、被嘲笑的形象,引人发笑的情节背后却饱含生活的辛酸。
12.一场小小的恶作剧,却被文土视为“命运”转折的契机,你认为为什么会有这场恶作剧?请结合文本分析。
13.本文采用了小说创作中常用的“内视角”进行叙述,即以小说中的人物(“文土”)的视角进行观察。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答案】
1.C“终于清醒了,她要反抗这个黑暗的社会”错误,从原文“她气息奄奄地睡在城脚下,她心的未曾全灭的光,为她家中的白发丈夫似乎还得望着明日”来看,“她心的未曾全灭的光”是因为她还挂念着家里生病的丈夫,“她要反抗这个黑暗的社会”属于脱离文本的过度解读。2.①几个孩子听、看老婆子哭诉贯穿全文,起到线索的作用。
②孩子见证了老婆子的哭诉和各色人等的表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小说中孩子却同情地围在老婆子的身边听她哭诉,反衬商人、贵夫人等冷酷无情。
3.①希望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富有同情心。
②希望结束军阀混战,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③希望人们觉醒,丢掉冷漠,同情底层的人们,共同抗争,医治旧中国。
4.C“小说从萧涧秋的视角展开相关描写与叙事……都是萧涧秋的所见所闻所感”错,小说并非完全从萧涧秋的视角展开,如结尾处“妇人眼看着桌上的钱,竟想得又流出眼泪……”这是萧涧秋所不能看到的,属于全知视角,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旁观者的视角。
5.①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萧涧秋去寡妇家之前与之后的心理状态。②去寡妇家之前,将其比成“有大翼的猛禽”,突出其内心的勇气与力量;出来后,将其比成云中飞舞的鹤,突出其内心的释然与轻快,施善义举之后的良好感受。
6.①小说通过写穷人以为天暖将棉衣当掉、丈夫牺牲而孤儿寡母连慰问金都无法得到等,真实表现了当时民生凋敝、社会混战的生活面貌,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正是整个社会的积贫积弱以及战争。②通过萧涧秋对寡妇一家真诚无私的帮助,反映出虽世态炎凉(如妇人说“穷人没有亲戚”),但依然有如萧涧秋这样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进步青年,渴望通过自己微弱的力量,帮助弱小,改变社会的人情世态。
7.D“皮贩、老妇人的自私是妇人悲剧的根源”错误,妇人的悲剧虽然与皮贩、老妇人的自私有关,但归根结底是腐朽的社会制度。
8.①都只是“奴隶”和“工具”而没有人身权利:妇人被丈夫典当给秀才,祥林嫂被婆家卖进深山。②都是深爱孩子的母亲:妇人惦记孩子,朝思暮想;祥林嫂想念儿子,不断诉说阿毛出事的情形。③都无力挣脱悲苦的命运:妇人最终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并陷入内心的煎熬,祥林嫂希望改变自己命运却陷入更深的悲剧。
9.①临走时,修补孩子衣服、一夜无语等细节,刻画出妇人不舍离开春宝又不得不离开的痛苦;②秀才家,倦坐时的幻想、没有精采的光芒等细节刻画出希望孩子都在身边、留在秀才家却又无法改变命运的痛苦;③再回家,春宝的躲闪、睡在龌龊的狭板床上想秋宝等细节突出了环境的差异、思念对象的错位,有强烈母爱的妇人的苦痛与煎熬更加深刻。
10.A“关系十分融洽,是莫逆之交,所以两个伙计才会捉弄他”错,从文中看不出他们之间关系融洽,也不能说是莫逆之交,小伙计的笑带有戏谑性,他俩合伙捉弄文土,选项强加因果关系。文土是一个可悲的上当者,他不仅上了两个酒店小伙计的当,更是上了自己的当,是他自己的悲剧性格所造成的自我暗示一步一步地把他引入别人的圈套中去的。
11.B“意在营造黑暗、压抑的氛围”错,过度解读,本文并没有社会环境的黑暗、压抑方面的内容表现,选项表述无中生有。
12.①两个小伙计带有一点冷漠,嘲笑、看不起文土,故意去捉弄他。②文土思想意识愚昧,虽然有勤劳的美德,但笃信天命。③社会无法满足人的合理愿望,扭曲了人的正常追求。
13.①便于展现文土的心理变化,突出人物形象。当“发财”的机会到来时,运用内视角再现了文土欲进欲退、惊慌恐惧等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力地突出了文土痴愚、鲁钝的性格特征。②便于推动情节发展。当发财“机会”到来时,他紧张、惊惧,甚至下跪拜求,最后没精打采由衷懊恼,情节展开自然。③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通过文土这个被捉弄者的视角来表现这一事件,文土的最后上当完全符合他心理发展的逻辑,增加了作品的悲剧感。④易于让读者产生代入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并增强文章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