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白先勇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白先勇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31 06:5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白先勇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思
白先勇
华夫人将她那只左手伸了出去,觑起眼睛,自己观赏着,她左手的指甲已经修剔过了,尖尖的,晶莹闪亮,一把春葱似的雪白手指,玲珑地翘了起来,食指上套着一枚绿汪汪的翡翠环子。
“夫人,”女佣阿莲走进来报告道,“万大使夫人又打电话来催。秦夫人、薛夫人都到了,请夫人马上到万公馆去。”
“这几个麻将精!”华夫人摇头笑叹道,款款地立起身,“天天都来捉我,真教她们缠的受不了。”
华夫人走到花园里,一阵凉风迎面吹过来,把她的大衣都撩开了。她赶忙将大衣扣子扣上,一面戴上她那副珠灰的丝手套。园子里一道夕阳,斜铺在草坪上,那些朝鲜草草尖子已经泛着点点的黄斑,通到大门的那条石径上,几片落叶,给风吹得簌簌地在打转子。华夫人在石径上走了几步,突然一阵冷香,袭到了她面上来,她回头望去,看见墙东一角,那一片“一捧雪”开得翻腾了起来,她不由得停下脚步,若有所思的迟疑了片刻,终于回头踅了过去。她踱到那畦“一捧雪”眼前,俯下身,深深吸了一口气。①那几十株齐腰的白菊花,一团团,一簇簇,都吐出拳头大的水晶球子来了,白茸茸的一片,真好像刚落下来的雪花一般,华夫人又凑近一朵大白菊,嗅了一下。人家都说这就是台湾最上品的白菊花了,在新公园的花展还得过特别奖呢,只是太娇弱了些,去年种下去,差不多都枯死了,她叫花匠敷了一个春天的鸡毛灰,才活过来,倒没料到,一下子,竟开得这般繁盛起来了。怪道上次万吕如珠来的时候,这些“一捧雪”刚打苞,她已经抱怨她:华夫人,你这些菊花真的那么尊贵吗?也舍不得送我们两枝插插盆。
华夫人掐下一枝并蒂的菊花,一对花苞子颤袅袅的迎风抖着,可是她知道万吕如珠最是个好虚面子,嘴上不饶人的女人,花苞子选小些给她,恐怕都要遭她哂笑一番呢。华夫人跨进了那片花丛中,巡视了一番,她看到中央有一两棵花朵特别繁盛,她走向前去,用手把一些枝叶拨开,在那一片繁花覆盖着的下面,她赫然看见,②原来许多花苞子,已经腐烂死去,有的枯黑,上面发了白霉,吊在枝丫上,像是一只只烂馒头,有的刚委顿下来,花瓣都生了黄锈一般,一些烂苞子上,斑斑点点,爬满了菊虎,在啃啮着花心,黄浊的浆汁,不断的从花心流淌出来。一阵风掠过,华夫人嗅到菊花的冷香中夹着一股刺鼻的花草腐烂后的腥臭,她心中微微一震,她仿佛记得,那几天,他房中也一径透着这股奇怪的腥香,她守在他床边,看着医生用条橡皮管子,插在他喉头上那个肿得发亮,乌黑的癌疽里,昼夜不停地在抽着脓水,他床头的几案上,那只白瓷胆瓶里,正插着三枝碗大一般的白菊花,那是她亲自到园里去采来插瓶的。园里那百多株“一捧雪”都是栖霞山移来的名种,那年秋天,人都这样说,日本鬼子打跑了,阳澄湖的螃蟹也肥了,南京城的菊花也开得分外茂盛起来。他带着他的军队,开进南京城的当天,街上那些老头子老太婆们又哭又笑,都在揩眼泪,一个城的爆竹声,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她也笑得弯下了身去,对他说道:“欢迎将军,班师回朝——”他挽着她,他的披风吹得飘了起来,他的指挥刀,挂在他腰际,铮铮锵锵,闪亮的,一双带白铜刺的马靴踏得混响,挽着她,一同走进了园子里,他擎着一杯烧酒,敬到她唇边,满面笑容地低声唤道:“芸香——”③满园子里那百多株盛开的“一捧雪”,都在他身后招翻得像一顷白浪奔腾的雪海一般。那年秋天,人人都说:连菊花也开得分外茂盛起来——“夫人,车子已经开出来了。”
华夫人抬起头来,她看见老花匠黄有信正站在石径上,白眉白鬓,抖瑟的佝着背,手里执着一柄扫落叶的竹扫帚。华夫人迟疑了一下,又随手掐下一枝菊花,才从花丛里跨了出来,往大门走去,一束白簇簇的“一捧雪”拥在她胸前。
“黄有信——”华夫人走了几步,又停了下来。
“是,夫人。”黄有信停下扫帚应道。
“你去把那些菊花修剪一下,有好些已经残掉了。”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始描写华夫人在家里修剔指甲的过程,表现了一个富家太太悠闲懒散而又郁闷无聊的生活状态。
B.女佣阿莲报告万大使夫人相邀打麻将的事情,在情节上起到了伏笔的作用,为下文剪花时发现凋残腐败的菊花做铺垫。
C.小说中的老花匠白眉白鬓,与雪白的菊花相互映衬,既写出自然界秋天的凄美景象,更暗示了人生秋天的悲凉。
D.小说描写将军的形象,虽寥寥数笔,却非常生动,这主要得益于对肖像、神态、语言、景物等多种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
2.华夫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画线处三次细致地描写了菊花,每次的景象都不相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究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父吟(节选)
白先勇
参加完王孟养的公祭大会,翁朴园和雷委员一同回到公寓。
翁朴园进到书房里,便径自走到茶几旁边一张紫檀木太师椅上坐了下来。书房内的陈设十分古雅,一壁上挂着一幅中堂,是明人文徵明的寒林渔隐图。两旁的对子却是郑板桥的真迹,写得十分苍劲雄浑: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另一壁也悬了一副对联,联语录的是《国父遗嘱》: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你们老师,和我相处,前后总有五十多年了——”朴公坐下后,沉思良久,叹了一口气道,“‘狂狷’二字是你老师的好处,可是他一辈子吃亏,也就是这个“刚”字上头。“你们背地下都把他比做七月里的大太阳——烈不可当,是吗?”
“恩师的为人,实在是叫人景仰的。”雷委员欠身转向朴公,脸上充满了敬意地说道,“恩师对朴公和仲公二位一向推崇备至。我记得恩师提过:他和朴公、仲公都是四川武备学堂的同学。”
“唔——”朴公吟哦了一下,“说起来,那还是辛亥年间的事情呢,仲默和他夫人杨蕴秀,刚从日本回来,他们在那边参加了同盟会,回来是带了使命的:在四川召集武备学堂的革命分子,去援助武汉那边大举起义。我们几个人碰巧归成一组,自称是‘敢死队’,耳垂上都贴了红做暗记的,提出的口号是‘革命倒满·倒满革命’。一时各路人马,揭竿而起,不分昼夜,兼水陆纷纷入鄂。仲默的夫人杨蕴秀到底不愧是个有胆识的女子!”
“你知道吗?那天运军火进武昌,就是由杨蕴秀扮新娘。炸弹都藏在她的花轿里。孟养和我呢,就打了红包头扮抬轿夫,仲默却是一身长袍马褂骑在马上做新郎官。加上几个袍哥同志,吹吹打打便混进了正阳门。那晓得一进城,里面早已风声鹤唳,人心惶惶了。原来文学社的几个同志走漏事机,总督下令满城捕人,制台衙门门前已经悬上了我们革命同志的头颅了。我们马上接到胭脂巷十号的命令:事出仓猝,提前发难,当晚子时,以炮鸣为号。那天夜晚,也真好像天意有知一般,竟是满城月色,景象十分悲肃。我们几个人都换上了短打,连杨蕴秀也改了男装。大家几杯烧酒一下肚,高谈国家兴亡,都禁不住万分慷慨起来。你老师最是激昂,我还记得,他喝得一脸血红,把马刀往桌上一拍,拉起我和仲默两个人,便效那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院子里献血为盟,对天起誓:‘不杀满奴,誓不生还。’那时倒真是都抱了必死之心的,他那时才不过二十岁——”
“哦?”雷委员惊讶的插话道,“我倒不曾知道,原来恩师和朴公、仲公,还有这么一段渊源呢!”
那晚我们才等到十时左右,城东工程营那边便突然间枪声震响起来了。几个人正还犹疑,你老师便跳了起来,喊道:‘外面都动了兵器了,我们还在这里等死吗?’说着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我们也纷纷拥了出去。混战了一夜,黎明的光景,大势已定,武昌城内,到处都飘满了我们革命军的白旗了。于是我们一队人便走向蛇山楚望台去集合,经过黄鹤楼的时候,你老师突然兴致大发,一下子跑到了上面去,脱下了一件血迹斑斑的白布褂子,用竹竿挑起,插到了楼檐上去,然后他站到黄鹤楼的栏杆上,挥着一柄马刀,朝了我们呼喊道:‘革命英雄——王孟养在此。’他那时那股豪狂的劲道,我总还记得。”朴公又微微的笑了一下,停下来喝了一口铁观音。
“要不是朴公今天提起,恩师那些事迹竟埋没了,”雷委员说道,“这些都该写入传里去的。”
“可以写,”朴公点首赞许道,那次起义,虽然事出仓猝,由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闯成了革命,可是也就是那么一闯,却把个民国给闯了出来呢。不过,平心而论,讲到才略机智,我要首推你们老师——” 朴公竖起了一双寿眉,举起了大拇指说道。
“恩师的才智实在是令人钦服的,”雷委员说道,“只可惜还没能展尽就是了……”
两人对面唏嘘片刻,雷委员起身告辞,朴公叮嘱说:“还有一句话,是你老师临终时留下来的:日后回大陆,无论如何要把他的灵柩移回家乡去。你去告诉他的那些后人,一定要保留一套孟养常穿的军礼服,他的那些勋章也要存起来,日后移灵,他的衣裳佩挂是要紧的。”
送走雷委员,朴公回到院子里的时候,冬日的暮风已经起来了,满院里那些紫竹都强然抖响起来。西天的一抹落照,血红一般,冷凝在那里。院子里的兰花已接盛开过了,一些枯竭的颈梗上,只剩下三五朵残苞在幽幽的发着一些冷香。可是那些叶子却一条条发得十分苍碧。
(有删改 )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翁宅书房作为对话场景,展开故事情节,将翁朴园与雷委员的话题引进战火纷飞的历史。
B.朴公坐下后沉思良久才开口,反映了他还沉浸在刚刚参加完公祭大会的悲痛中,对老友“狂狷”的评价则是对其为人“知进而不知退”的委婉批评。
C.小说注重用小视角反映大时代,以朴公作为见证人,讲述了“由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闯成了革命”的故事,引发读者共鸣。
D.文章最后提及王孟养把“灵柩移回家乡”的遗愿,表现了作者的历史观和现实愿望,流露出作者期盼回白的情绪。
5.小说中是如何表现王孟养既刚烈勇猛又机智果决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请简要赏析小说最后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桥荣记
白先勇
提起我们花桥荣记,那块招牌是响当当的。当然,我是指从前桂林水东门外花桥头,我们爷爷开的那家米粉店。桂林城里,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我自己开的这家花桥荣记可没有那些风光了。我是做梦也没想到,跑到台北又开起饭馆来。我先生是行伍出身的,我还做过几年营长太太呢。哪晓得苏北那一仗后,我先生便下落不明,慌慌张张地我们眷属便到了台湾。头几年,我还四处打听,后来夜里常常梦见我先生,总是一身血淋淋的,我就知道,他已经先走了。
顾客里,许多却是我们广西同乡,为着要吃点家乡味,才常年来我们这里光顾。客人里头,只有卢先生一个人是我们桂林小同乡。人家知礼识数,是个很规矩的读书人,在一间小学已经当了多年的国文先生了。他刚到我们店来搭饭,我记得也不过是三十五六的光景,一径斯斯文文的,眼也不抬,口也不开,坐下去便闷头扒饭,只有我替他端菜添饭的当儿,他才欠身笑着说一句:不该你,老板娘。卢先生原该是副很体面的长相;可是不知怎的,却把一头头发先花白了。
我这么巴结他,其实也是为了秀华。
秀华是我先生的侄女儿,男人也是军人,当排长的,在大陆上一样地也没了消息。秀华总也不肯死心,左等右等,在间麻包工厂里替人织麻线,一双手都织出了老茧来。“乖女,”我说,“你和阿卫有感情,为他守一辈子,你这份心,是好的。可是你看着你婶娘,就是你一个好榜样。难道我和你叔叔还没有感情吗?等到今天,你婶娘等成了这副样子----不是我说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十几年前我就另打主意了。就算阿卫还在,你未必见得着他,要是他已经走了呢?你这番苦心,乖女,也只怕白费了。”
秀华终于动了心,掩面痛哭起来。
于是一个大年夜,我便把卢先生和秀华都拘了来,做了一桌子的桂林菜,烫了一壶热热的绍兴酒。我把他们两个合在一起。秀华倒有点意思,尽管抿着嘴巴笑,可是卢先生这么个大男人,反而害起臊来,我纵着他去跟秀华喝双杯,他竟脸红了。
“卢先生,你看我们秀华这个人怎么样?”第二天我拦住他问道。他忸怩了半天也答不上话来。
“我们秀华直赞你呢!”我瞅着他笑。
“不要开玩笑了——-”他结结巴巴地说。
“什么开玩笑?”我截断他的话,“你快请请我,我替你做媒去,这杯喜酒我是吃定了——”
“老板娘,”卢先生突然放下脸来,“请你不要胡闹,我在桂林老家,早订过婚了的。”说完便走了。气得我半天说不出话来,天下也有这种没造化的男人!
一个九月中,秋老虎的大热天,我在店里流了一天的汗,到了下午五六点,实在熬不住了,我把店交给我们大师傅,拿把蒲扇,便走到巷口那个小公园里,去透口气。进入公园,我一眼瞥见,卢先生一个人坐在那里,低着头,聚精会神地在拉弦子。一听,他竟在拉我们桂林戏呢,我不由地便心痒了起来。从前在桂林,我是个大戏迷,小金凤、七岁红他们唱戏,我天天都去看的。
“卢先生,你也会桂林戏呀!”
他赶忙立起来招呼我,一面答道:“并不会什么,自己乱拉乱唱的。”
我在他身旁坐下来,叹了一口气。“几时再能听小金凤唱出戏就好了。”
“我也最爱听她的戏了。”卢先生笑着答道。“就是呀,她那出《回窑》把人的心都给唱了出来!”
我说好说歹求了卢先生半天,他才调起弦子,唱了段《薛平贵回窑》。我没料到,他还会唱旦角呢,挺清润的嗓子,很有几分小金凤的味道:十八年老了王宝钏——听得我不禁有点刺心起来。
“人家王宝钏等了十八年,到底把薛平贵等着了——”卢先生歇了弦子,我吁了一口气对他说,卢先生笑了一笑,没有做声。
“卢先生,你的未婚妻是谁家的小姐呀?”我问他。
“是罗锦善罗家的。”
“哦,原来是他们家的姑娘——”
半晌,他才若有所思地低声说道:“我和她从小一起长大的,是同学。”卢先生笑了一下,眼角子浮起两撮皱纹来,说着他低下头去,又调起弦子,随便地拉了起来。太阳偏下去了,天色暗得昏红,起了一阵风,吹在身上,温湿温湿的,吹得卢先生那一头花白的头发也颤动起来。我倚在石凳靠背上,闭起眼睛,听着卢先生那咿咿呀呀带着点悲酸的弦音,朦朦胧胧,竟睡了过去。忽儿我看见小金凤和七岁红在台上扮着《回窑》,忽儿那薛平贵又变成了我先生,骑着马跑了过来。
“老板娘——”
我睁开眼,却看见卢先生已经收了弦子立起身来,原来早已满天星斗了。
我曾在卢先生那里看到过一张照片,背景就是我们的花桥,桥底下是漓江。一男一女,男孩子是卢先生,女孩子一定是那位罗家姑娘了。卢先生还穿着一身学生装,清清秀秀,干干净净的,戴着一顶学生帽。我再一看那位罗家姑娘,就不由地暗暗喝起彩来。果然是我们桂林小姐!那一身的水秀,一双灵透灵透的凤眼,看着实在叫人疼怜。两个人,肩靠肩,紧紧地依着,笑眯眯的,两个人都还是十八九岁的模样。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末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用叠词,如“清清秀秀,干干净净”,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美。
B.语言风格上,多用口语,如“我再一看”“果然是我们桂林小姐”,符合人物身份,表达质朴,引发共鸣。
C.语段采用衬托的手法,用罗家姑娘反衬卢先生,展示出了学生时代的卢先生的精神面貌,与现代形成对比。
D.句式上,语段多用短句,如“两个人,肩靠肩,紧紧地依着,笑眯眯的”,短句的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8.画横线句子表现了秀华怎样的心理?请简要概括。
9.白先勇常在小说中穿插戏曲描写,试结合本文戏曲描写,探究小说主旨。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看菊花去
白先勇
早上有点阴寒,爸爸来叫我先送姐姐去医院,他已经和林大夫约好了,开完会后会把姐姐的衣服送去。院子里几株扶桑枝条上东一个西一个尽挂着虫茧,有几朵花苞才伸头就给毛虫咬死了,紫浆都淌了出来,好像伤兵流的淤血。原来小径的两旁刚种了两排杜鹃,哪晓得上月一阵台风,全倒了——萎缩得如同发育不全的老姑娘,明年也未必能开花。
姐姐坐在小径尽头的石头堆上,怀中抱着她那头胖猫咪,她的脸偎着猫咪的头,叽叽咕咕不知对猫咪讲些什么。当她看见我走过去的时候,瞪着眼睛向我凝视了一会儿,忽然咧开嘴笑得像个小孩似的:“嘻嘻,弟弟,我才和咪咪说,叫它乖些,我等一下给它弄条鱼吃,喔!弟弟,昨晚好冷,吓得我要死!我把咪咪放到被窝里面来了,被窝里好暖和的,嘻嘻——咪咪不听话,在被窝里乱舔我的脸,后来又溜了出来。你看,咪咪,你打喷嚏了吧?”姐姐在猫咪的鼻尖上吻了一下,猫咪耸了一耸毛,舒舒服服的打了个呼噜。
姐姐的大衣纽子扣错了,身上东扯西拉的,愈显得臃肿;头上的发夹忘记取下来了,有两三个吊在耳根子后面,一讲话就甩呀甩的,头发也是乱蓬蓬一束一束绞缠在一起。
三轮车已经在门外等了很久了,我心中一直盘算着如何使姐姐上车而不起疑心,我忽然想到新公园这两天有菊花展览,新公园在台大医院对面。
“菊花展览?呃——呃——想是想去,不过咪咪还没吃饭,我想我还是不去吧。”“不要紧,姐姐,我们一会就回来,回来给咪咪买两条鱼吃,好不好?”“真的?弟弟。”姐姐喜得抓住我的衣角笑起来,“你答应了的啵,弟弟,两条鱼!咪咪,你听到没有?”姐姐在猫咪的鼻尖上吻了好几下。
我帮姐姐把衣服头发整了一下,才挽着她上车,姐姐紧紧的挽着我,我握着姐姐胖胖的手臂,十分暖和,姐姐很久没有上街了,看见街上热闹的情形非常兴奋,睁大眼睛像个刚进城的小孩一般。
“弟弟,你记得以前我们在桂林上小学时也是坐三轮车去的。”姐姐对于小时候的事情记得最清楚。“弟弟,你那时——呃,八岁吧?”“七岁,姐。”“哦,现在呢?”“十八了。”“喔!嘻嘻,弟弟,那时我们爱一道荡秋千,有一次,你跌了下来——”“把下巴跌肿了,是不是,姐?”“对啦!吓得我要死,你想哭——”“你叫我不要哭,你说男孩子哭不得的是吗?”沉默了一会,她又想到别的事情去了。“弟弟,那时我们爱种南瓜,天天放学到别人家马棚里去偷马粪回来浇肥,噢,那一年我们的南瓜有一个好大好大,多少斤,弟?”“三十多斤呢,姐。”“喔,我记得,我们把那个大南瓜拿到乡下给奶奶时,奶奶笑得合不拢嘴来,赏了我们好多山楂饼和荸荠呢,奶奶最爱叫我什么来着,弟弟,你还记得不?”我怎么不记得?奶奶最爱叫姐姐“苹果妹”了,姐姐从小就长得周身浑圆,胖嘟嘟的两团腮红透了,两只眼睛活像小玩具的熊一样圆得俏皮,奶奶一看见她就揪住她的胖腮帮子吻个半天。
“哈哈,弟弟,‘一二三,一二三,左转弯来右转弯——’”姐姐高兴得忘了形,仍旧天真得跟小时候一样,所不同的是她以前那张红得透熟的苹果脸现在已经变得蜡黄了,好像给虫蛀过一样,有点浮肿,一戳就要瘪了下去一样;眼睛也变了,凝滞无光,像死了四五天的金鱼眼。
当车子停在医院门口时,姐姐悄悄的问我:“弟弟,我们不是去看菊花吗?来这里——”姐姐瞪着我,往医院里指了一指,我马上接着说道:“哦,是的,姐姐,我们先去看一位朋友马上就去看菊花,噢。”姐姐点了一点头没有做声,挽着我走了进去。到林大夫的诊室要走很长一节路,道口有一扇大铁栅,和监狱里的一样,地上全是一条条栏杆的阴影。
见到林大夫,姐姐笑嘻嘻的说道:“弟弟要带我来看菊花。”一会儿姐姐背后来了两个护士,我知道这是我们分手的时候了,我挽着姐姐走向里面那扇铁栅,两个护士跟在我们后面,姐姐挽得我紧紧的,脸上露着一丝微笑——就如同我们小时候放学手挽着手回家那样,姐姐的微笑总是那么温柔的。走到铁栅门口时,两个护士便上来把姐姐接了过去,铁栅“咔嚓”一声上了锁,把姐姐和我隔开了两边,姐姐这时才忽然明白了什么似的,马上转身一只手紧抓着铁栅,一只手伸出栏杆外想来挽我,同时还放声哭了起来。“你说带我来看菊花的,怎么——弟——”
紫衣、飞仙、醉月,大白菊——唔,好香,我凑近那朵沾满了露水的大白菊猛吸了一口,一缕冷香,浸凉浸凉的,闻了心里头舒服多了,外面下雨了,新公园里的游人零零落落剩下了几个,我心中想:要是——要是姐姐此刻能够和我一道来看看这些碗大一朵的菊花,她不知该乐成什么样儿。我突然有点怕回去了——我怕姐姐的咪咪真的会哭起来。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用“去公园看菊花”把有精神疾病的姐姐骗到医院治疗,“去看菊花”是行文线索,串联了全文。
B.首段写院子的萧条景象,是为了烘托“我”的心情。天气阴寒,而“我”要将姐姐送到医院去,内心凄苦。
C.作者善于借助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比如写姐姐紧紧挽住我,说明姐姐感到害怕,也体现了她对我的信任。
D.“我”在游人零落的新公园里赏菊花,可见菊花并不讨人喜爱,而“我”也是孤独的,只能与之相依取暖。
11.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2.文章结尾写我会害怕姐姐的猫真的哭起来,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
1.D
A项,“描写华夫人在家里修剔指甲的过程”错误,华夫人只是在欣赏自己已经修剔好了的指甲。
B项,“伏笔”与“铺垫”的说法均不妥,“女佣阿莲报告万大使夫人相邀打麻将的事情”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铺垫,指写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是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
C项,“相互映衬”“暗示”均属过度解读。
2.①有宅院,有仆从,是个生活优裕而又孤独寂寞的人;②爱保养,爱交游,是个安闲自在而又百无聊赖的人;③思旧日,思旧人,是个暗自伤心而又无处倾诉的人。
3.①第一处描写眼前菊花如雪盛开的景象,衬托华夫人的欣慰、喜悦之情,为下文想要剪花做铺垫;②第二处描写繁花之下菊花的花苞子衰残腥臭的情形,触发华夫人对于往日的回忆,为深沉的“秋思”做铺垫;③第三处描写旧日菊花雪浪奔腾的景象,渲染出抗战胜利、将军凯旋的热烈气氛,衬托出华夫人当时欢天喜地的心情。说明效果:三次描写,鲜明对比,前后呼应,推动了情节发展,丰富了华夫人的人物形象,凸显了“秋思”的主题。
4.B“对其为人‘知进而不知退’的委婉批评”错误。根据原文“‘狂狷’二字是你老师的好处,可是他一辈子吃亏,也就是这个‘刚’字上头。你们背地下都把他比做七月里的大太阳——烈不可当,是吗”可知,“狂狷”是王孟养的好处,吃亏是在“刚”字上,并不是说其不知进退。5.王孟养既刚烈勇猛又机智果决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手法表现出来的。侧面通过朴公的讲述,“吃亏吃在‘刚’字上头。你们背地下都把他比做七月里的大太阳——烈不可当”烘托出了王孟养的刚烈;“辛亥革命起义运军火将炸弹都藏在在花轿里”,表现了王孟养的机智;又从正面通过他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如“跳了起来,喊道:‘外面都动了兵器了,我们还在这里等死吗?’说着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表现王孟养的勇猛无畏,果断异常。
6.深化作品主题。结尾“冬日的暮风”“西天的一抹落照”“兰花已接盛开过了”写出了对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感慨,揭示了辛亥年间勇不可当的革命英雄王孟养也如这眼前的暮风、西天的抹阳、开过的兰花一样,终有一天也会年老,也会死亡,令人悲痛。同时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与前文写王孟养的公祭大会形成照应。
7.C“用罗家姑娘反衬卢先生”错误。画线句中罗加姑娘“水秀”“灵透灵透的凤眼”是对学生时代卢先生的正衬,展示学生时代卢先生的精神面貌,和现代形成对比。
8.①被婶婶入情入理的话打动。
②为爱坚守而历经生活磨难的苦痛与委屈。
③放弃无望等待的无奈与绝望。
④对未知生活的迷茫。
9.①戏曲中人物的等待与小说中人物的等待相映衬,表现了漂泊沦落之人对亲情、恋情的坚守。
②借小说人物对家乡戏曲的热爱,表现对故土及故土文化的深深眷恋之情。
D“可见菊花并不讨人喜爱”于文无据。从原文内容来看,是因为下雨了,游人才寥落。而且从全文来看,如果姐姐能来赏菊,她一定会很高兴,因此“菊花”在文中并不是孤独的象征,而是“快乐”的象征。
①用姐姐得病前后的眼睛的变化,写了姐姐由活泼俏皮到呆滞的形象变化。②两句形成对比,使姐姐病弱者的形象更加鲜明,让读者震撼。③表达了“我”对姐姐的同情、怜惜之情。
12.①姐姐爱护猫,猫也信任姐姐;与之相比,姐姐也爱护、信任我,而我却直接导致姐姐被关在一个形似监狱的地方,辜负了姐姐的信任,我很愧疚。②我虽然同情姐姐,也喜爱姐姐;却又无力改变姐姐的命运,感到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