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热点专练1 诺贝尔奖
新人教生物二轮复习热点小题专练
1.(2022·浙南名校联考)1994年,沃克尔因测定线粒体膜上ATP合成酶F1部分的空间构象并阐明了ATP合成酶的作用机理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研究证实ATP合成酶由F1和F0两部分构成。图示为在ATP合成酶的作用下,H+的运输驱动合成ATP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A.该转运过程可使膜两侧H+浓度差缩小
B.绿色植物类囊体膜上也会发生图示过程
C.细胞缺氧不影响图示中的H+的转运速率
D.H+转运过程中F1和F0会发生一定的形变
解析 ATP合成的能量来自于H+跨膜运输,H+通过消耗离子势能实现能量的转化,故H+沿着ATP合成酶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发生运输,这将导致膜两侧H+浓度差缩小,A正确;绿色植物类囊体膜上也会发生ATP合成,机制与题中相同,B正确;细胞缺氧将导致需氧呼吸第二、三阶段无法进行,影响着H+的跨膜运输,降低ATP的合成量,由于厌氧呼吸类的原核生物不存在图中结构,故不做探讨,C错误;ATP合成酶作为H+跨膜运输的转运蛋白,转运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形变,D正确。
2.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温度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方面作出的贡献。帕塔普蒂安及其团队发现了两个与机械压力有关的离子通道蛋白,它们可以被机械压力激活,在感觉神经元中含量较多,这两个离子通道被命名为PIEZO1和PIEZO2,其可能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D
A.细胞膜上PIEZO1、PIEZO2等所有蛋白质都是可以运动的
B.物质通过PIEZO1、PIEZO2和通过磷脂分子间隙的运输方式相同
C.机械压力能使PIEZO1、PIEZO2由开放转换为关闭状态
D.机体缺氧时,PIEZO1、PIEZO2的开放和相关离子的运输可能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解析 细胞膜上多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A错误;分析题图信息可知,物质通过离子通道PIEZO1、PIEZO2的运输方式是易化扩散,而物质通过磷脂分子间隙的运输方式是扩散,两者运输方式不同,B错误;结合题干及题图可知,机械压力能激活PIEZO1、PIEZO2,使PIEZO1、PIEZO2由关闭状态转换为开放状态,C错误;机体缺氧时能量供应减少,但离子经PIEZO1、PIEZO2的运输方式是易化扩散,不消耗能量,故机体缺氧时,可能不会明显影响PIEZO1、PIEZO2的开放和相关离子的运输,D正确。
3.(2022·浙江模拟)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发现丙肝病毒的三位科学家。丙肝病毒是单股正链RNA病毒,用+RNA表示。主要侵染肝细胞,引发肝炎。下图表示丙肝病毒的增殖和表达过程。对多个丙肝病毒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丙肝。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C
A.丙肝病毒合成蛋白质的原料由肝细胞提供
B.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结构不稳定,易发生变异,导致丙肝疫苗研制困难较大
C.丙肝病毒的RNA中,每个核糖均与两个磷酸残基相连
D.过程①消耗的嘧啶核苷酸数等于过程②消耗的嘌呤核苷酸数
解析 丙肝病毒在活细胞内寄生,合成蛋白质的原料由肝细胞提供,A正确;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结构不稳定,易发生变异,导致了丙肝疫苗研制困难较大,B正确;丙肝病毒的RNA中,中间的核糖均与两个磷酸残基相连,3′端的核糖只与一个磷酸残基相连, C错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过程①消耗的嘧啶核苷酸数等于过程②消耗的嘌呤核苷酸数,D正确。
4.(2022·宁波选考适应性考试)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开发基因组编辑方法的两位女科学家,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对基因进行定点编辑,其原理是由一条单链向导RNA引导内切核酸酶Cas9到一个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B
A.内切核酸酶Cas9由相应基因指导在核糖体中合成
B.向导RNA可识别、切割DNA上的目标位点
C.引入供体DNA分子的插入以实现替换,可以对基因进行定向改造
D.生物体自身存在的修复系统能将断裂上下游两端的序列连接起来,实现目标基因的敲除
解析 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内切核酸酶Cas9本质为蛋白质,故内切核酸酶Cas9由相应基因指导在核糖体中合成,A正确;根据“由一条单链向导RNA引导内切核酸酶Cas9到一个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说明向导RNA可识别目标位点,并由内切核酸酶Cas9切割目标位点,B错误;引入供体DNA分子的插入以实现替换的过程属于基因工程,可以对基因进行定向改造,C正确;向导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靶向目标序列结合,内切核酸酶Cas9使该基因上下游的DNA双链断裂,对基因进行定点切割,生物体自身会将断裂上下游两端的序列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了对细胞中目标基因的敲除,D正确。
5.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揭示了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的机制。在缺氧条件下,缺氧诱导因子会增加,激活相关基因表达促进红细胞的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缺氧诱导因子作用于相关基因的位点可能为该基因的起始密码子
B.缺氧条件下,成熟红细胞的细胞周期会大大缩短以保证短时间内增加细胞的数量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不同氧气条件下细胞中的基因表达情况存在差异
D.该机制的存在说明生物主动与环境相适应,是用进废退学说的体现
C
解析 起始密码子位于mRNA上,A错误;成熟红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分裂,没有细胞周期,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缺氧条件下基因表达情况与正常条件下不一样,说明基因在不同氧气条件下表达情况存在差异,C正确;该机制是生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没有体现用进废退学说,D错误。
热点专练2 新冠检测
新人教生物二轮复习热点小题专练
1.(2022·温州市模拟)2022年3月,国家推进“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的检测模式,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患者核酸检测呈阳性
B.无症状感染者抗原检测呈阴性
C.核酸检测呈阳性即为新冠患者
D.抗原检测呈阳性即为无症状感染者
A
解析 新冠患者体内有新冠病毒,故新冠患者核酸检测呈阳性,A正确;无症状感染者体内有新冠病毒,故无症状感染者抗原检测呈阳性,B错误;核酸检测呈阳性不一定是新冠患者,因为核酸检测存在误差,可能会出现核酸检测假阳性的结果,C错误;抗原检测呈阳性也可能是新冠患者,D错误。
2.(2022·金华十校联考)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抗原检测法等,两种方法的效能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A.核酸检测法比抗原检测法更灵敏
B.抗原检测法更依赖于体内的病毒数量
C.核酸检测呈阴性可确定个体没有携带病毒
D.潜伏期和传染期后,均不能用抗原检测法
解析 由于潜伏期和传染期后可能检测不到抗原但可以检测到核酸,故核酸检测法比抗原检测法更灵敏,A正确;由图可知,病毒载量低时,核酸检测就会呈阳性,而病毒载量高时抗原检测才呈阳性,说明抗原检测法更依赖于体内病毒数量,B正确;由图可知,潜伏期,核酸检测也可能呈阴性,故核酸检测呈阴性,不能确定个体没有携带病毒,C错误;由图可知,潜伏期和传染期后,抗原检测法均呈阴性,故该时期不能用抗原检测法,D正确。
3.(2022·百校联盟)据研究,新冠病毒表面的S蛋白是其主要的病毒抗原,在康复病人的血清中有抗S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如图为某机构研制新冠病毒疫苗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B
A.对发热病人核酸检测可使用带标记的S基因做探针
B.使用PCR选择性扩增的前提条件是掌握S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C.过程②通常是将S基因和质粒连接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
D.S基因与培养的动物细胞核DNA整合是其稳定遗传的关键
解析 对疑似病人进行核酸检测时以带标记的S基因单链作为探针,若出现杂交链则细胞内有病毒存在,A正确;使用PCR选择性扩增的前提是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便于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不需要掌握S基因的全部序列,B错误;过程②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通常是将S基因和质粒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处理后连接以构建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C正确;S基因整合到细胞核DNA分子中后能使S基因在细胞内稳定存在,是其稳定遗传的关键,D正确。
4.(2022·稽阳联考)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依旧面临很大压力。为防止新冠病毒大规模传染,一要全面接种新冠疫苗,建立免疫屏障。二要对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及时隔离检测。目前采用的检测方法有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三种方式。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核酸检测是指待检者细胞样品中是否存在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RNA序列。最常用的方法是荧光定量PCR技术,其主要步骤为:从样品中提取RNA→DNA→PCR扩增→荧光检测。此过程需要用到的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逆转录酶和TaqDNA聚合酶
(2)抗原检测是利用相应的探针直接针对病原体的表面抗原进行检测。所用的探针采用____________技术制备而来,用此技术制备特异探针的最大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将杂交瘤细胞传代培养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培养中的阳性细胞株不再产生抗体,请你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抗体检测是采集待检者的血液检测其血清中的抗体。在病毒感染初期感染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新冠病毒对应的抗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合成相应抗体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在传代培养杂交瘤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丢失
单克隆抗体
纯度高,可大量制备,在应用时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
病原体进入机体到机体
产生特异性抗体需要一段时间
(5)目前注射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是利用Vero细胞株作为病毒受体细胞,通过培养细胞获得大量病毒,经灭活后制备而来。Vero细胞是非洲绿猴肾细胞,经猕猴肾细胞培养衍化后产生的,具有异倍体核型。根据以上信息推测Vero细胞株是一种________细胞株,且这一细胞株的细胞具有相同且较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保证新冠病毒能够感染细胞,保证疫苗的单位产量。
(4)经初步筛查,某新冠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为阴性,但抗体检测为阳性。疫情防控部门认为他需要隔离,请你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期病毒数量少,取样时未能采集到足够多的病毒等因素可能会导致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
连续
病毒敏感性识别受体(或新冠病毒特异性识别受体)
解析 (1)从样品中提取RNA→DNA→RCR扩增→荧光检测的过程需要用到的酶有逆转录酶和TaqDNA聚合酶。
(2)抗原检测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进行的,所用的探针是抗体分子,是利用杂交瘤细胞生产的单克隆抗体,用此技术制备特异探针的最大优点是纯度高、可大量制备,在应用时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若在将单克隆细胞传代培养的过程中,阳性细胞株不再产生抗体,说明该细胞株中合成相应抗体的基因丢失,而细胞在进行传代培养时,部分细胞的细胞核型会发生变化,因此,阳性细胞株不再产生抗体的原因,可能是合成相应抗体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在传代培养杂交瘤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丢失。
(3)病原体进入机体内,先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然后机体才能产生特异性抗体,整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在病毒感染初期感染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新冠病毒对应的抗体。
(4)若某新冠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为阴性,但抗体检测为阳性,说明该病人已经感染了病毒,且病毒已经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但由于其体内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消灭了大部分病毒,病毒在机体内未大量繁殖,数量少,导致核酸检测为阴性,也可能是取样时未能采集到足够多的病毒等原因导致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
(5)由题意可知,Vero细胞具有异倍体核型,说明Vero细胞已经经过传代培养,获得不死性,可推测该细胞株是一种连续细胞株。新冠病毒感染细胞时需要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识别,因此该细胞株作为病毒受体细胞,其细胞表面上具有相同且较高的病毒敏感性识别受体(或新冠病毒特异性识别受体)。
5.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定量检测样本中DNA含量,其原理是: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引物的同时,加入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TaqDNA聚合酶催化子链延伸至探针处会水解探针,使荧光监测系统接收到荧光信号,即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该技术的原理是DNA的半保留复制,需要用到解旋酶和TaqDNA聚合酶
B.该技术需要用到两种引物,且引物之间的碱基序列不能互补
C.该技术中DNA聚合酶只能从引物的3′端开始延伸DNA链
D.用cDNA作模板,上述技术也可检测某基因的转录水平
荧光定量PCR技术
解析 该技术是PCR技术,PCR技术的原理是DNA的半保留复制。其中DNA双链分开靠的是加热,不需要解旋酶,但需要使用TaqDNA聚合酶催化子链合成,A错误;PCR技术用到的两种引物之间的碱基序列不能互补,否则引物之间会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成双链,影响引物与模板链的结合,B正确;DNA聚合酶只能从引物的3′端开始延伸DNA链,C正确;由于cDNA是以某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为模板逆转录形成的,所以若用cDNA作模板,上述技术也可检测某基因的转录水平,D正确。
热点专练3 垃圾分类
新人教生物二轮复习热点小题专练
1.(2022·宁波模拟)我国2022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旨在促进全社会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有效办法
B.垃圾分类有利于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C.屠宰场产生的废水可用于提取生产凝血酶、血红蛋白
D.“退耕还草”重新优化组合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关系
A
解析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因此限制CO2的排放不能有效预防酸雨,A错误。
2.(2022·浙江五校联考)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时间,降低处理成本。科研小组欲分离及培养若干种微生物用于分解厨余垃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皿、培养基和操作者双手等进行灭菌处理
B.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微生物时,各划线区域的线是不相接的
C.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微生物时,欲将1 mL样品稀释10倍,应加入9 mL无菌水
D.若要分离分解尿素的微生物,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不需要加入碳源
C
解析 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皿、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操作者双手进行消毒处理,A错误;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微生物时,从第二次划线操作起,每次总是要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且划线时最后一区域不要与第一区域相连,B错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微生物时,欲将1 mL样品稀释10倍,应加入9 mL无菌水,C正确;若要分离分解尿素的微生物,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需要加入碳源,否则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长,D错误。
3.(2022·台州高三生物)“绿色办奥”理念贯穿于北京冬奥会全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制冷剂的使用可以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
B.厨余垃圾就地转化为有机肥料可为植物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C.剥离表土为赛区的生态修复提供大量有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
D.“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运用了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
B
解析 厨余垃圾就地转化为有机肥料可为植物生长提供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
4.(2022·金华十校高三生物)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下到叙述错误的是( )
A.有害垃圾中的过期药品,会造成水体污染
B.厨余垃圾富含有机物,可用堆肥的方式处理
C.可回收垃圾的再次利用,体现了循环再生的原理
D.采用厌氧发酵制沼气的方法处理厨余垃圾,会加剧温室效应
D
解析 有害垃圾中的过期药品大多数容易分解,会造成水体污染,危害人们的健康,A正确;厨余垃圾富含有机物,可用堆肥的方式处理,处理后可作为肥料滋养土壤,B正确;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是指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因此可回收垃圾的再次利用,体现了循环再生的原理,C正确;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多导致的,采用厌氧发酵制沼气的方法处理厨余垃圾,不会加剧温室效应,D错误。
5.(2021·浙江学科指导意见样题)“绿色”的含义除了包括城市绿化、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外,还应包括尊重自然、珍惜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道德等。创建“绿色城市”需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回答下列问题:
(1)近年来城市的绿地总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在逐年上升。你认为大量引进非本地树种、草种,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2)垃圾其实是被人们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图是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一种方案。
此方案中①、②过程需要每一位市民的参与,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④、⑤过程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_________。
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角度看,④、⑤途径优于③途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推进垃圾“三化”处理工作?(答出2点以上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分解者
除了利用了有机垃圾中的能量外,还充分地分层次多级利用了垃圾中的物质,减少了环境污染
从生活垃圾的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管理;加快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无害化处理水平;优化管理机制;利用市场机制形成产业链等
将生活垃圾分类
处理
热点专练4 “碳达峰”与“碳中和”
新人教生物二轮复习热点小题专练
1.(2022·浙江五校联考)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识。在2020年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政府宣布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抵消CO2排放,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碳中和是指生产者的同化量等于所有生物的呼吸量
B.植树造林和节能减排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
C.实现碳中和可以有效降低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含量
D.为了实现碳中和必须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B
解析 碳中和是指生产者的固定量等于所有生物的呼吸量加上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之和,A错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使用,可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积极植树造林和节能减排,有利于实现碳中和,B正确;碳中和是指中和二氧化碳,而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因此实现碳中和不会影响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含量,C错误;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要实现碳中和应减少对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但并不是禁止使用化石燃料,D错误。
2.(2022·金丽衢联考)2020年9月,我国提出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列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中和”是指在某一时刻,该地区没有碳的排放
B.“碳达峰”是指在某一时刻,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
C.“碳达峰”和“碳中和”所指的“碳”都是温室气体CO2
D.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有助于我国提前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A
解析 “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A错误;“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B正确;“碳达峰”和“碳中和”所指的“碳”都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面积减少等,C正确;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我国提前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D正确。
3.(2022·宁波市模拟)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计划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全球变暖会导致南极冰盖融化
B.大气中CO2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
C.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会加剧温室效应
D.减少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举措
C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全球温度升高,所以导致南极冰盖融化,A正确;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从而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所以可以减少温室效应,C错误;减少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举措,D正确。
4.(2022·宁波九校联考)2021年10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碳达峰”的目标,并制定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
B.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D.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包括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利用新能源等形式,总体目标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A
解析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A错误。
5.(2022·金丽衢十二校联考)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承担大国责任,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贡献。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元素流动模型,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化学反应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次级生产者是______,用图中的数字可将碳中和量的关系构建成数学模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或数字回答)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圈在物质上可以自给自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湿地公园已然成为各个城市重要的天然碳汇,常见湿地从中央到边缘主要为敞水带、沉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挺水植物带、中生植物带、乔木植物带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4)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海洋是重要抓手,但研究发现深海区的下层几乎没有初级生产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B、C
⑩=①+②+③+④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生物圈是完善的生态系统,可以真正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水平
深海区下层水域没有足够的光照,不足以积累由
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解析 (1)生产者A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B和分解者C属于次级生产者;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⑩过程进行,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是通过①、②、③、④途径,因而碳中和量的数学模型为⑩=①+②+③+④。
(2)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由于生物圈是完善的生态系统,可以真正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因此生物圈在物质上可以自给自足。
(3)湿地从中央到边缘分布着不同的植物带,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4)深海区下层水域没有足够的光照,不足以积累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因而几乎没有初级生产量。
热点专练5 模拟实验
新人教生物二轮复习热点小题专练
1.(2022·绍兴适应性考试)某同学利用下面5个小桶(编号①~⑤)及其中带有符号的小球进行“模拟杂交实验”。
C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①中取出的小球与⑤中取出的小球组在一起,模拟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产生F2的受精过程
B.从①和③中取出的小球组合,再与②和④取出的小球组合在一起,模拟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C.从④中取出的小球和⑤中取出的小球组在一起,模拟一对相对性状F1测交实验的受精过程
D.实验材料能模拟两对相对性状正交实验中的F1与反交实验中的F1产生的雌配子存在差异
解析 D/d位于常染色体上,R/r位于性染色体上,两对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从①中取出的小球与⑤中取出的小球组在一起,模拟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DdXRXr)产生配子的过程,A错误;③和④都是雄性(父本),不能杂交,B错误;测交是与隐性性状的个体进行杂交,从④(XrY)中取出的小球和⑤(XRXr)中取出的小球组在一起,模拟一对相对性状F1测交实验的受精过程,C正确;正反交实验是父本和母本的性状互换,如XRX-×XrY和XrXr×XRY,图中没有隐性母本,因此不能模拟正交反交实验,D错误。
2.(2022·效实中学模拟)用橡皮泥、铁丝等工具进行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需要用4种颜色的橡皮泥制作4种形态的染色单体
B.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绘画8个中心粒代表中心体已复制
C.以MⅠ中纺锤体的每一极为中心,在MⅡ时再画4个纺锤体
D.解开染色体中部的铁丝,把染色单体拉向纺锤体的两极,就算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
B
解析 教材中是模拟两对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的,因此需要制作2种形态、2种颜色的染色单体,A错误;每一个次级性母细胞(或第一极体)都有2个中心体,总共需8个中心粒,B正确;在MⅡ时,应再画2个纺锤体,这2个纺锤体应以MⅠ中的纺锤体的每一极为中心,且与第一个纺锤体垂直,C错误;D项所述完成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D错误。
3.(2022·浙南名校联考)果蝇的长翅和残翅由常染色体的一对基因(B、b)控制。一对长翅果蝇交配产生F1,F1中残翅果蝇占1/4。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用具模拟F1全部长翅果蝇自由交配产生F2的过程,该同学在甲中放置20个小球B和10个小球b,乙中放置一定数量的小球,并完成后续的抽取记录工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A.该同学应在乙装置中放置10个小球B和10个小球b
B.若要模拟受精过程,则每次实验后抽取的小球都不应该放回原小桶内
C.若该实验重复次数越多,则模拟所得的F2表型及比例越接近长翅∶残翅=8∶1
D.若要模拟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则需往甲、乙中再放入同样数量和比例D、d小球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F1长翅果蝇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1∶2,这些长翅果蝇自由交配产生F2,F1雌雄配子比例均为B∶b=2∶1,乙装置中应放置小球比例为2∶1的B、b两种球,A错误;为保证每次取球时B、b比例保持不变,每次取球后应将小球放回装置,B错误;计算可得,自由交配后,F2子代中,BB∶Bb∶bb=4∶4∶1,故长翅∶残翅=8∶1,C正确;若要模拟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应再设置丙、丁两个装置,将D、d两种小球按照一定的比例投放至丙、丁两个装置中,按照选项设置,将无法模拟等位基因分离过程和自由组合过程,D错误。
4.(2022·宁波十校联考)某同学用黄色圆珠(代表含基因B的X染色体)、白色圆珠(代表含基因b的X染色体)和红色圆珠(代表Y染色体)建立人群中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模型,向甲容器中放入10颗黄色圆珠和40颗白色圆珠,向乙容器中放入10颗黄色圆珠、40颗白色圆珠和50颗红色圆珠,随机从每个容器内取出一颗圆珠放在一起并记录,再将圆珠放回各自的容器中并摇匀,重复100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模拟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B.乙容器模拟的是患病个体占20%的男性群体
C.重复100次实验后,患病基因型约占18/25
D.甲、乙容器模拟的群体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4/15
C
5.(2022·嘉兴高三生物)人类红绿色盲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同学为建立人群中红绿色盲的遗传模型,向甲容器中放入45个红色小球(代表基因B)、5个白色小球(代表基因b)和若干个蓝色小球,向乙容器中放入若干小球,从2个容器中各随机取出1个小球放在一起并记录,再将小球放回各自容器摇匀,重复多次。下列关于乙容器中小球种类和数量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45个红色小球、5个白色小球
B.45个红色小球、55个白色小球
C.10个红色小球和90个白色小球
D.45个红色小球、5个白色小球和50个蓝色小球
A
解析 甲容器中有45个红色小球(XB)、5个白色小球(Xb),蓝色小球代表Y,因此甲代表男性群体,其中XB∶Xb=45∶5=9∶1;根据遗传平衡定律,男女中B与b的频率应相等,所以乙容器中红色小球(XB)与白色小球(Xb)的数量比也应为9∶1,A正确。
6.(2022·嘉兴模拟)下列关于遗传规律、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摩尔根的果蝇眼色遗传实验”中采用的测交实验结果依然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摩尔根将红眼基因和白眼基因定位在了X染色体上
B.“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共需要6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材料代表不同的基团,需要数量最多的是用于连接基团的材料
C.“模拟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若用“雄1”、“雄2”、“雌1”、“雌2”4个信封和其中的卡片为材料,则同一个信封中的2种卡片数量应一致
D.“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中,若制作3对同源染色体,则需要3种颜色的橡皮泥,并在纸上绘制相互垂直的一大两小3个纺锤体
D
解析 “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中,若制作3对同源染色体,则需要2种颜色的橡皮泥,并在纸上绘制与一个大纺锤体垂直的两个小纺锤体,D错误。