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七
一、交流平台
课前小调查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大家觉得哪项学习最不容易,请同学们选一选:
A朗读课文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C理解词语的意思 D分析人物心情
一、交流平台
学习提示:
小组同学结合刚才同学的汇报,结合本册课文内容,讨论“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完成“学习单”。
一、交流平台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借助文章题目;
(2)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或段落;
(3)分段概括段意,合并段意;
(4)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
……
朱自清饿死不食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
抗日战争结束后,当时社会上物价上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伪善的美囯和囯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囯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了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他们。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毎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该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困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二、词句段运用
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凛然、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
运用词语填空,并简要讲述人物故事。
( )的周恩来 ( )的岳飞
( )的李大钊 ( )的江姐
( )的邓世昌 ( )的海瑞
( )的徐有功 ( )的包公
( )的“逆行者”
二、词句段运用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是我们中国的地方。为什么不能去呢?
二、词句段运用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是我们中国的地方。为什么不能去呢?
二、词句段运用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是我们中国的地方。为什么不能去呢?
二、词句段运用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是我们中国的地方。为什么不能去呢?
二、词句段运用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二、词句段运用
1.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学,你会怎么提醒小明?你能分别用陈述句和反问句来说一说吗?
2.如果你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你会怎么说?也请你用分别用陈述句和反问句来说一说吗?
三、日积月累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日积月累
高适,字达夫、仲武,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有《高常侍集》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把高、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三、日积月累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日积月累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 ,北风吹雁 。
莫愁前路 ,天下谁人
三、日积月累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 ,北风 。
莫愁 ,天下
送别诗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山中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重别周尚书》
南北朝 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情景选填
你的知己好友王晨转学到别的城市,分别时你用“ , ”这句诗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面对陌生环境,王晨有些担心,你用《别董大》中的“ , ”这句诗来鼓励和劝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