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内容标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认识周长》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的含义,能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操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在具体操作中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 情感与态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的数学,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发展对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难点:感悟周长的含义 重点: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在课堂一开始,我创设了亡羊补牢的故事情境,提出羊为什么会被狼偷走呢?这样就产生了为牧羊人围栅栏的心理需求,该怎么围呢?请一个学生上台来围一围,学生从这一点出发绕一圈回到这一点。还可以怎么围呢?学生发现也可以从这一点出发绕一圈回到这一点,揭示羊圈一周边线的长就是羊圈的周长。此时,我利用板中板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我们一起来《认识周长》。 活动探究,深入本质 先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再让他指一指物体的边线。结合学生的发言出示数学书、课桌、黑板、闹钟,从而揭示,这些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是它们的周长。认识完什么是周长了,你能描出这片叶子的周长吗 这时学生都能描出来。接着我用截图功能创设情境:如果这片叶子被虫子咬了一口后,那它还有周长吗?这时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疑惑,那么在争辩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描出来,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学习了物体的周长,那图形的周长该怎么表示呢?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一周吗?先让同学在作业纸上描一描,教师进行巡视,并捕捉特色答案,用“希沃授课助手”进行投屏展示,全班集体校对答案,这样节约了时间。接着教师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呢?通过比较,孩子们可以发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在刚才感知物体表面的周长和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你对周长有什么新的认识呢?这样就水到渠成得出周长的含义:封闭图形的一周,就是它的周长。 那要知道下面哪个物体的周长长一些,要怎么办呢?得到同学们一致的答案:量。这时我会出示小组活动要求如下,并用计时器进行设置3分钟活动时间,把握了课堂节奏,有效控制活动时间。接着全班反馈: 1.学生发现,可以用直尺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从白板工具中调出直尺)。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再用乘法和加法算出来。 2.如叶子这样的不规则图形,可以用细线先沿边缘绕一周,再用直尺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3.又如圆形的测量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可以用细线测量,也可以让圆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圈,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片的周长,其中蕴含着“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为下节课做铺垫。 三、闯关游戏,巧妙应用 来到了学生最喜欢的闯关环节,第一关,利用白板中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易错点,利用班级优化大师随机选取2名学生上台PK,给获胜者进行加分。接着,依次有梯度的闯完第2、第3、第4关。 四、链接生活,总结延伸 其实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是学校操场情景图,这儿有个篮球场,你能边 指边说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吗?这时运用放大镜关灯效果进行聚焦,避免受图中其他场景的干扰,使学生看得更加的清楚。接着让学生在“超级变变变”视频结束了本节课,让学生知道在变的过程中,图形发生了变化,但周长始终没有变。最后,我利用思维导图总结出本课的知识要点。
说教学板书:
说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拓展中掌握和巩固周长的概念。通过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周长;最后,采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巩固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测量了直边图形和曲边图形的周长,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在测量长方形的周长时,引导学生测量它的四条边,也可以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测量两条边,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总之,通过这次讲课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力的,是有活力的,而这种力量来自于学生对事物的感受、体验,对问题的敏感、好奇,对观点的碰撞、争辩。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去发现数学的美,感受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