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周朝主要地方封国的分布》示意图,这些封国或是建立在以前商人的要地上,或是位于华东地区主要交通路线的关键点上。这主要体现出西周分封制( )
A.以成周为中心分封 B.扩大了中原文化影响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对地方控制有所加强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以成周为中心分封,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这些封国或是建立在以前商人的要地上,或是位于华东地区主要交通路线的关键点上。”可知,西周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分封制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汉武帝时,将军杨仆屡建大功,但因家乡宜阳在函谷关外,以不是关内人为耻,请求武帝同意将函谷关向东迁移,“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下列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汉武帝“好广阔”体现了其好大喜功的特点
B.“耻为关外民”折射了民众对中央的心理认同
C.“关中本位”是汉重要的地缘政治思想
D.“杨仆移关”迎合了汉武帝的政治需求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体现不出汉武帝“好广阔”体现了其好大喜功的特点,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耻为关外民”的原因是当时关中侯有正统地位,而关外人不能得到关中的封地,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关中本位”是汉重要的地缘政治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汉武帝时,将军杨仆屡建大功,但因家乡宜阳在函谷关外,以不是关内人为耻,请求武帝同意将函谷关向东迁移,‘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可知,汉武帝认为,东移函谷关,既有利于扩大京畿地域,又能加强关中平衡地方的能力,于是将函谷关东移到新安,“杨仆移关”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求,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由于关中的物资供给由过去的窘迫困乏变为丰富宽裕,唐政府于开元二十四年由洛阳西返后便长期驻在长安。当时关中物资供给状况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曲辕犁由江东扩展至关中 B.江淮与长安间的运输改善
C.关中从战乱中得到了恢复 D.唐玄宗奖励农耕励精图治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运河;古代的陆路交通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关中的物资供给于曲辕犁的推广无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唐高宗以后,政府因长安物质供给困难而常常迁往洛阳办公,后由于江淮和长安间的运输改善,关中的物资供给由过去的窘迫困乏变为丰富宽裕,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关中从战乱中得到了恢复,不符合史实,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唐玄宗奖励农耕励精图治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唐代关中物资供给状况的变化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明清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曾提出“能必副所”,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事物引起人的认识活动,而人的认识必须与客观世界相符。这位思想家也主张( )
A.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B.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属于朱熹的主张,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属于王阳明的主张,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属于顾炎武的主张,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了王夫之的唯物思想,王夫之还提出“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趋止者静”,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理解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康乾时期,苏州出现了被称为“棉庄”的地方,它是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棉庄储存棉花,卖给农户;收购农户生产的棉布,再把棉布卖给市民。此现象( )
A.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B.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C.表明耕织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基于民营手工业占主导的现实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信息,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棉庄储存棉花,卖给农户;收购农户生产的棉布,再把棉布卖给市民。”可知,体现了清代苏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信息,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耕织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明代中叶,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清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章长基、关权和久保亨三位学者分别编制了民国时期近代中国工业生产指数,下为按一定方法整理后形成的《近代中国工业生产在不同时期的年均增长率三人数据汇总表》(单位:%)
时期 章长基指数 关权指数 久保亨指数
1912—1920年 16.8 9.6 10.5
1927—1936年 7.0 7.4 6.5
1912—1936年 10.6 6.1 8.4
1937—1946年 1.8 - 5.7 2.5
1912—1949年 7.3 3.9 5.4
对表中数据解读错误的是( )
A.整个民国期间中国工业总体上保持了增长的势头
B.1912—1920年中国工业增速快主要是受一战的影响
C.1927—1936年中国工业增速快得益于国家稳定统一
D.1937—1946年日军侵华导致中国工业增速放缓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整个民国期间中国工业总体上保持了增长的势头,表述正确,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1912—1920年中国工业增速快主要是受一战的影响,表述正确,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927—1936年国家并未实现统一,表述错误,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1937—1946年日军侵华导致中国工业增速放缓,表述正确,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理解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及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7.(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北大学生领袖傅斯年曾说:“若说这五四运动单是爱国运动,我便不赞一词了。我对这五四运动所重视的,为它的出发点是直接行动,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在傅氏看来,五四运动( )
A.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
B.对广大社会民众进行了有效动员
C.唤醒青年学生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D.体现知识分子对救亡之路的探索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不符合题意,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我对这五四运动所重视的,为它的出发点是直接行动,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可知,作者侧重五四运动对社会动员的作用,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五四运动唤醒青年学生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体现知识分子对救亡之路的探索,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五四运动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下图是画家张仃1946年创作的时政漫画《自卫战争的第二条战线》,这幅漫画反映出( )
A.民众配合战略反攻 B.蒋介石准备挑起内战
C.内战政策不得人心 D.学生成为反战的关键
【答案】C
【知识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民众配合战略反攻的信息,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历史信息,说明其内战政策不得人心,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学生成为反战的关键,不符合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内战爆发的背景,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华北局关于开展1950年生产运动的指示》中记载“国营和私营,必须把国营企业、铁路、矿山等放在第一位,因为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的领导成分。忽视国营,或公私平列看待,都是错误的。只重视国营而过火地限制私营也是不对的”。 这些指示( )
A.是国有制确立的必然产物
B.照搬了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
C.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D.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
【答案】D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1950年的经济状况,“是国有制确立的必然产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是实行新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国营和私营,必须把国营企业、铁路、矿山等放在第一位,因为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的领导成分。忽视国营,或公私平列看待,都是错误的。只重视国营而过火地限制私营也是不对的”可知,1950年新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将国营经济放在第一位,有利于国家掌握经济命脉,有利于恢复发展经济,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0.(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电影《我和我的父辈》讲述了52年前“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里科研工作者的故事。影片中父亲对孩子说:“我是个诗人,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天上写诗。”不久后,他们谱写的“诗篇”轰动了世界。与这一“诗篇”最密切相关的是( )
A.原子弹爆炸成功,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B.中国核技术研究突破引发国际军备竞赛
C.中近程导弹的研制成功增强了我国国防能力
D.“东方红一号”发射提高了中国的战略地位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并未改变国际政治格局,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核技术研究突破引发国际军备竞赛,表述有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中近程导弹的研制成功增强了我国国防能力,不符合题意,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讲述了52年前“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里科研工作者的故事。”可知,叙述的是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历史信息,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东方红一号”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法国学者莫尼克认为古希腊的伦理思想代表了一种道德观念的最完整形式,而这一道德观念是建立在“善”的吸引力的基础上的。下列思想符合其观点的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C.美德即知识 D.认识你自己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人是万物的尺度,属于普罗泰戈拉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理性,与道德观念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古希腊的伦理思想代表了一种道德观念的最完整形式,而这一道德观念是建立在‘善’的吸引力的基础上的。”可知,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认识你自己”强调理性,与道德观念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美德即知识的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有学者认为,英国是第一个把国家真正放回到“民族”手中的国家。它解决了专制时代的固有矛盾:专制时代的国王以民族代言人自居而统治国家;现在民族自己掌握国家,宣称议会是它的代表。这种变化开始的标志是( )
A.光荣革命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A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英国正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8世纪中叶,英国正式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1832年议会改革使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光荣革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依据进化论解释强与弱的区别:成功的个人与种族已经在自然界取得竞争优势,并因此进化到比其他适应性较差的人种更高的状态。这种思想( )
A.极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抗英斗争
B.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C.有力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进程
D.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扩张需求
【答案】D
【知识点】资本主义扩展的评价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的是“进化论”中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为天下美国独立战争的信息,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启蒙运动的信息,进化论提出于19世纪中期,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成功的个人与种族已经在自然界取得竞争优势,并因此进化到比其他适应性较差的人种更高的状态。”可知,强调成功的个人与种族已经在自然界取得竞争优势,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扩张的需求,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进化论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失业增加和经济衰退,而利率、工资、价格等因素并不能使经济体系实现自我调节。下列罗斯福新政措施中最能回应这一观点的是( )
A.稳定金融 B.调整工业 C.减耕减产 D.以工代赈
【答案】D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稳定金融与解决失业无关,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调整工业是新政的核心,与解决失业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减耕减产属于调整农业生产的措施,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扩大了就业,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王玮为了更好地区别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领域的主要流派,就其中某流派的特点做笔记如下:
同属这一流派的美术作品是( )
A.《自由引导人民》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答案】A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渴望不能达到的、已失去的、无可挽回的、正在消失的、幻想和梦境中的事物”可知,这是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浪漫主义对现实失望,努力寻找精神寄托,深入发掘人类的情感世界,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日出·印象》属于印象画派的作品,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作品,具有反传统、反理性的特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当今世界彼此依靠,单靠个体已经无法解决目前面临的挑战。为了实现更快、更高、更强,我们需要更团结。”此后奥委会全会通过决议,将奥林匹克宣言修订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这印证了( )
A.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彻底失败 B.建立国际体育新秩序的迫切性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D.和平与发展是当下时代的主题
【答案】C
【知识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无关,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建立国际体育新秩序的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当今世界彼此依靠,单靠个体已经无法解决目前面临的挑战。”可知,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下时代的主题,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
17.(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英国传统乡村的不断缩减与衰落,乡村此时面临着再次调整与改造的问题。从18世纪50年代起,粮食种植业产出的市场价格份额占比一路下降,畜牧业产出的市场价格份额占比相应攀升;家庭农场主明显转向“替代农业”,制定了新的耕种目标,奶牛业、园艺业、家禽业开始稳步发展。正是在乡村逐渐走向“消失”之时,人们开始思考乡村的存在意义,“乡土”这个古老的文学体裁成为19世纪人们最热衷表现的对象之一。全国托管协会、自然保护区保护协会、英国乡村保护委员会等组织先后成立。第一部《城乡规划法》提出要确保乡村农业和林业用地不受发展规划影响。
——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乡村改造》
材料二:自步入近代,中国农业经济便开始衰败。1928年华北八省旱灾、1931年江淮流域十六省水灾,1933年黄河决口等成为促成当时“农业恐慌有力的因素”。同时,1929年到1930年的两年时间里,全国1 941个县中,有823个县承担兵差。1931—1935年中国粮食进口量为近代以来最高峰,“农村受灾容急,而有甚于水深火热”。其间,“到农村去”成为当时有着乡土情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最佳选择。乡村建设运动的目的,是要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来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从而实现所谓“民族自救”,但这一目的没有达到。
——摘编自朱庆葆《改造乡村中国——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建设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改造乡村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学角度指出其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乡村建设运动成效不大的原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乡村建设或改造的积极价值。
【答案】(1)措施: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畜牧业;发展替代农业;开展乡村保护运动。
时代背景:政治: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或法制渐趋完善;经济:工业化完成或城市化拓展;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流行,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2)原因:自然灾害频繁;战争破坏;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改良的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未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3)价值:有利于推动农村、农业近代化;属于探索农村复兴、国家富强道路的有益尝试;彰显先进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2分)。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近代英国改造乡村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一“从18世纪50年代起,粮食种植业产出的市场价格份额占比一路下降,畜牧业产出的市场价格份额占比相应攀升”得出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畜牧业;根据材料一“家庭农场主明显转向‘替代农业’”得出展替代农业;根据材料一“全国托管协会、自然保护区保护协会、英国乡村保护委员会等组织先后成立。”得出开展乡村保护运动。时代背景: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或法制渐趋完善;经济上工业化完成或城市化拓展;文学上浪漫主义文学流行,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2)设问是简析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成效不大的原因。根据材料二“1928年华北八省旱灾、1931年江淮流域十六省水灾,1933年黄河决口等成为促成当时‘农业恐慌有力的因素’。”得出自然灾害频繁;根据材料二“1929年到1930年的两年时间里,全国1 941个县中,有823个县承担兵差。”得出战争的破坏;根据材料二“1931—1935年中国粮食进口量为近代以来最高峰,‘农村受灾容急,而有甚于水深火热’。”及所学可知,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改良的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未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3)设问是说明中英两国乡村建设或改造的积极价值。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农业近代化;属于探索农村复兴、国家富强道路的有益尝试;彰显先进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英国改造乡村的主要措施及时代背景,理解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成效不大的原因,理解中英两国乡村建设或改造的积极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8.(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文化研究学者认为,标语是特定时空背景的产物,是价值驱使下的联合。图一、图二分别为不同时期深圳街头的标语牌,图一为1982年,图二为2020年。
图一 图二
比较图一和图二,提取有关标语牌内容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变化 说明
(1) 标语内涵:由打破思想束缚变为确立对城市的认同感; (2) 背景变化:由体现深圳城市初建到展示现代化大都市形象; (3) 从追求经济效率到凸显人文关怀 1980年深圳成为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开放之初面临着计划经济旧观念的束缚。图一体现了深圳在改革开放初期,突破思想束缚,勇于创新,拼搏奋斗的精神。深圳的成功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2020年是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图二体现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化大都市的成就,表现了深圳这个移民城市的包容和人文关怀 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设问是比较图一和图二,提取有关标语牌内容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标语内涵的变化:由打破思想束缚变为确立对城市的认同感;时代背景变化:由体现深圳城市初建到展示现代化大都市形象;价值理念变化:从追求经济效率到凸显人文关怀。结合所学可知,从改革开放的影响分析说明,1980年深圳成为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开放之初面临着计划经济旧观念的束缚。图一体现了深圳在改革开放初期,突破思想束缚,勇于创新,拼搏奋斗的精神。深圳的成功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2020年是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图二体现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化大都市的成就,表现了深圳这个移民城市的包容和人文关怀。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标语是特定时空背景的产物,是价值驱使下的联合,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观念的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鞅一元化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富国强兵”。商鞅认为,实现“富国强兵”的手段只能是“刑赏”,而其中“赏”的内容和对象也必须是绝对单一的。在“赏”与“刑”之间,“刑”又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应该单一地采用重刑。使“重刑”明确化、系统化的最佳手段是建立“法”。采用单一的重刑手段,而其直接对象只能是活生生的、复杂的人。他主张用强制手段使百姓成分绝对单一化,其次是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的进一步彻底单一化。商鞅一元化思想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过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其思想是以“外儒内法”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张晓《“单一”而非“多元”:论商鞅思想的一元化》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一元化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商鞅“一元化思想”。
【答案】(1)特点:重赏罚,刑罚为主;人身控制和思想控制相结合;强调法治;以富国强兵为目的。(任意三点得)
(2)简评:有利于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基础;成为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重对百姓的控制和压迫,给人民带来痛苦。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商鞅“一元化思想”的特点。根据材料“商鞅一元化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富国强兵’。”得出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根据材料“在‘赏’与‘刑’之间,‘刑’又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应该单一地采用重刑。”得出重赏罚,刑罚为主; 根据材料“ 他主张用强制手段使百姓成分绝对单一化,其次是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的进一步彻底单一化。”得出人身控制和思想控制相结合; 根据材料“ 使‘重刑’明确化、系统化的最佳手段是建立‘法’。”得出强调法治。
(2)设问是简要评价商鞅“一元化思想”。根据材料“商鞅一元化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富国强兵’。”可知,有利于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基础;根据材料“商鞅一元化思想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过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其思想是以‘外儒内法’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得出成为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材料“采用单一的重刑手段,而其直接对象只能是活生生的、复杂的人。”可知,“一元化思想”加重对百姓的控制和压迫,给人民带来痛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商鞅“一元化思想”的特点及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国民议会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其宣布的资产阶级法治原则,对法国未来的民事立法影响极大,成了制定法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但直到拿破仑上台执政,仍然未能制订一部完整的独立的民法典。《拿破仑法典》无疑受到了在大革命中产生的激进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革命的高潮已经过去,国内政局趋于稳定,人们能够以冷静的、理智的心态来思考问题,从而为法典的编纂者们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和社会氛围。……在1799年通过雾月政变上台的拿破仑身上,反映了这种时代的精神——他既有一往无前的满腔热情,又有沉稳缜密的理性思考,正是在拿破仑这位杰出政治家的直接领导下,《法国民法典》终于诞生了。
——摘编自宛凤英《〈拿破仑法典〉:大革命与民族文化的结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法国民法典》诞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法国民法典》的影响。
【答案】(1)背景:通过了《人权宣言》;受法国大革命政治文化影响;拿破仑帝国的建立,国内政局趋于稳定;启蒙运动的影响;拿破仑的直接领导;资本主义的发展。
(2)影响: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规范了经济秩序和人的社会行为;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欧美各国法典的编纂起到了典范作用。(任意三点)
【知识点】“大陆法系”
【解析】【分析】(1)设问是简述《法国民法典》诞生的背景。根据材料“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国民议会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其宣布的资产阶级法治原则,对法国未来的民事立法影响极大,成了制定法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得出《人权宣言》的影响;根据材料“《拿破仑法典》无疑受到了在大革命中产生的激进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得出受法国大革命政治文化影响;根据材料“革命的高潮已经过去,国内政局趋于稳定,人们能够以冷静的、理智的心态来思考问题,从而为法典的编纂者们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和社会氛围。”可知,拿破仑帝国的建立,国内政局趋于稳定;根据材料“反映了这种时代的精神——他既有一往无前的满腔热情,又有沉稳缜密的理性思考”可知,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正是在拿破仑这位杰出政治家的直接领导下,《法国民法典》终于诞生了。”得出拿破仑的直接领导;结合所学可知,受到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2)设问是简要概括《法国民法典》的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政治、经济、欧美法律的制定等方面说明,例如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规范了经济秩序和人的社会行为;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欧美各国法典的编纂起到了典范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法国民法典》诞生的背景及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及历史解释的素养。
1 / 1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周朝主要地方封国的分布》示意图,这些封国或是建立在以前商人的要地上,或是位于华东地区主要交通路线的关键点上。这主要体现出西周分封制( )
A.以成周为中心分封 B.扩大了中原文化影响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对地方控制有所加强
2.(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汉武帝时,将军杨仆屡建大功,但因家乡宜阳在函谷关外,以不是关内人为耻,请求武帝同意将函谷关向东迁移,“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下列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汉武帝“好广阔”体现了其好大喜功的特点
B.“耻为关外民”折射了民众对中央的心理认同
C.“关中本位”是汉重要的地缘政治思想
D.“杨仆移关”迎合了汉武帝的政治需求
3.(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由于关中的物资供给由过去的窘迫困乏变为丰富宽裕,唐政府于开元二十四年由洛阳西返后便长期驻在长安。当时关中物资供给状况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曲辕犁由江东扩展至关中 B.江淮与长安间的运输改善
C.关中从战乱中得到了恢复 D.唐玄宗奖励农耕励精图治
4.(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明清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曾提出“能必副所”,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事物引起人的认识活动,而人的认识必须与客观世界相符。这位思想家也主张( )
A.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B.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5.(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康乾时期,苏州出现了被称为“棉庄”的地方,它是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棉庄储存棉花,卖给农户;收购农户生产的棉布,再把棉布卖给市民。此现象( )
A.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B.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C.表明耕织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基于民营手工业占主导的现实
6.(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章长基、关权和久保亨三位学者分别编制了民国时期近代中国工业生产指数,下为按一定方法整理后形成的《近代中国工业生产在不同时期的年均增长率三人数据汇总表》(单位:%)
时期 章长基指数 关权指数 久保亨指数
1912—1920年 16.8 9.6 10.5
1927—1936年 7.0 7.4 6.5
1912—1936年 10.6 6.1 8.4
1937—1946年 1.8 - 5.7 2.5
1912—1949年 7.3 3.9 5.4
对表中数据解读错误的是( )
A.整个民国期间中国工业总体上保持了增长的势头
B.1912—1920年中国工业增速快主要是受一战的影响
C.1927—1936年中国工业增速快得益于国家稳定统一
D.1937—1946年日军侵华导致中国工业增速放缓
7.(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北大学生领袖傅斯年曾说:“若说这五四运动单是爱国运动,我便不赞一词了。我对这五四运动所重视的,为它的出发点是直接行动,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在傅氏看来,五四运动( )
A.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
B.对广大社会民众进行了有效动员
C.唤醒青年学生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D.体现知识分子对救亡之路的探索
8.(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下图是画家张仃1946年创作的时政漫画《自卫战争的第二条战线》,这幅漫画反映出( )
A.民众配合战略反攻 B.蒋介石准备挑起内战
C.内战政策不得人心 D.学生成为反战的关键
9.(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华北局关于开展1950年生产运动的指示》中记载“国营和私营,必须把国营企业、铁路、矿山等放在第一位,因为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的领导成分。忽视国营,或公私平列看待,都是错误的。只重视国营而过火地限制私营也是不对的”。 这些指示( )
A.是国有制确立的必然产物
B.照搬了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
C.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D.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
10.(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电影《我和我的父辈》讲述了52年前“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里科研工作者的故事。影片中父亲对孩子说:“我是个诗人,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天上写诗。”不久后,他们谱写的“诗篇”轰动了世界。与这一“诗篇”最密切相关的是( )
A.原子弹爆炸成功,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B.中国核技术研究突破引发国际军备竞赛
C.中近程导弹的研制成功增强了我国国防能力
D.“东方红一号”发射提高了中国的战略地位
11.(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法国学者莫尼克认为古希腊的伦理思想代表了一种道德观念的最完整形式,而这一道德观念是建立在“善”的吸引力的基础上的。下列思想符合其观点的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C.美德即知识 D.认识你自己
12.(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有学者认为,英国是第一个把国家真正放回到“民族”手中的国家。它解决了专制时代的固有矛盾:专制时代的国王以民族代言人自居而统治国家;现在民族自己掌握国家,宣称议会是它的代表。这种变化开始的标志是( )
A.光荣革命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1832年议会改革
13.(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依据进化论解释强与弱的区别:成功的个人与种族已经在自然界取得竞争优势,并因此进化到比其他适应性较差的人种更高的状态。这种思想( )
A.极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抗英斗争
B.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C.有力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进程
D.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扩张需求
14.(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失业增加和经济衰退,而利率、工资、价格等因素并不能使经济体系实现自我调节。下列罗斯福新政措施中最能回应这一观点的是( )
A.稳定金融 B.调整工业 C.减耕减产 D.以工代赈
15.(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王玮为了更好地区别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领域的主要流派,就其中某流派的特点做笔记如下:
同属这一流派的美术作品是( )
A.《自由引导人民》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16.(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当今世界彼此依靠,单靠个体已经无法解决目前面临的挑战。为了实现更快、更高、更强,我们需要更团结。”此后奥委会全会通过决议,将奥林匹克宣言修订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这印证了( )
A.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彻底失败 B.建立国际体育新秩序的迫切性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D.和平与发展是当下时代的主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
17.(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英国传统乡村的不断缩减与衰落,乡村此时面临着再次调整与改造的问题。从18世纪50年代起,粮食种植业产出的市场价格份额占比一路下降,畜牧业产出的市场价格份额占比相应攀升;家庭农场主明显转向“替代农业”,制定了新的耕种目标,奶牛业、园艺业、家禽业开始稳步发展。正是在乡村逐渐走向“消失”之时,人们开始思考乡村的存在意义,“乡土”这个古老的文学体裁成为19世纪人们最热衷表现的对象之一。全国托管协会、自然保护区保护协会、英国乡村保护委员会等组织先后成立。第一部《城乡规划法》提出要确保乡村农业和林业用地不受发展规划影响。
——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乡村改造》
材料二:自步入近代,中国农业经济便开始衰败。1928年华北八省旱灾、1931年江淮流域十六省水灾,1933年黄河决口等成为促成当时“农业恐慌有力的因素”。同时,1929年到1930年的两年时间里,全国1 941个县中,有823个县承担兵差。1931—1935年中国粮食进口量为近代以来最高峰,“农村受灾容急,而有甚于水深火热”。其间,“到农村去”成为当时有着乡土情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最佳选择。乡村建设运动的目的,是要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来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从而实现所谓“民族自救”,但这一目的没有达到。
——摘编自朱庆葆《改造乡村中国——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建设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改造乡村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学角度指出其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乡村建设运动成效不大的原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乡村建设或改造的积极价值。
18.(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文化研究学者认为,标语是特定时空背景的产物,是价值驱使下的联合。图一、图二分别为不同时期深圳街头的标语牌,图一为1982年,图二为2020年。
图一 图二
比较图一和图二,提取有关标语牌内容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鞅一元化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富国强兵”。商鞅认为,实现“富国强兵”的手段只能是“刑赏”,而其中“赏”的内容和对象也必须是绝对单一的。在“赏”与“刑”之间,“刑”又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应该单一地采用重刑。使“重刑”明确化、系统化的最佳手段是建立“法”。采用单一的重刑手段,而其直接对象只能是活生生的、复杂的人。他主张用强制手段使百姓成分绝对单一化,其次是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的进一步彻底单一化。商鞅一元化思想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过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其思想是以“外儒内法”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张晓《“单一”而非“多元”:论商鞅思想的一元化》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一元化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商鞅“一元化思想”。
20.(2022高三下·南京开学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国民议会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其宣布的资产阶级法治原则,对法国未来的民事立法影响极大,成了制定法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但直到拿破仑上台执政,仍然未能制订一部完整的独立的民法典。《拿破仑法典》无疑受到了在大革命中产生的激进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革命的高潮已经过去,国内政局趋于稳定,人们能够以冷静的、理智的心态来思考问题,从而为法典的编纂者们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和社会氛围。……在1799年通过雾月政变上台的拿破仑身上,反映了这种时代的精神——他既有一往无前的满腔热情,又有沉稳缜密的理性思考,正是在拿破仑这位杰出政治家的直接领导下,《法国民法典》终于诞生了。
——摘编自宛凤英《〈拿破仑法典〉:大革命与民族文化的结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法国民法典》诞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法国民法典》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以成周为中心分封,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这些封国或是建立在以前商人的要地上,或是位于华东地区主要交通路线的关键点上。”可知,西周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分封制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体现不出汉武帝“好广阔”体现了其好大喜功的特点,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耻为关外民”的原因是当时关中侯有正统地位,而关外人不能得到关中的封地,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关中本位”是汉重要的地缘政治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汉武帝时,将军杨仆屡建大功,但因家乡宜阳在函谷关外,以不是关内人为耻,请求武帝同意将函谷关向东迁移,‘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可知,汉武帝认为,东移函谷关,既有利于扩大京畿地域,又能加强关中平衡地方的能力,于是将函谷关东移到新安,“杨仆移关”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求,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运河;古代的陆路交通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关中的物资供给于曲辕犁的推广无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唐高宗以后,政府因长安物质供给困难而常常迁往洛阳办公,后由于江淮和长安间的运输改善,关中的物资供给由过去的窘迫困乏变为丰富宽裕,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关中从战乱中得到了恢复,不符合史实,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唐玄宗奖励农耕励精图治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唐代关中物资供给状况的变化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属于朱熹的主张,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属于王阳明的主张,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属于顾炎武的主张,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了王夫之的唯物思想,王夫之还提出“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趋止者静”,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理解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信息,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棉庄储存棉花,卖给农户;收购农户生产的棉布,再把棉布卖给市民。”可知,体现了清代苏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信息,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耕织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明代中叶,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清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整个民国期间中国工业总体上保持了增长的势头,表述正确,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1912—1920年中国工业增速快主要是受一战的影响,表述正确,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927—1936年国家并未实现统一,表述错误,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1937—1946年日军侵华导致中国工业增速放缓,表述正确,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理解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及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不符合题意,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我对这五四运动所重视的,为它的出发点是直接行动,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可知,作者侧重五四运动对社会动员的作用,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五四运动唤醒青年学生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体现知识分子对救亡之路的探索,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五四运动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C
【知识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民众配合战略反攻的信息,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历史信息,说明其内战政策不得人心,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学生成为反战的关键,不符合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内战爆发的背景,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D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1950年的经济状况,“是国有制确立的必然产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是实行新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国营和私营,必须把国营企业、铁路、矿山等放在第一位,因为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的领导成分。忽视国营,或公私平列看待,都是错误的。只重视国营而过火地限制私营也是不对的”可知,1950年新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将国营经济放在第一位,有利于国家掌握经济命脉,有利于恢复发展经济,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并未改变国际政治格局,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核技术研究突破引发国际军备竞赛,表述有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中近程导弹的研制成功增强了我国国防能力,不符合题意,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讲述了52年前“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里科研工作者的故事。”可知,叙述的是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历史信息,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东方红一号”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C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人是万物的尺度,属于普罗泰戈拉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理性,与道德观念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古希腊的伦理思想代表了一种道德观念的最完整形式,而这一道德观念是建立在‘善’的吸引力的基础上的。”可知,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认识你自己”强调理性,与道德观念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美德即知识的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A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英国正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8世纪中叶,英国正式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1832年议会改革使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光荣革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答案】D
【知识点】资本主义扩展的评价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的是“进化论”中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为天下美国独立战争的信息,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启蒙运动的信息,进化论提出于19世纪中期,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成功的个人与种族已经在自然界取得竞争优势,并因此进化到比其他适应性较差的人种更高的状态。”可知,强调成功的个人与种族已经在自然界取得竞争优势,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扩张的需求,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进化论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D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稳定金融与解决失业无关,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调整工业是新政的核心,与解决失业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减耕减产属于调整农业生产的措施,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扩大了就业,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A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渴望不能达到的、已失去的、无可挽回的、正在消失的、幻想和梦境中的事物”可知,这是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浪漫主义对现实失望,努力寻找精神寄托,深入发掘人类的情感世界,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日出·印象》属于印象画派的作品,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作品,具有反传统、反理性的特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C
【知识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无关,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建立国际体育新秩序的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当今世界彼此依靠,单靠个体已经无法解决目前面临的挑战。”可知,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下时代的主题,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答案】(1)措施: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畜牧业;发展替代农业;开展乡村保护运动。
时代背景:政治: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或法制渐趋完善;经济:工业化完成或城市化拓展;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流行,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2)原因:自然灾害频繁;战争破坏;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改良的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未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3)价值:有利于推动农村、农业近代化;属于探索农村复兴、国家富强道路的有益尝试;彰显先进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2分)。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近代英国改造乡村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一“从18世纪50年代起,粮食种植业产出的市场价格份额占比一路下降,畜牧业产出的市场价格份额占比相应攀升”得出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畜牧业;根据材料一“家庭农场主明显转向‘替代农业’”得出展替代农业;根据材料一“全国托管协会、自然保护区保护协会、英国乡村保护委员会等组织先后成立。”得出开展乡村保护运动。时代背景: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或法制渐趋完善;经济上工业化完成或城市化拓展;文学上浪漫主义文学流行,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2)设问是简析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成效不大的原因。根据材料二“1928年华北八省旱灾、1931年江淮流域十六省水灾,1933年黄河决口等成为促成当时‘农业恐慌有力的因素’。”得出自然灾害频繁;根据材料二“1929年到1930年的两年时间里,全国1 941个县中,有823个县承担兵差。”得出战争的破坏;根据材料二“1931—1935年中国粮食进口量为近代以来最高峰,‘农村受灾容急,而有甚于水深火热’。”及所学可知,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改良的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未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3)设问是说明中英两国乡村建设或改造的积极价值。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农业近代化;属于探索农村复兴、国家富强道路的有益尝试;彰显先进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英国改造乡村的主要措施及时代背景,理解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成效不大的原因,理解中英两国乡村建设或改造的积极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8.【答案】示例:
变化 说明
(1) 标语内涵:由打破思想束缚变为确立对城市的认同感; (2) 背景变化:由体现深圳城市初建到展示现代化大都市形象; (3) 从追求经济效率到凸显人文关怀 1980年深圳成为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开放之初面临着计划经济旧观念的束缚。图一体现了深圳在改革开放初期,突破思想束缚,勇于创新,拼搏奋斗的精神。深圳的成功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2020年是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图二体现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化大都市的成就,表现了深圳这个移民城市的包容和人文关怀 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设问是比较图一和图二,提取有关标语牌内容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标语内涵的变化:由打破思想束缚变为确立对城市的认同感;时代背景变化:由体现深圳城市初建到展示现代化大都市形象;价值理念变化:从追求经济效率到凸显人文关怀。结合所学可知,从改革开放的影响分析说明,1980年深圳成为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开放之初面临着计划经济旧观念的束缚。图一体现了深圳在改革开放初期,突破思想束缚,勇于创新,拼搏奋斗的精神。深圳的成功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2020年是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图二体现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化大都市的成就,表现了深圳这个移民城市的包容和人文关怀。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标语是特定时空背景的产物,是价值驱使下的联合,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观念的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答案】(1)特点:重赏罚,刑罚为主;人身控制和思想控制相结合;强调法治;以富国强兵为目的。(任意三点得)
(2)简评:有利于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基础;成为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重对百姓的控制和压迫,给人民带来痛苦。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商鞅“一元化思想”的特点。根据材料“商鞅一元化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富国强兵’。”得出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根据材料“在‘赏’与‘刑’之间,‘刑’又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应该单一地采用重刑。”得出重赏罚,刑罚为主; 根据材料“ 他主张用强制手段使百姓成分绝对单一化,其次是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的进一步彻底单一化。”得出人身控制和思想控制相结合; 根据材料“ 使‘重刑’明确化、系统化的最佳手段是建立‘法’。”得出强调法治。
(2)设问是简要评价商鞅“一元化思想”。根据材料“商鞅一元化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富国强兵’。”可知,有利于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基础;根据材料“商鞅一元化思想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过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其思想是以‘外儒内法’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得出成为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材料“采用单一的重刑手段,而其直接对象只能是活生生的、复杂的人。”可知,“一元化思想”加重对百姓的控制和压迫,给人民带来痛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商鞅“一元化思想”的特点及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1)背景:通过了《人权宣言》;受法国大革命政治文化影响;拿破仑帝国的建立,国内政局趋于稳定;启蒙运动的影响;拿破仑的直接领导;资本主义的发展。
(2)影响: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规范了经济秩序和人的社会行为;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欧美各国法典的编纂起到了典范作用。(任意三点)
【知识点】“大陆法系”
【解析】【分析】(1)设问是简述《法国民法典》诞生的背景。根据材料“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国民议会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其宣布的资产阶级法治原则,对法国未来的民事立法影响极大,成了制定法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得出《人权宣言》的影响;根据材料“《拿破仑法典》无疑受到了在大革命中产生的激进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得出受法国大革命政治文化影响;根据材料“革命的高潮已经过去,国内政局趋于稳定,人们能够以冷静的、理智的心态来思考问题,从而为法典的编纂者们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和社会氛围。”可知,拿破仑帝国的建立,国内政局趋于稳定;根据材料“反映了这种时代的精神——他既有一往无前的满腔热情,又有沉稳缜密的理性思考”可知,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正是在拿破仑这位杰出政治家的直接领导下,《法国民法典》终于诞生了。”得出拿破仑的直接领导;结合所学可知,受到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2)设问是简要概括《法国民法典》的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政治、经济、欧美法律的制定等方面说明,例如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规范了经济秩序和人的社会行为;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欧美各国法典的编纂起到了典范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法国民法典》诞生的背景及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及历史解释的素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