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2月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2月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31 11:00:2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2月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阅读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统治者 决策
汉武帝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监……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浸入其器物。”
汉惠帝 元和元年(公元84年),盐铁官营专卖“于国诚便,帝然之,有诏施行”。
汉和帝 章和二年(公元88年),“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如故……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A.汉代放弃抑商政策 B.中央集权大为加强
C.工商业者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D.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2.(2021高三上·安徽月考)科举制度的建立是专制政权为广泛吸收下层士人进入官僚队伍,以便实现权力的再分配和再调整。唐代进士科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另有一部分人通过门荫、年劳、捐纳、杂色入流等途径进入仕途,这部分人数量大约是进士数量的十倍。据此可知,当时(  )
A.官僚政治的贵族色彩浓厚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世家大族仍垄断官员选拔 D.科举选官加强中央集权
3.在元代,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本地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说明元代行省的主要作用是(  )
A.避免地方出现分裂割据 B.有利于文化认同感的形成
C.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2020高三上·哈尔滨期末)关羽为三国时期著名大将,其后逐渐被神圣化。宋代政府追封其为侯、公、王,道教中关羽成了财神,佛教中把关羽像供奉在十八罗汉旁;明清以来“关帝庙”遍布全国,尤其得到游民和行商的青睐。这反映了 (  )
A.儒释道三教合流走向大一统 B.民间信仰带动商品经济繁荣
C.佛道神化关羽得到官府认可 D.关羽精神符合多元价值需求
5.买办在明朝时指供应宫廷用品的采买商人;十三行时期成为公行制度的一部分,并开始与外国商人发生联系;近代以后很多人认为买办依附洋人,唯利是图;但据研究,近代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买办身份角色的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近代社会观念的不断进步 B.西方对中国经济控制日益加强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D.中国明清以来经济的转型过程
6.孙中山曾自我慰藉地说:“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局外人不察,多怪弟之退让。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这表明(  )
A.共和未成皆因孙中山之退让 B.袁世凯经民主选举成为大总统
C.民主共和不适合当时的国情 D.适时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
7.据统计,在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从1938年的59%上升到1945年的69%,而国民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从1938年的41%下降到1945年的31%。据此可以说明(  )
A.国民党采取了消极抗日政策 B.中共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国共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D.正面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8.(2020·玉溪模拟)1982年,陈云在阐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时说∶"搞活经济是对的,但是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搞活,这就像鸟一样,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是只能让它在合适的笼子里飞。"这表明当时 (  )
A.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市场调节的作用被肯定
C.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D.全面否定计划经济体制
9.(2021高三上·昆明月考)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说:“无论一个人多么贫穷,他都可以有益于自己的城邦。”但事实是几乎不可能看到不太富有的人居于领袖位置,更别说穷人了。这说明在雅典(  )
A.政治参与存在一些技术障碍 B.公民经济条件影响城邦认同
C.发展经济是公民的首要义务 D.民主政治属于少数人的政治
10.在1500年以前,世界贸易的货物主要是奢侈品,但是到了18世纪后期,这种数量有限的奢侈品贸易已经发展成为生活必需品的大宗贸易。这一变化主要根源于(  )
A.商业革命 B.新航路的开辟
C.价格革命 D.消费水平的提高
11.某文艺思潮是由一群参加过一战的法国青年发起的。他们目睹战争的荒谬与破坏,对旧的信念失去了信心;认为能够真正展示人的心理真实和本来面目的是现实之外的超现实的人的深层心理或梦境。由此判断下列思潮与上述特征相似的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古典主义
12.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都是二战后建立的经济组织。下列对其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正式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
B.都具有约束性的制度和条约
C.都是二战后建立的区域性经济组织
D.各成员之间的经济水平和实力差距较大
二、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共6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年前,曾长期在华工作的美国著名记者伊罗生说道:“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有极其众多的美国人把自己视为中国和中国人的仁慈保护者、恩人和救星。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心灵、肉体和不朽的灵魂承担着责任,美国政府则承担着保护中国政治独立和行政完整的责任。”美国政府和社会秉持中美“友谊”的观念和中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实质是一种想象的“恩人身份”和“家长庇护”观念,是美国对中国的帝国心态,即美国以更为“优越”的文化控制和改造中国。旧中国是美利坚帝国实现国家抱负、使命和威望的“可控的他者”和巨大的试验场。
——摘编自翟韬《美国对新中国宣传政策的演变(1949~1969)》
材料二:一个统一、民主、强大、对美国友好并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的中国的前景使美国人普遍相信,中国就在他们手中,美国的国家理想和使命的实现似乎唾手可得。然而,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不仅是美国地缘政治层面上的失败,更加打击了美国有能力控制和改造中国的帝国心态。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这样写道:“原来美国的所谓“国际责任”和“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就是干涉中国。干涉就叫作担负国际责任,干涉就叫作对华友好,不干涉是不行的。”
——摘编自翟韬《美国对新中国宣传政策的演变(1949~196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政府和社会热心美中“友谊”的目的和美国对中国“特殊关系”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由“特殊关系”变成对立关系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未来中美关系的看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很显然的,日本帝国主义既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平汉交通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此举殆无异于切断华北之首脑——平津;这末一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8)
材料三:亲爱的英缅印各邦人士暨侨胞:中国艰苦奋斗,五年于兹,其目的在于粉碎暴日侵略迷梦,期谋世界和平;当此敌寇回光返照之日,又将魔手伸入南太平洋各友邦之领土,企图危害缅印安全。此次中国军队入缅作战,全在协助友邦。消灭民主国家公敌——日本强盗,争取人类正义,世界和平。
——《中国远征军第一长官司令部文告》(1942.3.12)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发动的军事侵略事件,并分析其发动的原因。
(2)归纳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来论证该观点。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目的,并据此分析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
15.材料一:德国1871年统一后,社会各阶层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等,其主题是德意志人是最优秀民族,注定对世界起到支配作用。对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政府有意培养,学者也著书立说加以解读,正当化这种疯狂的自命不凡,这是后来纳粹在德国崛起的思想基础。意味深长的是,虽然很多人将德国的侵略扩张下意识地归罪于上层容克贵族,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卖力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比如在这方面影响力最大的“泛德意志同盟”,其成员多为大资本家、议员、律师、媒体老板和主笔、政府官员、军官、牧师和教授等。
——节选自《一战的启示:不可放任狂热民族主义情绪》
材料二:小说《火线》亦名《一个班的日志》,叙述一个法国步兵班的“蓬头兵”在欧洲战场壕沟里受难的历程。作者揭露交战双方的主宰们对本国庶民采用“填脑术”,反驳赞美参战官兵为“爱国英雄”,坦言:“我们不过是一帮兢兢业业的屠夫!”小说结尾,他大声疾呼:“不!成为战胜者,这不是应取的结果。要战胜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战争本身!”这里,作者发出的是鲍狄埃在《国际歌》中的强烈号召:“吾侪和兮,战彼暴君!”
——摘编自沈大力《一战的回响:晴天霹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1871年统一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小说《火线》结尾的呼吁?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时,书法艺术进入了成熟期,主要表现在“书为心画”艺术本体观的成熟以及书法美学思想的整体框架的构筑和完成。上承魏晋下启唐宋的虞世南在其中做了突出贡献。虞世南师承王義之的七世孙僧智永,深得王義之书法的精髓,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虞世南现存的书法作品仅有楷书《孔子庙堂碑》,当时太宗观后赏赐王義之的“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黄金印作为嘉奖。虞世南还著有美学价值很高的《笔髓论》一文,详细地论述了楷书、草书、行书的书写方法,总结了自己的书法心得,为后人研究、临摹提供了有利的.参考。其中《契妙》篇主要论述了书法艺术的最高追求一“契于妙”,这是他书法理论的核心,也是书法艺术美之所在。作为初唐书法四杰之一的虞世南,地位在另三人之上,对唐代乃至后世书论家及书法审美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程逸凡《虞世南书法美学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處世南在书法美学上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虞世南书法地位得以确立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文化政策带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显的报复心理。早在秦统一之前,秦人就备受歧视,秦文化不为六国文化所容;秦统一后,六国旧贵族和诸多儒生仍然蔑视秦国文明,诽议秦政,甚至在朝廷公开毁议秦政。骄傲的秦国,趾高气扬的秦始皇,被激怒了,他们再也不能忍受这种屈辱,不能容忍任意诽谤朝政。更不能纵容儒生们继续反秦。这是秦实行文化征服、兼并政策的导火索,也是秦文化统一政策的一个根源。根植在秦始皇内心深处的暴烈、刚愎、功利等特性被诱发,秦文化政策的失误也就暴露出来了。
——胡明焕《秦亡新论》
评材料中关于秦文化政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汉武帝到汉和帝,关于盐铁的政策在发生转变,这就对盐铁的经营产生影响,说明政治反作用于经济,D项正确;
汉代并没有放弃抑商政策,排除A项;
材料仅体现了经济政策,不能说明中央集权加强,排除B项;
当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依然较低,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经济政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汉朝经济政策实行的原因进行分析。
2.【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唐朝的科举制进士科考试录取的比例低,人数少,但为贵族入仕所开的方便之门录取人数近九成,可见,唐朝科举制度下官僚政治的贵族色彩浓厚,A符合题意;
B不符合材料内容,B不符合题意;
C垄断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
D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科举制,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结合题干“唐代进士科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另有一部分人通过门荫、年劳、捐纳、杂色入流等途径进入仕途,这部分人数量大约是
进士数量的十倍”进行分析。
3.【答案】D
【知识点】中书省与行省制
【解析】【分析】采取“犬牙交错”的方式划分行政区,这样减少了地方割据的风险,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D正确;
A中的“避免”表述绝对,排除;
不同文化区域划分在一起,有利于文化多元发展,而非文化认同,而且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排除B;
C不是主要作用,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行省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行省制度的影响进行分析。
4.【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宋代政府追封其为侯、公、王,道教中关羽成了财神,佛教中把关羽像供奉在十八罗汉旁……尤其得到游民和行商的青睐”等信息可知,封建统治者基于政治目的而对关羽推崇利用,佛教、道教借助利用关羽而对其神化,游民和行商者对关羽的推崇,说明关羽成为各个思想流派公认的精神象征,反映了关羽精神符合多元价值需求,D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各个思想流派对关羽的推崇和神化,没有体现三教合流走向大一统的现象,A项错误;
材料内容反映了关羽精神符合多元价值需求,没有强调民间信仰对商品经济的推动作用,B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各个思想流派对关羽的推崇和神化,说明关羽精神符合多元价值需求,无法得出佛道神化关羽得到官府认可的结论,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的文化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封建统治者基于政治目的而对关羽推崇利用,佛教、道教借助利用关羽而对其神化,游民和行商者对关羽的推崇,说明关羽成为各个思想流派公认的精神象征,反映了关羽精神符合多元价值需求。
5.【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从明朝的采买商人到近代的民族资产阶级,买办的角色和身份变化反映了明清以来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故D项正确;
买办身份角色的变化主要是体现了经济的转型,而非社会观念的进步,排除A项;
近代买办依附于外国商人,但不能据此说明西方对中国经济控制日益加强,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经济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到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型,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买办身份角色的变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影响买办身份角色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
6.【答案】D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袁世凯可以维持现状,他自己擅长规划未来,孙中山愿意妥协退让来求得共和,故选D项;
孙中山的话是为了自我安慰,并非责怪自己,排除A项;
袁世凯是孙中山让位的,非民主选举,排除B项;
材料与民主共和与中国国情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思想,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孙中山的政治思想进行分析。
7.【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从1938年的59%上升到1945年的69%”“而国民党……从1938年的41%下降到1945年的31%”可知,1938-1945年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抗日比例上升,国民党军队抗日比例下降,说明这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即中共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B项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这时期国民党军队抗日比例下降,但不代表这时期国民党采取了消极抗日的政策,并且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这时期中共党军队抗日比例上升,国民党抗日比例减少,没有对国共两党力量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国共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结论,C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一阶段中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而不是正面战场是主战场,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8.【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材料“搞活经济是对的,但是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搞活”体现的是陈云主张在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发展市场经济,说明的是市场调节的作用被肯定,B正确;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A排除;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后,C排除;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 陈云在阐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时的言论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新时期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9.【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事实是几乎不可能看到不太富有的人居于领袖位置,更别说穷人了”说明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结合所学可知,古代雅典城邦是一个公民集团,理论上所有公民都可以参与城邦政治,但个人物质财富会限制公民的政治实践,影响其政治参与程度,所以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政治参与存在一些技术障碍,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公民的经济条件影响政治参与,而不是城邦认同,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物质财富与政治参与的关系,“发展经济是公民的首要义务”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物质财富影响公民政治参与情况,“民主政治属于少数人的政治”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进行分析。
10.【答案】B
【知识点】全球航路的建立;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后,世界贸易规模扩大,商品从以奢侈品为主,转变为生活必需品为主是商业革命的表现,其根源在于新航路的开辟,B项正确;
商业革命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根源,A项错误;
材料内容与价格革命无关,C项错误;
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商业革命的结果不是原因,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
11.【答案】C
【知识点】世界文化多样性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一战”、“荒谬”、“对旧的信念失去了信心”、“现实之外的超现实的人的深层心理或梦境”等细节可推测出是与现代主义风格的文艺思潮相似,故选C;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不符,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主义文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进行分析。
12.【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组织成员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的经济水平和国家实力差距较大,D项正确;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排除A项;
亚太经合组织属于论坛性经济组织,采取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会议文件不具法律约束力,排除B项;
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体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集团,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区域经济集团的特点进行分析。
13.【答案】(1)目的: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在中国获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通过控制中国,作为其实现帝国主义野心的实验场;把美国伪装成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恩人”“庇护者”,让中国人民感激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麻痹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等。表现:19世纪中期,支持英国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19世纪末,向西方列强提出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1900年(庚子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加紧与日本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支持中国政府收回山东主权;抗日战争期间,与中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支持中国人民抗战;解放战争期间,支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内战政策等。
(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逐步形成冷战对峙的世界格局;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及国家利益的冲突;美国不愿意出现一个不受美国控制的独立自主、统一强大的中国,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愿受制于别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等。
(3)看法:中美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两国关系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威胁到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打压围堵中国,短时间内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使中美两国有许多共同利益和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因此中美两国需要合作交流;未来的中美关系,有竞争有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将成为基本常态。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1)目的:根据材料“实质是一种想象的“恩人身份”和“家长庇护”观念,是美国对中国的帝国心态,即美国以更为“优越”的文化控制和改造中国。旧中国是美利坚帝国实现国家抱负、使命和威望的“可控的他者”和巨大的试验场。”,可以归纳其目的是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在中国获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通过控制中国,作为其实现帝国主义野心的实验场;把美国伪装成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恩人”“庇护者”,让中国人民感激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麻痹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等。表现:结合所学可知,可从近代历次美国直接参与对中国的战争,或站在幕后支持其他国家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角度作答,例如,19世纪中期,支持英国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19世纪末,向西方列强提出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1900年(庚子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加紧与日本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支持中国政府收回山东主权;抗日战争期间,与中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支持中国人民抗战;解放战争期间,支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内战政策等。
(2)原因:根据材料“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不仅是美国地缘政治层面上的失败,更加打击了美国有能力控制和改造中国的帝国心态。”,可见,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愿受制于别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再结合所学可知,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际背景,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中美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等角度分析,因而,可以具体阐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逐步形成冷战对峙的世界格局;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及国家利益的冲突;美国不愿意出现一个不受美国控制的独立自主、统一强大的中国,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愿受制于别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等。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美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相差很大,可见,中美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两国关系不可能一帆风顺;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的提升,威胁到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打压围堵中国,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当前国际的形式是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使中美两国有许多共同利益和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可见,从中美是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以及中国的总和国力发展,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因此,中美两国需要合作交流;未来的中美关系,有竞争有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将成为基本常态。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中美关系,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中美关系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第二问考查新中国外交,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分析。第三问考查 中美关系 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因素分析。
14.【答案】(1)事件:卢沟桥事变。原因:卢沟桥的战略地位重要;日本企图占领平津以达到控制华北的目的。
(2)观点:实行全民族抗战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论证: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3)目的:支援友邦,消灭日军,争取世界和平。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事件:根据材料一“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平汉交通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此举殆无异于切断华北之首脑──平津”可知该事件是卢沟桥事变。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卢沟桥的战略地位重要;日本企图占领平津以达到控制华北的目的。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二“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可知观点是实行全民族抗战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第二小问论证:根据材料“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角度回答,从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反映垄断组织出现”角度思考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三“此次中国军队入缅作战,全在协助友邦。消灭民主国家公敌──日本强盗,争取人类正义,世界和平。”可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目的:支援友邦,消灭日军,争取世界和平。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卢沟桥事变,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卢沟桥事变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二问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分析。第三问考查抗日战争的意义,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抗日战争对世界的影响分析。
15.【答案】(1)原因:国家统一,确立具有军国主义色彩的政治体制;工业革命的发展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实力;统治集团和资本家希望通过战争扩大生存空间;德国各阶层对种族优越论的认同;政府对狭隘民族主义的宣传推动。
(2)体现了人们反思战争的灾难和战争对生命的摧残,呼吁远离战争;表达了人们强烈的和平愿望。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据材料中“1871年”“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等”“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卖力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对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政府有意培养,学者也著书立说加以解读”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2)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的知识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我们不过是一帮兢兢业业的屠夫!”“要战胜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战争本身!”及“作者发出的是鲍狄埃在《国际歌》中的强烈号召:‘吾侪和兮,战彼暴君!’”体现了人们反思战争的灾难和战争对生命的摧残,呼吁远离战争;表达了人们强烈的和平愿望。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 德国1871年统一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原因 ,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1871年”“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等”“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卖力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对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政府有意培养,学者也著书立说加以解读”等信息和德国统一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二问考查一战,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我们不过是一帮兢兢业业的屠夫!”“要战胜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战争本身!”等信息和一战的影响分析。
16.【答案】(1)贡献:创作的《孔子庙堂碑》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精品;著《笔髓论》,为后人研究、临摹书法作品提供借鉴;在唐代书法艺术的成熟和书法美学思想的构筑中起重大作用;对当时和后世的书法审美产生深远影响。
(2)原因:师承名家,自身书法造诣高超;艺术风格的独特性;适应初唐时期书法审美风尚;受到统治者唐太宗的推崇。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1)贡献:根据材料“虞世南现存的书法作品仅有楷书《孔子庙堂碑》”可归纳出创作的《孔子庙堂碑》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精品;根据材料“《笔髓论》一文,详细地论述了楷书、草书、行书的书写方法,总结了自己的书法心得,为后人研究、临摹提供了有利的参考”可归纳出著《笔髓论》,为后人研究、临摹书法作品提供借鉴;根据材料“对唐代乃至后世书论家及书法审美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归纳出在唐代书法艺术的成熟和书法美学思想的构筑中起重大作用;对当时和后世的书法审美产生深远影响。
(2)原因:根据材料“虞世南师承王羲之的七世孙僧智永,深得王羲之书法的精髓”可归纳出师承名家,自身书法造诣高超;根据材料“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可归纳出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根据材料“唐朝时,书法艺术进入了成熟期”可归纳出适应初唐时期书法审美风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统治者唐太宗的推崇。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 處世南在书法美学上的主要贡献 ,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虞世南现存的书法作品仅有楷书《孔子庙堂碑》”等信息和處世南在书法美学上的主要贡献 进行分析。第二问考查 虞世南书法地位得以确立的原因 ,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虞世南师承王羲之的七世孙僧智永,深得王羲之书法的精髓”和虞世南书法地位得以确立的原因分析。
17.【答案】同意材料中秦文化政策带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显的报复心理的观点。周初秦为西部蛮夷小国,至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国。初期贫弱,风俗野蛮,被六国歧视。经商鞅变法,秦用法家治国,国力增强。法家强调“赏罚”两面,“法术势”三刀。这与西周推行的礼仪教化完全背离。秦用此文化政策“富国强兵”,既是对周文化的逆反与叛离,又是对其之前所受不公正待遇的报复。而这一政策也恰巧迎合了战国兼并战争的时代需要。助推了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历史使命。秦统一六国后,借鉴前代教训,加强专制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推行文化专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仍然是文化政策的逆反。面对儒家“法先王”,儒生“是古非今”秦朝焚书坑儒,加强文化专制。这也算是文化政策的报复心理。这一政策,最终激化了矛盾,导致了秦朝灭亡。综上所述,面对时代的变局,秦能顺应形势,调整文化政策,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值得肯定。但,秦文化政策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也最终加剧了秦灭亡的到来。对于文化政策,我们应该顺应形势,与时俱进。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秦朝暴政的表现与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找出关于秦文化政策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论。“观点”,由材料信息“秦文化政策带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显的报复心理”得出。然后,亮明态度,即我同意材料中“秦文化政策带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显的报复心理”的观点。“评论”,依据所学知识从商鞅变法确立法家的统治思想;秦统一六国后加强专制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推行文化专制、焚书坑儒等角度分析评论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文化政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秦朝文化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2月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阅读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统治者 决策
汉武帝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监……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浸入其器物。”
汉惠帝 元和元年(公元84年),盐铁官营专卖“于国诚便,帝然之,有诏施行”。
汉和帝 章和二年(公元88年),“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如故……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A.汉代放弃抑商政策 B.中央集权大为加强
C.工商业者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D.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汉武帝到汉和帝,关于盐铁的政策在发生转变,这就对盐铁的经营产生影响,说明政治反作用于经济,D项正确;
汉代并没有放弃抑商政策,排除A项;
材料仅体现了经济政策,不能说明中央集权加强,排除B项;
当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依然较低,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经济政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汉朝经济政策实行的原因进行分析。
2.(2021高三上·安徽月考)科举制度的建立是专制政权为广泛吸收下层士人进入官僚队伍,以便实现权力的再分配和再调整。唐代进士科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另有一部分人通过门荫、年劳、捐纳、杂色入流等途径进入仕途,这部分人数量大约是进士数量的十倍。据此可知,当时(  )
A.官僚政治的贵族色彩浓厚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世家大族仍垄断官员选拔 D.科举选官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唐朝的科举制进士科考试录取的比例低,人数少,但为贵族入仕所开的方便之门录取人数近九成,可见,唐朝科举制度下官僚政治的贵族色彩浓厚,A符合题意;
B不符合材料内容,B不符合题意;
C垄断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
D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科举制,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结合题干“唐代进士科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另有一部分人通过门荫、年劳、捐纳、杂色入流等途径进入仕途,这部分人数量大约是
进士数量的十倍”进行分析。
3.在元代,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本地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说明元代行省的主要作用是(  )
A.避免地方出现分裂割据 B.有利于文化认同感的形成
C.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知识点】中书省与行省制
【解析】【分析】采取“犬牙交错”的方式划分行政区,这样减少了地方割据的风险,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D正确;
A中的“避免”表述绝对,排除;
不同文化区域划分在一起,有利于文化多元发展,而非文化认同,而且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排除B;
C不是主要作用,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行省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行省制度的影响进行分析。
4.(2020高三上·哈尔滨期末)关羽为三国时期著名大将,其后逐渐被神圣化。宋代政府追封其为侯、公、王,道教中关羽成了财神,佛教中把关羽像供奉在十八罗汉旁;明清以来“关帝庙”遍布全国,尤其得到游民和行商的青睐。这反映了 (  )
A.儒释道三教合流走向大一统 B.民间信仰带动商品经济繁荣
C.佛道神化关羽得到官府认可 D.关羽精神符合多元价值需求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宋代政府追封其为侯、公、王,道教中关羽成了财神,佛教中把关羽像供奉在十八罗汉旁……尤其得到游民和行商的青睐”等信息可知,封建统治者基于政治目的而对关羽推崇利用,佛教、道教借助利用关羽而对其神化,游民和行商者对关羽的推崇,说明关羽成为各个思想流派公认的精神象征,反映了关羽精神符合多元价值需求,D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各个思想流派对关羽的推崇和神化,没有体现三教合流走向大一统的现象,A项错误;
材料内容反映了关羽精神符合多元价值需求,没有强调民间信仰对商品经济的推动作用,B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各个思想流派对关羽的推崇和神化,说明关羽精神符合多元价值需求,无法得出佛道神化关羽得到官府认可的结论,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的文化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封建统治者基于政治目的而对关羽推崇利用,佛教、道教借助利用关羽而对其神化,游民和行商者对关羽的推崇,说明关羽成为各个思想流派公认的精神象征,反映了关羽精神符合多元价值需求。
5.买办在明朝时指供应宫廷用品的采买商人;十三行时期成为公行制度的一部分,并开始与外国商人发生联系;近代以后很多人认为买办依附洋人,唯利是图;但据研究,近代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买办身份角色的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近代社会观念的不断进步 B.西方对中国经济控制日益加强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D.中国明清以来经济的转型过程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从明朝的采买商人到近代的民族资产阶级,买办的角色和身份变化反映了明清以来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故D项正确;
买办身份角色的变化主要是体现了经济的转型,而非社会观念的进步,排除A项;
近代买办依附于外国商人,但不能据此说明西方对中国经济控制日益加强,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经济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到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型,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买办身份角色的变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影响买办身份角色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
6.孙中山曾自我慰藉地说:“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局外人不察,多怪弟之退让。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这表明(  )
A.共和未成皆因孙中山之退让 B.袁世凯经民主选举成为大总统
C.民主共和不适合当时的国情 D.适时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
【答案】D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袁世凯可以维持现状,他自己擅长规划未来,孙中山愿意妥协退让来求得共和,故选D项;
孙中山的话是为了自我安慰,并非责怪自己,排除A项;
袁世凯是孙中山让位的,非民主选举,排除B项;
材料与民主共和与中国国情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思想,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孙中山的政治思想进行分析。
7.据统计,在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从1938年的59%上升到1945年的69%,而国民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从1938年的41%下降到1945年的31%。据此可以说明(  )
A.国民党采取了消极抗日政策 B.中共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国共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D.正面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从1938年的59%上升到1945年的69%”“而国民党……从1938年的41%下降到1945年的31%”可知,1938-1945年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抗日比例上升,国民党军队抗日比例下降,说明这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即中共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B项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这时期国民党军队抗日比例下降,但不代表这时期国民党采取了消极抗日的政策,并且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这时期中共党军队抗日比例上升,国民党抗日比例减少,没有对国共两党力量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国共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结论,C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一阶段中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而不是正面战场是主战场,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8.(2020·玉溪模拟)1982年,陈云在阐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时说∶"搞活经济是对的,但是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搞活,这就像鸟一样,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是只能让它在合适的笼子里飞。"这表明当时 (  )
A.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市场调节的作用被肯定
C.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D.全面否定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材料“搞活经济是对的,但是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搞活”体现的是陈云主张在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发展市场经济,说明的是市场调节的作用被肯定,B正确;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A排除;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后,C排除;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 陈云在阐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时的言论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新时期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9.(2021高三上·昆明月考)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说:“无论一个人多么贫穷,他都可以有益于自己的城邦。”但事实是几乎不可能看到不太富有的人居于领袖位置,更别说穷人了。这说明在雅典(  )
A.政治参与存在一些技术障碍 B.公民经济条件影响城邦认同
C.发展经济是公民的首要义务 D.民主政治属于少数人的政治
【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事实是几乎不可能看到不太富有的人居于领袖位置,更别说穷人了”说明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结合所学可知,古代雅典城邦是一个公民集团,理论上所有公民都可以参与城邦政治,但个人物质财富会限制公民的政治实践,影响其政治参与程度,所以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政治参与存在一些技术障碍,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公民的经济条件影响政治参与,而不是城邦认同,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物质财富与政治参与的关系,“发展经济是公民的首要义务”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物质财富影响公民政治参与情况,“民主政治属于少数人的政治”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进行分析。
10.在1500年以前,世界贸易的货物主要是奢侈品,但是到了18世纪后期,这种数量有限的奢侈品贸易已经发展成为生活必需品的大宗贸易。这一变化主要根源于(  )
A.商业革命 B.新航路的开辟
C.价格革命 D.消费水平的提高
【答案】B
【知识点】全球航路的建立;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后,世界贸易规模扩大,商品从以奢侈品为主,转变为生活必需品为主是商业革命的表现,其根源在于新航路的开辟,B项正确;
商业革命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根源,A项错误;
材料内容与价格革命无关,C项错误;
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商业革命的结果不是原因,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
11.某文艺思潮是由一群参加过一战的法国青年发起的。他们目睹战争的荒谬与破坏,对旧的信念失去了信心;认为能够真正展示人的心理真实和本来面目的是现实之外的超现实的人的深层心理或梦境。由此判断下列思潮与上述特征相似的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古典主义
【答案】C
【知识点】世界文化多样性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一战”、“荒谬”、“对旧的信念失去了信心”、“现实之外的超现实的人的深层心理或梦境”等细节可推测出是与现代主义风格的文艺思潮相似,故选C;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不符,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主义文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进行分析。
12.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都是二战后建立的经济组织。下列对其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正式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
B.都具有约束性的制度和条约
C.都是二战后建立的区域性经济组织
D.各成员之间的经济水平和实力差距较大
【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组织成员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的经济水平和国家实力差距较大,D项正确;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排除A项;
亚太经合组织属于论坛性经济组织,采取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会议文件不具法律约束力,排除B项;
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体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集团,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区域经济集团的特点进行分析。
二、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共6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年前,曾长期在华工作的美国著名记者伊罗生说道:“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有极其众多的美国人把自己视为中国和中国人的仁慈保护者、恩人和救星。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心灵、肉体和不朽的灵魂承担着责任,美国政府则承担着保护中国政治独立和行政完整的责任。”美国政府和社会秉持中美“友谊”的观念和中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实质是一种想象的“恩人身份”和“家长庇护”观念,是美国对中国的帝国心态,即美国以更为“优越”的文化控制和改造中国。旧中国是美利坚帝国实现国家抱负、使命和威望的“可控的他者”和巨大的试验场。
——摘编自翟韬《美国对新中国宣传政策的演变(1949~1969)》
材料二:一个统一、民主、强大、对美国友好并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的中国的前景使美国人普遍相信,中国就在他们手中,美国的国家理想和使命的实现似乎唾手可得。然而,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不仅是美国地缘政治层面上的失败,更加打击了美国有能力控制和改造中国的帝国心态。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这样写道:“原来美国的所谓“国际责任”和“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就是干涉中国。干涉就叫作担负国际责任,干涉就叫作对华友好,不干涉是不行的。”
——摘编自翟韬《美国对新中国宣传政策的演变(1949~196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政府和社会热心美中“友谊”的目的和美国对中国“特殊关系”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由“特殊关系”变成对立关系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未来中美关系的看法。
【答案】(1)目的: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在中国获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通过控制中国,作为其实现帝国主义野心的实验场;把美国伪装成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恩人”“庇护者”,让中国人民感激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麻痹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等。表现:19世纪中期,支持英国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19世纪末,向西方列强提出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1900年(庚子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加紧与日本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支持中国政府收回山东主权;抗日战争期间,与中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支持中国人民抗战;解放战争期间,支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内战政策等。
(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逐步形成冷战对峙的世界格局;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及国家利益的冲突;美国不愿意出现一个不受美国控制的独立自主、统一强大的中国,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愿受制于别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等。
(3)看法:中美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两国关系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威胁到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打压围堵中国,短时间内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使中美两国有许多共同利益和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因此中美两国需要合作交流;未来的中美关系,有竞争有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将成为基本常态。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1)目的:根据材料“实质是一种想象的“恩人身份”和“家长庇护”观念,是美国对中国的帝国心态,即美国以更为“优越”的文化控制和改造中国。旧中国是美利坚帝国实现国家抱负、使命和威望的“可控的他者”和巨大的试验场。”,可以归纳其目的是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在中国获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通过控制中国,作为其实现帝国主义野心的实验场;把美国伪装成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恩人”“庇护者”,让中国人民感激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麻痹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等。表现:结合所学可知,可从近代历次美国直接参与对中国的战争,或站在幕后支持其他国家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角度作答,例如,19世纪中期,支持英国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19世纪末,向西方列强提出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1900年(庚子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加紧与日本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支持中国政府收回山东主权;抗日战争期间,与中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支持中国人民抗战;解放战争期间,支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内战政策等。
(2)原因:根据材料“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不仅是美国地缘政治层面上的失败,更加打击了美国有能力控制和改造中国的帝国心态。”,可见,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愿受制于别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再结合所学可知,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际背景,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中美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等角度分析,因而,可以具体阐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逐步形成冷战对峙的世界格局;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及国家利益的冲突;美国不愿意出现一个不受美国控制的独立自主、统一强大的中国,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愿受制于别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等。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美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相差很大,可见,中美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两国关系不可能一帆风顺;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的提升,威胁到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打压围堵中国,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当前国际的形式是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使中美两国有许多共同利益和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可见,从中美是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以及中国的总和国力发展,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因此,中美两国需要合作交流;未来的中美关系,有竞争有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将成为基本常态。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中美关系,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中美关系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第二问考查新中国外交,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分析。第三问考查 中美关系 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因素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很显然的,日本帝国主义既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平汉交通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此举殆无异于切断华北之首脑——平津;这末一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8)
材料三:亲爱的英缅印各邦人士暨侨胞:中国艰苦奋斗,五年于兹,其目的在于粉碎暴日侵略迷梦,期谋世界和平;当此敌寇回光返照之日,又将魔手伸入南太平洋各友邦之领土,企图危害缅印安全。此次中国军队入缅作战,全在协助友邦。消灭民主国家公敌——日本强盗,争取人类正义,世界和平。
——《中国远征军第一长官司令部文告》(1942.3.12)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发动的军事侵略事件,并分析其发动的原因。
(2)归纳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来论证该观点。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目的,并据此分析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
【答案】(1)事件:卢沟桥事变。原因:卢沟桥的战略地位重要;日本企图占领平津以达到控制华北的目的。
(2)观点:实行全民族抗战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论证: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3)目的:支援友邦,消灭日军,争取世界和平。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事件:根据材料一“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平汉交通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此举殆无异于切断华北之首脑──平津”可知该事件是卢沟桥事变。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卢沟桥的战略地位重要;日本企图占领平津以达到控制华北的目的。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二“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可知观点是实行全民族抗战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第二小问论证:根据材料“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角度回答,从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反映垄断组织出现”角度思考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三“此次中国军队入缅作战,全在协助友邦。消灭民主国家公敌──日本强盗,争取人类正义,世界和平。”可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目的:支援友邦,消灭日军,争取世界和平。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卢沟桥事变,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卢沟桥事变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二问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分析。第三问考查抗日战争的意义,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抗日战争对世界的影响分析。
15.材料一:德国1871年统一后,社会各阶层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等,其主题是德意志人是最优秀民族,注定对世界起到支配作用。对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政府有意培养,学者也著书立说加以解读,正当化这种疯狂的自命不凡,这是后来纳粹在德国崛起的思想基础。意味深长的是,虽然很多人将德国的侵略扩张下意识地归罪于上层容克贵族,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卖力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比如在这方面影响力最大的“泛德意志同盟”,其成员多为大资本家、议员、律师、媒体老板和主笔、政府官员、军官、牧师和教授等。
——节选自《一战的启示:不可放任狂热民族主义情绪》
材料二:小说《火线》亦名《一个班的日志》,叙述一个法国步兵班的“蓬头兵”在欧洲战场壕沟里受难的历程。作者揭露交战双方的主宰们对本国庶民采用“填脑术”,反驳赞美参战官兵为“爱国英雄”,坦言:“我们不过是一帮兢兢业业的屠夫!”小说结尾,他大声疾呼:“不!成为战胜者,这不是应取的结果。要战胜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战争本身!”这里,作者发出的是鲍狄埃在《国际歌》中的强烈号召:“吾侪和兮,战彼暴君!”
——摘编自沈大力《一战的回响:晴天霹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1871年统一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小说《火线》结尾的呼吁?
【答案】(1)原因:国家统一,确立具有军国主义色彩的政治体制;工业革命的发展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实力;统治集团和资本家希望通过战争扩大生存空间;德国各阶层对种族优越论的认同;政府对狭隘民族主义的宣传推动。
(2)体现了人们反思战争的灾难和战争对生命的摧残,呼吁远离战争;表达了人们强烈的和平愿望。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据材料中“1871年”“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等”“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卖力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对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政府有意培养,学者也著书立说加以解读”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2)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的知识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我们不过是一帮兢兢业业的屠夫!”“要战胜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战争本身!”及“作者发出的是鲍狄埃在《国际歌》中的强烈号召:‘吾侪和兮,战彼暴君!’”体现了人们反思战争的灾难和战争对生命的摧残,呼吁远离战争;表达了人们强烈的和平愿望。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 德国1871年统一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原因 ,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1871年”“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等”“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卖力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对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政府有意培养,学者也著书立说加以解读”等信息和德国统一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二问考查一战,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我们不过是一帮兢兢业业的屠夫!”“要战胜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战争本身!”等信息和一战的影响分析。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时,书法艺术进入了成熟期,主要表现在“书为心画”艺术本体观的成熟以及书法美学思想的整体框架的构筑和完成。上承魏晋下启唐宋的虞世南在其中做了突出贡献。虞世南师承王義之的七世孙僧智永,深得王義之书法的精髓,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虞世南现存的书法作品仅有楷书《孔子庙堂碑》,当时太宗观后赏赐王義之的“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黄金印作为嘉奖。虞世南还著有美学价值很高的《笔髓论》一文,详细地论述了楷书、草书、行书的书写方法,总结了自己的书法心得,为后人研究、临摹提供了有利的.参考。其中《契妙》篇主要论述了书法艺术的最高追求一“契于妙”,这是他书法理论的核心,也是书法艺术美之所在。作为初唐书法四杰之一的虞世南,地位在另三人之上,对唐代乃至后世书论家及书法审美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程逸凡《虞世南书法美学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處世南在书法美学上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虞世南书法地位得以确立的原因。
【答案】(1)贡献:创作的《孔子庙堂碑》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精品;著《笔髓论》,为后人研究、临摹书法作品提供借鉴;在唐代书法艺术的成熟和书法美学思想的构筑中起重大作用;对当时和后世的书法审美产生深远影响。
(2)原因:师承名家,自身书法造诣高超;艺术风格的独特性;适应初唐时期书法审美风尚;受到统治者唐太宗的推崇。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1)贡献:根据材料“虞世南现存的书法作品仅有楷书《孔子庙堂碑》”可归纳出创作的《孔子庙堂碑》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精品;根据材料“《笔髓论》一文,详细地论述了楷书、草书、行书的书写方法,总结了自己的书法心得,为后人研究、临摹提供了有利的参考”可归纳出著《笔髓论》,为后人研究、临摹书法作品提供借鉴;根据材料“对唐代乃至后世书论家及书法审美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归纳出在唐代书法艺术的成熟和书法美学思想的构筑中起重大作用;对当时和后世的书法审美产生深远影响。
(2)原因:根据材料“虞世南师承王羲之的七世孙僧智永,深得王羲之书法的精髓”可归纳出师承名家,自身书法造诣高超;根据材料“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可归纳出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根据材料“唐朝时,书法艺术进入了成熟期”可归纳出适应初唐时期书法审美风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统治者唐太宗的推崇。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 處世南在书法美学上的主要贡献 ,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虞世南现存的书法作品仅有楷书《孔子庙堂碑》”等信息和處世南在书法美学上的主要贡献 进行分析。第二问考查 虞世南书法地位得以确立的原因 ,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虞世南师承王羲之的七世孙僧智永,深得王羲之书法的精髓”和虞世南书法地位得以确立的原因分析。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文化政策带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显的报复心理。早在秦统一之前,秦人就备受歧视,秦文化不为六国文化所容;秦统一后,六国旧贵族和诸多儒生仍然蔑视秦国文明,诽议秦政,甚至在朝廷公开毁议秦政。骄傲的秦国,趾高气扬的秦始皇,被激怒了,他们再也不能忍受这种屈辱,不能容忍任意诽谤朝政。更不能纵容儒生们继续反秦。这是秦实行文化征服、兼并政策的导火索,也是秦文化统一政策的一个根源。根植在秦始皇内心深处的暴烈、刚愎、功利等特性被诱发,秦文化政策的失误也就暴露出来了。
——胡明焕《秦亡新论》
评材料中关于秦文化政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同意材料中秦文化政策带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显的报复心理的观点。周初秦为西部蛮夷小国,至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国。初期贫弱,风俗野蛮,被六国歧视。经商鞅变法,秦用法家治国,国力增强。法家强调“赏罚”两面,“法术势”三刀。这与西周推行的礼仪教化完全背离。秦用此文化政策“富国强兵”,既是对周文化的逆反与叛离,又是对其之前所受不公正待遇的报复。而这一政策也恰巧迎合了战国兼并战争的时代需要。助推了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历史使命。秦统一六国后,借鉴前代教训,加强专制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推行文化专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仍然是文化政策的逆反。面对儒家“法先王”,儒生“是古非今”秦朝焚书坑儒,加强文化专制。这也算是文化政策的报复心理。这一政策,最终激化了矛盾,导致了秦朝灭亡。综上所述,面对时代的变局,秦能顺应形势,调整文化政策,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值得肯定。但,秦文化政策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也最终加剧了秦灭亡的到来。对于文化政策,我们应该顺应形势,与时俱进。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秦朝暴政的表现与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找出关于秦文化政策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论。“观点”,由材料信息“秦文化政策带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显的报复心理”得出。然后,亮明态度,即我同意材料中“秦文化政策带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显的报复心理”的观点。“评论”,依据所学知识从商鞅变法确立法家的统治思想;秦统一六国后加强专制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推行文化专制、焚书坑儒等角度分析评论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文化政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秦朝文化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