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含答案)——庞滟小说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含答案)——庞滟小说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31 10:4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庞滟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关
庞滟
进腊月门的小北风脾气见长,一天比一天厉害。老陈如同经了霜冻的老白菜,一天比一天发蔫。自从老伴前年去世后,他害怕过年了。
老伴在时,儿子闺女还回家过年。看着影儿,听到声儿,心里也舒坦。两个孩子从小就惧他,像老鼠见猫。他对闺女不待见,总觉得替别人家养了媳妇,怎么算都是亏了;稀罕儿子却不对脾气,俩人见面就吵。不管怎么吵,他还是疼儿子——没黑没白地土里刨、水里捞,挣来的钱都拿去培养儿子了。
争气的儿子给他脸上贴了金,却忙得没时间回来看他,经常寄回一些食品和用品。他见人就显摆:看看这贵重东西,多好啊!都是我那当官的儿子孝敬老子的。
去年,他早早给儿子闺女打电话,让他们早点回家过年,年货都预备好了。年三十那天,两个孩子都没露面。儿子进山扶贫做第一书记,忙得没时间回家,过年忙着帮村民做直播卖囤积的山货;闺女说,过年忙着卖菜生意,等过了十五再回。
他怕村里人笑话他是空巢老人。一个人坐了最慢的火车,晃晃悠悠来到儿子的城市。他没有走出候车室,蒙头盖脸窝在冰凉的椅子上,一个人啃冷馒头,躺到初五才踏上回村的路。望着城市喧嚣的烟火,他想到了野地里遗留的候鸟,身体里流窜着冬天的风。临走前,他买了满满一兜子糖果,大街上都是亲热团聚的老老小小,迎着风的他直想淌眼泪。
回到村里,老陈一脸张灯结彩,逢人就散烟、发糖,喜气洋洋地说,在儿子家过的年,天天大鱼大肉都吃腻了。城里人放的礼炮那个好看呦,欢天喜地闹腾个没完呀。村里人都夸他养了个好儿子,这让他憋屈的心敞亮起来。
今年。老陈提前两个月给儿女打电话预约过年。儿子声音嘶哑,说了句“爸,我在山里忙工作呢,到时再说啊”,电话断了。他气得直骂:不孝子,不就当个小官吗,脾气长得还上天啦,老子话都不听了?
闺女拖着哭腔说:爸,年关忙啊,过了初十再抓个时候回去,多补一些钱给爸。他气得火冒三丈——我不差钱啊,都给我回来!
年三十这天。他把屋子烧得暖烘烘的,把老伴的照片擦得亮亮的,盼着两个孩子能回家过年。一个月前,他又下了最后通牒,命令儿子必须回家过年,告诉闺女,卖菜的钱别计较,爸都补给你。
日头过了中天。一趟趟闯进北风里的老陈,连儿子闺女的影儿都没瞅见。他压住火,打儿子手机老不在服务区,给儿媳打过去,软了声音说:我说啊,你们都回家过年吧!再忙,也要一起吃顿团圆饭再回去啊。
儿媳在那头抱怨:回家?过年?你儿子是人家山沟老百姓的儿子,天天忙扶贫,家都不回了……儿媳哭了,哭得老陈心里猫抓一样疼。
老陈望着一屋子年货唉声叹气,找来一辆车赶往小镇的闺女家。这一路,他想起对闺女的种种不好,一颗心像掉进冰水里,难受得心慌气短。
找到闺女时,还在市场卖菜。姑爷坐在轮椅上,弯腰替买主刮鳞剖鱼。两个七八岁的娃,鼻涕拖得老长,用冻红的小手摘着烂菜叶子,帮忙理顺捆扎。老陈颤抖着声音呼唤了好几遍,一家人陌生地望着他,如在梦里。闺女结婚后,他还是第一次登门,这场景他做梦都没想到。
不算丰盛的年夜饭,老陈和闺女一家人吃得很温馨,他的心被暖化了。晚饭后,出去放烟花。老陈看着热闹的街景,热闹的人群,想到空荡荡的房子,想到忙碌的儿子,他低下头去,偷着抹眼睛。
爸,我又啥做错了吗?打我骂我都行,您别这样,我心里难受啊!闺女哽咽地说,从小到大,我都不争气,还嫁了个穷人。孩子爸半夜去拉菜,翻车把腿砸断了,没敢告诉您,也不敢回家过年。您放心,他的腿天暖时就能好了。
闺女啊,是爸爸错了,你没错。你们需要爸爸时,我没做好。现在你们不需要了,我偏要做爸爸,都怪我不好。不管穷富,一起过年就好!老陈的眼泪又冒了出来。
大年初一的饺子在锅里翻着浪花。老陈贴着窗玻璃往外瞧,好像看到了儿子的身影,揉揉眼睛再看又没有了,他转身叹息。随着敲门声,儿子扑进来,激动地喊着:“爸,过年好!是山区的乡亲们一锹一锹铲通了山路上的雪,把我送到火车站,说啥也要让我回家,让我代他们给您拜年!”
老陈一迭声地答应着:“过年好,过年好!乡亲们,大家伙儿都过年好啊!”说着说着,老陈竟有点哽噎了,满脸笑容像凝固了一样。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陈见人就显摆儿子买的东西,体现了他的自我安慰和虚荣心的极大满足。
B.儿子一心忙于山区扶贫,过年都不愿回家,老陈对扶贫工作是非常不支持。
C.老陈骂儿子是不孝子,要补女儿的卖菜钱,表现了他对过个团圆年的渴盼。
D.儿子大年初一回到家,带来山区乡亲们的祝福,让老陈圆了团圆年的愿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经了霜冻的老白菜”比喻老陈,并且说他一天比一天发蔫,说明老陈在老伴去世后孤独的生活境遇。
B.小说叙写老陈孤独地在候车室里过了年,回家时买了一兜子糖果散给大家的情节,表现了老陈内心的无奈与凄凉。
C.老陈往闺女家赶的时候,想起了自己对闺女的不好,难受得心慌气短,与下文吃年夜饭时心被暖化了形成对比,也为他不再想儿子作铺垫。
D.老陈在菜市场与闺女一家人见面的场面描写,与文章开头对闺女的不待见相照应,也表明闺女一家生活的不易。
3.内心独白,是人物在内心里自己对自己说话。著名学者柳鸣九先生说:“在内心独白中,一切都是以人物的清楚而相当完整的语言的形式出现的,只不过这种语言并未发而为声、书而为文而已。”根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请你为老陈设计两处内心独白。
4.有人说老陈是本文的主人公,也有人认为老陈的儿子和女儿才是小说的主人公,你同意哪种说法,结合小说说明你的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庄稼的马路
庞滟
天空飘着细雨。我赶了最早的公交车,去单位做昨天被领导驳回的报告方案。路面黑漆漆的,延续的车辆和行人泅渡一般移动着。
下车倒另一辆车时,我撞上了路边环卫工人的手推车,白衣服像一块白雪被糟蹋了。我刚要抱怨,一个钟盘大的七彩风车在它头顶上方“哗哗哗”地快乐旋转。我仔细看这破旧的推车,倒像一个随时等待冲锋的斗士——左面插着一把随风飞舞枝叶的竹扫帚,右边立着一把闪亮的平板锹,都笔直地冲向天空。我四处寻找——这个车的主人是什么样的人?喜欢把这么招摇的彩色风车绑在装垃圾的车上。
一个驼背的老人拎着一个装垃圾的口袋,在不远处的树下认真地扫拢杨树挂和杂物垃圾,无视擦身而过的豪车靓女。他戴着一副长套袖,红色帽子和橘色工装都比裤子和鞋干净,驼着的背与地面快成了直角,花白的胡子有几天没刮了。
“嗨,张老头儿,我家里有事,你右边这段剩下的,帮我扫一下啊。”一个胖大妈过来告诉驼背老人后,就蹬车匆忙离开了。
“好好,俺干完这段,就去帮你干啊!”老人干脆地应着,皱巴巴的脸上荡漾着笑容,眯起的眼睛放着光,不时地望一眼太阳。
接着,老人左边和左边的左边、右边的右边,都有环卫工人来找他帮忙,他都乐呵呵地回复:“好好,俺干完这段,就去帮你干啊。”
“老人家,不能这样干活儿,他们在欺负你,知道吗?”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气愤地说。
“没事没事,我身子骨还硬实,这点儿活儿比侍弄庄稼轻巧多了。老话说,‘吃苦就是吃补,吃亏是福’”。老人咧开缺门牙的嘴笑着说。
我无言以对,上了另一辆公交车。我心里滚动着难以平复的怨气——今天要做出一个重要的抉择,炒领导鱿鱼。我讨厌领导的刁难、同事的排挤,厌烦每天重复没完没了的工作,半辈子都在度过内容相似的无意义的同一天,自己和刚才扫街道的老人有什么区别?
好长时间,我都不想再看到那个驼背的老人,给心里添堵——他让我讨厌懦弱的自己和教我忍气吞声的父亲。
梅雨季来临,马路两边的积水多了起来。我又看到一个佝偻的橘色身影,舞动着比他还高的扫帚,把低洼处的积水推向下水道入口,小心翼翼地避让行人。
“喂,张老头儿,你怎么又跑到别人路段干活儿啊,显你勤快吗?还有,清理积水是集体干的活儿,你又擅自行动,这条路线其他人都没干呢。被领导看到,我们都得倒霉挨批。这些话,不止一遍告诉过你了。”一位穿着整洁的中年女人双手叉腰对驼背老人训话,“怎么不听管呢?再这样显能耐,告诉队长开除你。”
“郑组长,俺,俺没有……显自己,就想早点儿把水扫干净,别弄脏走路人的鞋子。”老人垂下头,努力解释着。
“不行,你得听统一安排。不要一整天都在这儿干活儿,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组欺负你呢。还有,你天天帮别的工人扫大街,让大家养成惰性、旷工的习惯,形成恶劣的风气,这也是你的错误。不行就别干了,回乡下种地吧!”
“组长,俺知道错了,别开除……俺听话,俺愿意干这活儿,只想着帮别人也是做好事,俺错了。俺不想走,俺想做个有用的人。”老人声音哽咽,后退到墙边,蹲在地上,用湿袖子抹脸。
“唉,真怕你这样。”中年女人瞪了老人一眼,摇头叹息。
看到中年女人离开,我从一棵树后转到老人面前,不解地问:“大爷,你受了这么多欺负,为啥还不想离开这儿?”
老人摇摇头说:"一年前,俺在村里的地被征收了,闺女把俺接进城。俺喜欢侍弄土地和庄稼,俺想做个有用的人。这大马路就是俺侍弄的土地啊,你看看,上面走的人啊、车啊,都是多好看的庄稼啊。"老人憨憨地笑着,指出这几个人像玉米,那些人像高粱、像花儿,那些车像土豆……
太阳出来了,照着驼背的老人。驼背老人像一棵熟透的向日葵,努力仰起低垂的头,看闪亮的太阳,看旋转的七彩风车,看马路上到处移动的庄稼。
(选自《小说林》2021年11月9日)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老人出场的描写很有特色,通过描写老人的垃圾车来引出老人,吸引读者注意,让读者对老人的性格印象深刻。
B.“老人声音哽咽,后退到墙边,蹲在地上,用湿袖子抹脸”一句运用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突出老人受到训斥的委屈和无奈。
C.小说运用全知视角叙述故事,“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对老人的形象起到衬托作用。
D.小说以“长庄稼的马路”为题,看似与生活实际相悖,实则突出老人对土地的怀念,警示人们对农村土地流失等问题的重视。
6.文中“我”面对老人的遭遇,心理发生了一些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看到工友们都让老人帮忙扫地,因觉得老人受到了欺负而感到气愤。
B.听到老人说“吃亏是福”时,“我”想到了自己的抉择,因而内心滚动着怨气。
C.“我”看到老人因帮助工友扫地被郑组长骂时,感到不解:老人为什么不离开。
D.听完老人关于土地和庄稼的说法后,“我”因老人的生活态度对老人产生敬意。
7.老人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文中多次出现“风车”这一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 完成下面小题。
过年的柴火
庞滟
①临近年关的风可真冷,像小鞭子一样抽人脸。我开着车给乡下的姑妈去送年货。想到辽阔的乡野,被城市拥挤的身心豁然开朗起来。
②下午的时候,我刚进入通往乡村方向的公路,被路旁窜出的一个男人拦住了。我被吓了一跳,以为遇到了打劫的,好半天才把车窗摇下一条缝,不友好地问:“你想干吗? ”
③男人冻得瑟瑟发抖,一脸尴尬地说:俺拦错车了,没看清你是个女司机。你能让俺搭一段车,去公主屯吗?”
④我有些奇怪,他怎么知道我路过公主屯呢?又犹豫起来,如果让他搭车,万一是暗藏歹意的抢劫犯,我就自身难保了。
⑤“求您了!俺错过了最后一班回家的车,要是走回去得半夜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知道俺今天回去,肯定在村口等着呢,俺怕冻坏了孩子。”男人说这话时,眼睛湿漉漉的。 我瞥了一眼散落在地上的大包小包,看他洗得发白的衣服,判断应该不是歹徒,心软地放他上来。
⑥一路上,男人很拘谨,默默看着车窗外飞跑的树,一句话也不说。我问到时才回答,说他和妻子在外省打工很多年了,孩子一岁时就扔给了老人。他在工地建楼,妻子在城里给人家当保姆。因为主人家过年要来很多客人,她得留在那做饭,直到过完年才能回老家待上几天。
⑦“你们这些做父母的,真是苦了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去城里呢?听说农村现在也不错啊。”
⑧“种地挣的那点儿钱不够生活。俺住在工地,孩子妈在主人家住,没法把孩子带进城里,唉!”
⑨男人沉重地叹息着,接着讲述。他听说孩子捡柴火数数等他们回家,当时就掉下了眼泪。他建楼的地方有水有山,水里长着蒲草,山上长着野花。端午节时,他看到一个婆婆在卖蒲草编织的香包,就和婆婆学了手艺,采来蒲草和野花晾干,趁着晚上收工的时候编织。很多香包都是他在夜空下编织的。他说,要把星光、月光和花朵包在香包里,有它们陪着,孩子就不寂寞了。男人捧过几个香包送给我,我只要了一个,粽子模样的香包散发着花香,带着浅绿色的草穗子。看着密密实实的编织,我心里感慨万分——想不出男人是怎样用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把柔韧的蒲草编织成深藏柔情的精美香包。
⑩夕阳西下时,半边天的流光溢彩辉映着袅袅炊烟的乡村。在村口,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挡住了半边路。她手里拽着几根干枯的大树枝,很吃力地走着。我没有按喇叭,慢慢前行着。她发现了我的车,急忙闪到一边,不小心跌倒了。男人急切地打开车门奔了过去,大声叫着:“闺女,爸爸回来啦!”
小女孩和爸爸热烈地拥抱在一起,欢天喜地叫着爸爸,使劲搂住爸爸的脖子,哭了。
我拿出车内的一些食品送给小女孩。她有一双黑亮的眼睛,充满水一祥清澈的天真。看到她冻得发红的脸,我心疼地说:“小宝贝,这么冷的天,你怎么还去拾柴火啊?”
“我天天问奶奶,爸爸妈妈还有多少天回家?奶奶就让我每天捡一根柴火来计数,等捡够了365根柴火,老天爷看到了,就会让爸妈回家过年啦!我给爸爸捡了一垛柴火,又给妈妈捡了一垛。今天我多捡了15根大树枝,想让老天爷看看我有多着急,好让爸爸妈妈快点回家。”
我看着这单薄的孩子,心里泪汪汪地难受着。
“好闺女,咱不去捡树枝了,爸爸给你准备了数数的礼物。以后,你在暖和的屋子里数香包,就能等到爸爸妈妈回家了。”男人说着,打开一个大旅行袋,又打开里面一个方便袋, 闪出一堆手工编织的蒲草香包。孩子欢喜地叫了起来,搂着爸爸的脖子,使劲在他粗糙的脸上亲着。
小女孩骑在爸爸的脖子上,欢声笑语地走远了。夕阳给他们镀上了金色的光芒。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02期,有改动)
9.文章以“过年的柴火”为题,有什么好处?
10.请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求您了!俺错过了最后一班回家的车,要是走回去得半夜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知道俺今天回去,肯定在村口等着呢,俺怕冻坏了孩子。”男人说这话时,眼睛湿漉漉的。
11.文中两处写到蒲草香包,有什么作用?
12.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浓浓的亲情,有人认为是对当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有人认为是表现人间的真善美。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答案】
B“老陈对扶贫工作是非常不支持”错误,从文中看,老陈并没有“非常不支持”,而只是渴望儿女能回家过年,一家团圆。
C“也为他不再想儿子作铺垫”错误,结合后文“大年初一的饺子在锅里翻着浪花。老陈贴着窗玻璃往外瞧,好像看到了儿子的身影,揉揉眼睛再看又没有了,他转身叹息”分析,老人还是惦念儿子希望他回来的。
示例:第一处:“别人家都是一家团圆,只有我这个老头子孤单受罪啊!”第二处:“闺女啊,爸爸以前对你不好,现在却要你来照顾我,惭愧啊!”
4.示例一:主人公是老陈。小说中的“年关”指过年对于老陈来说是一道关口,每年都要盼着儿子、女儿回家过年,但他的愿望往往会落空。小说从头至尾都是以老陈的视角展开叙述,儿子和女儿的生活都是通过老陈的视角观察叙述,是情节发展的推动者。小说表现了对时下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反思。老陈对儿子、女儿回家过年的渴望,与儿子、女儿自己工作生活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他孤独生活的现状,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
示例二:主人公是老陈的儿子和女儿。小说中的“年关”对于老陈的儿子和女儿来说是关口,儿子要为工作忙碌,女儿要为生活忙碌,他们却不能陪老父亲过年。老陈的儿子和女儿是老陈生活的寄托,小说虽然以老陈的视角来叙事,但更多的篇幅是在表现儿子和女儿的生活情景,老陈只起到线索的作用,只是情节推动者。小说的主题主要为了表现新时代的年轻人为了“小家”,为了“大家”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的精神,老陈的儿子和女儿正是这群年轻人的代表。
5.C“全知视角”错,全文以“我”的视角去展开故事,旁观老人的经历,是有限视角。
6.B“‘我’想到了自己的抉择……”错误,听到老人说“吃亏是福”时,“我”没有马上想到自己的抉择,而是“无言以对”地上了公共汽车,然后才想到自己的抉择,内心滚动着怨气。
7.①吃苦耐劳。老人不怕吃苦,每天都认真地扫大街,认为“吃苦就是吃补,吃亏是福”。②自强自立。老人在农村的土地被征收了,不愿意被女儿养着,想要自己养活自己,做个有用的人。③乐观坚韧。老人无法回乡种地,就将扫马路看成是侍弄庄稼,受尽委屈仍坚持干下去。
8.①为阴郁、压抑的故事背景增添一抹亮色。②烘托老人乐观、坚韧的性格特征。③结尾处老人看七彩风车,象征老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交代了文章的主要事件:小女孩在冷天出去多拾柴火,盼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表现了女儿对父亲的爱,以及留守儿童的辛酸。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语言描写。男人哀求“我”让他搭车,害怕孩子等自己太久而受冻,表现了他对女儿的疼爱;细节描写。“ 眼睛湿漉漉的”这一细节,表现了男人急于回家的心理,从而表现出他对家人的爱。
①写男人亲手编织蒲草香包,刻画出一个淳朴、心灵手巧、关爱孩子的人物形象。②两处写蒲草香包,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③蒲草香包是男人情感的载体,象征着父亲对孩子的爱。
12.示例一:赞同“表现浓浓的亲情”的看法。文中的男入怕女儿等太久受冻而半路拦车、为孩子编织香包等事情,表现了父亲对女儿的爱。小女孩在冷天出去多拾柴火,盼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表现了女儿对父亲的爱。这些都体现了浓浓的亲情。
示例二:赞同“对当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的看法。文中的男人和他的妻子长年在外打工,无法陪伴孩子,小女孩只能靠每天捡柴火数数盼望父母回家。文章流露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
示例三:赞同“表现人间的真善美”的看法。文中的三个人物:“我”“男人”“小女孩”,“我” 让男人搭车、送食品给小女孩;男人送“我”香包、对女儿的爱;小女孩的天真烂漫。这些事处处体现着人间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